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林志穎更新微博,稱帶小兒子逛公園,兒子跟婆婆跳起了廣場舞。圖片中小傢伙站在婆婆對面,舉起雙手與婆婆一起跳舞。

網友留言:「婆婆:來,一起尬舞啊」

「模仿,是兒童對自己身體行為上的一種確認」,孩子通過對於某一系列的模仿然後將動作重複下來,最終形成自己的能力。

所謂「模仿敏感期」,顧名思義就是孩子在某個階段會特別喜歡模仿,這一敏感期會先從動作模仿開始,之後就會過渡到對更為抽象事物的模仿上,比如語言、個人氣質、風格的模仿等等。而「成人後,模仿也是啟動與模仿者心智相接近的某種智能和生命內在需求,最終超出模仿者,形成自己的特質」,基本上等同於我們說的「青出於藍勝於藍」的意思,也就是我們各自獨特鮮明的個性和氣質,但這些都是後話,因為最開始的時候無一不是從模仿開始的。 在這個階段家長應該如何對待?

1、規範自己的言行。 模仿敏感期很多孩子忽然開始說髒話、隨地亂扔雜物、吐口水……孩子對不良行為的模仿是無意識的,要改變這一問題只能是孩子的撫養人自己作出改善。

2、給孩子更多嘗試的機會。 模仿是孩子進行學習的第一步,模仿涉及到拷貝某個具體的行為或是某種類型的動作,可以使孩子快速、有效地學會一系列的身體技能。同時,這種模仿學習也讓寶寶得到了愉悅和持續性的滿足。 寶寶在這一階段逐漸學習技能,一旦意識到「我能做」、「我能行」,她就變得獨立起來了。媽媽給寶寶提供一些他自己能夠使用的物品,充分滿足他「自己做」的強烈願望,會事半功倍。

3、理解孩子所做的事情與心理 孩子會通過模仿形成自我。兩歲左右的寶寶常常模仿媽媽穿高跟鞋、在梳妝鏡前塗口紅,不分男孩女孩,都有這樣一個探索過程。這是孩子開始模仿社會性行為,從內在世界走向外部世界最早期的實踐過程,這個過程大約會持續半年的時間。表面上看這一階段的孩子似乎沒有自我,但,孩子必須通過這一階段才能形成自我。 所以理解、接納,並為孩子提供更廣闊的空間去實踐,孩子才會順利過渡


看到你的問題,我彷彿看到一個淘氣包滑稽可笑的樣子。應該看到,小孩子好奇心重,頭腦機智靈活,模仿力很強,我們就經常能在影視中看到一些孩子有板有眼的表演。所以,如果是帶有表演性質的模仿,作為娛樂也無可厚非,最怕的是孩子不分場合,沒有辨別能力,是非不分的瞎搞怪。

首先,我們要好好分析一下孩子之所以喜歡模仿別人言行的原因是什麼。大多數孩子小時候都會有模仿的喜好,孩子模仿的過程其實就是學習的過程。但是如果模仿搞怪的成分居多,那家長就要好好審視一下自己。我們常說孩子是父母的鏡子,孩子這個狀況是否是我們大人造成的呢?在孩子最初模仿別人言行的時候,我們父母是否給予足夠的笑聲和掌聲呢?是否會當著孩子的面在朋友親人間表達過他學什麼像什麼呢?是否有時還會慫恿孩子來一個呢?

其次,弄清楚原因之後就好辦了。遇到孩子再模仿別人的言行,我們不呵斥、不捧場、不觀不笑不言,好好冷冷他的場。幾次之後,估計他也會覺得沒勁,也就進行不下去了。等他有所收斂和醒悟——哦,原來爸爸媽媽並不喜歡我的表演啊,這時再和孩子簡單講明:他的這種行為父母感覺不舒服,有時會覺得很傷心。要把我們真實的感受傳遞給他。

最後,好好分析孩子,看看他更愛模仿什麼言行,給孩子以恰當的引導。惡意的模仿要堅決杜絕,前面的方法都可用。在這點上,家裡大人要態度一致,不能你東他西,模稜兩可。只有態度堅決,孩子才能慢慢收斂改正。有條件的可以給孩子報個這方面的學習班,主持人、朗誦、講故事、表演等,讓孩子這方面的天賦得到盡情地釋放。

總之,家有這樣的淘氣包,作為父母既不能束手無策,也不能主觀武斷。如果能智慧靈活的加以引導,則既讓孩子釋放了天性,又能遵守規則底線,可謂兩全其美。


這種情況對於孩子來說很正常,孩子常常熱衷於模仿他人並且模仿的很像,當然我們儘可能得引導孩子做大人的良好行為

如果孩子說的話不太正常,那就需要家長及時發現並矯正


孩子喜歡模仿是件好事情,可以趁此機會,教孩子學會一些生活習慣、禮貌用語等,情商高的孩子都是喜歡模仿的。

模仿是兒童對自己身體行為上的一種確認,他們看到一種動作,就似乎可以停在這種動作上,然後將此動作重複出來,最終形成自己的能力。心理學上,行為主義把寶寶這種模仿稱作「單純模仿」,寶寶未用腦思考,有刺激就有反應。精神分析主義認為,這是從本能出發的一種反應,模仿東西感到快樂,釋放了潛意識的壓抑。

