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一個傳統的節日叫寒食節,這個節日就是為紀念介子推而設立的。

介子推作為重耳的追隨者,在重耳流亡期間不離不棄,吃盡了苦頭,但在重耳登上王位以後,卻將介子推忘記了,由此引來了介子推的傷心,所以背著老娘在山西省境內的綿山隱居起來。

重耳在得知自己的過失後,就派人去追,介子推執意不肯回去為官,為了逼迫他出山,重耳就下令放火燒山,但介子推對此沒有動搖,最後被燒死在山中。

晉文公感念忠臣之志,將其葬於綿山,修祠立廟,並下令在介子推死難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

介子推在重耳流亡的過程中,一干人等過著顛沛流離,饑寒交迫的生活,有一次重耳說很長時間沒有吃過肉了,介子推就將自己臂膀和大腿上的肉割下來做成肉湯,其忠貞之情真可謂感天動地了。

這樣的日子過了幾十年,最後回到晉國,重耳登上王位成為晉文公,但該論功封賞的時候,卻把不太注重功名利祿的介子推慢待了。其實,我們可以設想一下,當時的情景,新帝登基,面以繁雜的事務和新臣老將,本性善良低調的介子推就退到了二線,在這種情況下造成了重耳的遺忘與怠慢。

在春秋戰國之時,仍有貴族的精神存在,他可以與重耳同患難,但到了成功之時,卻是他完成使命之時,再為人臣已與原來的精神信仰所背離了,所以他選擇了離開。

晉文公作為春秋五霸之一,也深深體會到自己的所做所為是失妥的,他不想背上一個不仁義的名聲,就想極力推動介子推回朝做官,但兩個都下了決心要完成自己的心愿,也就有了這名垂千古的賢人故事。


一、50年前的歷史尚不一定能說清楚,況近3000年的事;

二、有些神話、傳說、歷史故事等,既然已經沉澱為中華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就不必非要拎出來條分縷析,折騰歷史並折騰自己了;

三、假使真要折騰歷史,有放火燒山找人的嗎(何其野蠻、不敬)?1000名士兵撒到山上去,什麼樣的野人找不到?何況是行動遲緩的芥子推母子?

四、假使真放了火,焉知芥子推一定使不願意做官而寧可被燒死?兔子才跑的出來!


開國功臣往往不是跟著帝王享受功成身就,最好的歸宿,是范蠡說過的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介子推在幫助晉文公奪得天下後被大火燒死,百姓過起了寒食節緬懷先賢,但這個故事是否另有隱情?

春秋時期諸雄爭霸,晉文公重耳還是公子時,流亡各國,在衛國時資糧被偷,窘迫潦倒。他身邊的介子推把自己大腿上一塊肉割了下來,配以野菜給重耳做了一道「水煮肉」。重耳吃飽之後,才得知真相,大受感動。

介子推鞍前馬後追隨重耳在外逃亡十九年,盡了犬馬之勞。重耳最終結束了十九年的流亡生涯,返回晉國做了國君。晉文公歸國做了君侯分封群臣時,唯有介子推不願誇功爭寵,覺得忠君的行為應該發乎自然,並以接受獎賞為恥辱。

他於是攜老母隱居於綿山,成了一名不食君祿的隱士。而晉文公剛剛繼位政務繁忙,竟然把最重要的介子推給忘了,等到後來有人提起「割股啖君」的事情,他才想起來到綿山請介子推受賞,晉文公命手下放火焚山逼介子推露面,結果介子推抱著母親被燒死在一棵大柳樹下。

介子推認為,晉文公即位是註定的,不是哪個臣子的功勞,文公不該厚賞群臣,群臣更不應因此討賞。歷史證明,文公厚賜群臣之舉的確造就了新的權臣勢力,尤其在地方上,分裂傾向逐代嚴重,三家分晉,實際上從文公返晉時就已經埋下了禍根。

問題是,晉文公如此做法,請人不到就縱火逼迫,這是找人還是殺人?文公與介子推朝夕相處,應該彼此深知。縱火求人,能否逼出介子推,他心裡應該有譜。不得不推演出晉文公一個可怕的想法,他拋棄了介子推,且是蓄意為之。

文公長期避難於齊,齊國內大臣背叛的事情歷歷在目:管仲的遺言,桓公的罹難,易牙的反叛,都在文公內心打上深深的烙印。介子推割肉奉君,超出了一般人自私的本性。如此行事,與易牙烹子給桓公如出一轍。這種人或者有大慾望,或者有大陰謀。

介子推敢於割肉以求,膽氣與毅力遠過常人,文公的擔憂也不無道理:誰能保證如果介子推擔任要職,不會成為第二個易牙?

介子推很有先見之明,可惜至察無徒,君王不用其忠言,同僚不賞其孤傲,只好隱居綿上,孤獨終老了。

不管動機如何,結果如何,我們最終看到了一個值得中國人永遠稱頌的忠臣良將:在他被燒死的地方樹洞里,留下了一首血詩:「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復清明。」

為了紀念這位忠臣義士,晉文公下令介子推死難之日晉國國內不準生火做飯,要吃冷食,稱為寒食節。寒食節前後綿延兩千餘年,被稱為民間第一大祭日。第二年晉文公率眾臣登山祭奠,發現老柳樹死而復活,便賜老柳樹為「清明柳」,並曉諭天下,把寒食節的後一天定為清明節

晉文公火燒介子推的故事廣為流傳,後世為之唏噓不已。身為中國人,不得不為這樣偉大的民族英魂感動。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