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出的這題?

嫡長子繼承製度從來都是漢族的傳統。

作為通古斯野人的滿清政權,從來都試圖學習先進文明,但大體遭遇失敗。真正是嫡長子繼承皇位的滿清皇帝,只有道光。

在這裡要說明,所謂嫡長子,是指繼承皇位時的身份,皇帝繼位後加封追封生母當然是無效的行為,就不能說他是嫡長子。

具體說,努爾哈赤死亡,嫡長子是代善,代善是努爾哈赤元配佟佳氏所出次子,長子祁英已經死亡。同時,嫡子還有大妃阿巴亥的三個兒子,阿濟格、多爾袞、多鐸,還有努爾哈赤繼妻所出的莽古爾泰與德格類。

然而,四大貝勒通力合作,逼殉阿巴亥,共同領政,選擇唯一有可能繼承也是勢力最小的皇太極當大汗。

說到底,滿清初期是軍事貴族共和制,各以實力說話,共同推舉繼承人。即便皇太極初期也是戰戰兢兢,被迫公開盟誓,宗親貴族哪怕犯罪也不能由大汗吞併兵馬,牛錄得分給犯罪者的兄弟子侄,皇太極也竭力拉攏多爾袞三兄弟以維持平衡。到擊敗林丹汗,蒙古各部基本臣服之後,皇太極才有足夠的資本收拾二貝勒阿敏(鑲藍旗交給了其弟濟爾哈朗),又在三貝勒莽古爾泰死後,繼任者德格類也暴死,才借大逆案吞併其正藍旗。

皇太極死亡時,由於原配鈕鈷祿氏與繼妻哲哲無子,所以皇太極本人沒有嫡子。

依舊還是以實力說話。兩黃旗支持皇子,正藍旗支持豪格,兩白旗支持多爾袞。兩紅旗及鑲藍旗支持皇子。所以,多爾袞退讓,以支持福臨做繼承人,自己與濟爾哈朗輔政為條件換取自己不當繼承人。

這個方案符合兩黃旗利益,保住了皇帝親軍身份,對鑲藍旗與兩白旗來說是得利,更是皇太極正妻哲哲與孝庄的利益最大化,八旗已囊括五旗,自然得到通過。

此後,順治親政早死,控制中央權力的孝庄以順治遺詔方式確立康熙的繼承人身份。由於康熙當皇帝時間長,逐步收緊權力,不僅大肆向議政王大臣會議派遣下級滿官,還加入不少漢族官員,議政王大臣會議的等級大幅下降,失去了對皇帝的制約能力。同時,康熙安排親信到各地任駐防將軍控制下五旗軍隊,之後分封兒子到下五旗分領牛錄,各宗親已無力反抗康熙的搶劫行為。雍正時期,設置旗務大臣與諸王貝勒貝子國公共同主持各旗民政事務,下五旗宗親被完全架空。所以,乾隆時期最終廢除已毫無意義的議政王大臣會議。

也就是自康熙開始,皇位繼承人的指定完全由皇帝做主。雍正進一步強化,以秘密建儲制度防止太子結黨威脅皇權,也令所有滿清王公失去對皇帝繼承人的監督權。


清初不封建。有清一代,確實沒有確立過嫡長子繼承製度。事實上不止清朝,漫長的封建歷史長河中,真正用心貫徹過嫡長子繼承製的,也只有明朝而已。

清朝不遵守「立嫡立長」。

我們需要考量清代的歷史文化背景,它最先是游牧民族,從原始社會過來沒多久,跟他們講嫡長子繼承製沒什麼用。

而且,游牧民族都是用戰功說話,清初的貴族們如果沒有戰功,是不可能在朝廷上有話語權的。我們看皇太極、多爾袞、多鐸、豪格,無不是戰功赫赫。

以戰功酌定地位的大環境,確定了皇位繼承不可能只看出身。

福臨不過幾歲,也沒有戰功,為什麼他能夠坐上皇位?

皇太極諸子之中,論戰功威望,沒有人可以與豪格相比,具備繼承資格的第一人應該是他。肅親王豪格的戰功不必多說,他打過太多仗了,大西張獻忠就是終結在他手裡。

皇太極猝崩,沒有留下遺詔,八旗迅速分化,兩黃旗支持豪格,兩白旗支持多爾袞。

因為不以出身定地位,多爾袞以叔叔的身份,成為豪格的強勁對手。

結果大家都知道了,因為雙方相持不下,最後各退一步,兩個都不立。這個事情裡面,豪格其實是吃了虧的。

豪格與多爾袞落選,剩下的候選人也不止是福臨而已。不過架不住福臨支持者多,王公貝勒們一議,自然就把他推到了台前。

福臨繼位,是各方勢力平衡下的結果。


大清現實版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皇太極死得很突然 ,由於他生前未能指定皇位繼承人, 如果按照八旗舊制的話應該由八王共同推舉 一位皇位繼承,於是人人覬覦,滿洲貴族內部圍繞帝位繼承問題展開了一場激烈的鬥爭。

