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謝邀請!個人覺得現局勢要求下都需要「緩兵」(反而現烏克蘭政府卻緩不起),歐洲現在關心的當然是自己的民生問題,法國因為油價上漲而暴亂,而要是因為烏克蘭又把天然氣給斷了,後果當然嚴重,當然這只是其中之一,歐洲肯定都受不了,別說其它了,俄羅斯己經是勝券在握,大動兵戈對自己肯定不利,只要控制了海峽,烏克蘭延海城市就肯定會生活艱難(至少漁業將受重擊),而這幾個城市上次就曾不受烏政府的控制,是烏拼了老命才保住的,這次若解決不了,肯定要出事,到時候普京就很好辦了,至於烏克蘭,本來可以成為「寵兒」,結果整得「娘不親舅不疼」的,打一手好牌打得希爛,加上現政府的支持度本不高,一但反對黨上台,那可真是回天無力了,下場會很慘,本來把希望給了西方,但嚴重的錯估了整個局勢,因為現俄羅斯在西方內鬥中的價值太大了,可以說包括美國在內的西方國家都非常需要俄羅斯作槓桿支點,我想烏克蘭政府是想最後一博,可這種情況下無疑是雞蛋碰石頭,死得更快,被迫只有談判,命運只有交給「上帝」,但相信若只要俄羅斯出現危機,烏克蘭會見縫插針作最後一博的!


波羅申科同意加入「諾曼底式」磋商,實際上是不得已的選擇。波羅申科面對北極熊實在沒有辦法,體量相差太大,又是遇上普京這個對手。俄烏刻赤海峽衝突事件熱度過去,波羅申科已經是無牌可打,無計可施。現在烏克蘭的艦船和人員都還被俄羅斯方面扣押著,普京對於波羅申科的電話都不接。能夠有德國總理默克爾提議以所謂諾曼底式的四方會談,那是符合波羅申科心愿的。

(2014年諾曼底式會談參加人員白俄總統、普京、默克爾、奧朗德和波羅申科)

雖然波羅申科在這場俄烏刻赤海峽衝突事件中,獲得了想要得到的目的,但是這個事件不能這樣就算了。烏克蘭艦船和人員還被俄羅斯扣押著,俄烏雙方還有收尾工作要做。如果能夠依靠德法兩國以四方會議形式,解決被扣艦船和人員問題,這是符合烏克蘭方面要求的。再說,對於德法兩國作為中間人的參與波羅申科很放心,德法多多少少會幫助烏克蘭圓場,普京對於德法也還是比較尊重的。

2014年烏克蘭為了與頓涅茨克和盧甘斯克兩個州民間武裝停火,就是在法國的諾曼底舉行四方會談達成了明斯克停火協議框架。自從11月25日以來,波羅申科雖然成功的阻止了美俄首腦在二十國集團峰會期間的會談。但是在烏克蘭國內,民眾被俄烏刻赤海峽衝突事件煽動起來的仇俄情緒,一時不能降溫。民眾同時還要求波羅申科儘快想辦法將被扣艦船和人員要回來,除了德法兩國的幫忙調停,根本沒有其它辦法解決。能夠在德法兩國的幫助下,讓俄羅斯釋放烏克蘭的艦船和人員,哪波羅申科就完成了一個問題。

(2014年德法烏三國領導人)

總之,如果這次「諾曼底式」四方會談能夠取得成功,那可是皆大歡喜的事。普京雖然對波羅申科感到非常的惱火,但從內心裡也不想擴大事態,只不過想拿捏一下波羅申科而已。默克爾提出四方會談普京很快就接受了,既給了默克爾一個人情,又不必單獨與波羅申科糾纏。而作為德法兩國,雖然心裡同情支持烏克蘭,但是也不想與俄羅斯作對,能夠出面解決俄烏衝突也是符合德法的自身利益。波羅申科就不必說了,攪黃了俄美首腦會談,還能從俄羅斯拿回艦船和人員。


