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諾年拆書

01 遇到不懂的問題,

你通常會怎麼處理?

第一種,忽略它。

反正遇到的問題千千萬萬,不在乎多這一個。帶著困惑,磕磕絆絆繼續往前走。沒到「非要面對它不可」的地步,盡量不去想它。

這種方式看上去,好像很消極。但事實上,我們很多人都在「無意識」地沿用著它。直到問題「突然來了」的時候,才會如臨大敵。

第二種,自己想。

根據以往的知識、經驗儲備,自己思考和處理這個問題。有時候,問題能解決好,因為知識和經驗儲備夠應付。但對大部分人而言,自己想,還是想不通,想不透。

第三種,找資料。

通過網路、書籍來尋找相關資料,但是信息往往非常龐雜,質量層次不齊。可能還沒找到問題的答案,就被其他「新鮮」的東西吸引走了,忘了你要找什麼資料。

第四種,請教人。

向同學、同事、朋友、前輩、牛人請教,問他們往往能得到最直接、最快速、最中肯的回答,這也成了很多人提問的首選。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向某個前輩、牛人、大咖請教問題,對方的回答總是比較冷淡?是他們太忙了嗎?是他們性格高冷嗎?也許,真正的問題是,你提問的方式不對

02 當我們向別人請教時,

我們處在一個怎樣的局裡?

為什麼要用「局」這個字?「局」,代表「局勢」。

很多時候,我們處理不好一件事情,就是因為沒有認清局勢。不了解我們所處的環境、角色、定位、任務、目標,導致空間感、界限感、目標感模糊,才容易把一件事給搞砸。

當我們向他人請教和提問時,以下幾點,要銘記於心,反覆琢磨,時刻提醒自己。

?目的:獲得對自己有用的答案。

?形式:非面對面,通過郵件、留言溝通。(面對面交流,不在本文探討範圍內)?特點:提問頻次不高,交流時間不長。(本文主要探討遠程提問和請教的場景)?關係:不對等,請教者姿態略低。

琢磨透這幾個關鍵點,能讓我們時刻清楚,自己所處的局勢,牢牢地記住,自己的角色定位和任務目標,從而事半功倍。

03 為什麼你的提問,

對方的回答很冷淡?

什麼樣的提問,讓人不願意回答?

什麼樣的提問,讓人樂意回答呢?

有四個標準可以參考。

第一,禮貌性。

前面說了,在提問和請教這個局裡,雙方的關係是不對等的。提問者的姿態應該放低一些,謙虛一些,多用一些尊稱、敬語。

有些提問者的人際界限感很模糊,提問非常直接,措辭像是質問,近乎命令式的口吻,這樣的提問方式,肯定讓人不舒服。

與人打交道的過程,是先人後事的。不討喜的人,是無法推進事情的。

第二,相關性。

提出的問題與對方密切相關,是對方擅長的領域,有能力回答的。

前兩天,看了一篇關於社保常見問題匯總的文章,是某個人力資源公眾號發布的,估計小編也是從網上東拼西湊梳理出來的。

然後我在評論區看到不少人提問:自己換了個城市工作,社保可以再續嗎?怎麼續?要什麼資料?中斷了會有什麼影響?等等。

他們在提問的時候,難道沒有想過,這個小編可能就是個文字整理者,既不是社保方面的專家,也不是相關機構政策制定者,他能回答得了這個問題嗎能回答的準確嗎?

有時間留言評論,不如按文章中說的,打社保全國統一諮詢電話,或者自己去當地社保局諮詢,得到有效、準確回復的概率更高。

第三,具體性。

提出的問題模糊不具體,是90%的提問者都會犯的重大失誤。

比如有人問我,能不能推薦一些跟學習相關的書籍給我?

我如果當時在忙,可能就直接丟一兩本,在我腦海里瞬間冒出來的書名。

但如果我秉著負責任的態度,我會追問

學習相關具體是指哪方面?為什麼突然想看這方面的內容?遇到了什麼問題?是學習沒有動力?還是學習的注意力不集中?還是學完了之後遺忘很快?還是學完之後沒有行動轉化?你究竟想解決什麼問題?

問題越具體,我推薦的書籍才會更有針對性,對你的實際幫助才更大。

可是如果我們不熟,我真的沒有太多時間和精力幫你「重新定義問題」,幫你「歸類劃分問題」,幫你「找到根源問題」,太累。

這就是為什麼,你提一個「簡單」的問題,通常得到的回復也很「簡單」。

你自己都沒認真思考過的問題,憑什麼指望別人認真思考來回答你呢?

第四,價值性。

什麼是優質提問?在《學會提問》這本書中說:能讓被問者不假思索就樂意回答,並能為其帶來新發現的提問,就是優質提問。

所謂價值性,就是你的這個提問,能啟發對方,可能對方之前都沒有想過這個問題,是個非常棒的思維視角。

能提問到這個程度,通常都是做了大量準備工作的人,最終獲得的答案都不會太差。

總結一下:

? 當對方內心活動是這樣的:

這個人是誰啊?好沒禮貌。這問題關我什麼事?為什麼要問我?這個問題好寬泛,他究竟想問什麼問題?這個問題我不是在XX書籍/文章中說過了嗎?

那八成,你得到的回復是比較簡單的幾句話,甚至沒有回復。

? 當對方內心活動是這樣的:

這個人很謙虛,很有禮貌,這個問題我有挺多心得的,而且這個問題真是太棒了,思考角度很獨特,我要好好想想怎麼回答。

那麼恭喜你,對方會很樂意跟你分享,自己的經驗和思考。

04 如何提問和請教,

讓對方樂意回答你的問題?