皇太極有11個兒子 肅親王豪格為長子, 當時34歲為皇太極的妃子所生 ,豪格早在太祖,太宗時期就領兵南征北戰, 有戰功,實力很強 ,其他的皇子年紀都還小 ,最大的也不過16歲, 他們既沒有戰功也沒有地位 ,理論上毫無競爭力 ,另外多爾袞,多鐸 因戰功卓著 ,封睿親王和豫親,王其兄阿濟格為英親王,都極具競爭力 ,努爾哈赤死後,多爾袞因為年幼,母親被逼殉葬 ,其兄皇太極繼承大位 ,現在的皇太極死了,他正當盛年如果以兄終弟及的方式入承大統也是情理之中的事,資歷最老的大貝勤代善, 因為早年犯的過錯加之年老體弱也就沒了繼位的雄心, 可他還是有一定的實力, 他在觀望, 誰上位對他自己有利 ,他就力挺誰。從當時的實力比拼來看 最有能力繼承皇位的就是豪格跟多爾袞。

雙方的實力如何了?

豪格一方:

皇太極曾親自統領正黃旗,鑲黃旗, 豪哥本人又統領正藍旗 在滿八旗中 他也擁有三旗的力量,加之鰲拜 索尼等大臣 支持他。所以實力很強,但是豪哥為人 粗俗,莽撞 ,其他幾旗支持他的人不多。

多爾袞一方:

多爾袞統領的是正白旗,鑲白旗 ,然後還得到了多鐸,阿濟格的支持,由於為人頗有心計, 善於收買人心 ,所以深得八旗下層官兵的支持,雙方可謂是勢均力敵 ,為了皇位各不相讓準備拼個你死我活。

那麼幼小的福臨,又是如何得到皇位的 ?又是誰在背後推波助瀾的?

順治帝福臨曾明確說過 ,濟爾哈朗在諸王議立自己為帝時有首議之功,這一番話說出了當時的內情。鄭親王之功是首先提出擁立福臨。

當時諸王貝勒皇位繼承會議上由於豪格與多爾袞爭奪皇位火藥味十足,大帳之外也是磨刀霍霍,局勢即將陷入危亂, 滿洲八旗面臨分裂的可能。

鄭親王濟爾哈朗從大局出發, 平衡各其利益,於是 提出一個新的人選方案 :由福臨繼承皇位, 這也得到多爾袞的回應,豪格也表示可以接受,於是諸王貝勒會議決定 ,既不立肅親王豪格 ,也不立睿親王多爾袞,而是由新增加的第三人選,6歲的福臨繼承 。

這樣一場眼看爆發的危機得到了平息。

這個方案與結果對禮親王代善無利無弊,對睿親王多爾袞有利有弊, 對肅親王豪格無利大弊,與鄭親王濟爾哈朗則有利無弊。

所以皇太極的皇位由第九子福臨繼承 ,是由於豪格與多爾袞互相鬥之下各方勢力互相妥協的結果,也是福臨的生母在背後推波助瀾的結果。


清朝由於是滿族建立,沒有採取漢族嫡長子繼承製,而是立賢,所以皇太極駕崩後,皇叔多爾袞和皇長子豪格皇位之爭。當時清朝八旗軍隊,支持豪格和多爾袞的各有三旗,讓他們其中一人登基,另外一人不服。將讓清朝毀於一旦,當時明朝還未滅亡,於是乎雙方各退一步,擁立5歲的皇九子愛新覺羅福臨登基,是為順治皇帝,公元1644年多爾袞帶著6歲的福臨以及軍隊在吳三桂引清軍入關的背景下,攻入了北京,開始了統一全國的步伐


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首先,嫡長子繼承製,是周武王伐紂後,建立周朝之後,封邦建國,大封功臣之後才真正建立的。後來周公姬旦輔政,營建洛邑,平定叛亂,定鼎中原,制定周禮,才以宗法的原則固定了下來。

其次,雖然嫡長子繼承製在後來的執行過程中,也遭受到了極大挑戰,但總得原則已經深入人心,沒有被丟掉,就連清朝統一全國以後,也開始執行這一原則。

再次,清朝在沒有入住中原的時候,還是大量保留了滿人和蒙古人的習俗,這中間就包括繼承人的軍事集團相互推選制度。具體到滿清就是八旗的旗主開會決定。皇太極就是通過這樣的會議和妥協才繼承了努爾哈赤的汗位。

其四,滿清的漢化是有一個很長的過程。這個過程不是努爾哈赤時候才開始的,而是努爾哈赤的祖輩就開始了,他們都先後擔任過明朝敕封的官職。也就是在這個時候他們就已經開始了漢化過程,只是這一種漢化是自然的,無意識的和被動的。

