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在讀的同學來說,實習可以幫助你看到未來的樣子。實習期是你試錯成本最低的時候。即使實習的結果是重新擇業,但你付出的成本遠比全職員工少上很多。與其花時間在畢業後的一次次跳槽中試錯,不如趁早發現你的 Passion 來獲得比別人走得更快的機會。

職場本期會為大家介紹美國的暑期實習經歷。實習介紹中也涵蓋了分享者申請的過程與收穫,希望能給大家一些參考,感謝所有的分享者!

本期分享

SOM

DIGSAU Architecture

HDR

Hughes Group Architects

Evergreen Fund

CAP NY

BIG NY

作者|李策

秦雪川 · SOM

劉可 · DIGSAU Architecture

馬小雨 · HDR

邊宇含 · Hughes Group Architects

王宜嘉 · Evergreen Fund

熊爍棋 · CAP NY

王新宇 · BIG NY

編輯|安琪

本文經授權轉自微信公眾號「聞斯設計」(ID: LICEdesign


實習單位:SOM

實習地點:Chicago

公司規模:全球10個分公司,芝加哥公司大約300多人

█ 如何取得這份實習的呢?

3月底提交了申請,大約2周內對方HR打電話過來聊了15分鐘左右,問了些基本問題就給了offer。

█ 工資如何?

時薪22美元/小時,加班1.5倍工資。

█ 工作強度怎麼樣?

對於實習生來說,工作強度還好,對full time的員工要求會更多。每天要求是8:30上班,5:45下班,中間有一個小時午飯時間自行安排。但是對於時間沒有人check的那麼嚴格,所以早上一般9點到9點半之間人們才會陸續到齊。然後晚上大部分人基本都會至少稍微加一下班。對於我而言,第一個項目比較趕,所以我每天都加班。週六週日也去加班,最多加班到凌晨4點。三週以後,加入了新的項目組之後就比較輕鬆,很少加班了。

晚上11點的辦公室

█ 工作內容主要是什麼呢?

我剛加入的時候,被分配到了西安綠地中心的競賽項目,項目內容是一個501米的tower,包括裙樓和周圍的酒店公寓寫字樓以及景觀部分。當時ddl只剩三週了所以整個項目比較趕。我參與了景觀部分的初期設計,outrigger牆體的設計,流線分析圖,立面效果圖,文本的英翻中,大部分效果圖的調色以及最後和中方接洽的工作。

第二個項目是位於吉隆坡的一個200m的寫字樓的DD階段。我參與的部分是設計各種canopy的選項,包括轉模到Revit,Revit模型的修改,以及立面fins的不同options的渲染。

第三個項目是位於吉隆坡的一個商業綜合體,一共八個towers,包括酒店公寓寫字樓和底層商業等等。我參與的部分是SD階段,包括流線分析,場地分析等各種diagram,以及各種概念體塊的初期設計。

█ 實習過程中哪方面收穫最大呢?

首先我很感謝SOM和帶我的組長Seanna。首先SOM對interns是非常關注的,每週五提供一個tour,會有專門的人帶你去逛芝加哥的各種建築。每週還至少有一次的針對實習生的講座,內容包羅萬象,從談人生到聊技術。

SOM內部的各種專業培訓,實習生也可以參加,我參加過Revit,Vray for 3dsmax 以及 Grasshopper的內部培訓。所以總的來說,我收穫最大的第一是專業技能的磨練,對專業的工作流程有了更深的認識,第二是對這種大公司的內部人員組成和管理架構以及管理方式有了更多的瞭解。

實習生講座

█ 謝謝你的分享,還有什麼想要分享的嗎?

其實還有很多我覺得有意思的內容,限於篇幅就不展開講了,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聯繫我,我很樂意跟大家交流。

實習單位:DIGSAU Architecture

實習地點:Philadelphia

公司規模:20人小事務所

█ 如何取得這份實習的呢?

同一個studio的美國同學在這裡實習過,被她安利後投了簡歷,過了兩周接到面試,5月初拿到offer,因為公司在費城名聲很好,而且省去了租房搬家的麻煩,所以就決定是它了!

█ 工資如何?

月薪3300,扣去稅還剩2000多。

█ 工作強度怎麼樣?

