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生命的自我循環如同一部壯麗的史詩,無情且漫長。遠古生物的遺體得以在殘酷的自然界中保存,是一件罕見的事情。不難想象,如今人類能夠在土地上挖掘出各種生物的化石,是何其幸運。

而恐龍化石在這其中,是出土數量較爲可觀的一類。 現代科技通過這些重見天日的化石,打破了時空的壁壘,爲當今人類還原了一個見所未見,居住着無數恐龍的侏羅紀。

奇怪的是,比起人類先祖,恐龍生存的年代要離我們更加遙遠。爲什麼恐龍化石的考古工作還屢屢能夠取得進展,而進化中的人類化石卻至今沒有出現呢?

按照達爾文的進化論,每一次完成進化,都必須歷經千代人。既然如此,作爲人類進化史中的重要一環,這部分人類祖先爲什麼又沒留下半點痕跡?莫非真的如同部分學者所說,這些至今缺失的化石,是進化論經不起推敲的佐證?其實未必。

與恐龍相比,人類難以形成化石,有幾點原因。

首先,恐龍作爲曾經的地球霸主,最早出現在2.3億年前,最終在6500萬年前的白堊紀滅絕,統治地球約1.6億年。而後來出現的古人類,存在時間僅約500萬年。然而,形成化石所需要的時間,很可能比現代人類存在的歷史還久遠。所以在這短短的時間裏,只有極少一部分人類有變爲化石的可能性。

其次,與恐龍相比,人類許多骸骨的埋藏深度恐怕還不足以變爲化石。要知道化石的形成與土地的沉積脫離不了幹係。環境與地質變化,伴隨着一代代生物的出生與死亡。當沉積物堆積到一定程度,將生物甲殼、骸骨掩埋起來,久而久之便會形成化石。

再次,人類活動的範圍極廣。從平原到山區,從丘陵到高原等,都可能成爲他們生存的地帶。但其中只有生存在沉降區,例如大部分平原、高原的少數地區的古人,纔有可能在久遠的未來成爲化石。

雖然恐龍的活動地帶並不比人類單一,但平原仍然是許多龍羣的主要棲息地,並且時間的充足,大大地增加了恐龍化石形成的可能性。

最後,考古發掘工作本來就是技術活。與傳統的恐龍骨頭相比,人類的骨頭較爲短小,發現它們除了需要更大的運氣之外,還需要更爲精細的發掘技術。

難怪會有考古學家打趣說:“什麼樣的化石都見過不少了,就是沒太見過人類的。”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人類的考古工作迎來了一個重大突破。德國馬普演化人類學研究所的科學家團隊表示,他們從一洞穴的沉積物中提取出了尼安德特人的DNA,從分子生物學的角度再次佐證了尼安德特人曾在此生活,而這些沉積物所在的地層就是此前被認爲有尼安德特人存在的地層。

受限於久遠的年代、惡劣的儲存條件,發掘到人類的骨骼確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這一新技術極有可能突破這一難關,幫助人類在不久的將來探索到遠古人類更深層的奧祕。

筆者—柏林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