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朱棣一朝起,開始重用宦官,主要考慮的原因有二:一、宦官絕不會背叛國家聯絡外族。二、宦官絕不會篡權當皇帝。

干這兩個事,對他們沒有任何好處。

宦官的最優決策,就是狂熱的忠誠於皇帝,讓自己和皇帝同氣連枝,成為皇帝的代表,成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人物。

魏忠賢這個人,40多歲時賭博欠了一屁股債,天天被人追殺,實在沒辦法,拿個小刀把自己閹了,跑進宮裡躲債。這個人夠狠。

進宮之後,自己多年積累了江湖經驗發揮了重大作用。他通過賄賂、勾結各路太監,和皇帝的奶媽「戀愛」,一路做到秉筆太監,大權在握。這個人不笨。

他在國防管理上,倒是個明白人。他放手讓孫承宗修復寧錦防線,重用袁崇煥,吳三桂等人把守邊關。並放手讓毛文龍在努爾哈赤後方建立根據地,開闢東線戰場。因此努爾哈赤一直未能攻破山海關。

崇禎皇帝就倒霉了。上台之後,連續10年遭遇旱災、水災、蝗災、瘟疫。其中旱災是500年難得一遇的超級大旱。直接導致大規模農民起義,國庫虧空嚴重。

崇禎皇帝個人的問題是疑心病太重,政務上事必躬親,十幾年來更換了50位內閣首輔,直接導致朝廷大臣離心離德。

崇禎皇帝,對軍事將領的態度陰晴不定,誤殺了袁崇煥、逮捕了孫傳庭、逼死了盧象生、嚇跑了洪承疇。這幾個人幾乎都是進士出身,才華橫溢,軍事能力超群,可謂是「黃金團隊」。結果被他一手葬送。

這樣的領導,豈能不敗。

其實明朝手裡並不是一副差到極致的爛牌。

站在對手的角度想想,努爾哈赤勵精圖治,忙活了一輩子,也沒有踏入山海關半步,最後竟然被一炮乾死。

皇太極唯一一次進攻北京,是偷偷摸摸的繞道科爾沁,翻山越嶺,辛辛苦苦越過古北口,花了幾個月時間才來到北京城下。到了北京直接被袁崇煥打殘,最後不得不搶點雞鴨牛羊回家了事。直到最後,皇太極也未能攻破山海關,是吳三桂打開了城門,他才興高采烈的進了北京。

再看看李自成。在楊嗣昌「四正六隅十年面埋伏」戰略指導下,李自成屢戰屢敗,打的他懷疑人生,最後僅剩十幾個人逃到商洛山撿回一條命。

所以崇禎手裡的牌不算太爛,但最後他還是輸了。


魏公公獨攬大權之時,後金對明朝作戰的確沒吃到什麼甜頭,但這並不代表者明朝在戰略上處於優勢地位。

魏公公於天啟三年正式成為了大明王朝實權的掌握者(天啟信任的前提下),於崇禎元年被明思宗朱由校除掉,一共當政四年。四年,相對於崇禎當政的時間十七年而言,是一個很短的時間段。因此,如果直接對比魏公公當政時期和崇禎時期的明金形勢,是不客觀的。同時,魏忠賢時期和崇禎時期在時間上是連續的,因此魏忠賢時期的某些政策對於崇禎時期,是有影響的,故而,如果孤立地對比,則不符合唯物史觀的要求。

魏忠賢當政時期,明朝對後金取得了兩次巨大的勝利,寧遠大捷和寧錦大捷,這兩次大捷,從本質上來說,是在消極防守情況下取得的勝利。寧遠之戰之所以勝利,有其偶然因素,那就是袁崇煥,當時沒有人能料到,這麼一個書生,居然有如此巨大的能量;寧錦大捷,則得益於西洋大炮和孫承宗修築的關寧錦防線。

