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鴻章身為清廷重臣,而胡雪岩不過是小小的官商,兩者完全不是一個體量,李鴻章犯不著自降身份殺他。但胡雪岩被抄家後含恨而死,卻與左宗棠和李鴻章的政治鬥爭有直接關係。

自從曾國藩去世後,李鴻章完全繼承了曾國藩的衣缽,不僅以直隸總督身份兼任北洋通商大臣,更是將曾系的大本營兩江收為淮系的後花園。

李鴻章勢力的膨脹讓慈禧警覺,1881年10月28日,朝廷正式發布任命,左宗棠出任兩江總督兼南洋大臣。朝野都知道左李不和,這時候讓左宗棠當兩江總督,明擺著是對付李鴻章。

左宗棠到任後確實多方清理李鴻章留下的勢力,先是讓其得力助手胡雪岩徹查江蘇厘金,江蘇的厘金用來供給駐守江蘇的淮軍,徹查厘金這是要掐住淮軍的脖子。

其後左宗棠在李鴻章經營兩江的大本營上海動刀子,借胡雪岩為採辦江南製造總局槍械事宜,吞併這個北洋的軍工重業。

刀刀砍在北洋淮系的脖子上,李鴻章焉能不恨。

作為李鴻章的得力馬仔,有名的官商盛宣懷,自然要幫恩主謀劃搬倒左宗棠。

左宗棠油鹽不進,行事光明,要倒左必先除掉胡,胡雪岩跟隨左宗棠二十來年,為左宗棠湊錯軍餉,處理各種人情往來,拿掉他基本上就等於廢去左宗棠的左膀右臂。

自左宗棠署理兩江以來,胡雪岩的商業帝國也在兩江遍地開花,也與外國資本有了激烈衝突,首當其衝的便是在生絲生意上。

為了獲得生絲的定價權,胡雪岩發起了對抗外資的民族商戰,先藉助兩江總督的政治權利加收「繭捐」,增加了洋人的成本。其後大肆吃進各地收來的生絲,妄圖壟斷生絲出口,讓洋商無絲可用,逼迫他們認輸。

為了贏得這場豪賭,胡雪岩前前後後總共花出去2000萬兩白銀,幾乎押上他所有身家,成則控制生絲貿易,輸則身敗名裂,跌入地獄。

盛宣懷通過電報局得知胡雪岩正在瘋狂收購生絲,知道了胡這場商業豪賭,明白了這是一次徹底弄垮胡的機會。1880年李鴻章開始奏請開設電報局來,各地建設的電報線都歸電報局管轄,而盛宣懷任電報局總辦,掌握這等利器,從倒胡的開始,盛宣懷就贏了。

盛宣懷也著手收購生絲,在胡與洋商僵持時,將囤積的生絲拋售,立馬讓胡雪岩手中的生絲成了燙手山芋,更要命的是正好義大利生絲豐收,生絲不再變得緊俏,胡雪岩手裡擠壓大量生絲無法變現,自身阜康錢莊空虛,資金鏈吃緊,稍有風吹草動,就有破產的風險。

很快盛宣懷開始吹風了,乘機指使上海道台以一筆到期公款為由頭要求提現,同時放出風來要清查一些錢莊的不法行為,引發儲戶恐慌,儲戶驚慌自然拚命提錢,擠兌潮來了,雪崩!

最後再有人上書朝廷,稟明阜康錢莊倒閉,請朝廷追討欠款,這時候即使是左宗棠也救不了胡雪岩了。

光緒九年(1883年)十一月二十八日,清廷再下諭旨,將胡雪岩革職,並讓左宗棠追剿胡雪岩欠款。光緒十年正月初七日(1884年2月3日),清廷再次下旨催促左宗棠加緊清理。左宗棠只能派人查封胡雪岩在杭州的當鋪、商號等,並向清廷奏報。

