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周本來疆域很大,遷都洛陽後,還是方圓千里的大國。地方在今天河南中部為核心的地域,面積大約10多萬平方公里,人口眾多,仍然有很強大的實力。

當時晉、楚、秦、齊等國還沒有發展起來,如果能勵精圖治,周室中興,或也可期。可是,周王室在平桓庄惠襄時期,歷時百年,變亂頻發,大的政變就有三次。周王室每次都無法平息,只好藉助諸侯的勢力來安邦定國。

(周襄王)

諸侯勤王,自然不能白跑一趟。按照祖制,要賜予封賞。可是彼時已經非比往常了,全國沒有大量的土地可以被分封,只能從王畿疆域里封賞了。 於是,今天鄭國割走一塊;明天楚國占走一塊;最後晉國又被賞賜走一塊。周王室的土地越來越少,逐漸淪落為二流國家。

《詩·大雅·召旻》對這種情況做了總結:「昔先王受命,有如召公 ,日辟國百里,今也日蹙國百里。」

清朝初年,有學者名顧棟高者,好析春秋事。平王東遷後,王畿疆域的變化,是春秋諸事之首。他說:「東遷後。王畿疆域。尚有今河南懷慶二府之地,兼得汝州跨河南北,有虢國夫人國桃林之隘以呼吸西京,有申呂南陽之地以控扼南服,又名山大澤,不以封虎牢崤函,俱在王略。襟山帶河,晉鄭夾輔,光武創業之規模,不過是也。平桓庄惠,相繼百年,號令不行,諸侯攘竊,王不能張皇六師,更復披析其地,以為賞功。酒泉賜虢,虎牢賜鄭,至允許姓之戎,入居伊川,異類逼處,莫可誰何。晉滅虢而鎬京之消息中斷,楚滅申而南國之窺伺方張,至溫原蘇忿生之田,與鄭復以賜晉,則舉大河以北,委而棄之。」

春秋時期,禮崩樂壞,經常發生「權臣凌主」的現象。公元前651年,晉國發生了「驪姬之亂」,重耳倉皇出奔外國。在重耳出奔的兩年後,周王室也發生了變亂。周襄王有一個勇猛的弟弟叫做叔帶,他一直不服周襄王,發動了叛亂。周襄王先是打敗了叛軍,叔帶於是躲到了齊國。公元前636年,周襄王聽從了大臣的建議,為免天下人看周王室的笑話(周王室遵循著「親親善恩」的宗法制度),就把叔帶接回來了。

(隗後與叔帶私通引發戰亂)

結果,預想中的「兄友弟恭」的情況沒有出現,一年之後,叔帶竟然與周襄王的王后勾結,引入了戎人攻破了都城,周襄王無奈奔鄭。

此時,晉文公剛剛回到晉國1年,他認為這是一個很好的機會來建立霸業,就推辭了秦穆公一起的勤王的請求,帶領晉國大軍掃平了叛亂,捉住了叔帶,並帶到洛陽,斬殺了他。然後奉迎周襄王回到洛陽,立下大功勛。

周襄王為此特地召開表彰大會,犒勞勤王大軍。周襄王以甜酒來招待晉重耳,並且允許重耳向自己敬酒,這都是對重耳的禮遇。重耳以為自己功大,在席間向周襄王請求隧禮。

所謂隧禮是春秋時代墓葬上的一種禮節。我們知道,當時的人在修墳墓的時候,會修一條墓道,進入墳墓,這條墓道主要是負責運輸各種陪葬物,運輸棺木等等這樣的。

當時天子的墓道上面會有頂,即以木板作頂,也就是說他的墓道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地下道,完全是一條地下的通道,這種通道被稱作是隧。而諸侯的墓道沒有頂,就是一個壕溝式的一直通到它的墳墓去,這種被稱為羨。

周襄王很警惕,說:「隧,這是王的規格。沒有能夠取代王室的德行,使用王的規格,這不就是二王並存嗎?這種情況也是重耳你所厭惡的呀。」

說出這種話來,重耳就不敢再提這樣的要求了。可是晉國是當時的大國,周襄王也不敢馬虎對待,直接賜給晉重耳陽樊、溫、原、攢茅的土地,這麼大一塊土地送給晉國(現在的河南焦作、濟源、安陽地區),晉國的領土自此越過太行山表裡山河,軍隊來到了黃河岸邊。

(晉國疆域盛極一時)

現在看來,周襄王此舉真是食古不化了。王室本來領土不夠,虛弱不堪,讓出去個隧禮,又有什麼關係呢?如果晉文公這麼看重隧禮,再要求晉國割讓幾個城來支持周室不是更好嗎?