當時的努爾哈赤,尚不具備與明朝逐鹿的實力,從本質上講,努爾哈赤不過是一個勢力稍大的割據勢力而已,其經濟依然以漁獵放牧為主,基礎薄弱,對掠奪的依賴性很高;另一方面,其國家機器尚未建立,仍處於奴隸制社會晚期。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其兩次失敗,是不可避免的。

努爾哈赤在這個時期,雖然對明朝作戰沒有取得太大的成效,但其攻克朝鮮,逼迫朝鮮和明朝斷絕關係,斬斷了明朝的左膀右臂;另一方面,努爾哈赤征服了漠南蒙古,這為後金入關開闢了一條新的道路——即不經過山海關,直接從長城沿線突破。崇禎年間皇太極得以多次包圍北京,就是得益於此。

努爾哈赤於明朝天啟六年去世,皇太極繼位。皇太極繼位之後,由於內部不太穩定,另一方面其將精力用在改革上,對明朝的作戰並不多。

因此,魏忠賢當政時期,後金雖然沒有直接從明朝身上佔到太大便宜,但後金的種種軍事行動,卻為其後續進行更為簡潔有效的侵略打下基礎。再者說,魏忠賢當政時期,抗擊後金的功勞,都是袁崇煥的,和魏公公半毛錢關係都沒有,反而,袁崇煥卻因為受到排擠而下野。

崇禎時期對後金的屢戰屢敗,很大程度上是魏公公所種下的惡果。首先,魏公公為了籌集軍餉,提前徵收民間數年的賦稅,導致了生活已然難以為繼的平民,更加活不下去,於是其紛紛揭竿而起。因為魏公公當政時間短,惡果並沒有立即現象,而到了崇禎年間,這種惡果則完全顯現出來。這樣一來,崇禎不得不面對內部,外部兩方面的威脅,最終導致兩線作戰,加速了明朝的滅亡。

另外,魏公公時期開始修築的關寧錦防線,耗費了大量的財力,使得明朝本身已經捉襟見肘的財力難以為繼。關寧錦防線是天啟六年開始建立,一年之後魏公公被誅,他「幸運地」逃過了關寧錦防線的「吸血」,而將這個足以榨乾大明王朝的防線留給了崇禎。

最後,後金在魏公公當政時期,於其他方向積極開拓,開闢了不少直接攻擊明朝的路線。魏公公死後一年,京城便被後金軍隊包圍,袁崇煥也在北京場城下,完成了他的絕唱。可見,但凡魏公公能多撐一年,他便會遭受比崇禎更為嚴重的惡果——在他的統治之下,袁崇煥已經下野,沒有了袁崇煥的幫助,魏公公面對後金的圍城,只有死路一條。

因此,不能片面地說,魏忠賢時期後金對明朝無可奈何,更不能因此,得出「魏公公是大明朝救星」這一荒唐的結論。

圖片來源網路,侵刪


魏忠賢把持朝政時,國家稅收多,國家財政有錢,用於邊防的的投資多。魏忠賢被查抄,明的儒家空談談誤國的東林黨起了決定作用。魏倒台,袁崇煥沒了財政支持,東林黨人借後金圍攻北京(袁拚命解圍)在崇禎皇帝面前造謠。袁崇煥被剮了三千多刀,家屬被充軍為奴,大明最後一根救命稻草沒了。東林黨官員們都是地主出身,為了自己的利益,向皇帝建議減免土地稅(明後期土地兼并嚴重,土地都變成了東林黨官員手裡),減免稅後,國家財政沒錢了。農民失地還上稅,農民話不下去,全國各地農民造反,大明王朝內亂,北邊滿清不斷襲擾。大明王朝被反動的儒家東林黨官員們害的離亡國不遠了。李自成圍北京,全國各地的巡撫不發救兵,財政沒錢,崇禎讓東林大臣捐款救國,無一個反功的儒家東林大臣掏錢。只有皇后捐了自己的嫁妝,並動員娘家捐了錢。北京破城後,東林官員還想在李自成的大順王朝做官,不但拿出了全部貪污的銀子,還貢獻了女兒給大順官兵享受。不但大順不領情,還殺了他們。儒家學說及孔孟誤國害民,除了當官貪污腐化,就是當亡國奴,奴才。孔孟的儒家是誤國害良,是最反動的。


為什麼魏忠賢獨攬朝政時後金打不進來,勵精圖治的崇禎就不行了呢?