到了努爾哈赤時代,尤其是努爾哈赤起兵反明的時候,他由於政治的需要,一方面在女真高層積極主動的實施中央集權,四處攻略各個女真的其他部落,最終統一了女真,建立了八旗制度。這個制度其實是蒙古的軍事集團和漢人中央集權相結合的一個產物,對外或者說表面上保持著遊獵民族的部落軍事會議制,但對內或者說實際上是大汗一個人說了算。

到了皇太極階段,他一方面模仿明朝設置官署,重用漢人,一方加強八旗的權力,在軍事上依靠八旗與明朝爭天下。但滿漢之間的民族矛盾依舊開始慢慢升溫,在清朝入主中原之後終於替代階級矛盾成為當時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了。

努爾哈赤皇太極階段的滿人漢化是一種頂層設計推動,滿洲貴族抵制和妥協的一個階段。

在這個階段,皇太極的皇位由誰繼承,自然是不能遵守漢人的嫡長子繼承製的,但又不能完全按照遊獵民族那種兄終弟及,或者軍事集團強者為繼承人的情況下,只能是相互妥協,由一個小孩子福林繼位。

(之前回答過有關康熙九子奪嫡的問題,在那中間對於滿清漢化有過一些闡述,隨後會有系統的文章來完整的說一下這個問題,因為這個過程,是導致清初很多事情發生的主要原因。)


嫡長子繼承製是中原王朝長期實行的一項皇位、爵位乃至家產繼承方面的制度,總結起來就是:有嫡立嫡、無嫡立長、長幼有序。以皇位為例,有嫡子存在,則立嫡子中最長者為繼承人,也就是皇太子。如果嫡長子去世或者被廢,則選擇其他嫡子中年長者。無嫡子或者嫡子皆亡、皆被廢,這才輪到庶出的兒子,同樣是長者優先。這樣做法很大程度上可以避免諸子爭儲、兄弟鬩牆的局面出現?但是,嫡長子繼承製有一個重大缺陷,那就是只憑出身,經常會出現庸才、甚至蠢材成為繼承人,而堵死了賢才的進位之路。但無論怎麼說,終究不失為一個有效避免兄弟鬩牆、政局動蕩的好方法。

清王朝第一次試水嫡長子繼承製是在康熙十四年,清聖祖玄燁明立嫡長子、皇次子胤礽為皇太子。這是清朝唯一一次嘗試,也是最後一次嘗試,更是非常失敗的一次嘗試!經歷了胤礽兩次被廢和「九子奪嫡」之後,清世宗胤禛最終提出了一個改良版,也就是所謂的秘密立儲。當然,這些都是後話了。在康熙十四年之前,清王朝是不存在嫡長子繼承製的,但是嫡子優先的大原則還是存在的。清太祖努爾哈赤時期所謂的「四大貝勒」,實際上除了其胞弟舒爾哈齊的兒子阿敏,都是清太祖的嫡子,代善是清太祖原配佟佳氏所生,莽古爾泰是其第一位繼妻富察氏所生,清太宗皇太極其是第二位繼妻葉赫那拉氏所生。包括後來叱吒風雲的多爾袞三兄弟,同樣也是嫡子,他們是清太祖第三位繼妻烏拉那拉氏所生。而庶出的兒子,如康熙初年黨附鰲拜的班布爾善,他的父親塔拜就是清太祖庶出的兒子,就沒有太高的待遇了……直到順治年間,才被侄子清世祖福臨追封了一個最低的入八分爵位——奉恩輔國公。

那麼,清太宗去世後,為什麼繼承皇位的是第九子、也就是清世祖而不是其他兒子呢?拋開多爾袞和豪格爭位的大背景不談,只說清太宗皇子的出身。

清太宗於崇德元年改元稱帝之後,雖然沒有建立後來清朝後宮的那一套制度,但也進行了一個粗略的區分,設立了所謂「崇德五宮」。何為「崇德五宮」?即中宮清寧宮皇后(孝端文皇后博爾濟吉特氏)、東宮關雎宮宸妃(敏惠恭和元妃博爾濟吉特氏)、西宮麟趾宮貴妃(懿靖大貴妃博爾濟吉特氏)、次東宮衍慶宮淑妃(康惠淑妃博爾濟吉特氏)、次西宮永福宮庄妃(孝庄文皇后博爾濟吉特氏)。這五宮福晉中,孝端文皇后是正室(當然也是繼妻)地位最高,其他四位的地位要低於孝端文皇后,但是要遠高於其他側室、也就是史籍中常出現的所謂「庶妃」(說直白些就是沒有名分的小妾)。除此之外,還有已經作古的清太宗原配福晉鈕祜祿氏、繼室福臨烏喇納喇氏(豪格生母)。到清太宗去世時,他活著的兒子當中,只有豪格是嫡出,其他所有兒子都是庶出,這也是豪格和多爾袞爭位的本錢之一和底氣所在。但是,後來的事大家都知道,這裡就不鋪開說了。

