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時節,在河南許昌禹州市順店鎮一家飯店裏,很多食客正在圍着一口大鐵鍋等着店家盛雜炣。雜炣是順店鎮的一種傳統特色美食,也是當地人每天必吃的早餐。正在盛雜炣的是店老闆王強和他的姐姐,他們家做雜炣的手藝是從祖上傳下來的,這也是很人多排隊來吃的原因。

雜炣這個“炣”字很生僻,很多人估計也不認識,當地人也說不清爲什麼這種小吃叫這個名字,至於“雜”字倒是好理解,因爲這碗小吃是用牛雜配以各種食材燴成,很類似於河南常吃的雜燴菜。

雜炣在當地分大鍋和小鍋,小鍋一次多則做兩三碗,少則做一碗,王師傅家的是大鍋雜炣,鍋底下燒着火,然後往鍋裏不斷的加湯續料,不斷的往外盛,看着有點兒吃火鍋的感覺。

用來做雜炣的牛雜,有牛盤腸、牛頭肉、牛肚、牛肝等等,這些肉相比較來說價格便宜一些,但是經廚師烹調之後味道也不差,價格也能做的接地氣,

在大鐵鍋旁邊的案板上,放着切好的牛雜,還有豆腐絲、牛血和牛油辣椒,牛油辣椒是王師傅自己用祖傳的配方熬製好的,平常就用小盆子放在鍋裏,這是一碗雜炣味道的靈魂。

除了那些牛雜,粉條也是雜炣裏必不可少的食材,河南人本身對粉條就有着天生的偏愛,只要是燴菜,就離不了粉條,甚至在一些燴麪裏也要放上一些。

雖然是大鍋雜炣,也不是所有的食材都一下子放進去,粉條可以多放一些,還有白菜也會多放一點,但是牛雜、豆腐絲這些,在鍋裏都是放的一堆一堆,這樣盛的時候用勺子一旋,就可以盛幾片到碗裏了。

在雜炣店的外面,是炸油饃的攤位,由於大家都把雜炣當早餐吃的多,所以吃雜炣配油饃的人很多,據王師傅說一天早上要炸出來七八十斤油饃纔夠賣。

雜炣有葷素兩種,素的沒有牛雜只有牛血,葷的是各樣都有一些,一般人們還是吃葷的比較多。葷的一碗八塊錢,也有十塊錢,十五等幾個價位,貴的原因主要就是肉多。

飲食的地域性很強,雜炣在當地很常見,但出了這座小鎮,在街頭見的就不多了,到了外地更是無處尋覓,這也是很多外出的人惦記雜炣的原因。在王師傅的店裏,雜炣一天能賣個三四百碗,可到了人們返鄉的節假日,銷量往往能翻倍。攝影記錄|張根棟(圖文鄉土河南原創,剽竊必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