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川家康沒有請命前往啊,一開始編成的征朝軍隊里就沒有包含德川家康,德川家康只是奉命率軍前往名護屋參陣而已,只能說有參戰的可能。

文祿元年(1592年),為了實現豐臣秀吉征服大陸的計劃,二月二日,德川家康率軍從江戶城出發,二十四日抵達京都,隨後在三月十七日與伊達政宗、上杉景勝、佐竹義宣等東國大名一同前往九州的肥前國名護屋城。按豐臣秀吉的指示,德川軍在名護屋著陣的軍勢有一萬五千人,比許多大名都要多。

四月,侵朝戰爭即文祿之役(壬辰倭亂)爆發,一開始日軍勢如破竹,在五月三日就攻破了朝鮮的首都漢城。豐臣秀吉得報後喜出望外,竟然真的以為征服大陸是一件很簡單的事,表示在征服朝鮮與中原後,將會把後陽成天皇遷往北京,將日本、朝鮮、中國瓜分給自己的幾個親戚統治。為了更好的實現這個計劃,豐臣秀吉準備自己親自渡海前往朝鮮,但是這個計劃最終因為德川家康與前田利家的阻攔沒有實現。

所以,豐臣秀吉其實是想自己去朝鮮,德川家康和前田利家則作為留守留在日本。不過,日本的好運也就到此為止了,隨著明軍的入朝,日本水軍被朝鮮水軍擊破,朝鮮各地也爆發了抵抗侵略的起義,朝鮮的局勢變得膠著起來。

七月,因為母親大政所重病的緣故,秀吉在次月返回了大坂城,從這時候開始到十一月為止的三個多月期間,豐臣秀吉都不在名護屋城,名護屋城的留守任務就交給了德川家康與前田利家。這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要知道當時幾乎全日本的大名都聚集在了名護屋,其中不乏像津輕、南部這樣的世仇,甚至德川家康與前田利家兩人都有過衝突。

十一月一日,豐臣秀吉返回名護屋城,表示自己將在次年春季前往朝鮮,但是最終也沒有實現。到了文祿二年(1593年)三月時,豐臣秀吉開始計劃派遣德川家康與前田利家前往朝鮮,以解救日軍在朝鮮的窘境。不過,這時候明、日已經開始和談,所以這個計劃最終也沒有成功。

在休兵期間,德川家康返回了京畿,作為秀吉的代理人在京都與伏見城處理政務,此時恰好發生了「秀次事件」,關白豐臣秀次被秀吉處死。隨著秀次之死,日本的政局變得有些動蕩,豐臣秀吉不得不依賴德川家康協助自己穩定政局,將親生兒子秀賴確定為將來的天下人。

後來,明、日和談破裂,慶長二年(1597年)慶長之役爆發,豐臣秀吉以小早川秀秋為總大將再次侵朝,在此期間德川家康與豐臣家的重臣都在京畿構築以豐臣秀賴為中心的政權。次年春季開始,豐臣秀吉患病,這時候他更加離不開德川家康等重臣,直到病逝為止,都沒捨得派遣德川家康前往朝鮮。


我覺得第一個回答最充分,但忽略了一個問題。

德川家康這隻老烏龜不僅不會主動要求參戰,反而是想盡辦法保存自己的實力。我記得兩次徵調,德川家康都迷一般都避開了徵調。從而在這次亂局中,他反而成了最大的贏家,也就有了日後跟豐臣家叫板的實力。

豐臣秀吉和德川家康的關係其實並不好。我可以稍微分析一下大家就能明白。

首先,德川的出身跟豐臣秀吉不一樣,德川是貴族,豐臣則是草根逆襲。所以按照當時的社會環境說,德川是不可能看得起豐臣的。

第二,德川買賬的是織田。當然,魔王也奇葩,雖然德川一直跟他混,他卻一直把德川當盟友看待,並沒有把德川當做家臣對待。這是很難得的,其實織德聯盟都看得出來,織田完全是帶著德川玩,從實力上講,德川很弱。織田魔王性格,換其他人的話,可能早就納入麾下了,可織田卻一直恪守盟約。當然,德川也服織田,所以也算盡心儘力。