工作強度跟中國事務所比要小得多!每天9點上班,6點下班,週末從沒加過班,總之是一家很注重work-life balance的公司。

█ 工作內容主要是什麼呢?

這裡的實習生屬於機動人員,哪裡缺人去哪裡。我一共參與了四個項目,都在不同的設計階段。先是跟著」遊客中心」團隊做了construction documentation,接著跟」酒吧」團隊做construction administration,期間被「濱水酒店」團隊借去做design development,到後期又做了」社區體育中心」的schematic design。

雖然我在每個項目中參與的都是很細節的部分,比如設計立面,設計欄杆,畫節點構造,美化文本等等,但DIGSAU對項目認真負責的態度也正體現在這裡。單單一個項目裏的前院欄杆設計就做了10個option,之後principal和設計團隊共同商討選出最佳方案。雖然做太多option會把人憋出內傷,但設計確實在這個過程中大大優化了。

█ 實習過程中哪方面收穫最大呢?

最大收穫是學習revit,打開bim世界大門。國內這方面正在起步階段,高層人士擁有很多高瞻遠矚,但卻常常得不到底層畫圖羣眾的響應,因此很多bim建模公司應運而生,專門給想搞點bim bonus的公司翻模,其實是假bim。

我實習的公司也沒有完全做到bim化,與contractor接頭仍然需要依賴大量圖紙,並未將精準完整的建築信息都變成三維模型。所以感覺這次革新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需要千千萬萬個像我一樣的畫圖小白共同努力。

據我觀察,DIGSAU的公司文化應該是「很會玩」!週一早上有studio huddle,週三晚上有softbau比賽,週五晚上有happy hour,每年都有summer outing,時不時還有同事邀請回家開趴,讓我真切的覺得」身在美國」。這裡的同事人都很好,比如當我在腦海里搜索我想說的單詞時,他們都會很耐心的等我把話說完。即使是實習生,也沒有被當作臨時工,而且還能感覺到到被重視和關注,身心也非常健康!

█ 謝謝你的分享,還有什麼想要分享的嗎?

最後分享一點經驗之談,在美國找工作,connection非常重要。同組的領頭兒建築師說,他就沒聽說過哪個junior architect進大公司不是靠connection的,所以中國學生想去心儀公司,英文水平和設計能力同樣重要。大家可以試著早早為未來做打算,把自己想提升的技能按重要程度列個清單,再高效的實現它們,省出時間來睡覺和思考,比埋頭苦幹有效!

實習單位:HDR

實習地點:LA

公司規模:大型工程公司

█ 如何取得這份實習的呢?

官網申請,大約一個月後通知面試,面試後大約三天時間給offer。

█ 工資如何?

21$/h,聽說會根據地區以及個人情況所有浮動。每天8小時每週40小時基礎工作時間,超出工作時間的部分按每小時1.5倍計算。但是加州是一個稅很高的地方,其實每次扣掉稅也不剩多少了……(全是淚)

█ 工作強度怎麼樣?

個人覺得工作相對比較輕鬆,因為額外的工作時間會給項目帶來更高的成本,所以公司對加班限制比較嚴格,如果要加班的話需要領導批准,這一點聽起來比較奇怪但這是公司的運作機制以及多方制衡的結果。

此外,因為不是一個Design導向的公司,所以相對業內其他以方案為賣點的同行來說工作負擔相對小一些(這點大家上了這麼多年studio應該都很能理解其中的辛酸……)

辦公室內景

█ 工作內容主要是什麼呢?

HDR是一間相對比較特殊的建築公司,做工程起家,後擴展至醫療,教育,科技類型建築。我所在的office只有兩個部門分別是Health Care 和EST(Education, Science & Technology),也就是說這間公司不做除以上類型以外的其他建築,比如說住宅,寫字樓以及其他公共建築什麼的。這樣有利有弊,弊在於不能體驗多種類型的建築設計,而且醫療建築有其特殊性,可供發揮的設計餘地極其有限,比如我在實習期間經手的三個項目全都是醫院,兩個位於洛杉磯當地,還有一個是在中國杭州的浙大醫學院附院某院區;利在於正因為醫療建築有其特殊性,所以需要特殊的資質來做,該公司在美國的醫療建築行業少有競爭對手,因為不涉足商業建築領域,所以避免了和一些巨頭型設計公司的激烈競爭。今年剛好是該公司成立100週年,真算得上是專註醫療建築100年了。