光緒十一年七月二十七日(1885年9月5日),左宗棠即在福州病逝。同年十一月,胡雪岩在貧恨交加中鬱鬱而終。

胡雪岩敗在盛宣懷手中一點都不冤,盛的商業運作手段和見識可是要高還屬於舊式商人的胡雪岩。

在倒胡的同時,盛宣懷還著手清退輪船招商局的民間資本,那一手玩的堪稱經典。

李鴻章成立輪船招商局之初,因資金問題,改以官督商辦募集資金,大商人徐潤經手招集的股金占招商局全部資本一半以上,徐潤為招商局會辦,經營有方,獲利頗豐。眼見招商局形式大好,官府當然起了清退民股的心思,只是民股佔據七成,招商局形勢大好,在上海股市也是績優股,靠市價收購顯然不可能,這時盛宣懷出場了。

1882年開始上海房地產業繁榮,徐潤趁機融資220多萬兩,涉足房地產業,可惜1883年適逢清法戰爭爆發,法國軍艦駛抵吳淞口,並揚言要攻打江南製造局,於是上海發生了巨大的恐慌,地產大跌,各洋行、錢莊催要錢款,徐潤被套牢。

此時盛宣懷放出各種內幕消息,什麼徐潤挪用招商局16萬資金、借招商局信譽非法融資等等,市場恐慌,招商局這個上海股市的龍頭股應聲下跌,發行時票面100兩的股票,已經跌到30多兩。

到這時候該殺豬了,盛宣懷奉命查處徐潤挪用的16萬白銀,徐潤被房地產套牢哪有錢賠,只能按當前股市作價把手裡的全部股份抵押,但還是不夠,又將正開發的房產項目全部折抵即時市價賠給招商局,這簡直都是白菜價。官府用了區區16萬就收購了徐潤的全部股本,還外加房產項目。不但如此趁股價低,官方再抄底,很快官股就佔到了五成以上,簡直是空手套白狼。

等市場繁榮後,不論股票還是房產,招商局賺大發了。


胡雪岩不是李鴻章殺死的,但與李鴻章有點干係,他的死是咎由自取,李鴻章手下的人不過是順勢而為,推了一把。

晚清中國的政壇上,左宗棠和李鴻章兩人獨撐危局。 他們倆人,一個橫刀立馬,以諸葛亮自況,意氣風發;一個縱橫捭闔,自嘲大清裱糊匠,傲視群仉。但不幸的是他們倆人是政敵。除了陸防海防之爭,他們在打仗、練兵、籌餉、洋務等所有事項上都是競爭對手,都希望獲得彼消此長的機會。

1883年的中法戰爭,是兩人的矛盾的頂點。

當馮子材取得鎮南關勝利後,李鴻章卻在外交談判中對法國妥協。這個妥協使得法國獲得了失敗中的勝利,清廷品嘗了勝利中的失敗。左宗棠曾憤恨地說,十個法國將軍也抵不上一個李鴻章壞事。

胡雪岩的事業就是在這種大背景下展開的。

胡雪岩是錢莊夥計出身,早年投靠浙江巡撫王有齡而起家。後來太平軍破杭州城,王有齡投繯自盡,胡雪岩轉投左宗棠,主要為左宗棠西征籌餉。他與左宗棠配合默契,左宗棠在前線打仗,胡雪岩在上海給他借洋債,然後就地採購,槍炮、彈藥、藥品、糧秣,左宗棠西征所需,從來沒有耽擱,是左宗棠最得力的助手。

李鴻章身邊也有一個這樣的人,那就是大名鼎鼎的盛宣懷。胡雪岩與盛宣懷地位相仿,但出身、際遇、眼界、能力卻大相徑庭。

盛宣懷與胡雪岩相比有較大的優勢。

一是盛宣懷讀書識字,有學問。盛宣懷出身官宦之家,幼時讀書,應童子試,得監生,但鄉試不第。而胡雪岩根本則沒有讀過書,大字不識一籮筐,更別說學問了。這就決定了倆人的眼界、格局大不同。

二是盛宣懷可以做官,不怕吃苦。同是捐班出身,而胡雪岩起居豪奢,轅門聽鼓對他來說是很辛苦的事,就因為不能早起,所以他一輩子不能擔任任何官職。相反,盛宣懷是實實在在當差,入李鴻章幕府,與所有幕僚一樣,站班、辦差、應酬,那一樣也不比同僚差。他的實缺是從知府幹起,一路兵備道、海關道,最後官至郵傳部尚書。這些官場經歷鍛煉了盛宣懷的能力,培養了資源,也增廣了眼界。