其實,當時的周王室已經衰微到連自家的內亂都需要諸侯來協助平定了,與秦、晉、楚、齊等國相比,即使不允許他們做出違背禮法的事,他們要做的話,周王也阻止不了。可是大國間勢力均衡,周王室存在的基礎即是宗周禮法。即使所有人都不看重,周王室也必須維持。楚莊王問鼎輕重,可是到最後也不敢僭越,就是擔心其他諸侯群起而攻之。

所以,周王寧願損失土地也要維持禮法的存在,讓周王在禮法上處於超然地位,這才能保證周王室的安全。因為在那個時節,周王不管多麼勤奮努力,處於四戰之地的周王朝都難以有復興的勢頭了。

周襄王把這四塊土地送給晉國,也有自己的私心,這與劃地封地秦國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原來,這片土地雖然名義上是周王室的土地,卻是王室大夫蘇氏的封地。

這個蘇氏是周王朝大夫,勢力很大,他的封地在溫(今溫縣境)、原、郗、向、樊(均在今濟源境)、懷、顯成(今武陟境)、攢茅(今修武北)、盟(今孟津東)、阱 (今沁陽西)、聵(今獲嘉北),不服從王室管轄,形同「國中之國」。

(周室土地損失過半)

周桓王用了這十二個城邑換了鄭國的四個城,把這個燙手山芋交給了鄭國。鄭國當時是「小霸」,以為做了一筆好買賣,可是拿著周桓王開的單子去要地,發現當地人根本不買周王的仗。結果就開打,打來打去,鄭國只控制住了其中兩個城邑。鄭國也不好去找周王的麻煩,就只能將就了,把剩下的城池就還給了周王室。就這樣,一直到了周桓王去世。

接下來,周王室爆發了「子頹之亂」,稍後凡有三年(公元前676年至前673年),蘇氏一直支持叛亂。這場叛亂極大的削弱了周王室的實力,因此,使得周桓王以來已經式微的周王室更加貧弱不堪。可是後來支持叛亂的其他大夫都被殺,蘇氏因為實力強大,周王也殺不了,逃脫了懲罰。

好不容易平定了「子頹之亂」,周惠王坐穩了王位。可是到他晚年,又犯了「嫡庶不分」的糊塗。周襄王即位後,又發生了「叔帶之亂」,真是王室多故,每換一個領導人,都要鬧騰一次。

這次,周襄王看著自己不算太大的版圖,一揮手把蘇是的土地再次轉手送人,把樊、溫、原、攢茅送給晉國。晉文公當然也不傻,但是晉國有足夠的實力能夠消化。這樣也把困擾周王室四代人的大夫蘇氏的問題給解決了,可算是一箭雙鵰。

可見,周王室也是會做生意的,只是此時的周王室已經沒有了本錢,即使做的是土地生意,自己也只能得個虛名(周禮),而晉文公大賺特賺,不僅坐實了霸業,還把土地擴張到中原和南陽,晉國盛極一時。


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大家好~我是Gurunding-古蘭丁;

很高興前來回答這個問題,同時也非常感謝大家前來閱讀。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不得不提到東周時期的「子帶之亂」,這是由嫡庶之爭引發的戰亂。

在東周周惠王末期,當時的中原霸主便是我們熟知的齊恆公小白。

在那個時期,周惠王及惠王后極為喜歡小兒子王子帶(周王室姓姬,我們可以稱其為姬帶),他們喜歡姬帶到什麼程度呢?

