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行2018年實現股東應享稅後利潤1800.86億元,同比增長4.45%,繼續呈現紮實穩健的良性發展態勢

《投資時報》記者 湯巾

上市銀行年報大戲已正式開幕,整體回暖的業績表現給廣大投資者喫了一顆“定心丸”。

作爲具有全球化、綜合化標籤的全國性商業銀行,中國銀行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中國銀行,601988.SH,3988.HK)2018年成績單於3月29日正式亮相。根據國際財務報告準則,該行2018年實現股東應享稅後利潤1800.86億元,同比增長4.45%,繼續呈現紮實穩健的良性發展態勢。

從資產規模來看,截至2018年末,中國銀行資產總額、負債總額、股東權益分別達到21.27萬億元、19.54萬億元和1.73萬億元,分別比上年末增長9.25%、9.23%、9.43%;盈利能力方面,營業收入突破5000億元,達到5038.06億元,同比增長4.14%;主要財務指標保持在合理區間,集團淨息差1.9%,同比上升6個基點;平均資產回報率(ROA)、淨資產收益率(ROE)分別爲0.94%、12.06%,保持較好水平;營運效率進一步提高,成本收入比爲28.09%,同比下降0.25個百分點。

同時,中國銀行堅定不移地防範化解金融風險,持續完善授信管理長效機制,完善資產質量監控體系,加大對重點領域的風險排查,及時化解風險隱患,資產質量持續改善。截至2018年末,該行不良貸款餘額爲1669.41億元,不良貸款率1.42%,比上年末下降0.03個百分點。加大撥備計提和不良資產處置力度,全年計提貸款減值損失1079億元,化解不良資產1525億元,均達到歷史最高水平。年末不良貸款撥備覆蓋率達181.97%,較上年末提升22.79個百分點。

2018年是中國銀行新發展戰略實施的起步之年,中國銀行緊密圍繞“堅持科技引領、創新驅動、轉型求實、變革圖強,把中國銀行建設成爲新時代全球一流銀行”的戰略目標堅持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以服務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爲主線,着力做好服務實體經濟、防範化解風險、深化改革創新各項工作,新戰略實施迎來良好開局。

立足服務實體經濟

如何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是近年來中國銀行業的重要命題。

依據“穩就業、穩金融、穩外貿、穩外資、穩投資、穩預期”工作要求,中國銀行積極緩解民營企業和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着力提升服務實體經濟的質效。

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末,中國銀行本外幣貸款比年初新增9227.14億元,新增貸款重點投向基礎設施領域、補短板相關行業及戰略新興產業,對京津冀、粵港澳大灣區、長江經濟帶、海南自貿區等重點地區貸款餘額佔比上升。

在助力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方面,中國銀行鍼對科技型企業特點,發揮知識產權增信增貸作用,優化科技型企業信貸審批流程,引入科技型專家評委機制,在區域內落地科技金融服務模式。

據悉,中國銀行是唯一一家入選首批投貸聯動業務試點的國有大型商業銀行,其持續開展“中銀科創企業投貸聯動直通車”活動,爲中小微科創企業搭建一站式、一對多的“債權融資+股權融資+資本市場”綜合金融服務平臺,滿足其全生命週期金融需求。

對於普惠金融事業發展,中國銀行也發揮着不可或缺的作用。2018年末,該行普惠金融小微企業貸款餘額達到3042億元,增速12.26%,高於全行各項貸款增速,貸款戶數較上年新增4.81萬戶。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利率維持在合理水平,實現普惠金融增量、擴面、降費,並探索出了一套符合市場實際、具有自身特色、可持續發展的工作模式,打通金融活水流向小微企業的“最後一公里”。

記者瞭解到,中國銀行單列信貸計劃,配備專項費用,制定差異化考覈體系,着力提升基層開展普惠金融業務的能力和意願,實現“敢貸、能貸、願貸”。同時,聚焦線上融資產品,研發“中銀企E貸”,打造普惠金融網絡融資服務體系;採用合理、簡化、標準、端對端的工廠式“流水線”運作和專業化分工,升級完善中銀“信貸工廠”模式,擴大客戶服務範圍,放寬授信期限,致力於簡化流程、提高效率。

另外,中國銀行進一步強化大數據技術應用,優化風險計量與控制手段,提升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讓利客戶,對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利率始終控制在合理區間。2018年四季度,新發放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利率較一季度末下降超100BP。

從整體佈局來看,截至目前,中國銀行已經在36家一級分行成立普惠金融事業部,營業網點全部作爲普惠金融基礎服務網點。通過評選普惠金融信貸發起重點網點,中國銀行持續打造過硬的專職人員隊伍,實現普惠金融服務的便利化、專業化。

此外,中國銀行繼續佈局村鎮銀行,紮根縣域,“惠農支小”。截至2018年末,中銀富登已建成全國規模最大的村鎮銀行集團,127家分支機構主要分佈在中西部等金融服務空白或薄弱的縣域地區,累計服務200萬客戶,爲23.5萬戶客戶發放貸款900億元,戶均21萬元,涉農及小微貸款佔比超過90%,大力支持鄉村振興和“三農”事業。

