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學者分析文章認為:「田七郎最後的下場正正是我們平時看的武俠小說裡面拍案叫好的 俠義精神 最富悲劇性的一面。」

但是 蒲松齡最後對這一則故事的評價就是,覺得有田七郎這樣的朋友真是很難得,只是世途險惡,這樣的人太少太少了


馬瑞芳老師的《悲戚赴難田七郎》的不同觀點 -劉立福

我出於個人愛好,一直在收看「百家講壇」節目,以前也看過馬教授的幾期聊齋講座,基本上還是比較認同的,也很想從中汲取一些營養來豐富自己。但最近看了關於《田七郎》的點評,覺得非常不妥,當然我是按評書的藝術處理去理解的,但對與任務的理解卻很不相同。

馬教授提出了自己的觀點,但她是按照階級性去劃分的,武承休有錢,整個是把田七郎買死,說田七郎是一個悲慘的人物。

我本人只是一個藝人,文化水平不高,但我說了一輩子的《聊齋志異》,也有自己的一點認識。我認為不應該按照階級的觀點去認識,不能脫離開當時的社會背景去分析。

蒲松齡是明末清初時代的人,他肯定不會按照階級鬥爭的觀點去分析。武承休是當地的財主沒錯,但勞心者制人,勞力者制於人,這在今天社會也是講得通的。當然勞力者也得力,什麼事都是辨證的,原文說武承休「廣交遊」,他交的朋友太多了,要按客觀來說是買他個人的威信,大家都恭維著他,這也是他的一種生活的方式,他並沒有損人利己,所以不能說他有什麼不好。

夜夢神人告訴他「你交朋友是濫交,有一個朋友能跟你共患難你卻沒有交。」怎麼叫好朋友?知心,交的是人品、人格。自古羊左全交,能夠舍己身而成全朋友。遇見事情需要朋友,關鍵時刻才看朋友。如果先拿貧富來論就錯了,我認為先以人的品格來論。窮人跟富人不能交朋友嗎?田老太太特別明白,咱們是獵戶,和貴族的公子經濟上是不平等的,論人格比他不低,但作為武承休報恩可以用錢,咱們什麼也沒有,就得給人家去賣力氣,必要時賣命去。所以不如不交,怎麼都是活著。我認為金錢物質是次要的,關鍵是人格。武承休看見田七郎是孝子,自古忠臣孝子人人皆愛,他敬重七郎的人格,怎麼能說他是為讓七郎去給他賣命而交朋友呢?

如果武承休是那樣的為人,我想問一句,他是否想過自己投入那麼大,將來七郎要是不給他使喚又該如何呢?能立合同嗎?自己又有什麼對策呢?

所以我認為馬教授這樣說把武承休說小了,不理解武承休的思想,不理解武承休的為人。

聊齋原文中「異史氏曰:一錢不輕受,正一飯不敢忘者也。賢哉母乎!七郎者,憤未盡雪,死猶伸之,抑何其神?使荊卿能爾,則千載無遺恨矣。苟有其人,可以補天網之漏。世道茫茫,恨七郎少也。悲夫!」這是蒲松齡的意圖和中心思想。

我認為武承休這個人還不能按處心積慮找個替死鬼的來處理。武承休並不知道自己將面臨什麼樣的災禍,在他的思想里自己有錢什麼樣的禍事也能應付過去。田七郎後面的所作所為,也絕非出於武承休主動授意。最後,馬教授對武承休的名字認為蒲松齡有所指更是說不通的。


很多人心裡都希望有田七郎和武承休這樣兩個朋友,在自己受委屈的時候有田七郎這樣的朋友為自己抱打不平,在自己事業上有武承休這樣的朋友幫助提攜自己,可是有幾個人明白田母的話,受人知者分人憂,受人恩者急人難。富人報人以財,貧人報人以義。蒲松齡看透人情。

人情債難還,人情關難邁,重情義之人難當。

以德報怨的是偽君子,以怨報德的是真小人,以德報德才是正常人。以德報德者田七郎是也


剛剛看完電影田七郎。

最大的感受就是,人與人交往必有所需。無事不登三寶殿,無事獻殷勤必有所求。

如果田七郎對他無用,田七郎再完美 他也不會看上一眼。


古人養士,有一種士叫做死士,他們並不考慮天下大是大非,只完全忠於主父一人而已。典型的就是許貢三門客。宋明以後,這個倫理觀已經被儒家的另一套理論所代替。但在日本,卻被繼承保留了下來,最終演化形成了武士道。

田七郎就是這種死士。


士為知己者死,古代的俠義精神,很大程度不過是為當時的統治者,官僚的替死鬼,或者是鷹犬。

韓非子說,俠以武犯禁。就是這個意思。

史記中的~聶政就是典型的不問青紅皂白,胡亂殺人的主,與田七郎這則故事很像。「聶政者,軹深井裡人也。殺人避仇,與母、姊如齊,以屠為事。

久之,濮陽嚴仲子事韓哀侯,與韓相俠累有邵。嚴仲子恐誅,亡去,游求人可以報俠累者。至齊,齊人或言聶政勇敢士也,避仇隱於屠者之間。嚴仲子至門請,數反,然後具酒自暢聶政母前。酒酣,嚴仲子奉黃金百溢,前為聶政母壽。聶政驚怪其厚,固謝嚴仲子:.嚴仲子固進,而聶政謝曰:「臣幸有老母,家貧,客游以為狗屠,可以旦夕得甘毳以養親。親供養備,不敢當仲子之賜。」

都是被重金收買,因家有老母,遲遲未動,老母一死,立馬以死報恩。

他們不過是被人利用的殺人工具!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