波羅申科願意加入所謂「諾曼底模式」的磋商,也未必是緩兵之計。

有的談判,有的接觸總是好的,對於解決國內問題,尤其是烏東地區的緊張局勢,當有一定裨益。抱持著不接觸不談判的強硬態度,最後損害的還是自己的利益。

即便如此,烏克蘭波羅申科政府面對著國際國內的形勢也不得不加入磋商。

但從另一方面來說,烏克蘭問題,尤其是烏東地區,已然由俄烏兩國的問題,由於大國的介入,變成為國際問題,在烏克蘭一方來說,也是無奈之舉。夾在大國中間的滋味一定不好受,雖然有著德法等國的支持和幫助,但面對著東方強鄰的強烈以對,在很多問題上舉步維艱。

另外就是這種模式,最後能談出個什麼結果出來還未可知。如果雙方在一些重大問題上不作出妥協和退讓,談判只能無休止的進行下去,關於烏東的地位,雙方的停火以及其他一些事項,無限期的擱置起來。

希望這種磋商能起到關鍵的重要的作用,早日達成共識,尤其在當下因為著亞速海事件雙方陷入愈演愈烈的僵局中,如何破局,俄羅斯烏克蘭及有關各方在一定程度上也指望著這次會談了。


先說結論:參加到「諾曼底模式」的磋商中去,不是什麼緩兵之計,而是波羅申科保持自己新聞熱度的重要行動。

波羅申科是刻赤海峽行動的主要發起人,他的目的是挽救低迷的民意支持率,贏得明年三月份的烏克蘭總統大選。為了達成這個目標,他先是扣押俄羅斯漁船引發俄羅斯檢查刻赤海峽船舶作為報復,然後他在國際上大聲嚷嚷說俄羅斯扼殺烏克蘭;他宣布廢除《俄烏友好條約》,再在黑海扣押十幾艘俄羅斯船舶,引發俄羅斯以封鎖海峽相報復;他再派軍艦強闖刻赤海峽,引發武裝衝突和俄羅斯扣船扣人。就這樣,波羅申科一步一步將烏克蘭導向戰爭狀態。

(針鋒相對的兩個領導人)

宣布烏克蘭進入60天戰爭狀態的目的就是約束烏克蘭所有政黨的活動,因為國家一旦進入戰爭狀態就意味著在全國實施戒嚴,新聞機構的報道將受限制,政府機構獲得巨大權力,這樣波羅申科的競爭對手特別是前總理季莫申科的競選活動將受到影響。而波羅申科自己卻可以利用民眾的緊張和高漲的民族主義情緒來為自己加分,幾天來他不斷身著軍裝到各個地方視察、發表演說,宣揚俄羅斯威脅和自己不屈服的形象。相信這一切將為波羅申科的支持率加分。

(波羅申科不斷炒作俄羅斯軍事威脅)

這位糖果大亨也十分清楚,他這樣的表演很難持續很久,普京不會隨著他的指揮棒起舞。俄羅斯在強硬回絕放船放人的同時做好了軍事鬥爭準備,順勢將新一批的S400防空導彈部署到克里米亞西北同時強化克里米亞半島的防衛力量,並指出波羅申科挑起刻赤海峽衝突的真正目的是國內選舉的政治企圖,要求美國和西方國家不要坐視烏克蘭「將嬰兒當早餐」。

(季莫申科可能是刻赤海峽事件的真正「受害者」)

波羅申科希望特朗普給普京「帶話」,特朗普帶到了,但特朗普的放船放人的要求被普京拒絕。而對於自己老朋友默克爾的建議,普京卻很給面子,他同意坐下來談。

請注意,特朗普要求的是「立刻無條件放船放人」,而默克爾建議的是「以諾曼底模式」坐下來談。這是兩種截然不同的兩種方案,前一種代表投降,後一種可以主動也可以妥協。俄羅斯有十幾條船在烏克蘭手裡,在揭露波羅申科的政治企圖後再以船換船以人換人,對於俄羅斯也能接受。

(普京懂德語,默克爾懂普京)

對於波羅申科來說,只要讓這種事情保持熱度他就贏了,無論是吵吵鬧鬧還是坐下來討價還價,他都可以不斷地上電視,可以讓烏克蘭人民看到一個「與強敵作鬥爭的強有力的總統」,這都比大家把他忘掉的好。