說到明朝的大宦官,大家首先能夠想到的就是魏忠賢,雖然魏忠賢在歷史上做過很多讓人生氣的事情,但是我們依舊不能磨滅這個人在歷史上存留的的理由。那就是他也是一個非常有才幹的人。雖然是一個宦官,但是他在位期間整個明朝是相當穩定的。但是我們反觀他被處死之後,整個明朝卻飛速地走向了下坡路,最終明朝也走向滅亡。那麼為什麼魏忠賢一個小小的宦官能夠保證國家的穩定,而在歷史上獲得了很多民心的崇禎皇帝卻不能夠保證國家的安危呢?

魏忠賢之所以能夠讓國家安定,主要還是因為他有著三點優勢。

第一,有權。魏忠賢為了能夠讓自己成功的上位,期間所做的努力絕不比任何人少。他為了能夠讓喜歡花草樹木、喜歡做木匠活的皇帝對自己有好感,也是成天溜須拍馬跟在他身邊鞍前馬後的付出。皇帝也因此對他有所欣賞,從而願意將權力移交到他手上。當他努力的掌握權力之後,就開始培植出了大批自己的勢力,在朝廷當中也就成了真正的掌權者。假如魏忠賢不是一個宦官,那麼整個國家被他顛覆也是非常有可能的。這樣一個有權之人自然能夠為自己的未來考慮。如果後金打進來,那麼自己的一切努力都會白費,所以他必須要在自己有權的基礎之上保證國家的安定。

第二,有錢。人們常說權力伴隨而來的就是金錢,而魏忠賢之所以有權,除了他在權力上所帶來的便利之外,更多的是因為他在國家政策的調整方面有著較為獨到的經驗。他慫恿皇帝對於沿海地區徵收一些較重的賦稅,通過這樣的方式不僅能夠擴大自己收斂財富的範圍,同時也能夠保證整個國家的財政收入。除此之外對於他所重視的軍隊開支問題也能夠得到一定的解決。想要支持自己的人更加的死心塌地跟著自己賣命,給錢就是一個很好的辦法。他通過讓自己有錢的這一個方式,從而讓整個國家的軍事實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這也是他能夠抵禦後金的主要原因。

第三,有人。為什麼要說魏忠賢有人呢?主要是因為他在自己抵禦後軍的過程之中,所使用的人是非常具有軍事才幹的。他所任用的袁崇煥這個人在打仗方面有著自己非常厲害的方法。正是因為有著這樣一個強悍的人在邊關努力的守候著國家的安定,所以才能夠讓後金沒有辦法在短時間之內攻破明朝,可以說這是一個巨大的人才戰略。除了這些方面之外,當然也離不開魏忠賢對於整個國家運作方面的理解,他通過自己的智慧將合適的人引進合適的崗位,因此整個明朝他帶領著走向了一個較為安定和發展的狀態,可是反觀崇禎呢?

我們並不能說崇禎不是一個好皇帝,他是一個好皇帝,可在遇到自己的皇位問題時就犯了糊塗。他將魏忠賢處死以後相當於失去了一個國家最重要的政治力量,同時也讓所有的人對他產生了深深的忌憚之心。雖然魏忠賢非常的讓人討厭,但是他的存在就是一個很好的威懾作用。當他被取而代之之後,整個國家就成了另一個黨派的天下,而這些文人是缺乏對於國家運作方面的能力的一群人。在這樣的情況之下,國家怎麼可能不走向滅亡呢?除了這個原因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因為當時的黨派之爭已經讓國家受到了重創,同時又加上一定的天災人禍更是老百姓陷入了水深火熱之中。