清太宗唯一的嫡子豪格退出之後,剩下的只有五宮福晉所生之子最為尊貴。那麼,有誰呢?只有第九子清世祖和第十一子襄昭親王博穆博果爾。清世祖是永福宮庄妃(孝庄文皇后)所生,博穆博果爾是麟趾宮貴妃(懿靖大貴妃)所生。按理說,博穆博果爾的生母地位彼時排在孝庄文皇后之上,應該博穆博果爾更有機會才對。但是,畢竟都是庶出,這個地位高低就和後來貴妃和妃的兒子一樣,差別並不是非常大。

此外,還有幾個比較重要的原因:一、博穆博果爾彼時只有虛三歲,實在太小了。二、清世祖的嫡母孝端文皇后實際上也是他姑姥姥、是孝庄文皇后的親姑姑,選擇清世祖即位對於孝端文皇后維護自身地位來說最為有利。因此,孝端文皇后堅決支持清世祖而不是博穆博果爾。三、博穆博果爾的生母麟趾宮貴妃(懿靖大貴妃)曾經是蒙古帝國末代大汗、蒙古察哈爾部林丹汗的嫡福晉,這一點多多少少是會給博穆博果爾造成一些負面影響的,因為她媽在外藩蒙古圈子裡的影響力太大(當初清太宗納她為妃主要也是因為這個原因),宗室王公們可不想找這麼一個背景深厚的「傀儡」。相對而言,最早歸附的滿洲的蒙古科爾沁部(孝端、孝庄文皇后娘家)對於宗室王公們的壓力要小很多,他們更能接受清世祖即位而不是博穆博果爾。

因此,在豪格退出之後,實際上有資格繼承皇位的只有清世祖和博穆博果爾兩位皇子,最終現實利益決定一切,宗室王公們選擇了對自身更為有利的清世祖。當然,這一切都是建立在多爾袞與豪格妥協,雙雙退出的前提之下,否則也就沒清世祖什麼事情了。說到底,清世祖就是撿漏而已。


古代是以嫡長子為標準的繼承製。這是儒家思想的標準之一。為什麼說皇太極有那麼多兒子真正繼承皇位的是順治而不是他的長子豪格呢?一個呢是多爾袞是當時的攝政王,當年的多爾袞才30多歲,他如果讓豪格當了皇帝豪格比他要大兩歲,不便於他駕馭。其次呢當時的皇后是孝庄太后,孝庄太后的是皇太極的老婆,地位呢比較高。順治的年紀小,便於孝庄太后和多爾袞執政。便於管理。豪格呢沒辦法管。豪格當皇帝要親政的,順治那是兒皇帝。他要到十五六歲成年以後才能夠親政。這個期間的多爾袞和孝庄就可以管理國家了。第三個呢就是孝庄皇太后的姑姑也就是皇太極的大妃還在。有個小皇帝對她們孤兒寡母來講也是一種安全。皇子豪格呢年齡過大肯定不會把他們孤兒寡母沒放在眼裡。為了封建社會各階層的共同利益的著想他們選擇了順治。第五個呢豪格呢被多爾袞弄死了所以沒有繼承權了。

個人觀點


這個問題其實也是滿清統治者嘗試對皇位繼承人制度改革的一個標誌。因為在清朝以前,中國的皇位繼承人一直秉承嫡長子繼承製度。就是說有嫡子嫡子繼承,沒嫡子長子繼承。這一制度缺陷非常明顯,歷朝歷代都有皇位繼承人是天生弱智或有重大疾病,嚴重的影響了國家的統治,甚至導致國家滅亡。有鑒於明朝滅亡的教訓,皇太極在臨死前,確定第九子順治繼承皇位,除了有限制多爾袞等人的考慮,更看中順治的出色的政治潛能。順治以後,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等人在選擇自己的 皇位繼承人時,都秉承立賢不立長的祖宗家法,直到清朝滅亡。


明朝就是玩嫡長子玩滅了的,所以清朝吸取經驗教訓,把真正最關鍵的問題處理好。那就是皇帝一定要是個活的,最好還能多活兩年。這是對自己政權負責也是對國家負責的做法,現在卻有人看不明白?


第一:嫡長子是很先進的制度,只不過恰好封建時代比較早實行了,很多民族都實行的嫡長子繼承製,猶太人也是嫡長子繼承製。

第二:後金開化未久,很多制度不完善。而九子順治繼位是多爾袞和豪格兩方勢力相不下,爭折中的做法。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