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家出走我該帶什麼?
 luggage-933487  

 


打工度假不比短途旅行,而是生活。
既然是要離開自己長久以來的生活圈,到異國生活,行李箱還是揹包?該準備什麼東西?多少份量?哪些該帶哪些不需要?絕對是新包們的熱門話題。
從小到大不曾獨自在外生活過的我,對於在外生活完全沒概念。不像朋友,在大學時期有過離家外宿求學的經驗。因此我更著重於事前準備的工作,加上我是個喜歡事前規劃的人,當我決定一件事後,就會花一段前置時間來蒐集我需要的資訊。
當初準備時沒有拍照仔細記錄,到了澳洲後許多事成平常同樣忽略去紀錄,故文章內容以文字為主,無太多圖片輔助,請海涵。

(我搬家了!但我能力有限無法讓網址自動轉址,再麻煩詳見全文動個手指點我繼續閱讀,感謝您!)

 

xe8mTYq

首先要說的是行李箱和揹包的部分,大致分成下列幾類選項。
輕裝:一卡大容量(45L以上)後揹包。
中裝:一卡中容量(20~30L)後揹包+行李箱(24L~26L)。
重裝:一卡中容量(20~30L)後揹包+行李箱(28L~30L)。

一山永遠有一山高,曾聽過更誇張的兩咖行李箱,那我就不多談了。又根據前輩們的經驗談如下:
「你帶多少的東西,在你移動時這些東西也將跟著你。」
「澳洲地形多高低起伏的路段,上坡拖著行李箱絕對拖死你。」
「當宿於揹包客棧,東西愈多顧慮愈多。相對不一定有廣闊的空間讓你運用。」
「擁有的行李箱容量愈大,只會讓你使勁辦法塞入更多東西。」
「澳洲不是非洲,很多你想得到的東西這裡都有賣。」


我想普羅大眾大多都是以"30L行李箱"為第一優先考量。
尤其女生的雜物硬是比男生多出許多,女生幾乎毫不考慮皆以30L為主。當初新包羣組裡一片聲浪都是打算採購30L的行李箱,身邊已經有一咖24L戰車的我,也曾動心過是不是該入手30L的行李箱呢?但聽到了上述建言經過幾番思量,便把心一橫決定帶著我的愛將冒險去,順便省了一筆開銷。額外再採購了一卡30L的後揹包,定案!
➤ 延伸閱讀:✘團購. commodore戰車行李箱 ✘

行李箱有軟殼和硬殼之分,該選哪一個?
軟殼因為布面材質,能容納的體積要比看上去再多更多,不像硬殼所能容納的體積就是你所看到的那樣,無法更多。而硬殼因為材質堅固重量相對較重,較承受得起地勤的摧殘;軟殼反之。再者,軟殼為拉鍊式,較有安全疑慮。
最後是從前輩那聽聞一則慘案,故事是這樣的:曾經有人家裡遭小偷,軟殼行李箱被利物劃破,行李的貴重物品全被偷走。聽畢後,我們這羣新包一面倒都選擇硬殼。澳洲治安有那麼差嗎?就我這兩年經驗,我並不這樣認為,但防人之心不可無,前輩們也只是分享所見所聞,一切端看自己如何看待去選擇。

最後我們就是以24L戰車行李箱、30L後揹包、一顆睡袋和一咖電腦包(不計入手提行李重量中),以中裝出發。
在澳洲所遇到的包包還真的大多以30L行李箱為主,我們相較起來行李箱真的小很多呢!
P1260960

xe8mTYq
接下來就進入打包階段。
以下是我個人打包清單,因我是和宅宅結伴同行非隻身旅行,所以部分物品實際經驗並不適用於我們身上,不過或許會是你們需要的;另外男性朋友可以忽略女性備品的部分,請斟酌服用。有需要參考的朋友歡迎下載。請點我⇩

大類 小類
電子產品類
筆電、硬碟、USB隨身碟、多功能讀卡機
相機、充電器、腳架
手機、行動電源
延長線、轉換插頭


✓對於電子產品不少人都有疑問,一定要帶筆電嗎?一定要帶相機嗎?手機不是都可以辦到嗎?

