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就點關注吧!

  每一種民俗都有很多故事,而無論哪一種故事都會被老人們孜孜不倦地傳承下去,這就是口碑,也是鄉俗的繼承。雖然現代人知識越來越豐富,但有一些民俗和鄉俗還會不斷地被保持下來。二月二、龍擡頭,一直如此。每到這一天,各大理髮館的生意都是爆棚的,即使平常生意稀疏的理髮店這一天也會人滿爲患的。因爲龍擡頭,誰都想沾沾喜氣,沾沾福氣,沾沾運氣,龍擡頭,預示着新一年的風調雨順,好運連連。

  美好的願望實際也是對新生活的嚮往。我們這個民族又特別在意吉祥寓意之類的象徵,更是助推了這種鄉俗的流行和延續。這也無可厚非。就如同有一些玩錢幣就喜歡帶8、帶6的數字,也不喜歡帶4、帶7的,都是一種寓意罷了。

  當然,二月二、龍擡頭有更深的歷史淵源了。有民間傳說,休息了一冬的龍王這天會出門布雨,使老百姓一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民諺說“二月二,龍擡頭”,春回大地,萬物復甦。這一天,人們會理髮,圖鴻運當頭,還會將美食加上“龍”以示吉慶:喫豬頭肉稱“挑龍頭”,喫麪條稱喫“龍鬚”,喫水餃叫喫“龍耳”,喫春餅叫喫“龍鱗”,喫米飯叫喫“龍子”。

  龍擡頭還被稱爲“春耕節”、“農事節”、“春龍節”,這就是各地的習俗不一樣了。能被冠以“龍”的各種傳說和民俗,都有更深的寓意,民間認爲,龍是吉祥之物,主管雲雨,而農曆“二月二”這天是龍昇天的日子。從節氣上說,農曆二月初,正處在“雨水”、“驚蟄”和“春分”之間,很多地方開始進入雨季。這是自然規律,但古人認爲這是“龍”的功勞。而且,龍在中國人的心目中有着極高的地位,不僅是祥瑞之物,更是和風化雨的主宰。因此被冠以“龍”的各種鄉俗就變得更加隆重了。

  其實,“二月二,龍擡頭”在古代天文學方面,也有更精確的解釋。中國古代用二十八宿來表示日月星辰在天空的位置和季節判斷。二十八宿中的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組成一個完整的龍形星座,其中角宿恰似龍的角。每到二月初,“龍角星(即角宿一星和角宿二星)”就從東方地平線上出現,這時整個蒼龍的身子還隱沒在地平線以下,只是角宿初露,故稱“龍擡頭”。

  當然,關於龍擡頭的傳說更有好多了,信手採擷就可以看到一些,有傳說是起源於三皇之首伏羲氏時期。伏羲氏“重農桑,務耕田”,每年二月二這天,“皇娘送飯,御駕親耕”,自理一畝三分地。後來黃帝、唐堯、虞舜、夏禹紛紛效法先王。到周武王,不僅沿襲了這一傳統作法,而且還當作一項重要的國策來實行。於二月初二,舉行重大儀式,讓文武百官都親耕一畝三分地,這便是龍頭節的歷史傳說。

  還有民間傳說是,在大唐高宗李治駕崩後,武則天當權,先立其子李哲、李旦爲中宗、睿宗,又先後廢去。於永昌二年(公元690年),廢唐改周,自立爲帝,稱周武皇帝。這事惹惱了玉皇大帝,他傳命太白金星告訴四海龍王,三年內不得降雨人間,以示懲戒。當年從立夏到寒露,150多天滴雨未下,因致大地乾涸,莊稼旱死,許多地方連喫水都非常困難,哀鴻遍野,民不聊生。這種人間慘象,被掌管天河的玉龍看在眼裏十分不忍,他冒着違犯天條的危險,張開巨口,喝足天河之水,私自布雨,解救了天下黎民百姓,但卻招來了玉帝震怒,將玉龍打入凡間,壓在一座大山之下受苦。山前還立了一通石碑,上面刻有四句話:“玉龍行雨犯天規,應受人間千秋罪,若想重上凌霄殿,除非金豆開花時。”人們看了碑上的這些字,才知道玉龍爲救百姓行雨,卻被壓在這裏受苦。爲了救出玉龍重上雲天,再掌天河,人們決心找到開花的金豆,但卻苦苦尋找不到。直找到第二年的農曆二月初一,恰好街上有集,一個老奶奶揹着一布袋苞米粒趕集,因布袋口沒紮結實,走着走着布袋開了,金黃的苞米粒撒了一地。人們看了,高興極了,這苞米粒多像金豆呀!如果放在鍋裏炒,不就爆出金花了嗎?於是,一傳十,十傳百,全都知道了。大家在二月初二一齊行動,都爆苞米花。玉龍看見後,就大聲喊道:“太白老頭兒,金豆開花了,還不快放我出去。”太白金星老眼昏花,看了看,果然是金豆開花,便將壓在玉龍身上的大山移開,玉龍順勢一躍騰空,再降甘霖。此後,二月二炒苞米(或者炒黃豆)成了習俗,一年一年傳了下來。

  這都是關於龍擡頭的傳說,而關於二月二、剃頭的故事就是近代的事情了。延續到現代,二月二、龍擡頭,去理髮,是從頭開始,一年精神到頭。從頭開始,心態會永遠年輕。古人認爲,人就會像龍一樣從冬眠中醒來,生龍活虎,抖擻精神。每到二月二這天,理髮的人絡繹不絕,都要討個吉利。現在大多數農村還保留着這一習俗。二月二到了,你去打理一下自己的“龍頭”嗎?

  聽說轉發文章

  會給你帶來好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