據史書記載,周惠王打算把天子之位傳給姬帶,這一消息讓本為太子的姬鄭感到內心惶恐不安。

我們都知道,周王朝及其注重「長子繼承製」,雖然到了東周(春秋戰國時期),這一禮法制度早已名存實亡,但是做為最正統的周王室這一舉動也不會引發一系列不好的事情發生。

那麼做為太子的姬鄭怎麼辦呢?姬鄭在周惠王病入膏肓之際,求助於當時的齊恆公,齊恆公在收到信息後,明顯感到有利可圖(得名、得利),於是帶領眾位諸侯大軍敢往東周國都(今洛陽一帶),在周惠王彌留之際立太子鄭繼位,史稱周襄王。

王子帶(姬帶)見事不可為,先一步逃到了自己的實力地盤(洛陽北,於周襄王的勢力範圍隔河相望,詳見下圖)

到了公元前636年,姬帶發動了對周襄王地盤的進攻,周襄王見姬帶勢大,率先帶著家人逃跑至鄭國,尋求庇護,同時號召各地諸侯勤王。

由於周襄王的膽小懦弱,東周軍隊不堪一擊,紛紛投降於姬帶,姬帶在佔領東周國都洛邑後,登基偽稱天子,但並沒有受到所有諸侯的承認。

周襄王呢?自他跑到鄭國後,希望諸侯們能勤王護駕,幫助他奪回自己的領地,但是諸侯們只是進貢一些財務,並沒有打算派兵來幫助周襄王,周襄王一籌莫展,只得待在鄭國。

也就是說,姬帶實際擁有了原東周的土地的大部分統治權,只是無名無份。

過了很長一段時間,這時晉文公悄悄派使臣開始接觸周襄王,表示自己願意幫助其奪回土地,但是周襄王得有所表示。

至於什麼表示,在雙方長時間的「交流」之下,雙方達成共識:晉文公幫助周襄王回到洛邑,姬帶原來的勢力範圍則劃給晉國以做獎賞。

於是在公元前635年,晉文公拉攏秦國、鄭國等數個洛邑周圍數個小國向姬帶發起攻擊,由於力量的懸殊,姬帶很快就被打敗並且死於戰場上,周襄王奪回了自己的土地回歸洛邑,同時履行了條件:劃河以北原姬帶的土地給晉國做為這次滅姬帶的獎賞。

而這起有嫡庶之爭引發的戰亂,史學家稱為「子帶之亂」綜上所述,便是晉文公在當霸主前如何兼并東周一半土地的過程,與其叫兼并不如稱為利益交換更合適,在東周時期的周王室實際已然成為傀儡,在各諸侯的眼裡,只有最根本的利益才能催動對於周王室的「維護」,而對於周王室而言,要經濟沒經濟,要實力沒實力,唯一拿的出手的也就是土地利益了,兩者一拍即合,顯示出了周王室在東周時期的「獨一無二」:獨一:空有天子之名;無二:無錢無權。

一一晉文公稱霸中原前如兼并東周一半領土的?

一一答:晉文公名重耳,是晉君詭諸長子。詭諸於公元前677年子繼父位而為晉君,史稱晉獻公,其時晉獻公長子重耳已經二十一歲。公元前654年,因後母獻公夫人驪姬讒陷,重耳出亡國外,自此重耳在外流亡十九年,於公元前636年得秦國的扶持而歸還晉國任晉君,史稱晉文公。其時晉文公重耳已年屆六十二歲。晉文公年少時便知尊賢禮士,朝野譽之,因此在他避禍去流亡國外時,即有晉廷文武之能臣九人情願棄官而追隨重耳流亡。到重耳歸晉為君,其修政惠民,晉國日興。在第二年,以洛陽為都城的東周王室發生了動亂,周王姬鄭同父異母的弟弟姬叔帶與其母聯合翟國發動政變,起兵攻入洛陽,周王被迫出居鄭國,告急於晉侯重耳。晉侯重耳即起兵勤王,殺王弟姬叔帶,迎周王回歸洛陽。周王嘉重耳之功,賜重耳珪鬯弓矢,封重耳為伯,賞晉河內地,即黃河以北的一些地區。這就是晉之所以有「東周一半領土」的來由,隨之躋身春秋五霸之一。晉文公重耳在位九年卒,享年七十一歲。其子晉襄公歡繼位,亦是一不錯之君。


