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就無卡支付的後續發展及趨勢這一問題進行跳脫划水式討論】

結論導:無論是線上還是線下,支付無卡化均已成現狀,無實體介質化是趨勢。

一、線下交易無卡化大勢所趨,而且在「支付賬戶」和「銀行賬戶」兩方支付勢力對抗下會逐漸加速。

很容易能看出,在當下其實沒有多少人願意出門帶包帶卡了。往前推十年,線下交易本是POS+銀行卡的天下,但當時我國的銀行卡受理市場分布不均、對超市等小額領域滲透率較低、銀行卡支付體驗便利度也不夠。後來條碼支付橫空出世,很好滿足了客戶在小額高頻場景下對便捷支付的訴求。雖然這些年我國的銀行卡受理市場已不可同日而語,但基於銀行卡的「插卡——輸密碼——吐簽購單——簽字確認」的流程基本上也只能在大額消費才有機會見到了。「小額掃碼、大額刷卡」的消費習慣已養成。所以基於現狀推測,線下交易後續的無卡化主要體現在兩點。

一是基於銀行賬戶的支付方式逐漸便捷。銀行卡交易的「無卡化」主要體現在基於可信設備的銀行TOKEN化。也就是用戶通過將銀行卡綁定手機PAY產品,並以NFC方式實現揮一揮手機就支付的體驗。當然這種便捷的支付體驗一是因為介質由「塑料卡」變成了隨時調用的「手機設備卡」,同時背後的交易通道也便捷化:商業銀行面向小額高頻場景推出的小額雙免功能,實現了一定金額以內的免輸密碼、免簽字體驗。將其與手機PAY(比如APPLE PAY)結合,實現了用戶只用1、按兩下電源鍵,2、驗指紋,3、揮下手機就支付的體驗。

二是基於支付賬戶的支付方式逐漸場景化,盒馬、永輝等新零售出現,促使條碼支付等無卡方式更好切合線下消費場景,消費者的掃碼支付習慣進一步鞏固。

值得提到的是,線下支付的「無卡化」其實已經是現狀,隨著基於結算賬戶的支付方式不斷創新,交易對「介質」對依賴逐漸降低。從條碼支付的「無卡化」,已逐漸向刷臉支付、聲紋支付的「無實體介質化」發展,車牌付、無敢停車、支付寶推出的蜻蜓就是例子。

二、線上無卡化發展體現在以財付通、螞蟻金服為代表的自建生態的成熟。

(一)線上支付開展伊始,在淘寶等電商平台支付其實是離不開銀行卡的。

2010年左右支付寶推出「支付寶卡通」業務,目的是為其電商平台上實現客戶在線上支付時便捷對銀行卡中資金進行扣款,類似於目前的超級網銀。後續逐漸演變為無卡快捷支付(也叫協議支付),實現了客戶通過支付機構對客戶端(例如支付寶、微信支付)進行一次性協議簽訂。後續在線上買東西時,不用驗證綁定銀行卡的密碼,通過支付賬戶的密碼驗證即可實現扣款。至此為止,資金的出金、最終的入金還是依託於銀行卡。

(二)支付機構自建生態逐漸成熟,線上交易逐漸在支付機構體系內形成閉環,實現了真正的「無卡化」。

2014年12月,螞蟻金服發布了螞蟻花唄,這是一款深深影響用戶體驗以及支付格局的消費信貸產品。憑藉信用卡透支還款相似的支付體驗,花唄推出後迅速填補了線上消費市場中客戶便捷透支消費的訴求,並且集中在千元級交易。用戶支付時選取花唄支付,資金在支付寶支付賬戶體系內流轉形成閉環,跳出了基於銀行卡搭建的支付體系。這一操作在銀行&支付機構斷直連、備付金集中存管的今天來看,還是十分值得讚歎的。

後續可能更新:1、libra是啥玩兒 2、聚合支付生存現狀。3、移動支付的走出去與引進來。THX yo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