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在1947年獨立時事實上有着非常良好的工業基礎,英屬印度留給獨立印度的不僅僅是印巴分治,還有龐大的、許多方面是亞洲第一的工業體系。雖然不能與之前的日本相比,但是在獨立時,印度的工業總產值仍然可以排名世界第七。

印度鐵路系統中1947年時是當仁不讓的亞洲第一

然而時過境遷,經歷了70多年多發展,印度居然被獨立時一窮二白的中國越甩越遠。兩個類似體量的國家發展道路迥異,呈現出非常獨特的自我脈絡。1950—1999 年,歷經半個世紀,中國的綜合人類發展指數由0.225增至0.718,而印度同時期從0.247只增加到0.571。1980年時,印度GDP爲1896億美元,到2017年時爲2.597萬億美元,經濟規模擴大13.697倍。中國1980年時GDP爲1911億美元,到2017年時爲12.24萬億美元,規模擴大64.05倍,中國的增幅是印度的4.68倍。2013年時,印度仍然有1/5的成年男性和1/3的成年女性是文盲,而中國的識字率兩性都達到了94.3%。

印度識字率仍然偏低

爲什麼會這樣?土地是其中一個因素。

與中國革命的第一目標就是土地不同,印度在很長的歷史時期裏並沒有發展出類似中國這樣精細的土地管理技術,以及伴生的官僚體系。而英國人控制印度後,首要目標是汲取印度的資源,土地制度構成了重要的一部分。1784年的《東印度公司法》和1793年的《永久定居法》頒佈,莫臥兒帝國時期形成的柴明達爾(Zamindar)製得以以自耕農廣泛喪失土地並依附於土地所有人“馬力克”(Malik)爲代價實現普及,與外來殖民者一道,柴明達爾形成了有利於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高度集中的制度,並培育了英帝國的堅實支持者。柴明達爾制地推廣其瓦解了傳統村社的土地公有制,培育出了龐大的地主階級。而勞動者,比如自耕農、佃農和無地僱農,則基本沒有獨立的權利。

柴明達爾是波斯語的地主一詞

1947年印度獨立時,這一土地制度被廣泛的繼承下來。特別是由於英屬印度事實上只實際控制了印度的三分之二,還有三分之一的土邦和部落地區事實上處於自治狀態,因此爲了粘合這些較爲碎片的政治實體,印度國家層面也需要對此作出妥協。不過印度並非沒有認識到這個問題,獨立不久,印度密集出臺了大量土地法律,主要內容包括廢除柴明達爾制及包稅制、規制租佃合同、設定土地擁有量上限、整頓各自爲政的不同租佃制度。但是除了包稅制真的被廢除外,其他方面的改革基本被地主以及其動員的利益集團規避了,特別是許多邦的代議機構事實上被地主集團綁架了,因此土地改革根本沒有全面推廣。而作爲對比,土地改革則得到了很大範圍地實現,不僅僅是中國大陸,包括中國臺灣、日本和韓國都自己發起,抑或由美軍軍管時期發起了土地改革,徹底打破了延續數千年的土地制度,爲現代化起飛鋪路。

印度農民

時至今日,印度仍然有大量的土地被掌握在少數地主和日益增長的資本主義農場主手裏,而新自由主義全球秩序中,這些地主和農場主獲得了與現代金融制度相掛鉤的可能性,這進一步強化了其地位。而由於操縱了邦議會,這些土地持有者可以將其他產業的利潤大量重新迴流到自己手中,而不是進入其他產業領域,從而限制了印度工業化發展。印度製造業爲何一直不靠譜,因爲所需要的基礎設施根本無從談起,帶來的不可控成本根本無法讓中高端製造業走向成熟。工商業者與小片土地的自耕農、佃農和僱農一道,在印度的很多地方都被吸乾了血液,成就了許多印度富豪。至於印度文盲率高、街道衛生狀況差、基礎設施薄弱,也都與土地有密切的關係。

印度國產航母下水4年還沒什麼變化,與土地制度是有關的

當然,也並非全印度都是如此,喀拉拉邦的發展相對而言就不錯,經濟總量2018年在印度32個邦中排名第8,其人類發展指數高達0.77-0.79之間,與中國的平均水平一致,識字率也有94%,受教育程度爲印度第一。該邦的預期壽命達到74歲,城鎮貧困率爲9.14%、鄉村貧困率爲4.97%,都低於印度平均水平。值得注意的是,該邦在1973年整體貧困率爲59%,高於印度47%的平均水平,這說明喀拉拉邦的減貧工作事實上是卓有成效的。這個邦的不同之處就在於,其不僅僅有國大黨,而且還有印度共產黨(馬派)領導的左翼民主陣線。喀拉拉邦的左翼政治力量在1957年進入邦議會後,歷史上不斷推動土地改革,頂着地主階級的強烈反對堅決貫徹現代土地政策,爲一系列社會現代化奠定了堅實基礎。類似的還有西孟加拉邦,其經濟排名爲印度第6,而且非常罕見地女孩受教育程度略高於男孩,這也與1977年後印度共產黨連續執政三十年推行的土改和農村社會改革實踐有密切關係。

喀拉拉邦的街道就比北印度整齊乾淨些

不過這些終究是局部的,印度大部分的土地制度以現代民主政治的外衣展現的世人的同時積極阻礙印度自己的現代化。西方媒體對於印度非常重視,常常對印度有非常高的期待,然而印度在可預見的未來裏不太可能真的去觸及這一核心利益,被民主政治合法化的地主們可以以公開合法的方式維護自己的利益,拒斥有助於現代化的改革。2014年年底莫迪政府推動的《土地徵收法修正條例》先後三次被印度最高法院、上議院和反對黨以及農(di)民(zhu)組織反對而流產,這就是個十分典型的例證。

歷史上後發國家大部分土改其實都是由強有力的中央或者外部力量強力推動帶來的,而印度的民主政治很可能已經將這種強力推動的可能性消滅於無形。沒有整體社會改革的民主化很可能是有害的,不僅印度,類似菲律賓也有這種問題。因此,印度的體量和多樣性可以保證印度仍然會一直髮展,但速度可能始終無法提高到亞洲四小龍和中國大陸曾經達到的高速,將其作爲中國未來的戰略競爭對手實在是有點勉爲其難了。印度很有潛力,但如果沒有大規模深度改革,潛力很可能永遠是潛力。

印度空軍經常摔機背後也有土地的原因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