勤王周室,再加上晉和周本就是同宗,所以周襄王十分看重晉國的崛起。

周襄王時期,周襄王胞弟王子帶與嫂子通姦事發之後,王子帶與襄王發生火併,王子帶聯合狄人軍隊攻周。周襄王兵敗逃到鄭國的汜,並向諸侯求救。這時,晉文公想得到諸侯擁護,勤王是上上之選,足以取信諸侯,且合乎大義。於是下令出兵勤王,將叛軍一舉拿下,並且殺了叛黨叔帶、隗後、頹叔等,將周襄王被迎回王都。

周襄王大為感動,親自接見晉文公,並好酒好肉招待。姬姓很久沒有這樣揚眉吐氣了,襄王自然對晉國的崛起異常看重,畢竟周、晉同宗,都是武王之後。為了讓晉國更加方便的輔弼王室,將陽樊、溫、原、欑茅四個農業發達的城池賜予文公,晉國南部疆域擴展至今太行山以南、黃河以北一帶,自此晉國領土已達到東周半數,也為日後圖霸中原提供了有利條件。


除了殺人,別無他法


在春秋五霸中,大概只有晉國有這樣的好運氣,有封地靠近中原的地利,有出生豪門的姬氏血統,總能在紛繁複雜的國際環境中捕捉到先機,成為春秋百年主角。

關於晉文公得周室一半的土地,《史記》有這樣一段記載:公元前635年 (文公)二年春,秦軍河上,將入王。趙衰曰:「求霸莫如入王尊周。周晉同姓,晉不先入王,後秦入之,毋以令於天下。方今尊王,晉之資也。」三月甲辰,晉乃發兵至陽樊...春四月,迎回周襄王,殺死王子帶,護送周襄王回到了周王城洛邑。

其結果就是周襄王感恩涕零,隨將陽樊、溫、原、攢茅四邑賜晉。

文字不多,信息量極大。(1)周襄王發求救信除了晉國,還有秦國,秦國軍隊已至黃河邊,必須搶在秦國前頭,發兵勤王。(2)必須抓住「周晉同姓」的政治優勢,我不勤王誰勤王。先與秦國勤王就如同搶佔一個道德制高點。(3)「入王尊周」是號令天下,中原求霸的合法外衣。

還有一部分當然太史公不能寫了,晉文公應該早派秘使,與周襄王洽淡扶王複位後的條件一一賜河內土地與我!

晉國祖上還有一次勤王,周平王繼位後,晉文侯就是晉、鄭、秦、衛四路勤王諸侯的老大,而平王東遷後,晉國得到的利益最大,到文公他爸晉獻公時,期,晉己「並國十七,服國三十八」,「西有河西,與秦接境,北邊翟,東至河內」 ,基本掃平了河東、河西,黃河中游皆為晉國所有。

那個「假道滅虢」的悲滄故事就是在那時唱響的,晉國成功撥除了周王室安插在崤函通道上的兩顆釘子一一虢國、虞國,打通通往中原腹地的門戶。當然,秦國在那次勤王后,獲得了由養馬的附庸國到正式諸侯國轉正的機會。而晉國卻先一步打開了入霸中原的大門。

接下來就是晉國這個崛起的霸主如何逐鹿中原了。

機會很快就到,晉文公登基的第二年,周王室發生了史稱「子帶之亂」的宮庭鬧劇,王子姬帶鼓動揚、拒、泉、皋、伊洛各地的戎人一起討伐王室。趕走周襄王姬鄭自立為王。適時舉著尊王攘夷大旗的諸侯長齊桓公姜小白剛剛下世。周襄王給魯、晉、秦三國同時發了勤王的求救信。

與上次四國聯合勤王不同,這次晉國單家獨幹了這一票。而且秦國己兵至「河上」,大概是出了函谷關的三門峽一帶,眼瞅著晉國獨吞河內之地酸楚酸楚地打道回家。

晉國平定「子帶之亂」可以說是名利雙收,在道義上繼春秋首霸齊桓公之後充當諸侯長義務,在國際有了話語權,另一方面版圖的擴展又是實實在在的,太行山以南、黃河以北的東周半壁江山盡收囊中,開啟了晉國稱霸中原的坦途。