現今手機功能愈來愈先進,幾乎可取代掉筆電和相機。所以,我覺得這問題沒有正確答案,完全取決於個人使用習慣。
在澳洲使用筆電大致分為功能性和娛樂性。功能性像是修改履歷、查資料、儲存照片、非筆電不可處理的電子事物;娛樂性就是看影片、玩線上遊戲。至於相機相信對於有玩攝影的玩家和注重畫質的朋友,肯定是不會有這層疑慮的。手機相機功能確實很強大,唯一在夜拍部分還是不夠力。
我個人就是習慣使用筆電來處理事情以及喜歡相機所呈現的銳利度和畫質,所以完全沒有疑慮兩者都帶了!當然它們並沒有被我所冷落,都是我這段旅程的最佳工具。

✓硬碟:澳洲不比臺灣,除了賭場和酒吧其他店家都休息得早,尤其非住在city的人更是毫無選擇。作息和澳洲不同的臺灣人起初不適應難免覺得無聊,所以準備好影集成了很重要的事前準備工作。除了給自己打發時間之外,擁有最新最多片源,也可幫助你開拓交友圈喔!宅宅特地爬文買了toshiba 2G硬碟,沒想到屎運降臨才使用一年就掛了!從此toshiba成了拒絕往來戶。

✓多功能讀卡機:主要是能讀取晶片卡之功能。可幫助處理臺灣銀行事宜或使用自然人憑證申請處理事務。

✓延長線和轉換插頭:狄靜團購有販售澳規延長線,即插頭處為澳規插頭、臺規插座。而因為家裡有多餘的延長線,所以我們只單買轉換插頭。延長線頗重要的,若有帶筆電更是不可少。


 

大類 小類
個人文件類
國際駕照、護照
電子簽證
履歷(10份)
文具類 麥克筆、筆記本、原子筆

 

國際駕照:有駕照的朋友,不論有無買車的打算,都建議可以先申請放在身邊,或許哪天會來個自駕遊又或許改變想法買了車,你會慶幸當初有申請!(感謝鄉民補充:駕照正本一併攜帶更有保障。)

電子簽證:過海關以防萬一準備用。

履歷:臺灣生活便利性在世界各地屈指可數,影印在臺灣是隨時隨地都可找到的便利服務,但在澳洲不見得。必須要到"圖書館"或是「officework」(專門販售文書用品的大型商店)才找得到的服務,officework主要在一線和二線城市纔有門市。費用部分,澳洲是不到貴的程度但跟臺灣相比還是臺灣完勝。至於份量剛好就好,因為從臺灣帶過去的履歷只適合找尋第一份工作使用,假設換了工作,就可以修改履歷把新的工作經驗填入替自己加分,所以一開始印多幫助並不大。

麥克筆:在澳洲入住sharehouse時,需要與其他人共享共用空間,人一多自然容易產生問題,其中最多問題的點就是冰箱。揹包客買菜常常鎖定每週的半價商品,每次採購回來幾乎所購買的品項都大同小異,冰在冰箱不知是你的還是我的,導致拿錯等誤會;最惡劣的是被偷喫,購買食材不翼而飛這類生活瑣事時有所聞。此時麥克筆就可幫助你在物體上署名,但這類事都是防君子不防小人,祈求遇到好室友比較實在。慶幸這兩年我和室友相處融洽,麥克筆毫無用武之地。


 

大類 小類
衣物飾品類
頭:漁夫帽(2)、粗髮圈(數個)、橡膠髮圈(數個)、小黑夾(數個)、鯊魚夾(2)
上身:發熱衣(2)、短袖(4)、長袖(2薄1厚)、牛仔襯衫、輕薄擋風抗UV外套、UQ輕薄羽絨外套
下身:發熱褲、牛仔長褲&短褲、可拆式牛仔吊帶短褲、薄棉褲、七分休閒褲、連身長洋裝
腳:H牌涼鞋、All star低筒、N牌休閒鞋
其他:太陽眼鏡、手錶


帽子:若打算從事農場工作,帽子很重要。此外揹包客為了省錢,蓬頭是常有的事,所以帽子絕對是遮醜的好東西。而鴨舌帽在澳洲款式多型好看,利用折扣期間很好買。

髮飾:澳洲買得到但臺灣比較便宜。

上身:個人覺得不可少的就是輕薄羽絨外套,輕薄不佔空間又保暖!澳洲之大各州氣候不同,或許你下定主意不往寒冷的地方去但工作機會若來了你還會堅持嗎?
另外可準備棄之不可惜的衣服,要出清時可以送給認識的包包或者捐出去。澳洲生活類賣場(kmart、BigW、Target)的衣服其實並不貴,有缺都可之後在澳洲購買。想省錢的朋友也可到二手店尋緣分,二手店衣物大約AU1~AU2。

