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有一家神奇的酒店。

旅客入住的前臺接待是“她”,

(“重口味”者可選擇“它”)

酒店信息“引導員”是“他”,

搬運行李的“服務員”是“他”

和“他”

客房服務人員是“小蘿莉”,

連酒店內的景觀設施,

都是...

(機械魚)

然而,這家神奇的酒店,近期卻陷入了裁員風波。據華爾街日報報道,酒店所僱傭的243個機器人員工中,半數將“慘遭裁撤”

圖片來源:GIPHY

這個冬天真冷!

不僅互聯網從業人員面臨裁員風險,連最有可能在未來讓人類整體失業的機器人也“被下崗”,急需回爐重造。

關於機器人酒店的故事,還要從三年前說起

一直以來,各類“機器人將全面取代人類從事簡單重複工作”的說法層出不窮。2015年,日本人澤田秀夫靈機一動,乾脆將人們的猜測提前變爲現實。

於是,他在九州島長崎縣佐世保市南部的一個農村,創辦了世界上第一家機器人酒店Henn-na (怪異旅店)。最初,酒店設置了80多個機器人維持日常運轉,此舉打破世界吉尼斯紀錄。

澤田秀夫希望這家酒店可以彌補當地人力不足的劣勢,發展旅遊業刺激經濟。對此他也下足了功夫,從酒店接待員到大堂經理,行李搬運員和每個房間裏都會配備的助理Churi(主要用於解答住戶對周邊的一些問題,類似Siri和Cotana),全部機器化。

酒店取得了初步成功,澤天秀夫信心倍增,後來還引入了一隊歌舞表演機器人增加趣味。

早在自然語言處理、人工智能等學科還沒有那麼流行的三年前,這些機器人可以說是非常貼心了。

它們會二十四小時無休地爲住戶服務,在大堂演奏鋼琴、跳舞,爲客人叫早和整理房間等各種髒活累活。從不抱怨,不知疲倦,這些也可能是機器人服務員最具優勢的地方了。

不過優勢在未來的某一天也變成了致命的麻煩。

一位客人抱怨,大堂的舞蹈機器人經常罷工,四仰八叉的躺在地上,一片狼藉。

慢慢的,房間內的助理機器人“Churi”反應能力落後,已經遠遠比不上Siri或Alexa的速度了,並且只能回答類似調整室內溫度或照明之類的簡單問題,這讓很多期待的客人感到沮喪。

因爲澤天秀夫非常信任機器人,因此客房中只有“Churi”語音助理,連電話都沒有安裝。

結果,一位客人氣急敗壞的說當他跟助理機器人“Churi”吵了一架之後,發現房間里根本沒有電話叫工作人員過來修理這個“壞掉”的助理。

Ishikawa更是感受到這家酒店深深的惡意,一晚上被房內的助理機器人叫醒多次,就因爲自己的鼾聲過大,“Churi”以爲他在叫自己。

同樣出問題的還有行李車機器人,三年的工齡已經讓它們變得老化,如今只能在平坦的地面行走,淋溼了更加走不動,而且效率非常低,通常情況下它們僅能完成20%的行李輸送工作。

考慮到這些又老又舊的機器人帶來越來越多的人工成本和升級成本,澤田秀夫終於不得不做出讓步,承認如今還是有許多工作是機器人不可取代的,忍痛退掉這些效益遠比不上維修成本的機器人。

但他仍舊固執地保留了部分工作得還不錯的機器人員工,並且將更多的錢投入到類似人臉識別開鎖、太陽能電池供電這些相對穩定的技術上。

對於我們這些還沒來得及體驗這家酒店全機器人服務的人來說,或許大批量的機器人解僱就像是一場鬧劇,但是它帶給我們的思考遠遠大於歡樂。

這份思考需要從技術和人性兩方面來看。

首先這是一次大膽的嘗試,機器人取代一部分人工服務的勢頭無可抵擋。澤田秀夫的第一步邁的有些大,想要一次性就替換掉所有的人力,當然是不太現實的。

不過如果先從發展穩定的技術開始,逐漸培養用戶的自助入住等習慣,久而久之,機器人或許會在不知不覺中佔領酒店行業。

不僅如此,早在20年前,工業生產中已經出現機器人的身影;如今互聯網金融行業躍躍欲試,將要被人工智能佔領的金融行業也嗅到了一絲火藥味。

另一方面,其實也體現着人類的不可或缺性,特別是這些具有人情味的服務行業更是如此。

美國一份調查顯示,20%的受訪者對機器人略有抵觸,41%的人表示非常抵觸機器人概念,僅有7%的受訪者回答“非常滿意”

數據來源: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 & Business Insider

當酒店這個陌生的家變得更加冷冰冰,人與人之間除了社交網絡便再沒有交際的可能。我們得到了高效的生活和物質的最大化,同時也失去了自然的際遇和更多關於“人”的美好故事。

2017年3月,在日本千葉縣,緊挨着東京迪士尼樂園,Hann-ne開設了第二家分店。

2018年3月,赫芬頓郵報報道了在美國Aloft Hotel和Yotel連鎖酒店中運行的機器人,他們負責歡迎新客人、運送小零食、在酒店休息區和酒吧區服務,住客甚至可以和他共舞一曲。

2018年10月,中國第一家機器人酒店Flyzoo Hotel也開始了試運營。

有人說Flyzoo Hotel是阿里巴巴最大的野心,想要聯動它旗下的所有資源,串聯成一個產業鏈。在線VR選房、自助刷臉入住、智能門鎖等。簡單地說就是住戶打開飛豬APP預定酒店,利用餓了麼外賣點餐,規劃旅遊出行路線(涉及滴滴打車、共享單車等服務),刷臉入住(涉及阿里雲服務),房間內真實好用地智能家居直接促進了天貓精靈等產品的營業額。

剛剛結束的CES上,有着運送參觀者的自動駕駛巴士;有着內部住了個Google Assistant的聯想智能鬧鐘,能控制開燈關燈,也能給你講個睡前故事;還有賽格威機器人研發的路萌機器人,送送外賣、快遞等等...

關於機器人以及智能家居的故事講也講不完。

這些前赴後繼的商業嘗試,展示着科學家利用技術改造世界,“不破樓蘭終不還”的決心,但是當我們爲此歡欣鼓舞時,也不要忘記,科技是一把雙刃劍。

-END-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