做“一帶一路”首選銀行

國有商業銀行在“一帶一路”建設中肩負重要使命,中國銀行同樣在“一帶一路”金融大動脈建設上穩步推進。2015至2018年期間,該行累計跟進“一帶一路”重大項目逾600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提供授信支持超過1300億美元。

截至2019年3月底,該行海外機構已覆蓋全球57個國家和地區,包括24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是“一帶一路”沿線和全球機構佈局最廣的中資銀行。

據瞭解,自“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中國銀行發揮自身產品專業化優勢,加強與政策性銀行、國際同業、國際多邊組織、出口信用保險等機構的合作,整合各方資源優勢,切實支持了包括約旦阿塔拉特油頁巖電站、迪拜哈翔清潔煤電站以及加納TEMA商業港口建設等在內的一批重點項目建設。

另外,該行在2015年、2017年、2018年共發行四次“一帶一路”主題債券,總規模超過百億美元,爲“一帶一路”建設提供了有力的資金支持。

中國銀行境外代理行數量已經達到1600餘家,其中在“一帶一路”沿線有約500家代理機構。中國銀行還是亞投行指定的獨家資本金開戶行、美元清算組清算行。

爲探索化解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這一世界難題,積極服務實體經濟,中國銀行首創“中銀全球中小企業跨境撮合服務”。2014年以來,中國銀行已在全球舉辦50場跨境撮合對接會,吸引來自五大洲87個國家和地區的近3萬家中外企業參與。2018年11月,中國銀行承辦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展商客商供需對接會,是進博會最大規模的配套活動,來自82個國家和地區的1400餘家海外展商與3000餘家國內客商進行了對接洽談。

繼面向柬埔寨(2015年)、菲律賓(2016年)、8個太平洋島國(2017年)、4個拉美國家(2017年)成功舉辦4期“一帶一路”國際金融交流合作研修班後,中國銀行2018年又面向4箇中東歐國家和9個非洲國家成功舉辦2期研修班,13個國家近70名政府高級官員參加研修,副部級及以上官員近30名,塞爾維亞前總統尼科利奇親臨中國銀行出席研修班有關活動。

另外,中國銀行積極投身民間外交。2018年,中國銀行董事長陳四清、行長劉連舸先後與塞爾維亞、匈牙利、格魯吉亞、巴基斯坦、馬來西亞、緬甸等“一帶一路”國家政要會面並進行交流。中國銀行還通過中意、中法、中墨、中英、中韓等多個企委會或圓桌會平臺,爲促進雙邊企業合作貢獻力量。

中國銀行方面表示,未來將繼續以支持“一帶一路”金融大動脈建設爲契機,加快推進全球業務拓展,在把中國銀行建設成爲新時代全球一流銀行的同時,深化“一帶一路”金融大動脈建設,確保成爲“一帶一路”首選銀行。

全球化業務領跑市場

作爲中國全球化和綜合化程度最高的銀行,中國銀行多年來一直積極推進境外網點佈局以及深化與境外各類金融機構的全方位合作,海外業務(包括境外商業銀行及境外子公司)營收與利潤佔比居四大行首位。

近年來,中國銀行積極有序開展各項人民幣國際化業務,擔當人民幣跨境流通的主渠道、產品和服務創新的引領者,爲海內外客戶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務。2018年,中國銀行集團跨境人民幣結算量達5.95萬億元,同比增長55%;中國內地機構跨境人民幣結算量近4萬億元,市場份額穩居第一,在中國內地發生的跨境人民幣結算業務中,近三成通過中國銀行的渠道辦理。

2018年10月,中國人民銀行發佈公告,授權中國銀行東京分行擔任日本人民幣清算行。至此,中國銀行已在港澳臺、德國、法國、澳大利亞、馬來西亞、匈牙利、南非、贊比亞、美國、日本等12個國家和地區擔任人民幣清算行,清算行數量市場第一。2018年,集團共辦理跨境人民幣清算業務近390萬億元,繼續保持市場領先地位,併爲全球客戶提供24小時不間斷人民幣清算服務,促進人民幣的全球流通使用。

近年來,隨着中國金融市場開放,人民幣跨境使用日益頻繁。一方面,越來越多的境外機構嘗試進入中國資本市場融資,“熊貓債”受到各方追捧。中國銀行發揮全球化優勢,在2018年協助阿聯酋沙迦酋長國、菲律賓、匈牙利等國家以及日本三菱東京日聯銀行等商業機構發行了“熊貓債”,爲更多準備嘗試在中國資本市場融資的國際發行人樹立了成功樣板,並持續支持客戶開展債券融資、助力資本市場雙向開放。另一方面,各類境外機構積極持有人民幣資產,通過多種渠道進入中國境內資本市場投資,中國銀行在此方面也積極開展創新。2018年11月,中國銀行攜手中國外匯交易中心、新加坡交易所共同簽署“CFETS-BOC交易型債券指數”戰略合作協議,並在新加坡交易所正式發佈這一指數,該指數的發佈將爲境外投資者把握中國市場機遇提供新的渠道,有助海外投資者熟悉中國債券市場。