我們觀看各種各樣的歷史影片,總能夠發現魏忠賢給人的感覺就是一個很貪的大宦官,大壞人。可是壞人在有些時候也能夠給人一些意想不到的收穫,若不是這個大壞人,明朝也許連9年都堅持不下來。而在崇禎接手的短短時間之內,整個國家開始走了巨大的下坡路,崇禎雖然有著想要改變明朝現狀的心思,可是卻心有餘而力不足啊。


魏忠賢這個人在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不過現在總的形象都是負面的。不過能在歷史上留名的,多多少少都是有點能力的,今天我們來簡單看看這個臭名昭著的大宦官如何能拒後金于山海關之外的,而勵精圖治的崇禎怎麼就落個自縊煤山的下場呢?

魏忠賢守住國門之因

1618年4月13日,努爾哈赤在盛京「告天」誓師,宣讀了與明朝結有的七大恨的討明檄文,同時率步騎2萬向明朝發起進攻。後金軍勢如破竹,連戰連捷。這時魏忠賢時年50歲,從掌權之後開始培植自己的閹黨,排除異己,早就在朝廷上站穩腳跟,專斷國政,當時的局面已是「只知有忠賢,而不知有皇上」。可以說魏忠賢已是明朝的實際掌控人,朝廷大大小小的事都有他說了算。從後金開始進攻明朝至魏忠賢被賜死有9年時間,而這段時間後金始終未能踏進山海關。

一、守衛權勢

明熹宗朱由校,不是一個合格的皇帝但是是一個藝術家。他沉迷於木匠活,手藝確實還相當的高超。加上魏忠賢擅長溜須拍馬把天啟皇帝忽悠的團團轉,誇他做的木匠巧奪天工,天啟皇帝十分開心,於是將權力交給了魏忠賢。後來木匠皇帝朱由校在臨終前囑咐弟弟朱由檢,魏忠賢「恪謹忠貞,可計大事」。可見明熹宗對寵愛。魏忠賢明白自己的一切都是明朝朱家給的,後金打進來,滅亡明朝,自己不可能有好下場的,因此不遺餘力舉全國之財力物力人力支援抵抗後金戰爭。 也不排除感恩於明熹宗的信任,「恪謹忠貞」的守衛著朱明王朝。

二、保障軍需

當時的明朝早已走下坡路多年了,國庫和正常收稅是沒辦法保障戰爭經費的。對於魏忠賢這個沒有什麼道德觀念的人來說,只要能撈到錢,管你什麼仁義道德了,於是向江南富庶地區的士紳征重稅,不給錢就給命,於是他專權的時候就有了充足的軍費。

此外重用名將袁崇煥、吳三桂等。在他的概念裡面只有能不能守住國門,沒有下面的人造反的概念。也許他也害怕,不過在那個時候顧一頭是一頭,他們要造反也是造朱家的反,天塌了有皇帝頂著,皇帝如此寵愛他,結果應該也會比後金進來的要好。後金要是進來了,皇帝尚且自身難保,何況於他。瘦死的駱駝比馬大,舉全國之力加之名將正確的軍事策略抵禦一個無論財力人力均不及己的後金還是沒問題的。

崇禎失敗的原因

一、積重難返

走了上百年下坡路的明朝已是千瘡百孔,內地農民起義接二連三,國家不堪重負,難以在經濟上繼續支持戰爭。崇禎上位之後除掉了魏忠賢為首的閹黨重用東林黨,東林黨儘是一些海內士大夫,與魏忠賢的思想就不一樣,他們恪守君臣之道,恪守儒士之道。十分清廉的東林黨則將魏忠賢制定的政策全盤推倒,節省軍費、不向士紳征重稅,後來就導致遼東的軍費難以維持了。不過魏忠賢之前已搜颳了那麼多年,估計也差不多了。

