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對古城總有些特別的執念,每當看到那些飽經歲月洗禮的建築、街巷,我都會深深感動。中國的古城有一百多個,每一個都有着獨特的歷史文化價值和革命意義。

我去過很多古城,然而它們中大多數不過是用來吸引遠方客人的營銷噱頭,商業化過頭。真正給我留下深刻印象,讓我愛上的古城並不多。

我喜歡那些不甚出名,偏安一隅的小小城池。沒有熙熙攘攘的人羣,沒有喧譁吵鬧,音樂聲震天的商業街,有的只是斑駁的建築、地道的美食和閒適的人們。

不知你們是否聽說過浙江的桃渚古城,一個完全符合我心目中對古城定義的地方。

渚字極美。在漢語中,渚指的是水中的小塊陸地。“蒹葭蒼蒼,白露爲霜,所謂伊人,宛在水中央”,每當讀到渚字,我腦海中總是不由自主地浮現出一位美人立於渚上的風景。

浙江以渚命名的地方很多,比如良渚、下渚,夏渚等等。桃渚位於浙江省臨海市東南41公里。大概沒人能想到,如此歲月靜好的一個小城,始建於明朝1387年,當年是爲了防禦倭寇的入侵而建的。

此前的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倭寇對我國東南沿海地區不斷進行騷擾,沿海居民的安全受到了嚴重的威脅。明太祖朱元璋命信國公湯和負責全國防倭衛所城垣建設,桃渚就誕生在這樣的背景之下。

公元1562年,抗倭名將戚繼光以桃渚爲根據地,在臺州九戰九捷。

整座桃渚城依山而建,居高臨下,視野極佳,是重要的軍事防禦要塞。不僅是當時浙東南沿海爲抗倭而設的41座衛所城之一,桃渚至今仍然是全國保存最爲完好的抗倭古城。

桃渚城的平面基本上呈方形,和古時那些設計來抵禦戰事的城池一樣,桃渚也有護城河,可惜如今只有東面尚存,河牀3米左右,西南兩面現在是一片曠野。

城有三門,呈拱券形。分別開設於東、南、西三面,三門均有甕城。遠遠看上去,城門一片斑駁,大塊大塊的石塊壘在一起,最頂上被綠植所覆蓋。好像走進這個門,就能穿越到另一個時間和空間裏去了。

撫摸這些歷史留下來的印記,粗糲冰涼。

即使過去了這麼多年,你還能在桃渚古城中發現明代的街巷古道格局。

東西向的主街名爲桃渚街,寬3米,與連接南城門和原左營衙門、校場的南北向主巷交叉,交叉點有古樓聳立。主街以北還有一條與主街平行的次街,依傍由西向東穿城而過的化龍渠。

以主街道爲幹,又有10餘條古巷與之垂直相向,分別爲主街以北七條,主街以南四條。條條小巷迂迴曲折,間隔着鱗次櫛比的民居古建。

在舊街巷中隨意走走,兩旁的大部分建築已破舊不堪,一磚一木都記錄着時光的無情流逝,頭頂上的碧空卻始終永恆,真是讓人不禁心生感慨。

城內還保存着明代的摩崖題刻和明、清歷朝所修建的寺廟庵堂以及古建民居等和古蹟數十處。

仔細聽,那些建築彷彿在吟唱着過去的傳說和故事。

精美的雕花工藝體現了當地傳統建築裝飾特色,讓人歎爲觀止。

古井也是隨處可見。

走累了停下腳步,擡頭遠望,青山若隱若現。民居建築雖破舊,還是當地人的庇護。他們都已習慣這裏的破舊和緩慢,卻覺得這就是生活的原味,只要能住得心安即可。一個個小窗外晾曬着自家的換洗衣物,沐浴在日光下。

通過建築和佈局,依稀能想象到當年這裏車水馬龍的繁榮景象。只是如今,褪去了附加意義,這小城安逸得很。隨處可見老人孩子,或是在自家門口曬曬太陽,或是在古城中散散步,不需要擔心戰亂,不需要顧忌別人的眼光,挺好。

時間緩緩流淌,街巷異常寧靜。看不見摩肩接踵的人羣,聽不到商家吆喝叫賣的聲音,一派閒適清秀。這歲月如夢一般,讓人不禁生出想永遠留在這裏的念頭。

偶遇一戶人家在打餈粑,男主人打着赤膊熱火朝天地揮灑自己的力氣,女主人則配合着翻動餈粑團。他們認真地做着這件事,只注意眼前這團雪白,彷彿世界的紛紛擾擾都和他們沒有關係。這份淳樸,讓人不忍去打擾。想必最後的餈粑,一定又黏又糯非常好喫。

回望桃渚古城,昔日的古街、古建築,包含着說不完的老故事。老屋、老井、老人,一起組合成爲了歷史深深的印記,這纔是真正的古城。

我是琰棱

帶着有趣的靈魂

我一直走在路上

旅行|攝影|寫作|分享

CFP/攜程簽約攝影師、中國民俗攝影協會會士、知名旅遊博主、搜狐金牌作者、微博簽約自媒體、秒拍達人、微博旅行視頻博主、樂途旅遊網專欄作家。

微信公衆號:琰棱行攝記

新浪微博:@琰棱 http://weibo.com/lingchik

騰訊微博:@琰棱 http://t.qq.com/ling_chik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