坦率說默克爾是歐洲罕見的政治家。她力主推動的歐盟建設雖然道路坎坷但卻能應對來自美俄中的壓力,事實上正因為歐盟的原因,德國在世界的地位遠遠大於實力不俗的日本。

默克爾很早就忠告過烏克蘭,不要為美國當馬前卒。在俄烏衝突過程中,俄羅斯當仁不讓的做法雖然合理但並不合情,畢竟是以前的兄弟,因此讓德國協調一下有助於解決問題。

事實上也只有默克爾能夠協調當前的局面。不僅僅是德國在歐盟老大的地位更在於默克爾自身的威望。

中國網路上噴默克爾是聖母婊。原因是她接納難民的政策。但是事實上她不過是一個背鍋俠,我記得當敘利亞難民大量偷渡時,歐洲採取的是堅決封堵的行動。但是一張照片改變了世界輿論,一個敘利亞三歲男童屍體匍匐於沙灘上的凄慘景象讓全世界震動,正是由於歐洲民意同情難民才導致默克爾順應了民意決定接納,即使發生了許多暴力事件招致抗議她依然沒有動搖,這證明她是一個敢於擔當的歐洲領導人。

在中國訪問期間據說她撿起掉在地上的食物吹了吹接著吃,不知道是不是真的,中國網路評論說她是裝逼。但打飛的去阿根廷是真的,還遲到了,這事情確實是真實的,不過中國網民似乎不買賬,依然說她是裝逼。她曾在莫斯科與普京會談時抨擊普京的強硬政策,說累了竟然坐在沙發上睡著了,普京當時脫下大衣輕輕地走過去蓋在了她身上。毫無疑問,普京心裡是佩服這個德國女人的。

與俄羅斯鬧,波羅申科想要什麼?無非是錢和選票。為什麼特朗普不能調停呢?很明顯他沒有這個威望,性格更不適合。

俄烏之間的矛盾嚴格意義上說是兄弟之間的打架,因此要找一個德高望重的人來調解,烏克蘭把事情鬧大了不符合歐洲的利益。雖然默克爾即將下台,但她為世界所做的貢獻令人欽佩,人無完人,無論在親民的表現上是不是裝逼,我寧願相信她是真誠的,因為一個人做一件好事不難,難的是一輩子一直在做,即使在台上講話被台下抗議的人指責打斷她也一直是笑嘻嘻的,這樣的胸襟讓中國人民真的很喜歡也很羨慕。


大丈夫能伸能屈,自己找台階下來,看來波羅申科的大腦袋還沒有糊塗。走到今天這一步完全是自取其辱。美國人連哼都不哼一聲,更別希望美軍來幫姓烏的當炮灰!西方國家假惺惺的表示同情慰惜,嘴上強烈譴責,說點不痛不癢的風吹話而已,現在的世道「世態炎涼」,個人打掃門前雪,少管他人是與非。歐洲自身都有麻煩,你又何必對強大的鄰居苦苦相逼?

既有今日,何必當初。當初你招呼不打,威風八面要過刻赤海峽,你以為,你還是俄國的大幺兒,你以為,你還是俄國小妾,你早已與俄離婚,離婚後俄國人還有綿綿的情意,經常照顧你,俄國不願失去獨聯體任何一位親戚!所以借錢給你,天然氣都會少收三分之一。

那時你艷羨人家的榮華富貴,西方一個「秋波」一個飛吻,姓烏的就決定嫁給美國人。如今你自找麻煩,還要全民動員,破罐破摔。試問:以往的多次平叛,每次都有大量逃兵!你要與俄方開戰,出現倒戈怎麼辦?

打又不敢打,談又無從談,烏總統坐上了針氈,俄德要進行 「諾曼底登陸」,這是千載難逢的機會,烏總統加入進來。普京總統,一個大國領袖心胸一定寬闊,能夠容忍你一時的胡作非為。只需你能賠禮道歉,多說好話,不再幫人數錢,普京一高興,失去的一切都可返還!

不撞南牆不回頭,不到黃河心不死,烏克蘭有那麼好的戰略地位,有那麼先進的工業基礎,本應該成為八方通吃的資本!結果一副好牌打得稀爛。混得太慘,究其原因,治國方略出了問題,國內諸侯爭權奪利,民眾失望之餘被人收買!國家面臨撕裂,親俄親美嚴重對立,這就是一個國家的悲哀!

