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從2018年起,銀監會就不斷強調銀行理財要“打破剛性兌付、投資然風險自擔”,也明確要求銀行不許提供保本類的產品。但是,人們對保本產品的需求不可能立馬消失,不論什麼年齡層面的人選擇銀行,看中的就是銀行的安全性,總是有“反正銀行一定會兜底的嘛”......

  在這種供需不平衡的情況下,“結構性存款”作爲銀行保本理財的替代品開始大賣,在去年整年經歷了全面大爆發。截止到2018年12月,全國中資銀行的結構性存款總規模爲96166萬億元,比起2017年增長了38.27%。

  這種增長,折射出投資者對銀行理財產品的依賴,以及低風險產品的不可替代性。

  那麼問題來了,什麼是結構性存款?結構性存款能實現我們高收益且保本的願望嗎?

  什麼是結構性存款?

  根據央行2010年頒發的《存款統計分類及編碼標準(試行)》,結構性存款指金融機構吸收的嵌入金融衍生工具的存款,通過與利率、匯率、指數等的波動掛鉤或與某實體的信用情況掛鉤,使存款人在承擔一定風險的基礎上獲得更高收益的業務產品。

  通俗的解釋一下就是,買入結構性存款後,你的錢並不是乖乖的躺在銀行存款賬戶裏,而是被一分爲二,一部分用作存款以保本,一部分用於衍生品投資,以博取高收益。

  舉例來說:你買了100萬的一年期結構性存款,銀行宣傳這款產品預期收益率可達到4%,而當時銀行一年期存款利率爲2%。銀行會怎麼做呢?首先銀行會撥出98.04萬的錢來作爲存款。(因爲2%利率的情況下,反推可知本金98.04*(1+2%)剛好等於100萬)。剩下的1.96萬元則會被銀行拿來投資其他金融衍生品,以滿足4%的收益。

  到這裏整個投資都沒有問題。但是,接下來問題來了:這1.96萬究竟要賺多少,纔能夠讓你最終拿到4%的年收益呢?

  年收益4%意味着年末我得見到4萬元的收益,可是,1.96萬變4萬意味着年收益率要超過100%。在中國,年化收益率能夠達到20%以上的基金都是鳳毛麟角,所以按真實的業績來看,結構性存款的投資收益往往很難達到當初的最高預期收益。

  結構性存款的收益如何?

  早就在去年3.15期間就有人對結構性存款的孿生姐妹——結構性理財,做了一個統計:

  根據上海商學院課題組,對去年發行的627只結構性理財產品測算顯示:超過96%的結構性理財產品的實際收益低於預期最高值;33.3%的產品實際收益率爲最低預期收益率。這意味着,結構性理財產品有1/3只實現了最低預期收益。

  而銀行結構性存款,在之前也出現過不能達到預期收益的情況,曾經就有投資人買了這種產品,最後只拿到1元利息收入,然後在營業廳大吵大鬧。所以說,結構性存款和普通定期存款不一樣,消費者不應該以存款的預期來評判風險。運氣好的話能獲得比同期存款利息更高的收益,運氣不好的話只能保本金,利息都沒有,如果你買的產品投資衍生品比重較高,虧本的可能也有。

  結構性存款適合哪類人?

  前面說了這麼多就是想告訴大家,結構性存款沒有想象中的完美,它並非保本保收益的。但任何產品都有它的優勢和適合的人羣,結構性存款也不列外。

  結構性存款是存款和衍生品的投資組合,這個組合既有確定的存款收益,又有可以發揮想象的衍生品投資收益。再加上以前的銀行理財,對投資者來說就是一個“黑箱”,我們很難知道資金的投向,銀行給出的“預期收益率”也是根據資金池以往的業績確定的,到期兌付的錢很有可能來自後來者……

  但是,結構性存款的資金投向和風險就很明確,是掛鉤股票漲跌期權,還是掛鉤黃金,我們都可以看到。這樣投資者可以根據自己的認識,和對未來行情的判斷,選擇掛鉤什麼樣的衍生品。

  總的來說,結構性存款主要適合這兩類人:

  1) 想參與高風險投資,又需要本金安全的人。

  很明顯,結構性存款既設置了收益的上限,也設置了收益的下線,可以幫投資者控制住風險範圍。

  2) 對市場有判斷,但是又怕錯了虧損的人。

  這類人羣適合選擇與自己預期方向相同的產品進行投資,例如看好股市的投資人,可以選擇含有看漲期權的結構性存款,反之則可以選擇含有看跌期權的。(有的銀行會同時發行兩款產品供觀點不同的投資者進行選擇。)

  最後, “結構性存款”的難度不在於“存款”,而在於“結構性”,即對衍生品的選擇及投資能力,因此, 研發能力強、產品類型豐富的銀行,優勢更加明顯。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