★額外補充一:可依場合準備服裝,如居家裝、工作裝、休閒裝、派對裝、泳衣,有需要的朋友可朝這方面去思考。
★額外補充二:有人擔心衣物過多,為了省下行李空間,會購買"衣物真空壓縮收納袋"。我自己是沒有,所以衣物如何收納節省空間變得非常重要。“捲”就對了!文末附上行李收納小技巧影片。


 

大類 小類
化妝保養類
保養品:sofina旅行組
化妝品:雪肌精BB霜(2)、3ce腮紅液、P牌蜜粉、Sofina粉餅、棕色系眼影、kissme睫毛膏、solone眼線筆、護脣膏
其他:防曬乳3-4罐、面膜(5)


保養品:認真要帶太佔空間,秉持著精簡以及到了澳洲再買的打算,所以起初我只準備旅行組。

化妝品:每一品項都只備一樣,不帶多,有需要到澳洲再買。結果身處澳洲在農場工作根本都不需要化妝,唯有出外踏青才會化一下,包包們之間彼此都素顏以對,自然就是美!

其他:澳洲雖然也有防曬乳,但他們的防曬乳只防曬傷不防曬黑,所以怕曬黑的女孩,防曬品一定要在臺灣先準備。早已做好從農準備的我非常豁達,防曬還是有在做,但天天在戶外工作要不曬黑真的很難,所以就看開點吧!


 

大類 小類
盥洗用品類
身體清潔:阿姨手作肥皂(6)、LUSH洗髮餅
口腔清潔:牙刷、小容量牙膏
其他:快乾頭巾

 

大類 小類
生活用品類
個人用品:眼鏡(2)、隱形眼鏡、保養液(2)、食鹽水(2)、眼藥水(2)、理容組、飯店室內拖、睡袋、可立式小型桌鏡
衛生用品:衛生棉條、衛生棉、棉花棒、
個人餐具:餐具組(筷子、湯子、叉子)
廚房物品:削皮器、可收式水果刀、封口夾(一包五入)
防竊物品:行李鎖頭、腳踏車鎖
其他:洗衣袋、剪髮組(剪髮+打薄)、萬用工具組、S型掛勾(2)


✓肥皂是阿姨的愛心,我就帶了...

眼鏡和隱形眼鏡:
在澳洲若要配眼鏡或是隱形眼鏡,皆要經過專業驗光,驗光費用更是不斐。不是說臺灣驗光就不專業,而是澳洲的專業驗光師等級猶如醫師程度,配度數好比看診,加上各國法令制度不同,因此並非像臺灣如此方便。所以若本身眼鏡有兩副以上,建議帶著備用以防發生眼鏡骨折之慘案。宅宅就不幸把自己的黑色粗框眼鏡側邊的鏡架壓斷,為了省錢只好以膚色膠帶纏,膠帶再以麥克筆塗黑(沒想到麥克筆在這個時候派上用場==“)加減用。

保養液和食鹽水:
若行李箱有空間建議帶。澳洲有賣和臺灣相比貴很多,保養液約AU20-25/瓶;食鹽水約AU4-AU5。

睡袋:
大概是為了不時之需而準備的。最後一份工作位於地勢較高偏內陸地區,而住屋的地方提供的被子很薄,這時睡袋就派上了用場。另外還有環塔的時候,露睡在車上也曾用到。不至於不推薦,就看個人考量。若是因為怕冷,其實在澳洲電毯好用又不貴。此外睡袋依照保暖程度以及材質價格落差頗大,若真心想要買建議不要買太差的,至少要有一定的保暖程度(0度左右)。

衛生棉:
一直有人說澳洲衛生棉不好用!其實澳洲人大多使用棉條,所以衛生棉的選擇不像臺灣琳琅滿目(有翅膀的選擇更是少),反倒是棉條選擇眾多。很慶幸我在朋友的鼓吹下早就開始在使用棉條,所以這方面並沒有帶給我很大的困擾,但我同樣使用過澳洲衛生棉,不覺得使用上有很大的差異以及不適感。

削皮器:
當初有包包分享,澳洲削皮器很難用,所以我便自己攜帶了。可惜我的削皮器沒用多久就不見了,之後也是將就著用sharehouse所提供的,好不好用端看這隻削皮器被使用過多久,也沒所說的如此糟糕。