二、疑心過重、自毀長城

「雞鳴而起,夜分不寐,往往焦勞成疾,宮中從無宴樂之事」——《明史》

崇禎是一個勤政的皇帝,據史書記載,他二十多歲頭髮已白,眼長魚尾紋,可以說是宵衣旰食,夕惕朝乾,實是一個好皇帝。 儘管崇禎志向遠大、勵精圖治、宵衣旰食、事必親躬,但他既無治國之謀,又無任人之術,加上他嚴苛、猜忌、多疑,對大臣動輒怒斥、問罪、砍頭、凌遲,其殘忍和冷酷與魏忠賢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

因為不相信文武百官,崇禎還頻繁地調整官吏,17年間他竟然換了17個刑部尚書和50個內閣大學士。造成國家人才匱乏,有心報國的志士既不肯也不敢請纓效命。無奈之下崇禎只好培植私人勢力,重新起用大批更加腐朽無能的太監,最終導致「十萬太監亡大明」的歷史悲劇。後又猜忌袁崇煥謀反,將其凌遲處死。可謂是將自己的後方搞的烏煙瘴氣,大明朝的最後的屏障也被自己親手撕毀了,大明焉能不亡。


廠公手下打壓東林黨,東林黨的大本營是東南賦稅重地,打壓了東林黨意味這權利財富,而斂的這些財部分被廠公和爪牙分享,而爪牙中也有明白人,知道東北地區需要花錢剿撫,而廠公這人擅長賭博懂權術,雖大字不識但頗有江湖義氣,也善於聽取這些爪牙的建議,所以在東北捨得花錢。

崇禎則是少年睿智但自小沒受到什麼好的教育,明朝中期基本藩王都是這樣,長大後就就藩了,讀不讀書無所謂噹噹地的最大地主生孩子就完了,統治者也極大限制藩王。崇禎由於沒有受到好的教育,加上自己怕鎮服不了群臣,所以剛愎自用,最重要的是得罪了全部朝中的中層幹部,導致了無人去幹活,這是古代帝王中最稀奇的地方,皇帝和首輔的鬥爭是正常,但得罪中層幹部是很少的。東林黨把持崇禎一朝,這些人都是平時拂手譚心性,臨危一死報君王的臣子,能務實的官吏太少。最務實的洪承疇變成了敵人,不滅才怪。


魏忠賢執權時期為何後金攻不進來,而崇禎努力治國卻不可以呢?

我國明朝時期,曾有外族多次興兵侵犯中原大地,當時被百姓稱號頭號奸臣的魏忠賢卻有著鮮為人知的一面,他執權的時候正是明朝與後金交戰時期,然而在他的統治之下,金兵竟然被明軍壓制根本打不近來,可是輪到崇禎稱帝,為何就抵抗不了外族入侵了呢?

據說天啟皇帝在位7年,這段時間是魏忠賢獨掌大權的時期,當時明朝的國力跟軍隊還算是可以的,加上朝廷內部基本由魏忠賢的派系一家獨大,幾乎沒有對手,所以顯得一點內鬥都沒有。當時的明皇是朱由校,此人生性善良不愛理朝政只一心酷愛木工,平時沒什麼事就自己鋸些木板釘幾個傢具玩玩,所以有關朝廷政務都是由魏忠賢管理,雖然有東林黨在跟魏忠賢作對,可惜權勢不如前者,最終全黨人員被魏忠賢搞得家破人亡下場悲慘。

公元1616年努爾哈赤一手建起後金政權,時隔兩年蓄兵養銳,在1618年突然起兵攻打明朝,眼看敵兵犯境,魏忠賢身為明朝主權者那有坐視不理,他雖手段毒辣大奸大惡,但面對國家興亡問題上,可能是出於自身利益著想,也是萬萬不容金兵放肆的,於是下令明朝精銳部隊開赴邊境抵抗金兵。

此時遼東地域的主權跟優勢都在明軍手中,而楊鎬所部的精兵從實力比較,足可擊敗努爾哈赤的6萬金人,可惜這個楊鎬是個讀書人,對行軍打仗之事只停留在紙上談兵階段,儘管手握重兵佔盡優勢,可惜他採用了一連串錯誤戰術,最終讓金國騎兵取得戰略優勢,最終明朝軍隊在薩爾滸戰役中遭遇打敗,為此遼東戰場的主動優勢從此失去。