第一,提問前,有大量準備。

? 1.先去網上搜索相關資料。沒有一定的信息量,是絕對提不出好問題的。如果讓你現在就「區塊鏈」這個話題提一個問題,你肯定懵逼,只能問出:區塊鏈是什麼?

? 2.縷思路找到最核心的問題。根據收集的資料,把想問的問題列出來,問自己,為什麼要問這個問題?還能不能再具體一些?最核心的問題是什麼?

? 3.找對能幫你解惑的請教對象。如果是公眾人物,可以在網上搜索一下他發表過的文章。看看相關問題,他是否擅長且感興趣。

? 4.嘗試著自己先思考或實踐。自己先思考歸納整理,或者實踐一些方法之後再去提問,對方看到你的認真和付出,會更願意回答,得到的答案,也會讓你印象更深刻。

第二,提問時,有具體細節。

? 1.禮貌性的用語。開頭的尊稱,自我介紹和來意,對「佔用了對方時間解答你的問題」這件事,表示打擾和歉意;告知對方「在時間方便時回復即可」,減少對方的心理負擔;對「對方如果願意回復你的問題」,表達由衷感謝。

? 2.直奔主題說問題。交代事情背景,遇到了什麼具體的障礙和困惑?希望通過提問達到什麼目的?希望解決什麼具體問題?

千萬不要一股腦地把所有困惑、問題都往外丟,很可能變成抱怨和發泄。對方也不知道你發這段話,究竟是想發泄情緒,得到安慰,還是就其中某個點回答你的問題?因此,最後一句話,一定要總結,你究竟想問什麼問題?

? 3.你為此做過什麼。你對這個問題曾經付出過哪些努力?搜索過哪些資料?有什麼自己的思考和想法?實踐過哪些方法?

通常你為這個問題付出的努力越多,代表你越重視這個問題,對方也會更負責任的認真回答你。相反,如果你什麼也沒做,只是個伸手黨,對方自然也不會重視。

【舉個簡單的例子】

尊敬的X老師(大部分時候向人請教時,都可以尊稱為老師),您好,我是XX(可以不必說自己的名字,說一下自己和對方的關係,比如我是您的讀者粉絲)。最近,我想系統了解知識管理相關的內容(直接說明自己的來意和目標)。我關注並分析了您在豆瓣上列出的12本關於知識管理的書籍,它們分別是:……(說明自己為此付出的行動,並交代提問的背景信息,也就是書單)。我想請您從這12本書里,推薦一本最值得先開始閱讀的經典書籍或入門書籍,以便我對知識管理有個大概認知,可以嗎?(提出了非常具體的問題,對方從15本書中直接選一本即可,回答起來很輕鬆)感謝您在百忙之中抽空回復我的提問,非常期待您的回復(表達感謝之情)。

第三,提問後,有真誠反饋。

沒有人喜歡跟一個不懂感恩的人有過多來往,人與人之間是有情感賬戶的。

真誠反饋有兩種:

?1.即時反饋。收到對方回復後,立刻表示感謝,因為對方在當下花了時間和精力在你身上,而他並沒有義務要做這件事情。

?2.行動反饋。根據對方的回復,你有所行動,並且行動的結果還不錯,反饋給對方,他會很開心。比如,對方推薦了一本好書,你下單購買了並看完了這本書,受益匪淺,和對方分享你的收穫和喜悅,以後他還會樂於回答你的問題。畢竟人們對於能聽得進去自己建議的人,還是很樂於分享的。

05 好的提問,

不止給你帶來好答案

一個好的提問,不僅能幫你問出好答案,還能在這三方面幫你做得更好:

?1.讓你的人際關係更融洽。

好的提問方式,能給人留下很好的印象:有禮貌、好學、上進、愛思考、邏輯清晰。他人對你的印象越好,會願意給你更多幫助和機會。

?2.讓你的獨立自主意識更強。

掌握好的提問方式,就不會做伸手黨,會根據自己的目標主動搜索資料,主動思考問題,甚至主動實踐一些方法。這種獨立、主動的意識和態度,會逐漸塑造你獨當一面的能力。

?3.讓你的學習思考更高效。

在信息爆炸時代,競爭優勢已不再是記憶和背誦知識,而是信息搜索和挖掘能力,而提問就是最好的信息挖掘機。好的提問,能讓我們從不同的牛人身上,獲得多種多樣的思想和智慧,讓我們的學習思考更高效。在這個時代,善於借鑒和融合他人的智慧,才能走得更快、更遠。

06 做個好的提問者

對自己的人生負責

《學會提問》中說:「提問只是契機,完成的是發現自己。正因為是自己思考過的事,才能對發現有深刻的理解;正因為是自己想到的事,行動才能成為自己由衷想做的事。」

我們一定要意識到:

當我們在提問時,我們不是在求助,而是在自助,是在完成一場對自我的探索和發現。

通過提問,幫我們發現自己的思維盲區,幫我們意識到真正關鍵的問題所在。找到這個關鍵本質問題的過程,比問題本身更重要

一個好的提問,是對答案負責,是對人際關係負責,更是對自我成長的高度負責。

提問,讓我們的目標更清晰,讓我們的心智更澄明。只有把關鍵問題打磨得夠尖銳,才能一針見血,找到我們想要的,人生答案。

我是諾年,持續分享讀書、學習、思考乾貨筆記。如果文章對你有啟發,歡迎關注。^_^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