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幕转亮,这部2018年出品的纪录片终于展现在众人眼前。曾经“出产”过“魔戒三部曲”、“霍比特人三部曲”的大导演彼得·杰克逊,这一次放弃了对想象力的肆意挥洒,而出人意料的专注于一项有历史癖和修复癖的大工程,成品就是它了——《They shall not grow old》(内地译为《他们已不再变老》、香港译为《不老的战迹》)。它不单单是导演献给祖父的一份缅怀之物、献给一战老兵的一串纪念花环,更是献给所有观众的一份厚礼,使他们在99分钟的光阴能够走入荒草没膝的历史,凝视战场点滴。百年前的尘封历史,终于借由彼得·杰克逊之手,接受到了一点来自当代观众的温情。


影片是导演献给祖父的缅怀之礼,献给一战老兵的纪念花环


 

永不止歇的老兵原声

 

《他们已不再变老》舍弃了纪录片常用的那种贯穿始终的叙述性旁白,而更像是一场讨论会。大量退伍老兵的声音从浩如烟海的访问资料中被剪辑出来。饱经战火的嗓音讲述着自身过往经历,只言片语而又七嘴八舌,中间几乎没有静默的时刻,如同赶场一样鱼贯而出,一个接一个,不给观众任何喘息之机,像是争先恐后向后代倾诉的被遗忘的灵魂。作为观众,有时候甚至觉得这些声音太过密集,没有给观影情绪留下酝酿回味的余地。但话虽如此,老兵能够拥有一个诉说往事的机会,又何其艰难。


为了这场呈现,《他们已不再变老》的主创团队从总时长超600小时、来自逾200位一战老兵的访问资料中进行精挑细选,并抽取剪辑,使声音按不同的主题排列,与影片中的画面相配合,而影片画面则是从100小时的原始影像资料中选取而成。导演彼得·杰克逊曾表示,单单覆盘资料这一步骤,就用去团队整整一年时间,其为准确还原历史所做出的努力,由此可见一斑。



除了失声于当代,他们甚至还失声于当年。片中老兵回忆,当他们幸存返乡时,得到的不是荣誉,而是冷眼。工作机会不对退伍士兵开放,没人对他们的前线经历有一丝一毫的兴趣,即使向亲人吐露三言两语,得到的回应全是不相信和不在乎。那些未受炮火摧残的人们似乎难以明白,在同一片蓝天下、同一段时日里,竟然存在过这样一个无法理喻的平行世界。那么,老兵的讲述到底迟来了多久,又隐忍了多久?影片中每条声音都表现得云淡风轻、从容平静,只有一处是个例外,那名老兵回忆自己面对残缺不全的战友时,如何扣动扳机,痛苦使声音开始抽泣。

 

跟随他们进入一战战场


《他们已不再变老》最为人所称道的,当然是对黑白影像的上色修复。影片始于黑白,终于黑白,中间主要内容均为彩色。既然出现色彩转换,转换点的选取便是重中之重。从应征入伍直至新兵训练,黑白色调始终未变,等到终于进入前线战壕,士兵们有序前行、望向镜头,随着一声“follow me”的呼喊,屏幕由黑白转为彩色,3D景深效果随即显现,瞬间一切有了枯木逢春的惊诧。



唤醒历史有赖于主创团队的精益求精。彼得杰克逊的团队利用最先进的数码修复、上色与3D技术,将许多躺在档案库里从未公开过的影像片段变成栩栩如生的场景,观众甚至可以看到战壕边缘的青草和士兵罐头里的汤汁。主创团队还调整了播放帧数,使那些旧日影像中人物动作的“怪异感”变得正常。最重要的是音效的添加,人物的语言通过口型识别出来、弥补进去,战场效果用一战武器进行拟音还原,声音使彩色影像变得更显鲜活。观众如同走入时光隧道,亲临一战战场,那些明媚的年轻士兵仿佛从湮灭中苏醒。只是这场苏醒,用去了一百年的光阴。


