猶太人在公元1世紀左右就來到歐洲大陸,並且帶來了獨特的文化和習俗。在地中海沿岸,有着大量的猶太人定居。可是一直到11世紀左右,纔有猶太人跨過海峽來到英國。1066年諾曼征服以後,有猶太人從歐洲大陸來到英格蘭。他們當時定居的地方現在都發展成了英格蘭的主要城市。而在中世紀,猶太人經歷了一個由蓬勃發展到慘遭迫害的過程。一直到1655年,猶太人在英國的法律地位,才最終確定。

飽蠹銅鍋:與火鍋無關

猶太人來到英格蘭還要從這個銅器說起:名爲飽蠹銅鍋的這個“大傢伙”有非同尋常的意義。這個名稱來自於它收藏的地方。“飽蠹”二字是牛津大學一個圖書館的名字,最早是由錢鍾書先生翻譯,這裏不另行展開。

這口大鍋和猶太人首次來到英格蘭的故事有關,那是在1070年的事情。而在1290年,也就是200多年後,猶太人被驅趕出了這個國家。

17世紀末在諾福克(Norfolk)的一條廢棄的護城河中被發現這個銅鍋,之後神祕籠罩了它數百年。 理查德博士1742年買入,1755年去世時將其遺贈給牛津大學。這口鍋高近25釐米,重達5公斤,上面有一個長長的希伯來文字環繞着邊緣,裝飾得令人印象深刻,還有不少花紋。碗的價值和重要性毋庸置疑,但誰擁有它,是幹什麼的以及如何最終落入諾福克護城河卻長期沒有答案。

1696年,一位北安普頓侯爵認爲,這口銅鍋可能和聖經中的瑪娜有關,應該是屬於一位猶太人拉比(即猶太教宗教人士,有老師的含義)的,可能是拉比平時的生活用品,用它來盛湯。

不過也有人認爲,這口鍋是在人們去世時,拉比用盛聖水超度亡靈的,或是某種宗教儀式的工具。現在普遍認爲,這口鍋是宗教募捐所用。

鍋上的希伯來文的字跡已經斑駁,只是可以看到大致內容:“這是聖潔的拉比的兒子約瑟夫的禮物。祝願那些聖潔的人們被保佑。他會回答教衆們的問題,傳遞神明的福祉。”

後來人們找到一份19世紀的資料,資料顯示這位叫做約瑟夫的人是一位拉比的兒子,曾經被捕入獄,但原因已經不太清楚。獲釋後,他選擇回到聖地。一路上輾轉法國、希臘來到巴勒斯坦。他在離開英格蘭之前,將財產轉給兄弟薩穆爾,這口銅鍋則被送給了一個當地的猶太人社區,爲了感謝他們給予的幫助。

猶太社區發展壯大 如長江之水連綿不絕

這個銅器的風格樣式給大家帶來了很多線索,其設計風格和法國北部諾曼底很像。這似乎印證了英格蘭的猶太社區來源於法國的魯昂地區。在諾曼征服時期,征服者威廉積極鼓勵推進英格蘭和諾曼地區的交流。大批的猶太人受到鼓勵來到英格蘭定居。他們說中世紀法語。起名字也慣用法語名。

在接下來一個世紀,猶太人在英格蘭蓬勃發展,在許多城鎮形成了定居社區,包括諾維奇、牛津、赫爾、林肯和約克。

儘管他們文化水平很高,文盲率遠遠低於當時英格蘭的平均水平。但就業方面,猶太人還是很受限制。但他們作爲金融家和放債人在經濟生活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被允許從事的主要職業是基督宗教不允許從事的行業。

英格蘭最古老的猶太社區之一是在牛津,早在1075年猶太人就開始定居。在接下來的兩個世紀裏,他們在數量,財富和影響力方面穩步增長,在這周圍擁有一些令人稱奇的石頭建築。1170年至1220年之間,牛津每2000人中就擁有約100猶太人,而猶太人擁有的房產更是高達100至150套。這些中世紀猶太人社區的優雅拱形石頭天花板一直留存至今,可以在現在的市政廳看到。 2015年在舊猶太區進行的考古發掘中發現了包括用於冶煉金屬的容器,支持了牛津猶太社區參與皇家造幣廠金銀採購和硬幣實際生產的傳聞。早期的挖掘工作顯示,猶太區的房屋是通過地下通道連接起來的,可能是爲了安全進出鑄幣城堡設計。

