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丁陽

農曆新年以來,A股迎來一波行情,無數“小散”又懷揣着金錢、熱情與夢想投了進來。雖然炒股有虧有賺,也不好斷言誰就一定是韭菜,但可以肯定的是,總有人會盯上這些散戶,不僅是那些股市大鱷,還有無數的“薦股大師”和“股神”。你能否辨別出,這些好心的“大師”,究竟是你生命中的“貴人”,還是會埋個讓你刻骨銘心的陷阱呢?

套路百出的“薦股大師”們,你防得了嗎?

自中國有股票市場以來,就不缺乏“股神”。歷次大牛市都造就過一些“股神”神話。有些“股神”會分享些自己的投資心得,比如林園,有人稱其爲“中國巴菲特”,畢竟巴菲特也教人炒股嘛,不是什麼問題。然而有些“股神”卻乾脆利落,會直接“薦股”,你只需要跟着下單就行了。這些“薦股大師”,有些是收費的,但這種做法違反證券法,如曾經名噪一時的“帶頭大哥777”,就因“非法經營罪”而被判刑。當然,如今各種收費薦股的擦邊球也層出不窮。而有些“薦股”看似是免費的,但兜兜轉轉套路一番後,你依然還會掏錢。

別以爲你不會着了道。昨天有一則新聞,“上海又見大型非法薦股團伙,破獲的話術本就有7箱,套路多多”。注意到了嗎,話術本!警方曾揭祕過“話術”是怎麼用的:詐騙團伙製作統一的劇本,大量僱傭青年男女,組織培訓,利用微信、QQ等網絡社交軟件,在網上冒充“白富美”或成功白領人士,向受害人宣傳虛假的投資賺錢經驗,拋出高額利潤引誘受害人投資。再使用制定好的“話術”及所謂的“內幕”消息,逐步誘導對方在虛假的投資平臺上進行買賣黃金、操作股票等交易,並最終以各項佣金、手續費、虧損等騙取受害人的錢款。

說的有些抽象,但代入下人們相對熟悉的“電信詐騙”就好理解了。比如不少人接電話時聽說過的“明天早上你到我辦公室來一趟”(冒充領導式詐騙),又或者“XX同志,你名下的銀行卡涉及一起洗錢案”(冒充公檢法式詐騙)。其特點都在於利用人性的弱點,攻你不備。如果沒有做好提前防範,着了道的可能性並不小。

有些騙子的套路你可能都完全無法想象。有些“薦股大師”給受害人推薦了所謂的“牛股”虧了後,爲了避免受害人發覺騙局的存在,會將受害人拉進一個股票交流羣,冒充其他股民“安撫”你——然而這個50人羣裏49個都是騙子,再加上你——騙子們除了安撫你外,還會以股市行情不穩定等理由,建議你炒期貨、黃金等,引誘你更進一步地鑽入更深的圈套,被騙金額越來越大。

福建南平警方查獲的薦股詐騙團伙

甚至,把你套路了的根本就“不是人”。有“電銷機器人”廠家公然在網上做“股票業務如何獲客”的廣告,宣稱其售賣的機器人“可以使用多種話術,並根據用戶回饋給出不同反應的作答。這些話術是把已經過業務人員驗證的、挖掘需求最犀利、轉化流程最順暢的業務話術從人複製到機器人身上。”“一般會有三個環節,開場白——介紹加微信和入羣細節——邀約。”“電話接通後:您好,我是XX證券交易平臺的工作人員,由於目前股市行情火熱,我們現在推出了一個推薦牛股的微信羣,並且可以指導您操作,請問您是否有這方面需求?”

該廠家甚至放出了一段錄音樣本,不注意聽的話很難發現是機器人,而且“輕柔甜美”的女聲相當具有讓你聽下去的誘惑力。該廠商表示,“電銷機器人每年僅需要10000元上下的成本,一天能撥打800-1000通電話。”成本比真人低10倍,效率是真人的2、3倍。在隱私不設防的當今社會,可以想象,每日每時每刻,有多少缺乏防備的人,正在受到甜美女聲的套路攻擊?

