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檔案

名稱\川王宮

地址\大邑新場古鎮附近

始建年代\明萬曆四十八年(1620年)

特點\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一座融儒、釋、道爲一體的廟宇

“春有花冬有雪,是山間好景;水可釣林可樵,增眼底奇觀”,從成都出發前往西嶺雪山的路上,如果選擇繞道新場古鎮,取道安出路,就不難發現這副對聯,以及矗立於虎跳河畔的川王宮。

從成都往西60多公里,平原景色漸漸退散,山巒隆起,車窗外景觀,宛如潑墨山水,到了川王村,已是海拔一千多米的羣山合抱,四下林木森森。川王宮白牆灰瓦、屋檐低矮,被遊人錯過,也不奇怪。不過,始建於明萬曆四十八年的這座廟宇,早在2013年就被評定爲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只有走進這座古建,纔會發現其中別有洞天。長廊依勢延展,移步換景,一門一窗,皆可成景。

它的歷史

始建於明代,供奉李冰而得名

車行安出路,兩岸油菜花正盛,公路沿着河水,一頭扎入深山,等到河水碧綠,川王村就不遠了。繼續向前,山路拐彎處,川王宮就在一個三角地帶上,一旁就是虎跳崖,聳立河面。

廟宇上楷書“川王宮”,這很容易讓人聯想起“川主”,在巴蜀地區,川王和川主都是一種民間信仰,核心內容就是巴蜀治水文化,明清以來,川主成爲了四川本土鄉神。川王宮也因爲供奉秦蜀郡太守李冰而得名。這座古建築,無論是名字還是建築風格,都極具川西特色。

山門居於整個建築羣中軸線之首,爲重檐歇山頂建築,穿鬥式樑架結構,進門處,照壁擋住後面景觀,千萬不要以爲這座建築到這裏就結束了。

繞道照壁後,就是靈官殿。根據門口資料顯示,川王宮始建於明萬曆四十八年(1620年),經過不斷演變,現在已經成爲了一座融儒、釋、道爲一體的廟宇,不過,在清末時曾遭受火災,匾額上記載“民國十五年孟秋穀旦重建”。在2007年,四川省人民政府公佈川王宮爲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國務院公佈新場川王宮爲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它的形態

依勢而建,層層增高富於變化

沿着長廊繼續往裏走,可以看到川王殿,劉關張結義殿緊隨其後,殿堂的前半部分也極具巴蜀特色,算是巴蜀文化的特有部分。兩邊長廊低矮,曲徑烘托出一種幽靜氛圍,不過,中間天井獨自成趣,將天空截取一塊,雲霞明滅、飛鳥徘徊,“畫框”中的景色,隨着自然變化而變,中庭古樹,向陽而生,光照之下,和室內暗灰色的風格,反差明顯。

往後依次是觀音殿、八角亭、三清殿,越往後,空間越開闊,整個建築就像一個T字,隨着地勢層層增高,整個佈局緊密,卻又富於變化。

“水旱從人,不知饑饉,時無荒年,天下謂之天府也”,蜀守李冰治水,解決了川西平原的水患,在成都,除了都江堰可以一睹巴蜀先民的智慧,這些散落山間的廟宇古建,何嘗沒有記錄下這些先民的功績?

一座川王宮,承載着蜀地歷史,回到建築本身,也是一本古建教科書,建築本體用材講究,工藝細膩,結構與裝飾手法都極具四川傳統建築的神韻,整個建築打破了一般廟堂建築的對稱結構,在成都地區的寺廟建築也別具一格。

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古建規劃部趙芸也認爲,這座建築屋面變化豐富,建築類型多,是川西很有特點的建築,而且建造在河邊上,位置也非常獨特。

它的寂寞

當地村委會:遊人不多

根據資料顯示,川王宮也是研究四川古代宗教、傳統建築工藝手法、民俗、民風的重要史實資料,特別是整體建築佈局,緊湊又富有變化,對研究大邑地區古建築羣規劃的思想及方法有較高的參考價值。

不過,對於這樣一座“國保級”的古建築,知道的人卻並不多,當地村委會一位工作人員表示,來川王宮遊覽的人不多,瞭解它的歷史的人更少,零星有人來訪,通常都是從平樂古鎮一路遊玩過來的。對於這樣一座深山古建,我們也希望能夠有更多的保護措施用在刀刃上,讓這些山中瑰寶能夠立於河畔,被更多人解讀,成爲認識這座城市的窗口。

深山古寺週末,約不?

綜合:紅星新聞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