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的舊文重新貼一下:

殺劉瑾這個事,在朝中諸位大臣心中,可能成,也可能不成,但是,大部分大臣都低估了朱厚照的決心,還覺得朱厚照年紀小,大概不會真的和老臣們撕破臉,畢竟李劉謝三人組可是先皇弘治帝親自託孤的,所以,他們都認為成功的可能性比較大。因此,在事敗之後,很多人都大為震驚,並把責任歸咎於焦芳向劉瑾告密,或者是歸咎於李東陽的猶豫,甚至還有人說,是李東陽去向太監劉瑾告密的,所謂「會天晚,明旦發矣,奈閣老李西涯泄其謀」,所以就有人以為,李東陽的猶豫,是因為他事先就搭上了劉瑾這條線。

但是仔細想想就知道,當時那麼多大臣上疏請殺八虎,這麼大的陣仗,劉瑾何等人物,難道事先會完全不知道?還要等著焦芳或是李東陽來搭線?這是完全不可能的。把失敗的緣由歸結於李東陽的猶豫,是對當時情況的不了解。諸大臣當局者迷,尚可理解,如果現在還有人覺得,殺劉瑾失敗是因為李東陽遲疑不發,那就是典型的倒果為因了。

李東陽為什麼猶豫?恰恰是因為他看清了朱厚照的脾氣。須知,「八虎」是皇帝親自任用的近幸,而主張誅劉瑾的大臣們均是先帝舊臣,他們要誅八虎,難道不是在打朱厚照的臉嗎?朱厚照甫一登基,就對李東陽等大臣說:「天下事豈只役幾個內官壞了?譬知十個人也,只有三四個好,便有六七個壞事的人,先生輩亦自知道。」他話也就是對大臣們表示:別把幹壞事的責任都推給太監,即使是文官,十個人里也只有三四個是好的。所以,就算真的殺了劉瑾,皇帝與大臣之間也必然會產生齟齬。劉健謝遷等人知不知道這一點?我覺得他們是知道的,但不甚在意——畢竟皇帝年紀小啊,慢慢掰總能掰的回來,更何況劉健是正兒八經的託孤老臣,所以,他們對自己的「諍諫」感到非常自信。但是李東陽則不然,他知道武宗自己是很不願誅殺八虎的,武宗剛登基,眾朝臣就搞這麼一出,就算成功了,以後他們的日子恐怕也不會好過。況且,萬一不成功呢?那自己更不能表現太積極了,八虎如果僥倖逃脫,將來反攻倒算,到那會兒結局如何更未可知。

所以李閣老才會表現的那麼曖昧那麼模稜兩可,這純粹是為了自身安全考慮,明哲保身而已~~至於「忍辱負重以待來日」之類的話,對不起,我覺得他暫時還沒想那麼多。

綜合李閣老在謀誅劉瑾過程中的種種表現來看,他的計劃應該是這樣的:第一,議事時不做出頭鳥,誰都不得罪,避開風頭。武宗又不是真心想殺劉瑾,表現那麼積極幹什麼?第二,無論事情成不成,都請求致仕退休回家,得以善始善終,保全清名,不攪渾水。

算盤打得很好,也差一點就成功了,只要他一致仕,將來洪水滔天都與他無關——反正勸諫的責任已經盡到了嘛,皇上你以後再親小人再作死也不關我事~~沒成想一不小心玩大了,李閣老因為表現的太過滑頭,劉瑾覺得李閣老對自己沒有敵意,乾脆就不讓他走了!於是,群議紛紛,清流鄙視他,弄得兩頭不討好,這個結局,恐怕耍滑頭的李閣老自己都沒想到吧。

此後李東陽一直沒有拋棄致仕的幻想,不停的以身體不好為由上疏乞休,但皇帝(或說劉瑾?)總是不同意。他在劉瑾專權期間,頗做了一些補救調停的工作,比如限制各地鎮守太監的職權,比如解救得罪劉瑾的大臣 ——包括楊一清。因為這些,後世就有人說李閣老是為了不負先帝所託、「義不容去」才沒有辭職的,我以為這是過譽。事實上誅八虎事敗後,李閣老不願因「戀棧」而被人唾棄,稱病在家,很多天都沒上朝,此後屢次乞休,只是未獲批准罷了。其實如果言辭激烈一點,強行致仕也不是不可能,但如果那麼搞,劉瑾會怎麼想?他害怕危及自己,不敢與劉瑾決裂,只好局促不安的留在朝中,這是一種被迫的明哲保身,而不是什麼主動自願的「忍辱負重」。


書里說的很清楚,害怕正德被逼太急,捨不得反而偏向劉謹那邊。這種事很常見,《三國演義》、《明朝那些事》也寫過,圍城時,很多時候不能圍太死,要留一個你喜歡的出口,人家突圍而出時,你再乘勝追擊,如果圍死了,困獸可是很兇狠的,說不定還能咬你一口,畢竟狗急了跳牆,兔子急了還咬人。

正德是答應,但畢竟只是口頭答應,聖旨一天未下,事就一天沒定下來。

文官集團上疏時,要求殺掉八虎等人,問題是對於正德而言,八虎是說話更好聽、做事更好玩的夥伴,文官集團卻是一個個死板的先生。對文官集團,正德是敬畏的,但說到親切,其實是八虎。

一天你的所有老師要你不要和壞朋友玩,因為不好,你雖然不喜歡,但因為對老師的敬畏,你只能服從,但你的老師覺得不夠,要你殺光他們,你不樂意,他們就一起逼你,把你逼急了,你就會選擇:不要這些老師了!

換個角度想,如果劉謹不斷逼正德殺死這些文官,正德會做嗎?當然不會,其實就是這麼簡單,正德很清楚江山的根基,他需要文官集團幫他處理政務,也需要八虎陪他玩,他希望兩方平衡,誰也不招惹誰。

然而文官集團把他惹急了,他就會想起一件事:文官很多,這批沒了,換一批就行了,我不殺他們,只希望他們不煩我!可是他忽略了另一件事:下一批,也許就只能和劉謹沆瀣一氣了。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