某“電銷機器人”的廣告

不成熟的中國股市,不成熟的散戶依然太多

“薦股大師”們套路“小散”,其依賴的,正是中國股市特有的環境:散戶佔據主導地位。

去年發佈的《上海證券交易所統計年鑑(2018卷)》,詳盡揭示了2017年滬市不同參與主體的交易情況。統計顯示,自然人投資者(即散戶)的交易金額佔2017年交易總額的82.01%,機構僅佔14.76%。相比之下,美國的散戶投資者佔據的交易份額百分比可能只有個位數——在美國,“人工選擇一支股票來交易”這種操作的市場份額才10%,有多達60%的交易份額都是計算機執行的量化和被動交易,這些只能由機構投資者來主導。

海通證券的研報則顯示,A股個人投資者持有的自由流通市值佔比達到40.5%,而其他主要資本市場中,美國、日本、中國香港、英國、法國市場的個人投資者持有的市值佔比分別僅爲4.14%、4.59%、6.82%、2.74%和1.97%。

可以說,中國股市的特點就是散戶不僅數量多,交易量多,且偏向中短線交易。這就是爲什麼各路“薦股大師”有着廣闊的施展身手的空間。在微信、微博等社交媒體檢索“股神”、“薦股”等字眼,你會發現結果多得看不完。

那麼,“薦股大師”們幫助下的中國散戶,其投資成績如何呢?

可以說是慘烈。

上證所的統計年鑑顯示,2017年自然人投資者整體盈利3108億元,2016年爲虧損7090億元;相比之下,2017年專業機構整體盈利11156億元,2016年爲虧損3171億元。2017年機構整體盈利金額是散戶的3.6倍。

市道好時機構吃肉散戶喝湯,市道壞時機構出血散戶割肉,散戶們可不就是韭菜?

這樣的特點,也早被外國人注意到。彭博商業週刊曾寫了篇報道,題目就叫做,“在中國,是全球財富經理VS大爺大媽”(In China, It’s Global Money Managers vs. Mom and Pop),想說明什麼不言而喻。

某拿着佛珠的散戶投資者在看盤

很多人認爲,機構投資者佔比是衡量一個股市是否成熟的標誌,A股必須“去散戶化”。“去散戶化”並不是說不允許散戶來賺錢,不是說要驅逐散戶,而應該是構築散戶與機構投資者雙贏的局面,是機構投資日漸壯大、賺錢效應明顯之後,散戶主動自願投資機構產品、信任“專家理財”的過程。只有這樣,股市纔會更理性、更從容、更具長期投資價值。

爲了小散們好,管理部門不妨放下“父愛主義”

中國股市散戶太多,這不是今時今日才被詬病的,這個話題說了足有一二十年。有人認爲,美國股市也經歷過散戶占主導地位的時期,投資者經歷了數十年的教訓和教育,才轉變成機構投資者佔據主導的成熟局面。那麼中國股市也必須經歷這樣的歷程。

這個觀點有一定道理。也確實可以指摘中國的“小散”們就是太過於夢想一夜暴富,過於貪婪,太容易受到羊羣效益的影響,以及可以指責騙子們的手段確實過於高明,讓人防不勝防。

然而正是由於這種持續不成熟,才說明中國股市需要採取一些手段,來加速走向成熟。

在很多人看來,監管機構的“父愛主義”思路,就需要進行調整。因爲這種“父愛主義”,很大程度上使得散戶們無視“股市有風險,入市需謹慎”這句話。

“父愛主義”體現在很多方面,比如A股長久以來的非註冊制,保證了股票會有基本的殼價值,幾乎任何上市公司都不會走到一錢不值的程度,相比之下,美國每年都有大量股票價值直接清零,這樣的風險,散戶豈能不掂量?

再比如跌停板制度。知乎用戶“劉備教授”打了個比方:一天最多跌10個點。這樣就算小散遇到了黑天鵝事件,也有足夠的時間來進行反應。而國外可能一天就跌50%甚至更多那麼這就意味着無法盯盤的小散某一天沒注意的話就會虧掉一半以上。這樣的市場,散戶們敢進場不?

採取手段,提高投資門檻,加速投資者成熟,只有這樣,“薦股大師”們纔不會有用武之地。

第4453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