天啟元年,金兵攻勢猖狂一度佔領遼陽、瀋陽、遼東等地的城池,接著戰線延到遼西地區明朝的錦州、義州等皆被敵人奪去。後來由於明朝軍隊配備著當時較為先進的紅夷大炮,而且國力充足,明朝除了魏忠賢這個大毒瘤之外基本無什麼內患,也就是根基鞏固,對付外侵者綽綽有餘,結果明軍在寧錦戰役、寧遠大戰中均重創金兵,取得巨大勝利,並且把金人趕了出去,收回了失地。當時雖然是魏忠賢掌的權,大勝後多少能記點功勞,但主要原因還是要算在軍隊實力雄厚,天下太平且無內亂的因素上面。

到了崇禎時期為何明軍如此不堪,根本抵擋不住清兵的入侵呢?

其主要是跟魏忠賢時代差距太大,當年魏忠賢主要的對手是後金,而到了崇禎時期對手就變成了清兵,而皇太極擁有一支強悍的鐵騎,戰鬥力超強。當年努爾哈赤進攻明朝雖然失敗,但在其他征伐戰事中卻是連連獲勝,因此給女真創下不可磨滅的大功績,可惜努爾哈赤此人善戰但不善理政,金朝後期內亂頻發,導致差點滅亡,幸虧有皇太極的創新改革,才把後金從游牧部落改為高度集權制的政權。此時的後金已經不像往日般鬆散,他們更加團結組織力更高了。

到了皇太極執權時期,他前後興兵五次繞開山海關天險,直擊中原腹地。而崇禎作為明朝的皇帝剛一上任做的第一件好事就是把魏忠賢及其派系成員全都法辦了,當時還有一絲氣息的魏忠賢勸告崇禎不要任用東林黨之人,可惜崇禎不把他的建議放在眼裡,事後反而大肆升用東林黨人員,結果導致東林黨在朝廷勢力過大,慢慢的形成嚴重腐敗,加上崇禎年間頻發天災人禍,形成外憂內患的惡劣環境,因此就算崇禎努力治政也再阻攔不了後金的進犯。


題主這話說的,好像魏忠賢很牛逼,因此後金一直打不進來一樣。

照這麼說,還得怪崇禎殺了魏忠賢了。

如果魏忠賢不死,後金就不得入關,都怪崇禎,殺了魏忠賢,自毀城牆。

這樣說,大家都滿意嗎?

很多人肯定要說:呸!放什麼屁!

首先說明一點,魏忠賢攬權的時候,後金沒有打進來。崇禎執政的時候,後金打到過北京城下,但最後也撤了,並沒有成氣候,所以也不算打進來。

後金入主中原那是在崇禎死後,吳三桂大開山海關,放滿洲八旗兵大搖大擺的走進來的。

魏忠賢獨攬朝政,一手遮天的時候,明朝雖然還沒滅亡,但是正一步步走向滅亡的深淵。

如果沒有魏忠賢,說不定明朝還能多幾口氣,多點家底,可以多撐幾年。

正是魏忠賢耗盡了明朝最後的元氣,使得國庫空虛。

魏黨為非作歹,飛揚跋扈多年,黎民百姓苦不堪言,使得民間暴動四起。

忠臣良將被大規模迫害,使得邊關守將凋敝,朝堂賢良零落。

正是因此,使得明朝內憂外患,僅剩一副病體在那裡苟延殘喘。

崇禎帝朱由檢正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接手大明朝這家即將破產公司,出任大明CEO。

不得不承認,朱由檢的性格過於偏激多疑,能力用於治國也稍顯不足。

但是作為一個帝王,他並沒太多過錯。

朱由檢的衣服打滿了補丁,他和他的皇后、子女們都刻行節儉,國家已經千瘡百孔,他實在不忍心揮霍。

最後,李自成破城而入,朱由檢煤山自縊。

明朝六神無主,各地紛紛選擇站隊,證實此時,後金趁勢入關。

大明,說來凄楚,更多的還是亡於自己的內部。


原創作品,請勿抄襲

無月文化,品讀經典,品味文化


為什麼魏忠賢掌權時邊疆安寧崇禎就堵不住了呢?