三是盛宣懷能做實業,胡雪岩不能。倆人雖說都與洋商打交道,但胡雪岩骨子裡非常傳統,是個典型的生意人,不屑做實業,也不了解實業的重要性。盛宣懷則完全相反,他是個具有現代意識的實業家和企業家,他的興趣、資源、能力在做實業的過程中使他無往而不利。盛宣懷興辦的所有實業,都是嚴格依照當時世界上最標準的有限責任和股份制的規則。而胡雪岩的店鋪雖遍及大江南北,卻無一例外是無限責任的私人產業。

胡雪岩之敗其實是咎由自取。

當時的中國,尤其是以上海為中心的長江三角洲地帶,已經大量引進西方商業規則,與胡雪岩做貿易、借錢給他的人也基本上都是洋商。但胡雪岩似乎沒有受到他們的影響。他做事,依然固守中國傳統的生意人規矩,對現代商業社會的運行規則和風險規避茫然不知。

更要命的是,胡雪岩是個憤青,有著強烈的民族自尊心,他以狹隘民族主義的心態看待國際貿易,缺乏眼界和格局,昧於外事,最終功敗垂成。

當時中國的繅絲業是純手工操作,而歐洲已經發明了機器繅絲。相比之下,機器繅絲效率高,質量好,一台機器一天的工作量相當於幾十個手工工人,因而其優越性不言而喻。

胡雪岩認為,機器繅絲是中國的災難,會使江南的手工業者失去生計。為此,他以江南手工繅絲者的代言人自居,對現代化機器工業生產懷有莫名仇恨和深深的敵意,立志以一己之力將其打垮。

於是,胡雪岩在1881-1883年發動了一場生絲大戰,他的對手是上海專營生絲的洋商和剛剛興起的現代繅絲工廠。

當時中國浙江和江蘇南部、江西東部地區是世界生絲的主要原料產地,上海的機器繅絲就是看中了這塊原料產地。

胡雪岩的做法是深入敵後,把所有國產生絲全部收購,讓上海的洋商無絲可繅,餓死他們。而1881年春季江南大旱,生絲產量大減,正好可以減少胡雪岩的收購成本。於是胡雪岩瘋狂了,見絲就收,然後囤積在上海。

洋商也在抵制。他們收不到絲,工廠無法開工,生絲價格大漲。胡雪岩堅持不放,第一年胡雪岩大勝,洋商沒有原料,工廠無法開工。這個時候胡雪岩如果見好就收也算大勝,但他志不在此。第二年是1882年,胡雪岩仍然故計重施,繼續增加庫存,企圖獲得中國市場上生絲的定價權。

胡雪岩斥資2000萬兩白銀,是他所能籌集的全部資金用於生絲收購和囤積。如此一來,胡雪岩的全部流動資金,加上所有的融資手段和銀行授信,都投入到這一次生絲大戰中了。 胡雪岩利令智昏,2000萬兩銀子根本壟斷不了中國的生絲市場,頂多給上海的洋商找點麻煩。一個生意人不好好做他的本職,卻熱衷於充當熱血青年,失敗是必然的。

結果當然無法令他滿意。生絲有時效性,雖然是紡織品原料,卻不是植物。生絲的蛋白質含量很高,如果不及時處理,會發霉或變色,並不適合長期貯存。

胡雪岩大規模囤積生絲的行為風險極大,稍有理智的商人都不會像他這樣操作。胡雪岩是在玩一場豪賭,他押上了全部身家,以一人之力對抗整個上海的現代繅絲行業。

這場賭局胡雪岩必輸無疑。胡雪岩發動生絲大戰的目的是為了把機器繅絲趕出中國,賺錢只是次要的目的。他如果贏了,洋商的機器繅絲未見得能退出中國;輸了,胡雪岩則傾家蕩產,血本無歸。

與盛宣懷不同,胡雪岩對幕僚和智囊之類的服務不感興趣,又由於他在官場上的地位很低,沒有任何人對他這一時期的決策過程有過記載,所以我們今天對胡雪岩當時的動機、心態難以揣度。反正是匪夷所思,不知道他為什麼在身家巨萬時還要如此豪賭。

