失控.jpg

(失控谎言, 2016)


文/素朴勋
这是一个很简单的故事,在这个简单的故事当中,可以嗅到某部好莱坞电影的影子,但是到后来,楼一安依据的还是他自己。


推理白话文
依据观众的识读能力,在每种暗示之后,又再重复一次台词。好比拍了一箱苹果之后,下一颗镜头就有一个演员说:「这箱苹果好甜好红喔。」深怕大家不知道这是苹果,深怕大家不知道这样的暗示或是回忆,演的是谁、角色是谁,所以就叫出了名字(那CASTING不都白费力气?)。

其中有戏是这样的:
她把电话挂掉,说到:「果然是XXX!」但是上一个镜头就已经是在跟XXX的老公对话了,为什么还要重复XXX这个名字?而且如此之类的「浅白明示」的戏剧线推进方式,充满并贯穿全剧。
 
把所有的诠释空间都填满了,也许,也许是在侦探类型戏剧中的必要,因为观众容易在各种剧情中迷失,或是在线索中迷失。在观影中,王伯杰的演技经常让我出格,他懦弱又没有头绪的口条、眼神,其实像是口里含著东西,在角色个性对照之下更让人觉得捏把冷汗。
 
近乎素人的配角,也让不对等的婚姻暗示,在一开始就无悬念的出场,许玮宁的演技太好,即便失神,或是说著对爱情信念的谎言,还是片尾最后的歇斯底里告白,为整部片的情绪做了定调,是《红衣小女孩》后的另外一种爆发。

导演个性鲜明
在电影中,因为太多显而易见的暗示或是重复书写,步调太慢的让我想起了另外一部电影《一席之地》。在一席之地中,有显而易见的剪接缺陷,在屋顶上坠落的那一场戏,剪接并没有连戏即是一例。回到《失控谎言》中单一情绪的酝酿与铺成,在其厚度以及剧情上根本没有足够动机以及逻辑去支撑这样的情绪,而会觉得很长。

《控制》
看完电影之后,看了其他前辈的观影笔记,才知道这是对于《控制》的模仿,或是类型上的风格体现,但是对我而言,全片只有最后一幕的「敲打」戏码,有类似《控制》中的夫妇无奈,其他的仿效全然没有到位,与其说是模仿,不如说这是一部独立的作品。但是夫妇间的矛盾,其实不用刻意在最后去回马枪式的书写,而且根据全剧的明示风格,偏偏在这个「敲击」上来个这么隐晦的开放性暗示,到底是在表达哪一条支线的情绪?

《保全员之死》
电视媒体的应用,其实已经是一种台湾电影的日常,日常到了根本过于常见,尤其,在见过颠覆媒体媒材的《保全员之死》后现代圣经之后,对这些伪主播、伪新闻一类的推进剧情的方式,其实颇为无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