這次實習對我來說是比較新鮮的體驗,在學校裏我們耳熟能詳的各種設計軟體我竟然幾乎都沒用上,百分之九十的工作是在Revit裡面完成,而這剛好是我以前完全沒接觸過的。還好同事們人都特別好大家都很願意花時間教我,所以收穫還是很大的。這段時間裡我幾乎沒有接觸到任何的設計工作,因為項目已經進行到中後期階段,主要是各種跟甲方的溝通以及documentation的工作,然後見識到了醫療建築方案需要做到的深度的細緻可怕。

█ 實習過程中哪方面收穫最大呢?

當然是對於醫療建築這個我從來沒有接觸過的類型的較為系統的瞭解啦,雖然只是冰山一角,但真的是非常複雜繁瑣,會細緻到明確規定每個房間裡面要配備哪幾種不同型號的垃圾桶及其數量和擺放位置,更不要說那些多如牛毛的我在中文語境下都從來沒有接觸過的千奇百怪的設備們,我曾經花了很長時間拿著一大摞設備表在每個房間三維角度下逐一核對和修改。這時候真的要感謝Revit這個高度智能的軟體,我很難想像我以前實習的地方Revit沒有普及的情況下,完成這些工作需要多花多少倍的人力物力。

辦公室內景2

█ 謝謝你的分享,還有什麼想要分享的嗎?

美國有很完善和嚴格的醫療建築規範,而這些規範更新的頻率又非常高,比如說現在在做的一個項目的業主,如果他們的院區建築不能在2020年前完成改造並符合新的規範,就不能再承擔相關醫療功能,所以其實甲方壓力也很大,但是在整體改造的過程中,醫院是需要正常運作的,所以要如何在保證施工進度的同時最小程度的影響院方正常運營也是一個非常考驗人的問題。這樣的大背景保證了該公司項目整體處於比較穩定的狀態,不會隨著市場大起大落。此外,相關審查制度也很嚴格程序很複雜,我就看著我的PA三天一小會五天一大會,時不時就得背著一大捲圖紙跑去各種機構彙報,彙報完了回來改,改完了再去彙報。所以在這裡,如果希望在未來的職業生涯中有更多上升空間的話,presentation是一項很重要的技能。

最後呢,我個人覺得這間公司對於想要做設計並且希望接觸多樣化商業建築類型的同學其實不太適合,如果來了的話估計會無聊到崩潰,比較適合的是那些以後想要走technical路線的人。畢竟建築行業裏,並不是每個人都一定要成為設計師,是時候開始考慮自己未來職業的發展方向了。

實習單位:Hughes Group Architects

實習地點:Sterling

公司規模:合夥人事務所

█ 如何取得這份實習的呢?

大概4月份左右在LinkedIn上投了簡歷,第二天約面試,面試後三天給了答覆。

█ 工資如何?

12/h

█ 工作強度怎麼樣?

滿足八小時工作時間後可以靈活安排時間,不加班。

█ 工作內容主要是什麼呢?

第一個月畫市場宣傳小冊子的圖,平面圖、總平、分析圖之類的,主要是大學裡的體育場館。第二個月開始參與了幾個項目的建模、方案推敲,效果圖繪製。後期老闆想更新網站內容,想要優化之前的graphic,修改了一些已完成方案的效果圖。

█ 實習過程中哪方面收穫最大呢?

瞭解了美國本土事務所的組織結構和工作方式,尤其是以BIM為平臺的協作方式。觀察的收穫大於自己完成的工作的收穫,看到了老闆如何和客戶溝通,雙方關注的重點在哪裡,老闆如何和同事交流,同事之間如何協作。看到了每一個項目如何從雙方meeting到項目結案查訪反饋一步步推進的過程。

█ 謝謝你的分享,還有什麼想要分享的嗎?

實際工作環境中,做一個負責任的建築師對客戶的意義大於一個會做設計的建築師,需要考慮的因素比在學校做方案複雜很多。

實習單位:EVERGREEN FUND

實習地點:丹佛

公司規模:個人事務所

█ 如何取得這份實習的呢?

一位學長說目前正好缺人手,推薦了我,老闆比較看重我做效果圖的能力就通過了

█ 工資如何?