彼时彼刻,摄影机还是个新奇的存在。士兵们常常望向镜头哈哈大笑或兴奋致意。观众会隐约觉得,士兵们互动的对象正是自己,这增强了代入感,模糊了银幕内外的界限。但凝视着这些绽放笑容的年轻脸庞,尤会为他们战死沙场的命运唏嘘。每当有士兵的丑态被摄影机捕捉,周围战友常大笑不止,当事人则稍显尴尬,他们永不能体会这种入镜的幸运,那个珍贵瞬间其实为自己、也为后人保存了一份历史细节的见证。

由于年深日久的缘故,即使主创团队精心修复,画面仍像有一层层薄薄的岁月雾霭笼罩,许多士兵脸上常常是有目无神。这种难以捕捉眼神的感觉,就像你能看见他们停驻人间的图景,却知道那些灵魂早已远去。



影片对战争的残酷性没有任何隐瞒,残缺的无人问津的尸体爬满苍蝇、曝尸荒野;战壕里的老鼠以尸体为食又被士兵灭杀,死鼠堆积如小山;战场无人区一片死寂;黄色毒气遮天蔽日袭来。观众甚至可以感受到武器发挥效力的瞬间,霰弹炮的真实威力、地雷的轰然炸响……这些都不通过空洞的文字来描述,而是实实在在的影像震撼。你还可以了解“声振屋瓦”这一词语的确切意涵,当炮弹射出后,你眼见阳光下民宅的屋瓦,扑簌簌地砸落下来。



《他们已不再变老》当中最绚丽的部分要数一处黄昏时节晚霞映照的场景,士兵们往来忙碌,烟与霞互相交织,战场竟现出一份短暂的静谧。随着银幕上出现一战期间的死亡人数介绍,画面陡然变为黑白,鲜活场景进入尘封历史。

 

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战争电影


《他们已不再变老》没有纪录片常见的对部队番号和战场名称的标注,也没有关于战争进程的概括性表述。一名对一战历史毫无了解的观众看过全片后,很可能对它的过程与走势仍然知之甚少,但却体验甚详,如同亲历。


这是因为影片着重表现人类对战争的具体体验,从入伍、训练、前线生活、作战、伤亡、俘虏敌军、停战、回家等多个方面来将当时的场景一一呈现在观众眼前。被上色的影像、老兵淡淡的诉说,观众可以体会到战争形形色色的横断面,比如许多老兵都提起被长官暗示或直接要求谎报年龄以便达到入伍条件的细节,比如对战场无人区种种不堪回首的回忆,比如面对同袍倒下瞬间那难以名状的恐惧,比如战后返乡时所遭受的旁人冷遇。



这样看来,《他们已不再变老》其实是一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战争纪录片,早已跳脱了一战的范畴,也并不受百年前具体生活形态的束缚,因为战争普适性经历年复一年、代复一代在世界不同地方上演,其间的宣传诱导、盲目兴奋、想象破灭、价值崩解、心灵煎熬其实并无二致。此外,对战争普适性的提炼,也弥补了影片来源和视角单一所带来的不足。彼得杰克逊的祖父是一战老兵,曾服役于英军,并因战争创伤过世。影片选择从英军视角入手,素材也主要来自英国的帝国战争博物馆和BBC档案库,看上去角度单一、敌我固定。而实际上,老兵言谈间透露出对德军的同情与谅解、对杀死敌人的不适应,片中起辅助呈现作用的战争绘画也尽量避开丑化敌人的部分,如此种种,都是影片避免简单敌我两分逻辑的努力。


从人类普遍战争经验出发,《他们已不再变老》更像是道填空题,去掉对交战双方的名字,共同面对战争的不堪回首。


战迹如何不老,过往飘于风中。


文 | 张伟



权力的游戏是一场人性风暴试验,而女人是闪闪发亮的幸存者


默默无闻的他10天完成电影剪辑,几位大神看了之后,全部呆掉了


有人行“拆穿家”的勇猛,有人存“不说破”的悲心


死亡吹不熄爱的火焰  终点处有人为我们守望


画说吴冠中:水陆兼程 他的风筝不断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