與他老爸不同的是,晉文公頗有「談笑間 檣櫓灰飛煙滅」的感覺!能讓周天子把自己想要的東西說成賜是藝術,如同後來與楚國開戰,本來是誘敵深入,圍而殲之,卻還說「退避三舍」還了楚王一個大人情。


秦穆公派軍隊護送重耳回晉國,殺死了晉懷公。重耳繼位是為晉文公。

晉文公立即採取了一系列的富國強民政策。晉國國力大增。

晉文公元年,周襄王胞弟王子帶盜嫂事發,與周襄王發生火併,愛情真是偉大呀,王子帶聯合狄人攻周,大敗周軍。周襄王逃居於鄭國的汜,趙衰以一個政治家的嗅覺勸晉文公,想當年齊桓公就用了這一招,爭奪霸權最好是擁護周天子,如果不搶先護送周天子就無法在天下發號施令,晉文公隨發兵,護送周襄王回到了周都洛邑,殺死了王子帶。周襄王大為感動,把河內、陽樊兩地賜給了晉國。

晉文公四年,楚成王和同盟諸侯包圍了宋國,宋國公孫固趕到晉國請求援助。先軫說:「報答恩人決定霸主,就在於今天了。」狐偃說:「楚國剛剛佔有曹國,而且初次與衛國通婚,假如攻打曹國、衛國,楚國一定救援,那麼宋國就得到解脫了。」晉文公編製三軍討伐楚國的同盟曹、衛。十二月,晉軍攻下太行山以東,晉文公把原邑封給趙衰。

晉文公五年,晉文公率領晉軍南下,討伐曹國時向衛國借路,衛成公不答應。晉軍只好迂迴從南渡過黃河攻打曹國,討伐衛國。二月,晉文公、齊孝公在斂盂結盟。衛成公見大軍壓境,請求參加結盟,晉文公不答應。衛成公想與楚國結盟,衛國人反對,結果衛趕出衛成公討好晉國。衛成公住在襄牛,公子買在衛國防守,楚國救援衛國,未能取勝,晉軍不戰而得衛國。

三月,晉軍攻入曹都(今山東定陶),列舉了曹共公的罪狀。

攻下曹國,降服衛國後,就和楚國兵戎相見了。晉國本不想與楚為敵,楚成王也想撤軍,但楚將子玉驕傲自負,堅請與晉一戰,楚成王就給了他很少的軍隊。此時晉國讓宋用土地賄賂秦、齊,結成同盟,兵鋒直指楚國。

晉文公五年,子玉也玩起了計中計,派宛春與晉交涉:如果晉國答應讓曹、衛復國,楚即解宋之圍。此為子玉一石二鳥之策,如果晉國答應他的要求,則曹、衛、宋三國都會對楚國感恩戴德。如果晉國不答應他的要求,那麼曹、衛、宋三國將會怨恨晉國。晉文公採用先軫的建議,一面暗許曹、衛復國,勸其與楚絕交,一面扣留楚使臣以激怒子玉。

楚將子玉上了當,帶軍北上,晉文公為疲憊楚軍,誘使子玉輕敵深入,便說:過去我們在楚國時已立約,說交戰時要退避三舍。這既是報答以前楚成王給予的禮遇,也是誘敵深入。結果子玉率軍急進,在城濮中了晉國和秦齊聯軍埋伏,傷亡慘重,子玉帶著殘兵敗將逃回國內後自殺。楚國的盟友鄭文公向晉國求和,訂立了盟約。

晉文公五年,周襄王賞賜晉文公王用禮品,並寫了《晉文侯命》,於是晉文公稱霸,晉文公以周天子之命召集諸侯,與齊昭公、宋成公、魯僖公、蔡庄侯、鄭文公、衛叔武及莒子在踐土會盟,國際聲譽達到最高峰,成為春秋繼齊桓公以後第二位霸主。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