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康熙王朝》這部戲是的,因為他兩個人是真愛,皇上好像什麼人都不喜歡,獨寵董鄂妃一個人,當時董鄂妃得了天花,就是臉已經長了很多斑點,特別醜。

女子,容貌最重要,特別是古代女子,都是大門不出二門不邁

的,那當然是容貌這些外表的東西,還有血統的東西最重要,可是,董鄂妃不肯轉過臉去,因為怕自己的容貌太醜,嚇到了皇上,但是,順治居然對病重的董鄂妃不離不棄。

劇情有時看了,挺寒心的,當時順治的兒子,康熙也得了天花,可順治他沒有心疼兒子的,反正就叫一堆和尚去到大殿去了,為董鄂妃念經祈福。

看起來就是為了這份愛情已經瘋魔了吧,這點還挺有皇太極,他那個意味。遺傳真厲害。

因為之前皇太極對海蘭珠也是這樣,他覺得女人都敬他是皇上,而唯有海蘭珠,她是單純當皇太極是一個丈夫的角色,這份愛就顯得與眾不同了。

而順治與董鄂妃之間的愛情好像也是這麼個道理,至於是死了還是出家了。

其實這個挺矛盾的,這齣戲裏肯定是寫他出家當和尚了,但是在另外一部戲裡就是寧靜演《孝莊祕史》裏的呢,那齣戲裏的確是得天花死了。

所以怎麼說呢,編劇有個金手指,他想讓誰死,誰就得死,他想讓人不死,僅僅是出家,就僅僅是出家吧。

其實歷史都是先人寫的,有時候有多個版本,那編劇就得結合自己的判斷還有進行一些必要的考證,做出相應的調整,拍出這部戲。

作為觀眾的我們,除非你自己是研究歷史的,不然就看看就好了吧。


毛筍應邀答題:

董鄂妃,乃秦淮八艷之一董小宛也。福臨(世祖順治帝)寵愛有加,及董小宛死,他心灰意冷,遂棄國出家為僧故事純屬野史,流傳至今,現仍有人深信不疑。傳說福臨是一位多情皇帝,愛美人不愛江山,均為子虛烏有。所有史載亦非提及此事。

簡說順治帝:福臨(1638一1661)皇太極(太宗)第九子,滿清入主中原首任皇帝。1643年(崇德八年)沖齡即位,年僅6歲,在位十八年。由叔父多爾袞、濟爾哈朗輔政。

順治元年,(1644)乘明李自成起義,明朝大亂時,吳三桂引清兵入關,入主中原,定都北京。因其年幼,朝政多由多爾袞獨攬。多爾袞接受范文程、降臣洪承疇之議,政襲明制,以收民心為首事。嚴肅軍紀,頒諭:"勿殺無辜,勿掠財物,勿焚廬舍"違者,殺無赦。為思宗(明崇禎皇帝)發喪,保留明室諸王待遇。剃髮一事,因受抵制,亦聽其便。(後強行執行,有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之說)。

順治七年(1650)十二月,多爾袞死。次年正月,福臨親政,時年十三歲。近侍蘇克薩上折:多爾袞"逆謀","妄稱太宗奪位","索取有夫之婦"。朝廷上下,唯知有攝政王(1644年加封),不知有皇帝。孝莊大後和福臨早就不滿多爾袞。順治乘機頒詔:撤其廟享,奪其母妻封典,籍沒其家產。其黨羽亦多以罪伏法,凡請為多爾袞昭雪者,無不受貶。

福臨親政期間,襲多爾袞以漢制漢和剛柔並濟之國策,救濟災民,減免田賦,為明思宗(明祟禎朱由撿)發喪立碑,賜明殉難大臣十六人謚號,並給祭田。此舉惜深得人心。為其統治中原打下良好基礎。

順治十八年(1661)正月,福臨病死於養心殿,(據說是患了"天花")。在位十八年。親政十年,死時二十四歲。明發遺詔還以十四罪自責,試舉一罪:曰:"祖宗創業,未嘗任用中官,且明朝亡國,亦因委任宦寺(太監)。朕明知其弊,不以為戒,設立內十三衙門,委用任使,與明無異,以致營私作弊,更逾往時;是朕之罪一也!"古代君王能頒發"罪己詔",尤為可貴,謚曰:體天隆運定統建極英睿欽文顯武大德弘功至仁純孝章,簡稱孝章皇帝,廟號世祖。葬孝陵(即清東陵,今河北遵化縣馬蘭峪)


康熙王朝是電視劇,並不是正史,在電視裏順治皇帝最好因為最心愛的女人董鄂妃離世出家了,因為感慨自己身為皇帝卻不能保護自己的女人,心裡深受挫折,因為高僧的指導下,當下塵緣,出家為僧。

史料記載中,順治皇帝是順治十八年因病去世的,24歲去世,生的病是天花,天花在當時是傳染上就會死的病,但是中國自古重面子,尤其是皇家顏面,皇帝出家這種事肯定是說不得的,所以史料這種皇帝家的記載內容,也不可全信。