讓我們看後金的發展史來了解歷史的真像萬曆47年決定遼東的歸屬戰薩爾滸之戰爆發,明軍慘敗負師8萬傷亡慘重,喪失了遼東佔場的主動權。所以明庭丟失遼東早在萬曆年間就埋下了伏筆,努爾哈赤的決策任你幾路來我只一路去,集中兵力圍殲明軍的部隊可以說頗有拿破崙的風範,你人多是吧敢分兵是吧,藉助主場優勢消滅四路明軍的三路。自此遼東徹底失控。到了天啟年間,平遼督師換了又換,不斷的丟失領地。但是戰局依然在遼東一帶進行,尚未波及到遼西。到了崇禎年間後金已經攻入了遼西了。經過十幾年的消化已經將海西女真徹底融入了建州女真的。內部團結一致。國力蒸蒸日上。而此時明朝終於和北方邊患蒙古人達成何異,組成攻守同盟抵抗後金,但是隨著親明的林丹汗戰死沙場,和登州叛亂(孔有德耿精忠尚可喜等人初登州叛亂)讓後金拜託了其他方向的掣肘,可以全心全意的對付明軍了,所以遼西局勢急轉直下。

如果非說和魏忠賢有關就是天啟年間並為發生大規模叛亂,此時明庭雖然窮但是沒到亡國的地步。在查抄魏忠賢的同時解決了國庫空虛的窘境,但是把魏忠賢老本吃光了,上台的戶部尚書也無力解決。大臣們沒有齊心協力反而黨爭起來。此時當權的並不是東林黨,前期孫元化,錢謙益都是東林黨人,一個火炮專家一個內閣首輔競爭人,一個被崇禎砍了腦袋一個被崇禎差點弄成白身


原因:

以魏忠賢為首的內廷系統壓制了官僚系統,擺脫了黨爭;

擺脫黨爭後魏忠賢重啟工商稅收,財政收入得到加強;

財政收入加強後部隊軍費得到有效保障。

天啟年間的政治鬥爭形勢

天啟年間,黨爭主要在太監系統和東林黨之間,太監是皇帝的附庸,權力依附於皇權之上,對皇帝最為忠誠,執行皇帝的命令最為堅決高效,可以說是皇權的代言人,但因為監督官僚系統,因此被掌握話語權的官僚醜化為所謂的閹黨;東林黨是江南資本家的利益代言人,對於損害資本家利益的徵收工商業稅最為反對,甚至不惜煽動工商業主暴力抗稅,打死稅監。但因為你掌握話語權,就把自己美化為所謂的清流,就是現在的公知。

以魏忠賢為首的內廷系統壓制了官僚系統,擺脫了黨爭;

天啟年間,東林黨由於扶持熹宗即位有功而命運出現了轉機,當時的首輔劉一景、葉向高,吏部尚書趙南星、禮部尚書孫慎行,兵部尚書熊廷弼,都是東林黨人或東林的支持者,可以說明朝的軍事、政治、文化、監察和人事大權全都被東林掌握,他們從在野的清流成為了主持朝政的主要力量,《明史》記述此時:「東林勢盛,眾正盈朝。」然而此時的明帝國軍隊先被努爾哈赤打得退到了遼河以西;後來又被努爾哈赤打回了山海關。而東林黨卻只會在高談闊論、互相推責,事不關己、高高掛起。

面對東林黨及其背後的官僚資本,天啟使用魏忠賢為代表的太監系統站在台前對東林党進行了堅決打擊。肅清東林黨之後,朝廷從黨爭之中擺脫出來,有效提高朝廷的動員能力和執行能力,是的朝廷的稅收政策、經濟政策得到有效執行,保障了戰爭經費和朝廷運轉。