800/月,稅後700,不太夠cover房租

█ 工作強度怎麼樣?

工作強度還算輕鬆,基本每天都有活要幹但不至於熬夜,有雙休這太難得了。

█ 工作內容主要是什麼呢?

公司小所以什麼都在做,從立面設計到畫cad到建模到渲染效果圖加PS到翻譯文件合同可行性報告到做項目文本到和其他設計師甚至甲方洽談。

█ 實習過程中哪方面收穫最大呢?

各方面技能都得到了鍛煉吧(順便撿回了暌違多年的SU),和前輩設計師的交流是我覺得最珍貴的收穫,他們一套方案細節要推敲幾百次的精神也很令我感動。

一個看似很簡單的,好像是個平面構成的立面設計,卻需要不斷推敲比例,完善細節,選擇材料,考慮對比,協調和其他部分(周邊環境或同一建築的其他功能部分)的關係,不是所謂大師草圖一步到位的,就算同一元素在立面上的重複,它的尺度,角度和位置也需要有理由,還要考慮預算因素,真是一個很複雜的過程。

一旦有「啊這裡怎麼做呢,沒想法了隨便拉一下好了」的地方,方案是肯定不會過的,如果自己已經做到特別滿意還被提出修改意見,那就說明要進步了~

█ 謝謝你的分享,還有什麼想要分享的嗎?

如果在公共交通不是很發達的城市,一定要學會開車啊,每天花三小時坐公交上下班,到站還要背著十斤重的電腦在空無一人的原野上奔跑的體驗並不是很美好,這還是在有公交可達的情況下……遇上雷暴冰雹就更可以從頭爽到腳了,不要問我怎麼知道的……

在一個14歲就可以領駕照的州,公交基本是這樣的……

戶外環境基本是這樣的……

實習單位:CAP NY

實習地點:NY

公司規模:個人事務所

█ 如何取得這份實習的呢?

五月初與教授(也是老闆)郵件聯繫中得知有實習位置空缺。

█ 工資如何?

$ 500/month

█ 工作強度怎麼樣?

工作強度極大。上班時間早上10點,下班不固定,把當天手頭事情做完,一般晚上9點10點結束工作。暑期實習期間有四個項目在同時在做,有一兩個星期都是凌晨2-3點下班,甚至通宵。由於CAP在上海和紐約都有office,經常需要倒時差進行交流或者工作交接,也是下班晚的原因之一。

█ 工作內容主要是什麼呢?

CAP主要是做中國的項目,目前的項目多數為室內設計或改造。剛開始讓我接手了一個上海的住宅室內改造項目,由於9月之前就要開工,所以整個過程非常緊湊,改平面,更新施工圖,建模,選擇材質,出測試渲染在一天之內就要解決,且往往老闆希望能提供多個option。然後在中期參與了南京一個企業總部的室內項目,負責建模以及小部分設計,其中有趣的是用GH來設計會議室Frit Glass紋樣,並需要滿足各種現實要求。在七月底參加了一個在中國湖南的劇院方案競賽,一整週的頭腦風暴加快速出方案平立剖和渲染,藉機磨練了一下PS水平。實習過程中由於我是NY Office唯一中國人,所以翻譯也貫穿整個實習,不論是施工圖的標註,還是日常客戶反饋,新的公司網站中文文本,甚至與施工方的電話會議。

█ 實習過程中哪方面收穫最大呢?

因為個人先前接觸實際項目不多,實習期間畫各類施工圖,對於做法和細節的瞭解可謂豐厚,而且在整個事務所非線性的風格影響下,漸漸瞭解到怎麼才能把很浪的方案轉化成現實。也得益於項目客戶的財大氣粗吧,基本上都是隻要設計讓客戶滿意,就不用太擔心工藝或者材料的價格。

CAP NY Office全是Penn的校友或是學生,我也從他們身上學到了很多,不論知識上還是經驗上,在語言方面也有一定得提升,對西方文化的瞭解也有了更多認識,倒也是我覺得很有收穫的一方面。

█ 謝謝你的分享,還有什麼想要分享的嗎?

