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過庭在《書譜》中說:徒羨成功之美,不問所致之由。此乃學書人之大病。臨帖之事,說易行難。

現在很多學習書法的人,往往上來就一句:“你不用講這麼多,直接告訴我這個字怎麼寫就可以了。”一是不要願意自己去研究字帖,二是更不願意多動動腦子,多問一句爲什麼。這是學不好書法的。

趙孟頫是書法人的千古楷模,他的書法爲什麼這麼好?這是與他“復古主義”下的刻苦臨帖分不開的。下面這些例子,值得大家學習,尤其是他爲什麼對某些帖子一而再、再而三的臨摹不斷?

01/

王羲之瞻近帖

趙孟頫 臨王羲之瞻近帖

02/

王羲之採菊帖

趙孟頫 臨王羲之採菊帖

03/

王羲之太常帖

趙孟頫 臨王羲之太常帖

04/

王羲之裹鮓帖三札

趙孟頫 臨王羲之裹鮓帖三札·之一

趙孟頫 臨王羲之裹鮓帖三札·之二

趙孟頫 臨王羲之裹鮓帖三札·之三

05/

王羲之十七貼

趙孟頫 臨王羲之十七貼(藍籤本)

王羲之《太常帖》與趙孟頫臨本對比圖

趙孟頫臨王羲之《適太常帖》,得王之氣脈流暢外,更見端正朴茂,究其點畫,將刻本隱去之筆意予以還原,而且增強了筆氣映帶與連貫性。這些,都是今天臨古值得借鑑之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