1883年還有一個外部因素起了作用,那就是歐洲生絲大豐收,絲價很便宜。上海灘的繅絲機雖然沒有中國生絲可繅,卻可以進口歐洲的原料,洋商信息流暢,以全世界為市場,不囿於中國,這也是令胡雪岩意外的。

就在他打算妥協時,盛宣懷不失時機地開始狙擊他了。這一役,他實際上是被盛宣懷暗算了。盛宣懷的優勢在這次狙擊戰中發揮得淋漓盡致。

首先是掌握信息先機。從山海關和上海的太平洋電纜建成,盛宣懷就掌握著全國的電報系統。所以胡雪岩收購、調頭寸、借錢、談判價格等所有細節,只要通過電報發送,盛宣懷就一清二楚。而胡雪岩則完全蒙在鼓裡,他對電報這種新玩意茫然不知所措,在他看來,盛宣懷與他一樣。

其二,盛宣懷的洋商資源比胡雪岩優勢太多。與胡雪岩打交道的英商滙豐銀行、麥加利銀行等實際上是以盛宣懷馬首是瞻,而這一點胡雪岩並不了解。對這兩家銀行來說,盛宣懷本人是朝廷高官,又有北洋水師這個巨無霸客戶做後盾,肯定比胡雪岩這個土包子更有價值。所以,要怎麼對付胡雪岩,只憑盛宣懷一句話,實際上擊垮胡雪岩最後一根稻草就是盛宣懷勾結滙豐銀行做的手腳。

第三,北京、上海和江蘇的官場資源,胡雪岩和盛宣懷相比根本不是一個量級的。胡雪岩的後台只有一個,那就是左宗棠。而左宗棠自負清高,脾氣火爆,在官場上並不受歡迎。盛宣懷則不同,他的後台除了李鴻章和北洋,還有京中大佬和宮裡慈禧身邊的太監。盛宣懷長袖善舞,即便沒有李鴻章,論搞關係他自己也比左宗棠能折騰。

胡雪岩替左宗棠借洋債,很多都是他個人擔保,當時滙豐銀行有一筆七十萬兩銀子要馬上歸還,本來應該由上海海關負責償還,可是盛宣懷指使上海海關道邵友濂故意拖延,胡雪岩只好自己墊付,造成他頭寸緊張。

而盛宣懷早就通過電報局了解了一切。於是故意散布謠言,對胡雪岩的錢莊進行擠兌。雪上加霜的是,左宗棠在這個節骨眼上病逝,樹倒猢猻散,各省的協餉幫不上忙了。胡雪岩無奈,只能降價拋售庫存生絲,最後終至破產。

實際上,胡雪岩發動的這一場生絲大戰不僅搞死了他自己,也搞死了中國的生絲生產。上海的洋商在中國收不到生絲,轉而向歐洲和日本收購。

而日本在生絲生產方面一直是中國最強有力的競爭對手,1840年代日本生絲還無法與中國相比,但胡雪岩的生絲大戰救了日本的生絲出口。從那以後,日本超越中國成為世界最大生絲出口國。

而長三角也是從那時開始,生絲生產逐漸式微,到二十世紀初期,傳統的長三角生絲產地徹底被珠三角替代。胡雪岩發動生絲大戰的本意是為家鄉人爭口氣,最後卻害苦了鄉親。

胡雪岩是在破產三年後病逝的。由於他是個小人物,破產後就音訊全無了,史料上無任何記載,我們無法得知他得了什麼病,死前是什麼狀態。


胡雪岩之死與左李鬥法有關,左宗棠為人持才傲物,看不起李鴻章,而胡雪岩背靠左宗棠,是左宗棠的錢袋子,所以李鴻章要想打敗左宗棠首先要斷其財力。當然胡雪岩在給左大人辦理事情的時候也不檢點,特別是在洋人借款時間中撈了太多好處,左宗棠也開始不太相信胡雪岩了。


廟堂之上的鬥爭是高水平的,左宗棠和李鴻章兩虎難容,導致廟堂之下小弟互相爭鬥。你類比下古往今來,不能再說了。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