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者:張晶, 南京師範大學歷史系研究生、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員

林則徐是近代中國著名人物,他在鴉片戰爭前夕領導虎門銷煙的故事在中國家喻戶曉。虎門銷煙也成為鴉片戰爭的導火索,使英國決心以武力打開中國的國門。杜莎夫人蠟像館同樣非常有名,杜莎夫人是法國人,自幼喪父,隨母親居住在巴黎期間,杜莎夫人在醫學家柯提思家做管家。柯提思教會了杜莎夫人怎樣製作蠟塑,杜莎夫人開始給當時的一些名人製作蠟像。柯提思去世後,杜莎夫人遷居倫敦,她的蠟像在英國獲得廣泛好評。1835年,杜莎夫人在倫敦建立展覽場所,此後杜莎夫人蠟像館逐漸成為世界著名的蠟像館。

(林則徐雕像)

作為英國曾經的對手,乃至「仇人」,林則徐夫婦的蠟像在同治年間被放入杜莎夫人蠟像館中。那麼為何杜莎夫人蠟像館會出現林則徐的蠟像呢?下面的故事或許可以給出答案。

1860年代末,因被清政府通緝而逃亡海外的著名思想家王韜來到杜莎夫人蠟像館參觀。王韜剛到門口就發現一對華人男女的蠟像,這兩個蠟像男的穿清朝官服,女的穿中國傳統長裙。王韜很好奇,打探一番後才知道這是林則徐夫婦的蠟像。但是蠟像擺放的位置頗為奇怪,這兩個蠟像並沒有和其他蠟像擺在一起,而是放在蠟像館大門兩側,如同兩個門神在站崗。王韜詢問蠟像館工作人員為何把林則徐夫婦放在門口,工作人員回答說:「雖然林則徐領導的禁煙運動挑起了鴉片戰爭戰端,但因此也使中國實現五口通商,也是林則徐的功勞,所以立其蠟像以資紀念。」

(今日的杜莎夫人蠟像館)

將鴉片戰爭的開端歸罪於林則徐領導的禁煙運動,並以蠟像來嘲諷林則徐,這完全是一種惡人先告狀的行為,反映了大英帝國的倨傲和無理。但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禁煙運動的確戳到了英國的痛處,使得英國不得不使用武力,而戰爭的目的就是為了打開中國國門,傾銷英國的商品。

參考資料:唐正才、何成剛:《以「林則徐蠟像」為例小議歷史核心素養的培養》,《歷史教學(上半月刊)》2015年第11期。

王韜:《王韜日記》,中華書局1987年版。

個人簡介:張晶,南京師範大學歷史學碩士在讀,研究方向為中國近現代史,季我努學社青年會副會長,從事季我努學社影像中國史方面相關工作。曾參與學社重大項目李頓調查團資料整理工作和南京大屠殺期間外籍僑民史邁士的撰寫工作。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季我努學社頭條號(搜索季我努學社)及季我努學社微信公號(名稱季我努學社,搜索jiwonu)季我努學社系國內著名的歷史學民間學術社團,已出版中國近現代史料及研究作品逾3000萬字,代表作為《美國國家檔案館館藏中國抗戰影像全集》(全30卷)、《日本遠東戰爭罪行叢書》(第一輯5卷,第二輯已出1卷)。其創辦的季我努沙龍系國內最著名的公共歷史講座。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