第三,豐臣的上位其實充滿了爭議,他不是名正言順成為織田家督的,而是玩盡了陰謀詭計,甚至最後強娶茶茶……強奪關白,而這,德川作為老牌貴族,是不可能看得過去的。

第四,實際上豐臣秀吉一直很提防德川,所以談不上跟德川推心置腹,甚至故意逼迫過德川,令其遠走他鄉,主要就是考驗德川到底有多能忍?其實豐臣無時無刻不在想著找個借口殺德川。猴子能從一個暖鞋的小廝,混成關白……大家可想而知他有多精明和厲害。德川服不服他,他會看不出來?

但不得不說,德川的忍者神龜功夫實在太厲害了,能忍天下之不能忍,有個典故最能說明問題。

有鳥不叫,信長殺之,秀吉逗之,德川待之……

所以看吧,三個人完全不一樣的性格。

老練狡詐的豐臣秀吉其實一直在找機會除掉德川,但不得不承認,德川的防守滴水不漏,秀吉一直找不到正當理由殺德川,簡單的講,就算秀吉讓德川去吃屎,德川都會興高采烈的上茅房,你看這多嚇人。

最後說一點,豐臣秀吉的大兒子傳說是德川家康勾結服部半藏,使用忍者毒害的,令豐臣秀吉失去了最合適的接班人。至於後來秀吉死後,秀賴接班,試想一下,一個懵懂少年,跟一隻千年狐妖斗,哪裡會是對手。德川終究熬死了柴田,終於,唯一能稍微約束他的人沒了,這下德川終於漏出了獠牙……

難道沒人覺得德川很像司馬懿么?不過我覺得他完全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了,起碼司馬懿再能忍,也忍不到他那樣子,殺妻棄子,這個人非常非常的腹黑。大勢已定後,他跟服部半藏翻臉,滅了忍者眾,自此後,日本忍術失傳了,他絕對算得上心狠手辣的極品代表人物。

不過我還是不怎麼喜歡他,我比較欣賞上杉謙信


說到日本的戰國時代,繞不開的三大人物就是織田信長、豐臣秀吉和德川家康。織田信長在統一日本的道路上勢不可擋之時,卻因一場叛亂(本能寺之變)而被迫自盡,著實有些令人遺憾。相比之下,豐臣秀吉和德川家康就要幸運得多了。豐臣秀吉在織田信長死後,迅速確立了其接班人地位,並最終統一日本,從關白到太閣,建立前無古人的尊崇地位。而德川家康則是在豐臣秀吉死後,通過關原合戰等一系列政治、軍事上的努力,取代豐臣家成為日本事實上的最高統治者,並最終建立德川幕府。

豐臣秀吉入侵朝鮮是日本戰國時代最重大的對外戰爭。豐臣秀吉發動侵朝戰爭的目的是為了擴大自己的地盤,分封給親信嫡系,來鞏固自己的權威地位。而德川家康雖然表面上臣服於豐臣秀吉,但其卻是豐臣秀吉的潛在競爭者。德川如果領兵攻朝,一旦取勝則豐臣必然要與德川分享勝利果實,這是豐臣不願意看到的。而事實上被派去侵朝前線的都是豐臣秀吉的親信,如小西行長等等。這也從另外的角度佐證了這一觀點。

其實,在我看來,德川家康對於侵朝的真實態度絕非積極的。以日本當時的實力侵略並最終統治朝鮮,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以德川的閱歷和眼光,不可能想不到這一點(豐臣是當局者迷)。


德川家康請求參戰被拒,最後取代了豐臣秀吉。

努爾哈赤請求參戰被拒,最後開始攻打大明!


豐臣秀吉和德川家康是競爭對手,各用心機,勾心鬥角以此達到自己的目的。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