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華社一直強調,對於股東來說,風控不嚴格的金融企業股權,長期不但沒有股東價值,反而會損害股東權益。

  這放眼國際成熟市場看,一直如此,比如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存在過百年的雷曼兄弟倒閉、美林被低價收購等等,國內也有個別金融機構,長期雖然沒有倒閉,但卻爲股東也沒有產生價值。

  例如,最近被爆出投資7175萬元(人民幣,下同)、虧損15.2億元的光大證券(06178-HK;601788-CN)。公司在投資決策時犯了明顯錯誤,一味追求收益,忽視了風險且使用了槓桿,使風險成幾何倍數的放大。

  追求高收益、忽視風險

  具體看,2016年,光大浸輝聯合暴風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等設立了浸鑫基金,收購了一家運營分銷全球體育賽事版權的公司(MP&Silva Holdings S.A(簡稱MPS)),股東持有的65%股權。但不幸的是,MPS被收購後日漸沒落,2018年10月17日,MPS被英國法院宣佈破產清算,公司資產和收入將用於償還債權人。

  對於MPS破產,有報道指出,公司的衰敗也正是由於中資的入駐,因在浸鑫基金入主後,一方面,MPS三位創始人已經不再參與關鍵決策,而是將重要事務都移交給中資一方,導致決策效率大不如前。另一方面,浸鑫投資基金的兩大股東光大資本與暴風科技,似乎也無暇顧及版權業務的爭奪。

  對浸鑫基金投資狀況,光大證券全資子公司光大資本和光大浸輝總投資7175萬元,(其中 6,000.00 萬元爲光大資本作爲劣後級合夥人的出資),而劣後級投資者有承擔被投資公司虧損的義務,這就導致了光大證券子公司光大資本6000萬的投資一項就虧損14.6552億元。

  另外還有光大浸輝應收浸鑫基金管理費 3333.33 萬元,其他應收代墊費用等2200.48 萬元,共計提應收款項信用風險減值準備 5533.81 萬元。

  看到這裏,只能說光大證券“自作孽,不可活”,因爲6000萬的投資,潛在風險敞口竟然高達14億元,間接槓桿高達20倍以上,比配資的槓桿還高。

  另外,財華社還發現浸鑫基金的股東名單中共包括了14位出資方,出資規模共計52.03億元。其中招商銀行作爲優先級投資人加入了此次收購,出資28億元。

  相比較招商銀行的此項投資就非常保守,充分考慮到了風險,以優先級投資人的身份參與此次收購,就算在被收購公司破產的背景下,按照合夥協議優先獲得收益分配原則,招商銀行可以把損失降低最低,甚至獲得一定比例固定收益。

  從光大證券此次事件中,帶給我們什麼啓示?

  金融公司的本質是風險

  風險、風險、風險,重要事強調三遍。

  從歷史來看,破產的金融公司一般都是爲了追求高收益,被迫承擔了高風險,美國次貸危機倒閉的世界級投資銀行就是例子,但由於金融行業的高槓杆特性,導致公司一旦出現虧損,可能不止虧光淨資產,甚至成爲負資產。

  所以,金融機構必須在風險和收益中取得均衡點,只能投資一些低風險、中等收益或高收益產品,如果投資高收益、高風險的產品,例如衍生品,十次可能成功九次,但出現一次失敗,由於高槓杆特性,就會導致整個公司資產有清零的風險。

  而此次光大證券投資MPS,在事前對於被投資公司並沒有做到詳盡調查,也沒有充分考慮風險的背景下,高槓杆投資了高風險高收益的公司,這纔會出現現在這種結果。

  總結:

  現代金融公司出現大面積風險問題,一般都離不開監管過於放鬆和激進會計政策的推波助瀾;小面積的風險,例如像光大證券出現的問題,主要是自身熱衷於去追求一些高回報的投資項目,進而對於存在的風險忽視,這也是公司內部風控機制不完善的表現。

  最後,財華社再次強調,金融的本質是風險,如若不能對風險深刻認識的金融公司,其股權對股東來說一文不值。

  光大證券雖然自身業績暴雷,但作爲老牌券商也有雄厚的資本實力,2018年能否入選港股百強榜單呢?敬請密切留意2019年5月24日(星期五)在深圳中洲萬豪酒店舉行的「港股100強」

  作者|鄭鵬超

  編輯|李雨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