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慶有許多和寺廟有關的地方。這最著名的我在前面的文章也提到,比如上清寺,華巖寺,羅漢寺等等。有些是存在於過去,現在已經不復存在。有的在當下仍舊香火鼎盛。然而今天我們要講的一個寺廟,它相傳存在於兩江交匯處,滿園金竹,甚是奢華。這座寺廟就是--金竹寺。它雖然只是存在於傳說之中,但卻成爲重慶人的家喻戶曉的名寺。而且它的故事,廣爲流傳,老人教育小孩都會用到它。這到底是怎樣一個神奇的寺廟,我們話題從這裏開始!

我也是在小時候得知金竹寺的故事,從此對它產生濃厚的興趣。隨着年齡不斷增長,網絡世界也慢慢的發達。從網上我也看到也不少的重慶人對金竹寺的感情和我一樣。甚至經常在兩江交匯處去眺望,希望能找到關於它的一點一滴。雖然到頭來,終究知道這是不可能尋得的,但金竹寺確實陪伴了幾代重慶人的成長。在網絡興盛的當下,這些經典的故事反倒被冷落。所以今天這篇文章另外一個目的,也算是給新青年的一次呼籲,保護經典,傳承精髓!

故事大致是這樣的:相傳古時,有個腳伕,也就是我們當下所謂的棒棒兒。這人叫劉誠。他在成都辦完一單業務後,準備回重慶。在他準備啓程的時候,又接下了一個看似輕鬆的單,送信至朝天門外的金竹寺,託付者是一位老和尚,並千叮萬囑劉誠要按時送到。劉誠心善,接下單後連夜啓程,這一路上,不敢有任何怠慢。因爲趕路緊,不小心把自己吃飯的傢伙--扁擔也弄折了。即便如此仍舊趕路,心裏想着,答應了老和尚,不能食言,而且他囑咐得緊,應該是有要緊事纔對。

這連夜趕路,終於以最快的速度到了重慶朝天門附近。然而有個難題卻把劉誠害苦了,他作爲本地人,卻從來沒有聽過有金竹寺這個古剎。本以爲是自己孤陋寡聞了,但連問幾人都不得而知。這就讓劉誠不知所措了。眼看時間將至,劉誠心急如焚,越是心急越是疲憊,加上這幾天的連夜趕路,終於讓劉誠支持不住,靠在土地神的旁邊睡着了。模糊中,聽到有兩個年齡不大的小孩說話,睜開眼睛,發現前面有兩個燈籠搖搖晃晃靠近,定睛一看,燈籠上面寫着“金竹寺”。劉誠喜出望外,忙拉着兩個小師傅就說明了來意,並道出找寺找得好辛苦。兩位小師傅聽後,接過信端詳一番,確認是送給金竹寺的,就帶着劉誠往金竹寺方向走去。劉誠心裏納悶,這一代哪兒來的金竹寺,這得好生瞧瞧,長見識啊。

兩位小師傅帶着劉誠徑直往江邊走去,到了江邊沒有停步的意思,劉誠越來越納悶。在這個時候發生的一幕讓劉誠驚得說不出話來,兩江水就此分開,中間顯露出一串梯道。順着梯道下去就能看到金光閃閃的金竹寺。金竹寺方丈接過信,方知重慶要經受大難,隨即準備應對措施。並誇獎劉誠守信,救了一方市民。並問劉誠要什麼回報,劉誠老實,表示如果是關係到居民的安危,這個任務怎能再要求回報。方丈十分賞識劉誠,並執意讓他拿點東西回去。這時劉誠想到這滿園的竹子和自己的扁擔挑折的事,就求方丈要了一截竹子做扁擔用。方丈立即應允,並囑咐小和尚陪劉誠砍竹,然後送他出寺。劉誠拿到竹子後,隨着小和尚出來,心裏還念念着,這個寺廟這麼神祕,待我多看幾眼,轉過頭只見得急促的江水流淌,金竹寺早已沒了蹤影。劉誠以爲這就是一場夢,然而他身邊卻真真實實的擺着一根他自己剛削好的扁擔,而且是金光閃閃,純金扁擔一根。

故事到這兒就結束了。雖然這個故事聽起來神話氣氛濃了些,但仍舊錶達了重慶人的一些特性。首先是誠信,答應的事,赴湯蹈火在所不辭,如果做不到,就不要去應!其次是吃苦耐勞,即便折了吃飯的傢伙,也要從容的面對挑戰。緊接着是淡薄利益,在滿園金子的寺院,一心想到的是完成任務。最後是責任,如果沒有擔當,前面這些東西都將是泡影。所以這個故事在重慶廣爲流傳,不僅是陪伴着重慶小孩的童年,更是讓他們行正路,做正事的範本。

古語:“說書唱戲勸人方,三條大道走中央。 善惡到頭終有報,人間正道是滄桑。”金竹寺的故事完全符合“勸人方”的特點。在重慶老一輩的人心中,每個人都有一座金竹寺。它也許在江中,也許在書裏,也許它就在我們一念之差的信念之中!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私信作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