擺脫黨爭後魏忠賢重啟工商稅收,財政收入得到加強;

打仗打的是什麼?歸根到底打的是後勤,打的是錢,白花花的銀子啊。

從萬曆開始,傳統的農業稅收因為土地兼并、地主官僚聯合起來偷稅避稅而越收越少,為了開闢新的稅源解決財政緊張問題,萬曆使用太監對江南資本家徵收工商業稅、礦稅等,使得(皇權)太監系統和東林黨矛盾激化。萬曆死後,東林黨迅速廢除了工商業稅,以保護後頭江南資本家利益。天啟上台後,任用魏忠賢,重新向江南地區徵收工商稅,還嚴厲打擊偷稅漏稅,讓大明朝的國庫重新充盈起來,與前期東林黨執政後的財政緊張,稅收虧空大相徑庭——東林黨收的稅從來就沒有收齊過。僅以茶稅這一項收入為例,魏忠賢執政時期,浙江一年光茶稅就入賬20萬兩白銀,大大填補了國家虧空;而東林黨執政時期,出現的最誇張的紀錄是浙江一年茶稅只收到可憐的12兩。總之,東林黨對北方農民收稅時很兇狠,對南方工商階層收稅時則很溫柔,而魏忠賢則是反過來的,對南方工商階層收稅極其兇狠,但對北方,至少受災省份他們不單不收稅還進行賑濟。

財政收入加強後部隊軍費得到有效保障。

魏忠賢當政後,依託皇權的支持廣辟稅源、增加朝廷收入、打擊東林黨、擺脫黨爭,有效加強了對軍隊的控制,防止軍隊軍閥化。軍隊軍閥化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朝廷無法保證軍隊的軍餉供給,需要軍隊自籌,那麼軍隊就會變成將領的私兵,變成只聽從將領的號令,不聽朝廷的號令。

在財政收入提高的保證軍餉情況下,帝國調集部隊先後取得寧遠大捷、寧錦大捷等。如在寧錦之戰中,魏忠賢調集15萬兵力供袁崇煥指揮,這個已經是當時帝國能夠調集的最多力量。寧遠大捷,努爾哈赤身死,後金忙於內部權力爭奪,給明朝一個緩衝的時間整頓軍備。收復寧錦,等於明帝國把邊防線向前推了400里;這樣一來,它就可以強有力的制約滿清戰略擴張,滿清就無法安心經營遼西了;滿清也無法放手征服朝鮮、蒙古、毛文龍了。

而崇禎的路線政策完全相反,一上任就聽信東林黨忽悠,將魏忠賢忠於皇權的太監系統全面清洗撤換,讓東林黨重新上台,導致稅收減少財政緊張,又導致部隊沒有軍餉失去控制變成軍閥,形成一環扣一環的連鎖反應。

崇禎十七年,也就是崇禎自殺那一年,李自成控制著北方地區;張獻忠控制著西南;左良玉控制著長江上游;鄭芝龍控制著東南地區;高傑、劉澤清、劉良佐控制著江淮地區;吳三桂控制著關寧地區;他們各擁雄兵佔據一方!這些部隊,沒有一個是崇禎能夠指揮的動的,因為他們都已經變成軍閥,這些擁兵的實權派,把自己軍事集團的利益看得高於一切,什麼民族大義,什麼忠君愛國,都已成了一塊塊可有可無的遮羞布。

天啟的經濟政策還是政治政策,其實都是圍繞著戰爭在打轉的。無論是恢復工商稅還是打壓清洗東林黨,都和天啟集中全力打贏戰爭的決心有關。而魏忠賢堅決有效執行了皇帝的政策。事實上,後金的戰略活動空間也確實在天啟朝被壓縮,蠶食得越來越小。天啟五年東江軍即開始小範圍收復失土,遼東戰局從防守轉成反攻之勢,如果天啟多活幾年,說不定就真能消滅後金集團,最起碼也能用糧食封鎖餓他們個半死不活。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