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更多的格力、小米才能抗衡我國經濟走向空虛的風險

撰文|張銀銀&編輯|欣欣然

小米雷軍和格力董明珠的賭局勝負正式揭曉。

董明珠贏了,雷軍輸了。

3月19日,小米上市後的首份年報發佈。2018年,小米實現營業收入1749.15億元,同比增長52.6%;手機銷量爲1.187億部;經調整淨利潤85.55億元,同比增長59.5%。

而根據格力電器2018年度業績預告,預計實現營業總收入2000億元-2010億元,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淨利潤260億-270億元,同比增長16%-21%。

2013年央視經濟年度人物頒獎典禮上,雷軍稱五年內小米營業額將超過格力。如果超過的話,雷軍希望董明珠能賠償自己一元錢。

董明珠當時也不甘示弱,迴應稱如果超過願意賠10億。

如今結果出來,即使按照營收下限,格力也勝出。槓桿遊戲頗爲感慨。不過,我既不是爲了董明珠的勝利高興,也不是爲雷軍的失敗而傷心……

1、董明珠的偏見

其實早在2018年12月2日,2018中國企業領袖年會期間,格力電器董明珠在接受採訪時就表示,與雷軍的賭局已經基本勝出。

當時,董小姐說,其實與雷軍的賭局本身並沒有什麼意義,兩者不具備可比性。因爲格力是做實體經濟的,而小米是做互聯網的,屬於輕資產。

爲什麼當時董小姐認爲自己贏了?

因爲按照她對外的宣佈,格力電器在2018年的營業收入增長將超過500億元。2018年前三季度,格力電器已經完成了2017全年的營收。

格力電器2017年的營收爲1482.86億元,也就是說,當時董小姐預估,格力電器2018年的營收將達到2000億元左右。

而彼時,小米2018年前3季度的財報顯示,前三季度的營收分別爲344億元、452億元與508億元,前三季度合計營收1304億元。

最後一個季度,小米要完成700億左右的營收,纔有機會超過格力,贏得賭約的勝利。

顯然,這基本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如今來看,確實如此。

勝負雖然早定,但小米2018年的高速增長值得肯定。無論營收,還是利潤,都超過50%的增幅。

而就在前兩年,小米業績曾遇到壓力,市場滑坡。但小米積極調整策略,奮發努力,終於收穫上市後的第一個豐收年。

不否認,小米上市後的第一年業績,除了市場表現不錯外,可能也有會計修飾。但即便如此,小米的成績還是不差的。

對此,董小姐一句“格力是做實體經濟的,而小米是做互聯網的,屬於輕資產”,槓桿遊戲覺得這是她的偏見。

小米的模式、資產形態和格力,和大部分製造業企業都不同。但很容易就會發現,這在智能製造領域,卻非常常見,最成功的蘋果、三星不都是這樣嗎?

蘋果喬幫主是雷布斯的偶像。雷軍確確實實帶領小米殺出了一條類似的路,雖然成就尚無法和蘋果比,但在我國手機、智能製造領域已經堪稱極致。

不僅如此,小米做系統、做芯片、做生態、延展智能製造……這能簡單說是虛擬經濟,不是實體經濟嗎?