今天,俄烏每年還有幾百億的貿易,俄國每年要從烏方進口機械,配件,發動機等等設備,烏方也需要大量的天然氣,烏方每年都是順差國。烏總統要想搞「遠交近攻」,可惜找錯了對象。丟失了克里米亞是你自找的!難道讓你帶著克里米亞嫁給美國人?!

可喜的是國內還有一條天然氣過境通道,能夠鏈接俄德重要紐帶,姓烏的可以通過這條紐帶給自己找到後退的台階。前不見美國人,後不見西方派兵來,獨滄然而涕下。這個世界就是丟死耗子!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姓烏的還沒有走到絕路。

個人觀點,歡迎評論,謝謝。


謝謝邀請!

我覺得烏克蘭這不是緩兵之計,應該是計劃中的一部分。11月25日刻赤海峽衝突後,波羅申科在接受烏克蘭電視台採訪時稱,「我在(25日)夜間要求與俄羅斯總統普京進行對話,但我們沒有得到任何答覆,所以我不得不向默克爾總理求助」。但俄總統新聞局發言人在接受採訪時卻沒提到這個細節,只提到了普京是應德方的要求與默克爾通的電話。

而用「諾曼底模式」解決刻赤海峽危機,是普京與默克爾1日在布宜諾斯艾利斯,G20峰會、工作早餐會上的表態。據半島電視台的報道,波羅申科周日(2號)表示,烏克蘭已準備好以「諾曼底模式」與俄羅斯舉行會談,以緩和兩國在刻赤海峽的衝突。

「諾曼底模式」是2014年6月在法國舉行紀念諾曼底登陸70周年活動期間,德法俄烏四國首腦,就烏克蘭局勢進行磋商的機制,旨在解決烏克蘭東部頓巴斯問題。包括雙方停火、重武器後撤、停火監督和重新劃定邊界線等問題。

俄烏衝突發生後,烏克蘭的一系列動作,包括全國戰時狀態、軍演以及呼籲北約干預等等,肯定會引起俄羅斯的反應,出現的所有情況都應該在波羅申科的預料之中。果然,1日,他在烏克蘭空軍新裝備交接儀式上稱,俄羅斯在俄烏邊境部署了80000多名士兵、1400門火炮和火箭炮、900輛坦克、2300輛裝甲車、500架飛機、300架直升機,以及在黑海、亞速海俄羅斯有80艘軍艦和8艘潛艇。難道這些都是衝突發生後才部署的嗎?

眾所周知,頓涅茨克領導人扎哈爾琴科遇刺後,烏東形勢一直緊張,甚至今年下半年,還出現了美國人的身影。俄烏在亞速海也齷齪不斷,時常在海上發生扣船挑事等行為,多數時候都是俄羅斯忍耐,為了應對可能發生的突發事件,俄羅斯在這個地界部署重兵也是常事。但是,這就會讓烏克蘭當局感到壓力巨大,只搞點小摩擦,不敢有大動作。

就像這次衝突後,人們解讀波羅申科的用意,目的為了明年烏克蘭總統大選拉民意。如果利用「諾曼底模式」再舉行個德法俄烏領導人會談,達成一個類似於《明斯克協議》的文件,敦促俄羅斯撤走俄烏邊境上的重兵,那就是他的勝利,烏克蘭那些支持他的激進民眾就會歡呼,或許他的支持率就會上升。


波羅申科雖然在刻赤海峽衝突事件中有夾帶私貨的嫌疑,但不能因為這樣,就認為整個刻赤海峽事件是烏克蘭造成的。

先來深入梳理一下刻赤海峽發生的緣由,作為背景補充,在深入討論該話題。

刻赤海峽事件在2014年俄羅斯收復克里米亞半島之後就已經埋下了伏筆。

刻赤海峽通過克里米亞半島和俄羅斯的新羅西斯科地區將黑海和亞速海隔開。亞速海是烏克蘭和俄羅斯兩國共有的海域,雙方在90年代就協商敲定刻赤海峽到亞速海這一海域為共享海域,就是雙方都可以自由通行。