寶寶出生後幾個月模仿能力就開始萌芽並發展了,標誌著他和周圍的人有了一種關聯,正是這種關聯溝通了寶寶的自我世界和外面世界。隨著寶寶年齡增長,他模仿的範圍擴大,模仿能力也增強。

1.學習型心理模仿是學習的最初方式

心理學家艾普教授說:「如同水中的魚群群居群嬉一樣,孩子們會時時參照周邊的人們:互相觀察、互相模仿。」對兒童來說,模仿就是一種學習實踐的過程。通過對父母、成人、同伴的模仿,在不斷地學習新的知識,掌握新的能力。雖然學齡前寶寶很多模仿行為是無意識的,卻時時刻刻發揮著作用。穿衣、吃飯、做運動、說話、唱歌、玩遊戲等等,樣樣都是模仿的結果。寶寶通過模仿他人的言行舉止,來增強自己的行為能力和思維能力。其實在出生後最初的4個小時中,新生兒就已經具有模仿能力了。那時的新生兒模仿的是張開嘴,撅起嘴,或者是在嘴裡動舌頭。從此之後,寶寶就開始了各種各樣的模仿,從牙牙學語到叫爸爸媽媽,從翻身到爬行,從站立到行走,這些都是通過模仿獲得的學習成果。

2.從眾型心理獲得別人認可是人際交往的需要

看到別人做什麼,自己就模仿什麼,如果模仿成功,寶寶會有一種成功的喜悅感。這說明寶寶喜歡從眾,想與別人一樣,獲得別人的認可,融入別人的活動中。這是一種人際交往、人際依賴的心理安全需要,想獲得一種群體歸屬感。但寶寶的從眾又是一種盲從,他們沒有篩選信息的能力,沒有明確的道德規範,不是專門模仿好的行為,也不是專門模仿壞的行為,而是從興趣動身,對什麼有興趣就模仿什麼,對什麼感到新奇好玩就模仿什麼。

3.依賴型心理不用動腦獨立性差

模仿規律啟示我們,一切事物不是發明就是模仿。有了模仿能力,我們減少了不必要探索和嘗試能夠迅速掌握前人已經摸索出來的各種技能,才可能有時間、有精力去創新和發展。一個人從小到大很多本事都是靠模仿學會的。模仿就是:別人怎麼說,我就怎麼說;別人怎麼做,我就怎麼做;至於想,那就不清楚了。學齡前的幼兒年齡小,獨立自主意識較弱,依賴心理嚴重,還不能獨立去做一些事情,只好通過模仿。而模仿是無意識的,幼兒根本分不清自己與他人的看法或活動。這不用動腦的學習正好適合寶寶的思維水平和行為水平。

4.表現型心理模仿會引起關注

學齡前的寶寶對未知事物充滿了好奇心,總想用嘴巴嘗一嘗,用小手摸一摸,想揭開新鮮事物的神秘面紗。而同時,隨著寶寶年齡增大,家長的注意力稍微發生一點轉移,敏感的寶寶立即感覺到了,很想做點什麼引起家長的關注。於是,他們就模仿,如果模仿換來大人的笑聲或稱讚,他們更來勁,模仿得更賣力;如果換來的是大人的制止和指責,又激起他們的好奇心,增強了這種行為的誘惑力。

模仿能力不僅是寶寶發展語言、學習行為和社會規範等的必要手段,而且對於寶寶心理結構的整體形成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1. 促進認識能力的發展。寶寶最初處於驚奇和陌生的狀態中,他先觀察周圍人的一舉一動,然後模仿他們的行為。在模仿過程中,寶寶漸漸認識了身邊的人和生活中的各種事物,認識能力得到發展。

  2. 促進語言、動作的發展。通過模仿,寶寶慢慢地掌握了全部語言,學會說母語。0-3歲是寶寶口語發展的關鍵期,所以應創設一個有著豐富語言刺激的環境來促進寶寶語言能力的發展。在日常生活中,寶寶會通過模仿爸爸媽媽的動作,如拍手、跺腳等運動來發展運動能力。

3、增強親子間的交流。親子間的模仿是雙向的,如媽媽和寶寶說「媽媽」,寶寶模仿媽媽說出「媽媽」這個詞。聽到寶寶說出「媽媽」這個詞後,你的幸福、喜悅的表情和語言會對寶寶產生積極的影響。他會想說「媽媽」。而且你會更加積極地教他說「媽媽」或其他詞語。這樣一來,寶寶更喜歡媽媽,媽媽也更愛寶寶,親子間的情感聯繫更加緊密。

4、培養良好的習慣。寶寶養成良好習慣的一個重要途徑就是模仿,而模仿的對象首先是爸爸媽媽。所以,要求寶寶講文明、有禮貌,你就不能說髒話;要求寶寶玩完玩具放回原處,你就要做到有條有理,東西不亂扔亂放。

5、為寶寶獨立性的發展奠定基礎。在成長過程中,寶寶會一步一步從模仿邁向獨立,模仿為寶寶的獨立儲備著力量。寶寶每天看你刷牙、穿衣,便逐漸學習這些技能,一旦意識到「我能做」、「我能行」,他就變得獨立起來了。你給寶寶提供一些他自己能夠使用的物品,充分滿足他「自己做」的強烈願望,如小碗、小杯子等。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