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該是我們給孩子減負的時刻了,30年教育改革不是爲了讓孩子”快樂學習”,而只是告訴我們成功的道路,或許不在考試,健全的人格身心,纔是最重要的。

  作者:木蹊

  前兩天,一篇呼籲“給中國孩子減負”的文章刷爆了網絡,也刷新了我對某號的認識。

  同樣的帶節奏,同樣的傳播情緒,爲什麼你們總是那麼優秀?

  曾經,一篇楊超越的錦鯉文,就刷爆了網絡。你說這樣的文章有什麼理性的看法和觀點嗎?

  沒有,收割大批流量背後,完完全全就是蓄意煽動情緒,想賺流量而已。

  當然,媒體人不易,能賺到流量也是他們的本事。可這一次,他們卻染指了教育,聲稱“說到底,教育減負,註定是一個五輸的結局。苦了孩子,累了老師,傷了家長,毀了教育體系,賭上了民族未來”。

  然而,看似激烈的言辭背後,我所看到作者舉出的事例,基本毫無邏輯結構,得出的結論更是讓人瞋目結舌。

  而這些事例基本上都存在着拼圖謬誤,也就是指那些以偏概全,用片面狹隘的視角看待整體問題的邏輯謬誤。

  在《給中國孩子減負》這篇爆文裏,這樣欺騙智商的謬誤就反覆出現。

  首先,作者舉例:

  請問一個月給孩子報8個輔導班的家長多嗎?

  誠然,教育的重要性越來越被人們重視,可是有幾個孩子同時上8個輔導班的,且不論這樣高壓輔導有沒有效果,單是作者的“誰給自己減負,誰就是自願退出競爭“的這個結論,就顯得十分強行。

  某個家長給孩子報8個輔導班=不報班就是自願退出競爭?這是反向給輔導機構做廣告嗎?

  再看第二個例子:

  一個媽媽放棄30萬(沒有考證)在家帶娃,說明什麼,說明母愛無私。

  但是沒錢的孩子,怎麼就回家打遊戲,玩泥巴了?小時候,筆者的父母都是上班族。我回到家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做作業,一般6點放學,可作業量基本是要寫到9點的。

  上世紀90年代,我家買不起遊戲機,但我也從來不玩泥巴。

  可是他們就敢說,“至於沒錢的家庭,孩子只能回家打遊戲,或者在工地上玩泥巴了。”這樣的結論真不知道是怎麼來的。

  至於這一句話,“在快樂教育的體系下,寒門難再出貴子了。”更是空穴來風。

  首先,減負就=快樂教育嗎?

  君不見,現在媒體上都在報道,現在學生的課業書本都要用行李箱裝了。

  然而,作者就說是這樣的壓力,就叫“快樂教育”,不知道揹着這樣書包上學的孩子是否真的快樂?

  其次,“寒門難再出貴子了”……家庭條件好的孩子,自然會多一些好的教育資源,可這樣激化矛盾,帶節奏,真的好嗎?

  再次,作者又打出了勵志牌,寓意只有好好讀書,就能找到快樂!

  的確,有很多孩子不愛學習,但這和減負又什麼關係呢?

  難道所有的孩子都得抱着本書死學,就能身心健康,快快樂樂嗎?

  更多的時候,我們看到是一些高中生受不了學業的壓力,跳樓自殺,離家出走……

  中國人崇尚勤奮好學,所以媒體不會寫靠天資聰穎拿到滿級分的故事,也不會寫有多少認真學習但不擅讀書的學生落榜的故事,只會用各種“勤能補拙”“人定勝天”的傳說,在學生與父母的心中構築“努力必有回報“的神話。

  可是,真相是什麼?真相是讀書的天分確實有高下,有那種別人家的孩子輕輕鬆鬆考了985的,也有那種寒窗十年仍考不上大學的。

  但這就代表人天生有高下,有些人就是無法成功嗎?

  我相信人的讀書天分有高下,不代表我相信人的天賦有高下

  我相信每個人的天賦落在不同面向,不斷努力後仍無法拿到好成績只代表這個學生不擅讀書,但不代表他沒有天賦。

  所以一個孩子如果不愛讀書,那很正常,可能他在別的方面有天分,你說讀書是最高級的快樂,趕鴨子上架,讓莫扎特學高數,讓貝多芬背古文,這就是教育的目的嗎?

  然而就是這樣的邏輯,作者還大肆發揮,甚至上升到了國家層面。

  教育的真相,越來越激烈

  在這篇文章的論調中,作者提出,因爲中國減負措施,導致了國家的落後。

  舉例有:

  來,我們逐一揭露這些例子的謬誤。

  首先是韓國,作者說,我們“放慢了基礎教育”,不知道是怎麼來的。

  從1988年到現在,義務教育得到了大力的普及,高中、大學也開始擴招,機會增多同時,也是學也負擔的增多。

  過去初中才上的方程,現在小學就要學了,過去大學才教的微積分,高中就涉及到了。

  這叫放慢嗎?

  再次,難道韓國人說“四當五落”,中國就沒有嗎?中國更甚,不行?百度一下“衡水中學”。

  在一則網上調查報告中,我國有38%的學生有失眠現象。大多初中校園晚修時刻定死在9點半下課,畢業班更是在 10點多才下課。

  高中的有些更離譜,爲了高考,很多孩子都會挑燈夜戰到深夜甚至清晨。

  作者說日本“平成養豚”,有30年的時間沒有諾貝爾,是因爲和教育寬鬆所致。

  這裏就有兩處邏輯矛盾。

  一是“平成養豚”的原因,和GDP下滑的原因,不是教育,而是房地產泡沫,日本經濟衰退,陷入了20年的滑坡。但是,作者就強說是教育。

  再次,是諾貝爾,要知道不是小孩考上大學就能拿諾貝爾的,拿不到諾貝爾的這30年,日本的科學界,恰恰是以前被“填鴨式”教育培養出來的科學家所佔據。

  我國爲什麼幾百年來諾貝爾獎的取得者等於“0”,不就是學生們只知埋進書堆麻痹地寫算,等着課堂上教師“填鴨式”地餵養。社會上才呈現了許多高分低能的“人才”嗎。

  可是作者就能顛倒時差,把上一代的不幸轉嫁到這一代來,目的只是加強論調,全然不看客觀事實!

  更可氣的是,他還拿中國舉例,說奧數拿不到獎了,經濟發展是因爲一大幫填鴨式的人創造的。

  作爲被“填鴨式教育”過的人,我們深知現在的孩子壓力不比我們當年差,學業負擔不比我們當年輕,在我讀書的時候,同學都是高中才近視的,而如今的孩子,從小學就戴眼鏡了。

  我想說,奧數拿不到獎了,正是國家對教育問題的正確看待,知道書呆子是沒有用的。

  至於經濟的發展,那是14萬萬的中國人民集體創造的!

  所以這些和“減負”有什麼關係呢?

  答案是,意淫出來的關係

  作者問:

  “1911年,周恩來在教室朗聲回答:“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2019年,我們的教育部長說:“寶寶不高興,問題很嚴重!”

  108年來,我們到底經歷了什麼呢?

  我也想問,1911年的周總理,爲了自己的理想而讀書,和2019年,教育部部長說孩子壓力太大,要減負又有什麼內在聯繫嗎?

  108年,我們經歷了什麼?我們經歷了一些不要底線的營銷號,輕鬆激發下讀者情緒就可以吸引大批流量,然後擺出高傲的姿態,把那些用心做內容的人踩在腳下。

  教育部減負30年,被營銷號一夜帶回解放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