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的旅遊景區都在爭先恐後地修建仿古建築,然而如果的人都懂。就算是再精美也有一種自欺欺人的感覺,這種建築有存在的必要嗎?


題主也許是行內人吧

但嚴格來講,仿古建築應該是新建,而不是修建。

仿古建築是指那些充分利用了現代施工工藝,並結合古法營造技術新建的,模仿古代建築、文物建築、園林建築的一類建築。

歲月遺留下來的古建築維護,才可以稱之為修建吧。

仿古建築新建的必要性,暫用以下兩個論點進行概述。(前提均為在可行性研究獲批、資金支持、政府扶持、老百姓接受的情況下)。想到了其他再說吧。

一、使用功能

2014年年初。揚州瘦西湖風景區南大門拆除後按照規劃重建。

圖為新建後的南大門。基本保留了老南大門的制式風格和建築群形式。

新建的建築和老舊的建築基本維持了「修舊如舊」的原則,保證了觀感統一。

實際上新建過後,市民和遊客不僅看不到原汁原味的古建築,新建築物本身也要花好長一段時間靠大自然(風吹、日晒、雨淋)的力量,才能將現有建築風貌盡量向古風上靠攏。

而且施工期間,遊客只能通過臨時搭建的售票房購票,只能通過狹小的施工便道進入園內,揚州多雨,雨水期間地面沙土摻和著水泥,安全通道上人擠著人,傘靠著傘。慕名而來踏青游賞的好心情都被這門面上的第一印象攪黃了。

如此一說,新建的南大門破壞了原有古建築的風貌,而且單方面來看的確是勞民傷財,影響旅遊質量,那為什麼還要新建?

因為要改善它的使用功能

原南大門人車不分流,旺季時人踩車,車推人;購票路線不明朗,進園路線與購票重合,交通質感較差;遊客在門前拍照留念時,堆積特別嚴重;

不談建築物,不談瘦西湖內部,從園林造景上講,老南大門的景觀、小品真的無圈無點,綠化苗木的布置也不夠合理,不造景式。

【摘取了兩位遊客發的圖片

10.2揚州瘦西湖_藍鳶尾_新浪博客、【6】揚州游-瘦西湖之長堤春柳_一安平博客_新浪博客】

對比下來就能發現,新的南大門以及周邊環境,不僅交通質感上有了大幅提高,用園林眼光來看也足夠秒殺原有的建築群和配套了。所以,從這個方面來看,仿古建築如果能在使用功能上改善原有建築,能夠帶來足夠的便利和相當大的隱形收益,就有必要新建。

二、文化積澱

2012年底,我參與了人生當中第一個仿古建築的施工——瘦西湖餐英別墅。餐英別墅是揚州園藝大家余繼之的住宅 。

余繼之在自己的住宅「餐英別墅」旁築草堂數間附設茶社,出售點心、飯菜,兼營花木,四方遊人,多集於此,亦稱「冶春花社」 。

餐英別墅在瘦西湖傳統景區的正中偏東位置,運營管理一直由景區負責,主營茶水,簡餐也供遊人休憩。遊客逐年增多,老餐英別墅的接待能力捉襟見肘。出於對餐英別墅茶花文化的保護傳承,也是為了改善使用功能【第一點提到的】,景區決定對餐英別墅進行改造。說是改造,實際上是全部新建。老的拆除,一概不留,僅留下來書法家包契常題存的匾額。

如此大動干戈,如此不照顧前輩,如此改頭換面,真的有必要麼!

有!

【這幅圖摘自揚州市瘦西湖萬花園餐英別墅(建築表現)效果圖網頁,版權歸起源文化創意設計中心所有。】

新的餐英別墅佔地3000多平米,由用餐大廳、會客廳、餐飲包房等等多個功能建築組成,建築形式上有廳有軒有亭有迴廊,周邊景觀小品也比原來提高一個檔次。

而且題主應該知道,為了滿足現代餐飲業的消防、結構安全等等方面的要求,利用古式營造技藝或者傳統木結構來做這份仿古建築群,幾乎是不可能的(但上文提到的南大門是)。利用現代工藝新建的建築物,至少安全上有足夠的保證。插句題外話,我當時屬於實習階段,餐英別墅正好滿足我畢業設計的建面要求,又因為是仿古建築,跟那些千篇一律的土建貨不一樣,指導老師基本很爽快地同意了我的開題。

這是我當時利用廣聯達軟體算量時畫的模型(僅一部分)。不難看出,現代工藝下的大型仿古建築群,結構形式上還是比較依賴現澆技術(主要依賴性體現在坡屋面、大直徑砼柱、大開間、樓層凈高等等)。

所以,新的餐英別墅就是新的餐英別墅,一切都物是人非。新餐英別墅也在近幾年逐漸由歇腳點,演變成一個景點。除了承擔的老餐英別墅的那部分傳統功能之外,她還通過自身的園林景觀表象,默默傳承著老餐英別墅留下的「茶花文化」。熟悉的人都知道其實這是非典型的本末倒置,但是不知道的人,甚至會覺得「這些古建築真的很有韻味」。嗯,他們甚至不分「仿古」和「古」。

就為了給這類人留下承接文化的名義,新建仿古建築,也算是有必要!


權利與資本下的人文情懷。手動微笑,黑人問號。。。。。。

仿古是仿古,不是真古。近年最多的是寺廟,其次是鄉村,都有相當程度的仿古修葺新建。建築是不是古,尋常人首先不會從它的外形來判斷,而是它的一磚一瓦有沒有經歷歲月後的殘舊,由此人們並不會誤以為看到的是真古建築。其次且不說目前的情況,仿古建築精美不精美,觀眾看了都不會覺得自欺欺人,因為前述的理由,他知道這不是古代留下來的,除了喜歡看頹垣敗壁當情懷的人。最後考慮到近年來我國相當部分行業的發展規律,像互聯網、手機、影視,無一不是從仿開始,而至今歷經大眾批鬥還存下來者也走出了自己的一條路,故此我認為仿古建築也無妨走這條路線,做得好的自然有人點贊和模仿,做得不好的也能作為反面例子逐步給大眾提高觀賞水平。

另一方面,回顧歷史,我國歷代的建築都不是一成不變的,包括造型和用料,也許還有技術。根據大眾認識,我國古代各種技術都是常常斷層,因此我們今天造型仿古、技術材料用上當代的,這種事很可能古時候的人就已經做過,如是者也才有歷代各具特色的中國建築

————

外形上的模仿,有實物為證的從漢代開始可見,不說漢代墓室模仿地上木構,唐代流傳至今的磚石塔,都相當程度模仿了木構的外形細節。歷代的磚石建築都有模仿當時木構的細節。為什麼補充這些?因為有好些人就是執於中國古代有且僅有木構建築,在他們看來磚石的塔碑陵都不是東西,也見不得鋼筋混凝土時代做出木構時代的建築外形。雖然我不知道他們出自什麼心理,但我所知的,他們肯定沒看過梁思成的《中國建築史》,即使有,那也誠如梁思成評樂嘉藻的書一樣:讀書不慎。又或者他們根本沒見過實物,即使實地考察過,那也如梁思成評樂嘉藻一樣:觀察不慎。總而言之是兩個字:浮躁。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