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爲什麼要買養老目標基金”,一直有兩種聲音——

  一種是:“有退休工資,還需要自己買養老基金/養老保險嗎?”

  一種是:“買多少才能保障我退休後生活質量不下降?”

  事實上,問這兩種問題的,是兩類人。第一類,是退休後收入沒有明顯低於退休前,甚至還有所增加的;第二類,是退休後收入必然大大少於退休前的。

  乍看之下大家可能會更容易羨慕前者,但真這麼想就錯大了:前者是中低收入羣體,後者是中高收入羣體。

  舉個例子就清楚了:假設老孃舅我是個二線城市的下崗水電工,58、59歲的時候因爲年紀大就業難,不得不屈就於2000多甚至不足2000的月收入,等到退休之後,按照政府制定的退休金,每月收入反而增加到了3000多。

  你說這樣一個平行世界的老孃舅,會不會關心“養老金不夠用”的問題?顯然不會。

  相反,你看外甥女,一線城市工作,月入2萬+,如果退休後只有5千-8千,就算比那個“平行世界的水電工老孃舅”高了一倍多,外甥女仍然會擔心她退休後的收入大大降低,不得不節衣縮食。所以外甥女屬於必須考慮買養老基金或者養老保險的人羣。

  2011年,我國的企業養老金替代率就只有42.9%,低於國際警戒線的50%。

  國際勞工組織公約中的替代率指的是至少繳費30年的人員退休時其養老金相對於普通工人工資的替代率。一般而言,一個人退休後,因爲不再支付子女撫育費用,退休後有退休前工資收入的60%可以保證生活水準不降。

  我國在做制度設計的時候,是希望做到繳費35年的人員退休時養老金目標替代率爲59.2%。但很顯然,隨着保障範圍的擴大,這一點正越來越難做到。

  靠退休工資做不到的部分,靠什麼?靠“第三支柱”,靠個人投資的養老收入。

  上週證監會李副主席到蘇州開會,特意提出一條參考:加拿大第三支柱養老金的替代率達到35%。如果我國也能做到這個水平,加上退休工資這個“第一支柱”,一個準備充分的人,退休之後可以保有70%的退休前收入,養老安全感就高多了。

  說了第一和第三支柱,順便說下第二支柱:企業年金和職業年金。其中又以企業年金爲主。

  企業年金,顧名思義是要有企業參與的,個人交一部分(不超過上年度本人繳費工資基數的4%),企業交一部分(最高不超過本單位上年度繳費工資基數的8%),加起來不超過上年度繳費工資基數的12%。很顯然,因爲企業要出錢,所以願意加入年金計劃的不算多,一般都是大型企業、大型國企,尤其是中石油這種央企。

  老孃舅也看到有朋友問:我有企業年金,也要去買第三支柱的養老保險或養老基金嗎?

  老孃舅先說句恭喜,然後得說:要買

  因爲企業年金的總體回報不算高。從2006年下半年開始算,企業年金在開始運作的前5年發生過2次全行業平均虧損,此後投資收益波動性降低。

  平安養老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對70個大型企業年金計劃2012~2016年的投資業績做了跟蹤分析,沒有任何一個年金計劃能做到每年的投資業績既超業績基準、又超市場平均水平。累計投資收益最好的某年金計劃,年均投資收益7.36%,超過市場平均105BP,但過去五年中也只有四年能超越業績基準。

  所以對企業年金的最樂觀預計,也就是與通脹水平維持同步。

  對於一個年薪20-30萬的年輕人來說,就算有企業年金,它對於養老替代的貢獻必然不及第三支柱的養老基金或養老保險——年收入的12%是2萬4~3萬6,你用於投資自己的養老計劃的錢,必然不止於此。

  還是那句話,收入越高,越需要補充的養老計劃。

  ☆☆☆☆

  養老目標基金似乎正在熱起來。這就引起了部分朋友的擔心:養老FOF基金,會不會是今年又一個消費大家熱情的“網紅款”?

  如果說以前稱一款基金是“網紅”多多少少還有點褒揚的意思,在經歷了年初“爆款基”,此後“獨角獸基”的幾番消費之後,基民朋友對於“網紅”已經有點敬謝不敏了。

  不管是一次性買入還是定投,大家買養老目標基金的目的是爲了長期投資,積累養老資金,而不是湊幾個月的熱鬧。

  問得多了,老孃舅不免也嘀咕,然後去把已知信息又拉了個表格

  一看這規模,老孃舅覺得大家擔心得太早了點。已經成立的產品規模都在2億、3億多點,這個規模水平,也就相當於企業年金的一個投資組合。

  接下來的產品即使推廣給力,規模上5-10億了,離“網紅”或“爆款”都還有相當距離。

  養老目標基金產品的規模可以有多大?

  美國大名鼎鼎的401(k)養老計劃裏,主動目標日期基金規模約爲4800億美元左右。

  分享理財故事得京東e卡活動還在火熱進行中,歡迎大家積極參與留言。

  【老孃舅說養老目標基金系列】

  6.養老目標基金|爲什麼我不能自己建一個養老投資組合?

  老孃舅以往文章推薦:

  基金小白問題,一樣來問老孃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