封口夾:
這東西在澳洲應該不好找,卻又在生活中佔了很重要的角色,好用推薦。

防竊物品:
當初聽了許多竊盜事件,難免心生恐懼。腳踏車鎖繩索部分有延展性調整性較大,故聽從推薦買了腳踏車鎖,結果這東西躺在行李箱直到2年結束返回臺灣才從行李箱拿出來。因為我非單獨旅行,又從不曾住宿於揹包客棧共享牀位,不太需要擔心隱私和安全,以至於完全無用武之地。

剪髮組:
購買來剪宅宅頭髮用的,我則是在出發前將頭髮剪短到至少可扎馬尾的長度。在澳洲蠻多包包都是自行理髮,大家會剪嗎?我會剪嗎?我當然不會,亂剪就對了!至於其他人多嚕幾次有經驗後也是理得相當不錯,還好宅宅非平頭,用理髮器我可是毫無把握。順帶三提,澳洲理髮店一般剪髮價位約AU20-AU25;包包眾多總會有遇到美髮專業出身的包包,他們藉由專業順道賺外快,行情價約AU10-AU15;理髮器可以在澳洲買,價格不貴。

S型掛勾:
也是聽取包包們分享所購買的,實用度普通。


 

大類 小類
藥品保健類
外用藥:防蚊蟲叮咬、日本藥妝-止癢、AD軟膏、創絆膏、痠痛噴劑痠痛貼布、碘酒
口服藥:普拿疼止痛20錠、正露丸、感冒藥(3日份X2)
其他:人工皮(2)、冷熱敷袋(2大1小)、護腰


痠痛噴劑&貼布:它們是宅宅的好朋友。在臺灣從沒從事大量勞力的我們,腰痠背痛是家常便飯。

感冒藥:在臺灣有部分診所的家醫科可協助開立多日份感冒用藥,可和醫師說明目的,但非每間診所都可接受。在澳洲當地人感冒都是直接在超市購買成藥在家休息,並不像臺灣遇到大小病就往醫院跑,所以也可直接購買澳洲當地成藥。謝謝我爹孃生給我一身勇健體魄,兩年下來我只有兩次輕微感冒,剛好準備的藥都派上用場。

冷熱敷袋:舒緩不適,可帶可不帶。

護腰:大概是行前被一堆農務非常靠腰所嚇到,知道宅宅腰不好,還特地買了3M牌,這傢伙根本沒用幾次!

額外補充:有過敏沒過敏的朋友,都建議一定要備著相關用藥。宅宅在臺灣沒過敏的症頭,不知為何在澳洲農場工作後就中鏢了! 


 

大類 小類
工作裝備
(農場為主)
工作鞋(溯溪鞋)、單車專用袖套、單車專用頭巾、防曬帽、工作手套2雙
其他 吹氣式飛機枕、耳塞、折疊式雨傘

 
設定好以農務為主的我們,勢必得買一些工作所用的裝備。剛好狄靜團購社團不定時的會推出團購,原先我也打算什麼都不想直接填單購入。但是錙銖比較的我並不覺得團購的品項有特別便宜。便自己上網一個一個品項比較,牌子雖不同但價格較為便宜,於是上述商品全部都自己單獨購買。
工作鞋(溯溪鞋):不推薦又佔體積。第一份工作採草莓,是一份不論天氣好壞都要上工的工作。把溯溪鞋當作工作鞋其作用只是防潑水並不能完全防水,而草莓道常會積水,積水常常高過腳踝,溯溪鞋的高度根本不夠擋,凡遇到雨天工作久了都能感到鞋底進水噗啾噗啾的積水感;天氣好時則是感到悶熱不適。最糟糕的是,因為不透氣又積水,鞋子臭到足以燻死自己的程度,總之我倆用不到一個月就把工作鞋扔了,購入雨鞋比較實在。真心奉勸不需要買!

袖套:好用,防曬又可保護肌膚不被樹枝等刮傷。

防曬帽:建議買keroro造型的防曬帽,防曬最周全。(會不會有人不知道什麼是keroro?)

頭巾:好用,可防曬傷脖子,亦可作口罩。因為在農場有許多過敏原像是花粉和農藥,容易讓鼻子不適,連平常都不易過敏的人都抵擋不住,這時就可罩住口鼻阻隔。

耳塞:因為自己睡眠品質不好,非常怕吵,擔心屆時入住揹包客棧會被其他室友所影響故準備著以備不時之需。結果根本沒住過揹包客棧,然後最吵的那一個人其實就是宅宅啊!