我不是小米的粉絲,沒有用過小米的手機,也沒有收過小米的恩惠,但槓桿遊戲想對格力董小姐說,小米也是做實體經濟的。

2、格力、小米都是我國實體經濟的中流砥柱

很大程度上說,空調和一般的智能手機總機廠,談不上多高科技,都是人類成熟的技術。但要把產品做好,做到行業領先,非常不容易。行行都是專業。

格力能夠在嚴酷的競爭中,無論產品質量還是價格、市場銷售份額,都捍衛了龍頭地位,確實還是值得稱道。

這也便是董小姐自豪和自信的地方。

同樣,國產智能手機2018年出貨量下滑,全球手機行業飽和的背景下,小米可以取得這個成績,也非常了不起。

我沒有用過小米手機,但槓桿遊戲身邊很多親戚、朋友在用。如上文所述,此前,小米的手機也出現過一些問題,市場一度下滑過,但雷軍解決了這些問題,讓小米愈戰愈勇。

纔有了今天的小米。

當然,智能手機市場蘋果、三星、華爲幾座大山,都是小米的一等一競爭對手。格力也要面對美的、奧克斯等行業巨頭的長期競爭,要永葆勝利需要艱辛的努力。

在來自全球的開放競爭中,格力、小米可以取得今天的成就,這本身就是值得鼓勵的。

這幾年,除了房地產攻勢很猛之外,一些凌空蹈虛的所謂金融創新、新經濟,異常活躍。

最後結果如我們所見,大部分的所謂創新都是莫須有,大部分的項目都沒有真正的商業模式。

只是在熱錢的膨脹加持下,快速走上巔峯。又在扯着蛋的速度中,迅速衰落,留下一地雞毛。

應該認識到,市場經濟本來就應該存在泡沫,也應該允許各種試錯和創新。同時,一些堅守也應該有,否則經濟的基石不穩。

我們看到,不管是本就屬於互聯網界、創投行業的雷軍,還是一直以做空調爲主業的董小姐,這幾年都領投了一些企業。有互聯網新經濟、有智能製造、有新能源汽車……

包括格力也搞過手機,最後沒做好。做新能源汽車,也陷入技術爭議。

但他們首先都把主業做好了,而且持續在努力。格力和小米各自能持續領先行業,必須承認有兩把刷子。

這樣的優質企業,當然是我國經濟的中流砥柱。互相都不該有偏見。

3、有更多的格力、小米才能抗衡我國經濟走向空虛的風險

一個企業必須賺錢,才能長期生存。

一個行業必須有前途,才能吸引技術、資金和人才。

我國很多行業、企業的利潤狀況近年不是很好。同時,很多行業並不掌握核心技術,主要利潤被別人拿走。

加上市場競爭、國際貿易環境等因素,一些企業的經營壓力很大。

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國的新經濟和互聯網、金融創新,啃技術硬骨頭、做實質性創新的不多,更多是做封閉的13億多人口生意、樂於做平臺、套利、騙傻……

2018年中美的事件讓我們意識到,一個國家必須有更強大的技術,才能成爲真正的大國。

爲此,很多企業和資本大佬都宣佈要進軍一些核心技術領域。

這其中有炒概念的,也有真心實意搞技術的。槓桿遊戲要說的是,做技術必須有錢,必須有國家層面的投入,也必須有企業層面的投資和創新。

只有企業,最明白市場和技術的痛點,其投入的效率往往較高。但是,在我們樂於賺快錢,喜歡短平快的商業模式中,潛心投入技術研發的不會太多。

微小企業更是往往沒能力、沒技術實力和人才、沒錢搞科技創新。

所以,從這個層面講,只有格力、小米這樣的行業領軍企業,在人才、技術、前沿趨勢判斷上有更多實力。

他們的穩健發展,纔有資金和實力進行更多的科研;同時,在科技上的研發和創新,長期看可以讓他們屹立於行業領先。

如此,形成商業上的正循環。

有更多類似的優質企業,人才、資金纔有更好的去處,纔不會只迷戀房地產和各類快錢、套利遊戲。

在此,槓桿遊戲沒有任何貶低房地產的意思,房地產的商業和社會價值,也是有目共睹的。只是凡事不能過。

最後我想說,雖然小米5年的賭約敗給了格力,但是兩家企業都有很好的市場表現,這本身就是我國經濟之福。

版權及免責聲明:本文系槓桿遊戲創作,未經授權,禁止轉載!如需轉載,請獲取授權。另,授權轉載時還請在文初註明出處和作者,謝謝!槓桿遊戲任何文章之觀點,皆爲學習交流探討用,非投資建議。用戶據此進行的一切投資,請自負責任。文章如有疏漏、錯誤歡迎批評指正。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