中國銀行人民幣國際化業務受到多方認可。2018年,其獲得中國銀行業協會頒發的“最佳跨境人民幣業務銀行”獎項。隨着中國經濟不斷髮展以及金融市場改革不斷深入,人民幣國際化將加快推進,市場參與者面臨更多機遇和挑戰。中國銀行將把握有利的市場機遇,發揮全球化優勢,全力擔當人民幣跨境流通的主渠道、人民幣國際化的重要推動者、金融產品和服務創新的引領者。

推動科技與金融深度融合

商業銀行實現高質量發展,離不開新技術深化應用及業務創新。

在2018年這一新發展戰略實施的起步之年,中國銀行對金融科技發展進行謀篇佈局,制定了科技引領、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實施方案並全面推進實施,在金融科技創新、全球化服務能力建設、技術架構轉型、體制機制建設等方面均取得了顯著成效。

具體來看,在渠道建設方面,中國銀行依託手機銀行、智能櫃檯、智能客服,積極構建“三位一體”的渠道服務體系。手機銀行實現“千人千面”、語音導航與搜索、中銀直播間等功能,並試點推廣SIM盾、手機盾,功能性、安全性和客戶體驗均得到全面提升。2018年11月,中國銀行手機銀行海外版正式發佈,提升全球客戶移動金融服務能力。截至2018年末,手機銀行簽約客戶達1.45億戶,較上年增長26%,活躍客戶大幅增長,全年交易金額達20.03萬億元,較上年增長83%。智能櫃檯網點覆蓋率達到100%,先後推出移動櫃檯、現金版智能櫃檯等新設備形態,形成了貫通對公對私、現金非現金、居民非居民、場內場外的智能服務體系。智能客服投產,實現了客服系統的全面升級,提高了客戶服務效率,其所構建的語音識別與合成、語義理解、智能機器人、知識庫等人工智能服務能力,成爲全行級人工智能基礎平臺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產品創新領域,2018年4月中國銀行推出智能投顧產品“中銀慧投”,運用“AI+專家顧問”人機結合模式,提升了客戶資產配置的服務能力。截至2018年底,累計銷售額超57億、累計投資戶超10萬人。中國銀行爲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量身定製的“供需對接會”APP,在進博會期間共支持1178家海外展商和2462家國內客商進行了“一對一”的現場洽談。中國銀行量化交易平臺,通過引入大數據、人工智能,使交易模式由手工操作轉爲自動化、程序化、智能化模式,使期權自動報價時間由300秒縮短到3秒。中國銀行聚合支付產品中銀智慧付,作爲中國銀行自主研發的一款線上線下一體化收單側支付產品,具備完整的POS支付、智能POS支付、聚合支付和線上支付功能,可爲商戶提供一點接入和一站式資金結算服務,截至2018年底,全年累計實現收單業務中間業務淨收入3.54億元。

在風險管控領域,中國銀行利用實時分析、大數據及人工智能技術,結合內外部數據,通過對客戶、賬戶和渠道的綜合分析,構建了覆蓋實時反欺詐、智能反洗錢和全面風險管理等領域的智能風控體系。其中,基於機器學習平臺實現構建的“網禦”實時反欺詐平臺,支持各類渠道高風險交易的事中風險防範。

在場景生態領域,中國銀行積極推進“整合場景、融入場景、自建場景”策略。整合場景以手機銀行爲統一入口,聚合金融非金融服務,深化第三方合作,推廣分行和綜合經營公司專區,打造集團綜合金融移動門戶;融入場景方面,優選中國銀行產品,通過SDK嵌入服務、API專用接口、公共H5服務等方式,融入客戶聚集的線上線下場景,打造業界領先的開放銀行;自建場景方面聚焦中國銀行在特定場景優勢,基於全球撮合、復興壹號、E校園、E社區等產品打造高頻高黏性泛金融場景平臺,促進獲客、活客。

2018年,中國銀行完成分佈式架構私有云平臺、大數據平臺及人工智能平臺基礎建設,以三大技術平臺支持業務創新。同時,持續深化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等技術的研究與應用,根據外部指數研究表明,中國銀行全球金融科技發明專利申請量爲180件,全球排名第19位,全球金融業排名第2位。此外,區塊鏈等新技術研究與應用取得階段性成果,截至2018年底,已經在12個項目中得到運用,並累計向國家知識產權局提交了28項專利申請。

2019年是中國銀行新發展戰略實施的關鍵之年,中國銀行將堅定不移的沿着科技引領、創新驅動、轉型求實、變革圖強的發展道路,直面數字化發展深水區,深耕金融科技創新,持續打造以體驗爲核心、以數據爲基礎、以技術爲驅動的數字化銀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