折疊式雨傘:可不帶。澳洲沒有永遠的雨天,沒有風暴或氣旋影響,雨通常不會下太久。當地人也沒有打傘的習慣,入境隨俗之下雨傘的出場機率五根手指頭數得出來。



xe8mTYq

我不戀家也沒有被迫過年要回家團圓的束縛,非不可抗拒之因素早在心底打定兩年工作好玩滿才會回來。
然而發生了一件人生最衰小的事情,這件事在我遠赴澳洲後並未平息還持續延燒,最後搞得我非得親身回臺灣處理不可。於是半年後返回臺灣一個禮拜再度重返澳洲打拼。我們輕裝回臺灣,無攜帶任何託運行李,返回澳洲則是帶了一咖登機箱。補貨商品如下:
衣物類:毛帽、厚外套、圍巾、帽T
預計一回到澳洲便要南下塔斯,因為塔斯緯度高氣候偏寒,於是帶了不少禦寒衣物。

生活用品類:保養液x3、食鹽水x4、保溫便當組、保溫瓶、食物剪
補貨就是要補保養液和食鹽水。保溫瓶蠻值得帶的;食物剪則是我去骨雞腿肉的好幫手。

藥品保健類:刮痧棒、膚色透氣膠帶
刮痧棒是宅宅他媽硬塞的,習慣刮痧減緩不適者,建議攜帶。

工作裝備類:棉製手套數入、農用袖套
回臺前,曾和家人通過電話分享工作的點滴,沒想到我爹就請住在鄉下的奶奶準備了不少農用裝備給我。結果只有大量使用到棉製手套部分。

食品類:黑糖塊、味島香鬆、沖泡式寶礦力水得
是否有發現到第一次的行前準備清單中並沒有食品類的部分?過海關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煩,乾脆就都不帶。這次回來補貨,則是補了少量覺得重要的東西。黑糖塊是我月經來幫助我舒緩的好朋友;味島香鬆配白飯方便又好喫,在臺灣買便宜;沖泡式寶礦力水得預防感冒補充電解質。

其他:車用遮光板、飛機毯
車用遮光板開車族必備,臺灣買好便宜。

xe8mTYq

其實若真的到了澳洲才發現有欠缺的物品非得從臺灣帶,也可以請家人從臺灣郵寄至澳洲喔!
曾經看過不少室友成功收到包裹,然而包裹的東西幾乎都是以零食乾貨為主。賊丟係愛歹灣啦!

有了車子到底是好是壞?
自從買車後,每回移動隨身物品不減反增,宅宅總是在一旁碎嘴「東西太多了吧!」、「到時沒車看你怎麼辦」。下圖就是移動時所有物品上車的畫面,唯有第一次物品最少,後座至少還能坐人,第二次甚至第三、四次畫面都差不多,甚至更多!cats2

當您的行李箱公升數愈大、乘載東西愈多、重量相對愈重。
這也代表當你決定搭乘廉航時,託運行李的公斤數愈大價格愈高。當下我的24L戰車行李箱塞到極限,所測得的公斤數約23kg,換句話說我的行李箱若裝載基本民生用品(非大量瓶瓶罐罐液體類)所能乘載的最大公斤數也不會超過25kg。而選擇購買30L行李箱的朋友,在加價託運的部分幾乎都是買到30kg更誇張還有買到40kg的,無非就是擔心會超重。

另一部分就靠後揹包。
目前廉航的規定為可攜帶一定大小7kg以下的手提行李上機。老實說我和宅宅的後揹包大概有10kg,完全超出規定範圍,但是從臺灣飛到新加坡再從新加坡飛到澳洲,都沒有被要求過檢查後揹包的重量。
直到打工度假進入尾聲,結束工作車子處理掉後,兩人成了無車族開始真正旅行。除了一開始的行李箱、後揹包+睡袋和電腦包,還多了宅宅身旁的兩咖雜物包,累贅超多!
IMG_5432


萬萬沒想到深深踢到了鐵板。
搭乘澳洲國內線班機從布里斯本飛到聖靈羣島時,大包小包看起來就是一副超重貌,被地勤要求秤後揹包的重量,果然被抓包!這時候錢能解決一切的事情,於是為了超重3gk付了AU70,多麼珍貴的教訓!

 
最後分享我在youtube上找的旅行收納小技巧影片。
這類的影片繁多,喜歡的朋友可以自行搜尋多看多學習,相信看過的朋友不論是打工度假甚至對旅行都會很有幫助的!
 



xe8mTYq

以上,分享給大家。
祝福大家行李收好收滿,順利闔上,關上就不要再打開了!

 

 



若喜歡我的分享,歡迎給我一點動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