烏克蘭危機爆發,俄羅斯收復克里米亞,再之後烏克蘭徹底倒向西方。北約開始和烏克蘭頻繁在俄羅斯家門口舉行軍演,俄羅斯擔心烏克蘭會將北約軍事力量引入亞速海,導致俄羅斯直接面對北約的鋒芒。於是俄羅斯在建刻赤大橋時做了一個調整,既以大橋中間兩個橋墩為關口,作為進出刻赤海峽的通道,同時俄羅斯還制定了無害通過刻赤海峽的規章制度。

對烏克蘭而言,這嚴重挑戰了自己的利益,俄羅斯單方面收管刻赤海峽,意味著自己的軍艦進出刻赤海峽需要取得俄羅斯同意,這樣以來意味著烏克蘭在亞速海方向上的軍事力量將徹底被俄羅斯關在刻赤海峽裡面,烏克蘭海軍力量被切成兩段。

所以自5月份刻赤海峽建成通車以後,烏克蘭和俄羅斯就一直圍繞刻赤海峽、亞速海展開爭奪博弈,只是因為當時事件並沒有發展到開火的局面,所以引起的關注不大。

在亞速海,烏克蘭海岸警衛隊員多次扣留俄羅斯的漁船,以抗議俄羅斯對亞速海的內湖化,為此俄羅斯黑海艦隊還專門組織過一個打擊烏克蘭海盜(海岸警衛隊)的專項行動。烏克蘭為了擺脫自己在亞速海不利的局面,還計劃在今年年底在亞速海沿海地區建立一個新的軍事基地。

烏克蘭總統波羅申科在G20峰會前夕這個階段引發刻赤海峽衝突,實際上也是為了讓國際社會更加關注烏俄風波。波羅申科明白,對比陸軍,烏克蘭海軍在與俄羅斯的博弈中更是不堪一擊。如果沒有國際社會的聲援和幫助,亞速海烏克蘭是守不住的。

所以默克爾提出的諾曼底會談模式,其實也是波羅申科想要的,其最初的目的就是將亞速海、刻赤海峽事件國際化,藉助國際社會向俄羅斯施壓。

諾曼底模式是指由俄羅斯、德國、法國、烏克蘭四國舉行定期會晤處理烏克蘭東部停火事宜的會談。此番烏克蘭在刻赤海峽事件中又將德國法國拉入了進來,實際上是波羅申科的勝利。

前一段時間是年輕的法國總統馬克龍在前台出盡風頭。伊朗核問題他出面協調,敘利亞問題他參與打擊,以前的俄羅斯和烏克蘭之間的大事小事他都參與調停。但是,在提出組建歐洲軍遭特朗普猛批,以及國內的「黃背心」運動風起雲湧時,國際上突然聽不到他的聲音了。大家可以清楚的看到,自11月25日俄烏髮生海上衝突以來,馬克龍就很少發聲了,對俄烏衝突的表態也大多都是法國政府出面。反觀默克爾,她卻不緊不慢的從幕後走上了前台。這段時間裡,普京給她打電話請求她出面調解,波羅申科向她喊話,請求德國派兵進駐烏克蘭。再看馬克龍,卻已經無人問津。所以,馬克龍還嫩,論老辣,非默克爾莫屬!

今年11月11日,為了提升法國的影響力,馬克龍在巴黎凱旋門舉行了隆重的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100周年紀念儀式。年輕的馬克龍選擇了這個時間正式呼籲組建歐洲軍。真可謂是一石激起千層浪,馬克龍捅了「馬蜂窩」。因為馬克龍的組建歐洲軍提議得罪了美國。於是,北約秘書長發聲了,歐盟發聲了,波蘭、奧地利、波羅的海等國家也發聲了。不過,不是支持的聲音,而是嘲諷,反對的言辭。特朗普更是在推文中使用了「恥辱」的字眼。於是,馬克龍閉嘴了。緊接著,喜歡「革命」的巴黎人民又鬧起來了。本來是因為反對油價上漲的,但卻漫延、轉化成了打砸搶事件。國內國外幾乎同時發生的兩個事件給了馬克龍永生難忘的教訓,也就是說,在國際博弈和國內治理問題上憑的是智慧,而不是衝動和熱情。