猶太富人們也在建立大學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默頓學院是牛津最早的大學之一,成立於13世紀60年代,由一位名叫雅各布的牛津當地富有猶太人幫助建立,他不但出資幫助修建,還在設計上提供意見。 巴利奧爾學院和基督教堂的建造也有不少猶太資本運作其中。 與此同時,資金緊張的學生經常將書籍抵押給猶太人,置換錢財買酒和消費其他生活。 1244年,如此多的書籍典當,爆發了騷亂。 牛津大學校長羅伯特·格羅斯泰斯特(Robert Grosseteste ) 禁止猶太典當商和學生接觸,並設立了一所大學經營的貸款櫃,名爲聖弗裏德斯維德,讓學生借錢同時保證學業不會受損。

猶太人還在文化上對當地有了強勢滲透,希伯來語也在英格蘭得到傳播。著名的哲學家羅傑·培根(Roger Bacon)就曾經深受猶太文化影響。而在當時英國還出過這麼一檔子事。一位佚名基督徒因爲愛上了猶太女子決定皈依猶太教,並且受了割禮。但是很不幸,他被教會發現並處以火刑。

被薅羊毛的猶太人,成爲王室提款機

在中世紀,猶太人的財富要爲皇室服務,因此受到皇室保護。作爲受到皇家保護的金融家,他們在某種程度上還參與了政務。但是同時,這些猶太人要繳納沉重的賦稅。在十二世紀末,猶太人的總數佔到英格蘭當時人口的0.25%,但是繳納的稅收卻佔皇室財政收入的8%。

在當時,猶太人繳納的稅收用來支持十字軍東徵、修建英格蘭最好的教堂。在這一時期,威斯敏斯特教堂和諾維奇教堂得到了建設和擴建。

對於猶太人來說,只要有錢他們就可以放高利貸獲取鉅額利潤。不過在皇室爭權奪位的時候,這些猶太人還要爲內戰買單。甚至十字軍東征途中被扣押的人質的贖金都需要猶太人支付。英國國王斯蒂芬在內戰時,還要求猶太人爲自己出軍費。

理查一世的弟弟約翰一世統治期間,對於猶太人的橫徵暴斂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爲了對付法國人,約翰一世要求猶太人出資,以稅款的名義逼迫猶太人交錢,對於不交錢的猶太人處以監禁。封鎖了猶太人社區,讓王公貴族對猶太社區進行洗劫。在約翰的兒子亨利三世(1216-72)和孫子愛德華一世(1272-1307統治)下,情況進一步惡化。

(約翰一世對於猶太人的橫徵暴斂。甚至抓走了不交稅的人)

反猶情緒高漲:如黃河氾濫一發而不可收拾

由於對十字軍的狂熱和對猶太人的鉅額財富的不滿,對猶太人的人身攻擊從12世紀中葉升級。作爲放債人,猶太人被鄙視,並被那些依賴其服務的人所憎。 1190年,一場針對約克猶太人的暴亂騷亂爆發,整個猶太社區被迫在城堡避難,他們最終集體自殺,落入兇殘的城鎮居民的手中下場會更慘。在倫敦、諾維奇等地,其他襲擊事件也經常發生。大約在這個時候,一項新的教皇法令要求整個歐洲的猶太人佩戴識別徽章,以區別於其他公民。

