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對於重慶的印象都有哪些呢?霧都,山城,美食之都?而除了這些稱謂之外,還有一個是得到大衆的認可的,那就是橋都。重慶因爲獨特的地理環境,不僅是依山而建的城市,更是夾雜着兩江的城市。所以在重慶,橋樑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隨着社會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宏偉大橋橫空出世,方便了民衆的出行。然而把時間推回去40年左右,那時候萬物待興,重慶還沒有這麼多橋樑。那麼解決市民出行的重任就交給了渡江船。今天我們的話題就將給大家講講重慶輪渡的兩三事!

我家也算是重慶土族,已經歷時3輩人住在重慶主城區。記得我小時候,父母都是依靠輪渡過江去上班。他們每天5點半左右就要起牀,然後趕在6點左右坐頭一班的輪渡過江。那個時候的票價從幾分錢到後來的1角多錢,輪渡成爲靠江生活的重慶人出行最重要的交通工具。我媽告訴我,當時的過江輪渡用的船隻還是比較大的,目測應該一次能坐百人以上。當時輪渡的位置並不多,就像一個圓形的內艙,圍在周邊一圈是位置,其他的空間都是站位。所以一次輪渡,能坐的人是少部分,大多數的人還是站着過江。她每天要坐的輪渡航線是從海棠溪到儲奇門,整個運行時間半小時左右。早上人不多,因爲她上班早,起來得就早,儘量趕頭班船,而下班的時候人就特別的多。她笑言:“那個時候的晚高峯不比現在的輕鬆啊!”在重慶,只要是問一下40歲以上的人,基本上他們對輪渡都有談不完的故事。因爲這個東西伴隨了他們的生活很長時間,是不能抹去的記憶。

然後隨着1981年,重慶石板坡長江大橋的修建,南岸區和渝中區的交通瞬間變得方便起來。隨着橋樑的建成,大量的汽車線路改善了南岸和渝中的交通狀況。相比之下,乘車過江比起坐輪渡來說更加的方便快捷,而且還不太受天氣的限制。輪渡如果是遇見大霧天,有可能一下子要等上大半天或者幾個小時,而大橋顯然在這一點來說是更加的方便。所以隨着大橋的竣工,輪渡這種陪伴了重慶人半個世紀的出行工具漸漸的淡出了歷史舞臺。截止到2010年,長江上只剩下了一條航道和一條輪渡船,現在的重慶青少年已經很難再去領會那個靠輪渡過江的時代韻味了。

時代在演變,科技在進步。很多我們曾經依賴生存的元素被逐漸的淡出,但這不代表應該被遺忘。在電視上,我們也經常看到關於輪渡的一些講述和一些情景劇,表達了一些人對這種工具,或者說職業的堅守,讓人頗爲感動!

2019年1月22日,一條讓人振奮的消息在朋友圈中流傳,“你知道嗎?輪渡又要重新開通了。”市民奔走相告。據悉這條被恢復的航線是從大竹林到朝天門,而這條航線的主要作用並不像以前作爲出行的交通工具,而是性質轉爲觀光。在近年重慶作爲旅遊大熱城市之後,重慶市政府也把輪渡,這個曾爲城市作出卓越貢獻,並且可謂名片的元素恢復起來。雖然性質變了,但至少讓更多的人去認識,體驗,感受這個東西。坐在輪渡上,看着當下的城市建設風景,聽老人談談他們當年輪渡上那些有趣事,這無疑是很有意義的事!

現在的輪渡票價是單程5塊,雖然比起以前的票價,提升了50倍。但這依然不能阻擋市民對於輪渡的熱情。每到節假日週末,這新興的水上觀光線路,更是被捧成了香餑餑。這裏面,有年輕人對於輪渡的好奇,更有年長的人對於輪渡的回憶!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私信作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