CAP的工作流和氛圍給予了年輕設計師大量的發揮空間,最欣賞也是感激的一點就是和老闆對等的交流,在討論方案和設計想法時,會有非常好的互動和想法交換,而不是單純老闆說,你做。每天會和老闆進行多次的討論,意味著需要快速高效的拿出多種方案,也是最能夠鍛煉交流能力和設計能力的。只要能說服老闆,就能讓自己的想法實現與設計中。當然,也經常因為老闆的一個突發奇想而瘋狂改模型改圖紙。

CAP總體來說是一家很棒的公司,前提是能扛得住工作強度(認真臉)。

實習單位:Bjarke Ingels Group

實習地點:NY

公司規模:接近200人

█ 如何取得這份實習的呢?

寒假在學校的督促下準備作品集,開學前兩個月繼續潤色到可以投的地步,然後在2月中旬投出去,同時附帶了一個很誠懇的cover letter 。在三月初進行了視頻面試,當時以為BIG不接受三個月的實習所以就沒抱太大希望的,隨便準備了下,好在並沒有問什麼很難的問題,大概面了30分鐘就好了,HR人還是很nice滴。

內景~

█ 工資如何?

時薪是11.5刀左右,加班(超過8小時/天)是1.5倍工資,週末也是1.5倍。這個政策是今年才改的,不同於原先的一個月2000刀定額制,本人認為能大力提升大家加班的積極性(苦笑),但是正式員工目前還沒有加班工資這種制度。值得一提的是,如果項目不要求加班而過分加班可是會被強制休息的哦。

█ 工作強度怎麼樣?

依項目而定,如果不忙的話基本是早上9:30到下午7點左右(實際要求是9:00-18:00,但是有誰能做到……),中午一個小時喫飯不算入工時,如果項目忙的話加班到凌晨1-2點也是常有的事,週末和節假日也要做好加班的準備哦~不過公司環境比較輕鬆沒有打卡制度,所以並沒有人知道你究竟工作了多久,只要組員沒啥意見想早點走也是可以的。

█ 工作內容主要是什麼呢?

最初的兩個月我加入了一個從零開始的項目,進度比較趕,於是,從那天開始我就像進了一個相親相愛的大家庭,早上say hi,晚上say bye,加班一起點外賣~從前期調研開始,找先例,找數據,畫圖表,畫diagram,設計massing,做模型,建模型,做渲染,p圖,畫軸測,排版…(力所能及的事什麼都做)。

後來這個項目結束後,我就進了另外兩個比較成熟的項目打打雜工,做做室內什麼的。偶爾會用到Revit,但不會也沒有關係,他們會讓我做Rhino裏就能搞定的東西,畢竟即使到了施工階段還是有很多需要在Rhino裏推敲的設計。大部分三個月的實習生都一直跟著一個項目做,我這樣是比較個別的例子,各有利弊吧,總之都能學到很多意想不到的東西,認識各種對自己有啟發的人。

模型家族

█ 實習過程中哪方面收穫最大呢?

更懂得積極的表達自己的想法,主動的參與到項目中好像這就是自己的項目一樣,而不是被動的做好上級分配的任務。很感謝BIG有一個相對寬容的氛圍,即使是實習生也有發聲的機會,雖然並不一定會被實施但能獲得很強的參與感和責任感(加班也變得自覺了呢(微笑))。

然後很感動的是,在第一個項目結束一個月以後的期末考評中,我的隊友仍然記得我曾經發表過哪些讓他印象深刻的看法,提到了一些我自己都快忘記的細節,還鼓勵我繼續發揚這種特質,真的挺感動的。BIG給我最深的印象就是一羣年輕人聚在一起大膽的做一些有趣的事,大膽的發表自己的見解,這種自信和活力也許將成為我在這裡的最大收穫。

█ 謝謝你的分享,還有什麼想要分享的嗎?

BIG是一個文化很多元也很包容的地方,想要了解它的設計理念的同學們推薦去買那本《Yes is More》

本文由 聞斯設計 授權轉載

歡迎關注他們的微信公眾號

微信號:LICEdesign

作者|李策

劉可 · DIGSAU Architecture

馬小雨 · HDR

邊宇含 · Hughes Group Architects

王宜嘉 · Evergreen Fund

熊爍棋 · CAP NY

王新宇 · BIG NY

編輯|安琪

本文經授權轉自微信公眾號「聞斯設計」(ID: LICEdesign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