在中世紀英格蘭,最有害的反猶太事件就是血誹謗,指責猶太人謀殺基督徒兒童作爲儀式的一部分。 這項指控於1144年首次在諾維奇發生,當時是英格蘭最古老,最富有的猶太社區之一,此前在城市附近的林地中發現了一位名叫威廉的男青年的殘屍, 沒有證據表明猶太人與威廉之死有關,諾維奇的猶太人均未犯罪,卻遭受一系列罪名指控。 六年之後,在1149年,這一指控在基督教爵士西蒙德諾爾斯的審判中再次出現,後者剛從第二次十字軍東徵歸來,因債務沉重殺害身爲債主的當地猶太銀行家。

就事件而言,在中世紀英格蘭謀殺一名猶太人不是爆炸性新聞,但由於猶太人是國王的動產,所以必須起訴罪犯。 由於有明確的證據表明前述爵士策劃了謀殺案,審判不過例行公事。威廉·圖貝主教代表騎士參加審判時的辯護,其辯護讓事件廣受關注。該主教稱,“基督徒不應以這種方式迴應猶太人的指責,除非他們首先解釋我們基督徒男孩的死亡。” 換句話說,在猶太人因殺害威廉而受到集體懲罰之前,西蒙德諾爾斯爵士不應因殺害猶太人而受到懲罰。

(排猶運動中的惡性時間)

在沒有裁決的情況下,案件被延期,有罪的騎士可以逍遙法外不用坐牢。而一位叫做託馬斯的僧侶在書中,將猶太人列爲殺死基督徒威廉的殺手(雖然沒有一絲證據支持),同時間他認爲猶太人對基督徒有很強的攻擊性。從那時起,血誹謗的神話迅速在基督教的想象中佔據了主導。每當一名基督徒兒童意外或以某種無法解釋的方式死亡時,猶太人可能會受到指控。

山窮水復疑無路:不準外借的資金成絕望死水

當拉比約瑟夫於1260年離開科爾切斯特時,英格蘭的猶太社區陷入赤困和絕望之中。由於取消了對基督教徒放高利貸的禁令,猶太人面臨來自非猶太人放貸者的激烈競爭,而這個時候,國王也決定不再保護他們,剝奪了他們的資產。猶太人被剝奪了謀生手段,並越來越害怕他們的人身安全。在1263年至1267年間,英格蘭男爵和士紳共同襲擊了一個又一個英國猶太人社區,以對皇冠發動戰爭爲幌子謀殺了許多居民。此外,他們對國王施加巨大壓力,要求對猶太人施加越來越嚴厲的限制。在1269年,通過了新的法律,禁止猶太人擁有自己房屋以外的土地或財產或租給其他猶太人的土地,並在他們去世時沒收所有資產。猶太兒童不再被允許繼承父母的財產,從1275年起,猶太人被禁止借錢給別人。

1290年7月18日,也就是約瑟夫離開聖地30年後,愛德華一世發佈了一項法令,將猶太人從該國驅逐出去,沒收他們的財產以換取他的騎士和貴族15萬馬克的鉅額補助,支持與蘇格蘭人的戰爭。 4,000至16,000名猶太人逃往非洲大陸。許多人返回法國北部或遷往波蘭等國,猶太人仍然受到法律保護。通過皈依基督教或隱瞞自己的身份和宗教,少數人仍然留了下來。英格蘭是第一個驅逐猶太人口的歐洲國家,但在接下來的幾個世紀中、法國、西班牙、葡萄牙和其他國家也紛紛效仿。

(被驅逐的猶太人)

在短短兩個世紀裏,中世紀英格蘭的猶太社區從無到有一點點,興旺發達,又從有到無。他們被虐待,當作提款機一樣剝削,他們曾努力創造的財富灰飛煙滅。接下來的350年裏,猶太人被正式禁止進入英格蘭。

一直到1655年,當阿姆斯特丹的以色列拉比向國務委員會提交了請願書,請求重新接納時,猶太人在英格蘭的地位才發生了變化。奧利弗·克倫威爾支持請願,並確定沒有實際的法律禁止猶太人重新入境,從而爲猶太人重返英格蘭鋪平了道路,守得雲開見月明。

本文選題:金戈帝企鵝

本文編輯:內拉祖里

原文來源:historyextra

在歷史中咀嚼文化的味道,歡迎關注“世界史海鉤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