有記載稱,順治在董鄂妃死後,多次去寺院裏拜求佛法,自己似乎很喜愛佛法,這一點是真的,記載的最後火化自己遺體都是一位高僧。

24歲的年齡,突然去世,讓人懷疑,但是作為萬人之上的皇帝,放棄權利金錢帝位只能在電視裏看到,更讓人懷疑,歷史的真相還是交給歷史吧。


首先一點,電視劇是藝術化的生活

其次,電視劇不是正史,切不可以當成真正的歷史來看。

董鄂妃於1639年(崇德四年)出生,1656年(順治十三年)入宮,剛開始被封為賢妃,一個月後晉皇貴妃,順治帝為此而大赦天下,成為清朝歷史上唯一獲此殊榮的人;1657年(順治十四年)董鄂妃生皇四子榮親王,順治欣喜若狂,頒詔天下「此乃朕第一子」,為此祭告天地,舉行頒布皇第一子誕生詔書的隆重慶典,接受羣臣朝賀,對這個孩子的待遇如同嫡出,大有冊封太子之意,然而這個孩子生下不到三個月就夭折了,順治下令追封其為和碩榮親王,並為他修建了高規模園寢,親筆寫下《皇清和碩榮親王壙志》,抒發對皇四子的寵愛和痛惜之情。

董鄂妃本來就體弱多病,皇四子又百日而殤,這種打擊使得她一病不起,1660年9月23日(順治十七年八月十九日),一代名妃、絕代佳人董鄂妃香消玉殞,病逝於東六宮之一的承乾宮,年僅22歲。董鄂妃崩後,皇太后傷心哀痛說:「我兒子的好媳婦兒啊,就是我的女兒啊。我希望能讓他們二個人永續好合,好讓我不要老得那麼快,現在董鄂妃離去了,誰還能像她那樣侍奉我啊?還有誰能如此順我心意的呢?我有什麼話,又同誰訴說啊?又能和誰一起謀劃事務呢?」順治帝大為悲痛,追封其為皇后,上謚號為:孝獻莊和至德宣仁溫惠端敬皇后。1663年(康熙二年六月)與順治帝福臨、孝康章皇后佟佳氏合葬於清孝陵。

但是順治皇帝和董鄂妃之間的感情真的納悶神聖麼?各種資料顯示,在這段關係裏順治是無可置疑的中心。他回憶裏董鄂妃的主要事蹟是「對我多麼多麼好,對我媽多麼多麼好,對我的其他妻妾多麼多麼好,對下人多麼多麼好,對我的工作多有幫助,我們還有共同的興趣愛好。但是與此同時,我們也能看到為了達到他的勞模標準,董鄂妃犧牲掉了獨立的思想和身體健康,每天戰戰兢兢的活著,承擔著巨大的精神壓力。如果我們把視野放寬廣點,更全面的審視順治這個人,就會發現他的工作和私生活是割裂的。在處理政務的時候他總是能表現出超出年齡的老成和驚人的天賦,但是在後宮卻又像個橫衝直撞的熊孩子,任性、自私、唯我獨尊展現的淋漓盡致。

如果參考前朝的表現,以一個帝王的標準來要求,那他在後宮的所作所為會讓人感覺他基本上是瘋了。如果以犧牲的程度作為標準,可能董鄂妃愛順治要更多一些。如果以喪失理智的程度作為標準,那麼順治為了董鄂妃作的死可以說是一個帝王能做到的極致了。一個是用對方希望的方式對他好,一個是用自己希望的方式對她好。現實里人與人的相處不會像文學作品裡那麼理想化,剝開愛情故事的外衣,他們也只是兩個人而已。

死了個妃子你就連國家,連祖宗,連老孃,連妻子,連孩子都不要了。這些都不如董鄂妃這個柔柔弱弱的花瓶女子重要嗎?

可能順治就是個爛泥扶不上牆、挑不了大梁、不能接受現實、不能接受打擊的怯懦之人吧。


不愛江山愛美人,只是我們這些窮屌絲的幻想!一個統一大清的男人,真的只有兒女情長?這樣的皇帝,可能只會出現在導演和編劇的電影裏吧!


誰邀請的我呀。 可真會邀請。 這個問題我不太好回答。 我演過博穆博果爾


史書記載順治帝因感快疾不治而駕崩,然而野史說是出家為僧,究竟是駕崩還是出家以無從查起,但是出家畢竟是皇家的奇恥大辱,也有可能是孝莊皇太后的英明!


順治帝退位有兩種說法。一是出家當和尚,二是得了天花,不治身亡。而後者比較靠譜


即使真的出家也是對他媽,孝莊太后的反擊。孝莊對他管得太嚴了,老安排他的未來和該怎麼做!他是長期情緒的爆發。


眾說紛紜,真正的歷史還在進一步的考察。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