法德兩國是歐盟的「雙頭鷹」,也是歐盟的實際領導者。法國是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自己也定位為世界性大國,所以在國際事務中,到處可以見到法國忙碌的身影。特別是年輕的馬克龍就任法國總統後,一心想展示自己的才能,特別是對歐盟事務,馬克龍更是精力旺盛的上躥下跳,一時之間風頭甚至蓋過了默克爾。默克爾雖然是一介女流,但卻頗具大將風度。做事不急不躁,柔中帶剛。在馬克龍風頭最勁之時,默克爾悄然的隱在了幕後。當馬克龍碰了一鼻子灰後,穩健的默克爾這才不慌不忙的又一次走到了前台。俄烏衝突的第一調停人易位成了德國。

2014年烏克蘭東部分離運動四起,俄烏衝突陷入了僵局。如何打破僵局避免衝突進一步擴大,成為了包括俄羅斯和烏克蘭衝突雙方在內的歐洲國家難題,而美國樂見其衝突,奧巴馬根本就不過問此事。而此時恰巧在法國舉行二戰期間諾曼底登陸70周年紀念活動,於是,在法國和德國的撮合下,達成了解決俄烏衝突的原則解決辦法,這才有了後來的《明斯克協議》。而普京和默克爾在阿根廷G20峰會期間舉行會晤所達成的成果,就是確定了此次俄烏海上衝突仍然按照2014年諾曼底登陸紀念活動中的原則來磋商。故稱「諾曼底模式」。

不得不承認,默克爾是一位睿智的領導人。她在與法國爭奪歐盟領導權的博弈中,不聲不響的取得了完勝。從這次俄烏衝突事件爆發後的各方反應來看,德國在歐洲的地位已經將法國甩的很遠。俄烏海上衝突後,普京在第三天才發聲,他打的第一個電話就是給德國總理默克爾的。而波羅申科在向美國和北約求救未果後,也打電話給默克爾,還病急亂投醫的請求德國派兵進駐烏克蘭。大家都知道,由於受到美國的限制,德國的軍力並不強,根本就無法對抗俄羅斯。可為什麼波羅申科要請德國派兵呢?其實,這都是德國影響力的緣故。現在的俄烏衝突局面很清楚,美國仍然是不真心過問,北約也就沒有膽量插手。而現在能出面解決,也願意出面解決的只有德國。馬克龍因為國內的「黃背心」運動已經無暇顧及俄烏衝突。在此情況下,波羅申科也同意按照「諾曼底模式」來解決俄烏衝突問題。至於波羅申科加入進來是不是緩兵之計的問題,我認為不是。因為現在的波羅申科已經成為了熱鍋上的螞蟻,哪裡還有什麼緩兵之計?更確切的說應該是「救命的稻草」!因為一旦俄烏衝突擴大的話,烏克蘭很可能會體無完膚。


謝謝朋友邀請。

波羅申科自以為背後有北約的支持,有侍無恐,大著膽子去闖俄羅斯領海,沒成想當頭一棒,打得眼冒金星。外傷內窩火,一邊緊急戒嚴,國家進入戰備狀態,一邊急切請求美歐做出激烈反應。

結果,事情並沒有如波羅申科所願,可以說是大失所望。普京一直保持強硬姿態,沒有半點退讓的意思。美國和歐洲大國也鬧出了點動靜,但步調並不一致,都是雷聲大雨點稀。

美國債台高築,貿易逆差有增無減,美債冰涼,美元失寵,美農驚恐。英國脫歐未果,德國還未忘記二戰滅國之痛,法國內患突發,有誰會明火勢杖去替倒霉的烏克蘭討回說法。

烏克蘭現在不是在搞緩兵之計,而是束手無策,無計可施。最終結果必是默克爾從中說和,波羅申科忍氣吞聲,普京做個順水人情,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從這件事中,波羅申科應該接受教訓,沒有金鋼鑽,別攔瓷器活。別拿自己太當回事,今天的世界還輪不到烏克蘭顯擺。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