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互聯網還沒發達以前,耳機很少有做廣告的,一款耳機能成名全靠用戶口口相傳。一來是耳機市場其實很小,二來傳統的營銷費用都是相當貴的,一些大牌的代理也是扛著壓力賣貨,根本沒法去說服老外投放廣告。

互聯網普及後就不一樣了,網路廣告投放的好處之一不僅是營銷費用的節省,在投放上也很精準。不過也不乏Beats這樣的大手筆,靠著廣告以及個性化的調音(當然還有精準的定位)迅速成長為全球品牌。

到現在互聯網極度發達,不管是一耳機品牌還是其他品牌,出名的成本真的很低。尤其現在耳機等音頻產品受無線市場的影響,音質決定品牌的影響力越來越小。

TFZ大概就是這樣的品牌,出名簡直就是一夜之間的事,高顏值、低售價,這是好事;壞事是其調音的爭議性,很多人覺得其聲音太有個性。但是我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樣只聽了TFZ的幾款耳機而已,而我的看法是評斷一個耳機品牌並不能因為某一款耳機而下定論,一款耳機品牌是有耳機系列、音質、做工、設計、品控、售後等諸多元素組成,真要說一個耳機品牌其實是很難的。

雖然TFZ有些爭議,但不妨礙它的關注度,主要原因之一我覺得還是因為耳機市場的擴大和手機市場的成熟,大多數人其實還是隻用手機聽歌。關於好聲音是前端重要還是耳機重要,改天我重新開文,本文就借著TFZ這款特別的KING III來說說它的解析。

一、開箱部分

KING III的包裝延續TFZ一貫的禮品風格,天地蓋禮盒設計;這款紅色版的官方定義為春節限定色,年前出的,不過供貨較慢,到年後才開始大面積鋪貨。

全家福展示,耳機線,耳機腔體、6對耳塞套、說明書、收納袋,還有一個線夾;

耳塞套都是軟硅膠的,開口尺寸不同,官方沒有特別說明,不過白色開口大的,一般是低頻塞,利於低頻的通透;

TFZ家裡線材至少有四種,這種是銅包鋁線,線材略粗,有些彈性,拉扯不易斷,而且表層有防聽診器效應的紋理設計;

相比3.5的金屬插頭,0.78mm的雙針看上去有些簡陋;耳掛部分有PTU塑料管,繞耳還比較舒服;

雖然是全金屬腔體,但TFZ總是能把耳機的重量控制的沒有沉甸感;這副KING III擁有驚艷的外觀和亮眼的配色,不過因為腔體過大,佩戴感對耳廓較小的並不友好。

除了腔體略大,KING III在細節上的做工是可以為佩戴加分的,內側貼耳無毛刺,肉眼看到的光澤感其實更強。

二、個人主觀聽感分享

再說聽感之前得說說TFZ耳機品牌,成名快,顏值高,售價低,其實是犯了HIFI圈大忌。在HIFI圈沒有幾年的歷史沉澱是很難獲得老燒的尊重,TFZ相當於速食文化,某種意義上它和Beats有著相同的產品套路。Beats就是做聽RAP之類的低頻,TFZ則喜歡強調解析,而解析關聯的是失真,失真關聯的則是「高保真」也就是HIFI,暴力解析往往帶來的是失真明顯,對於初燒或者音樂愛好者來說這或許不算什麼,畢竟怎麼解析都比手機+配塞要有素質的多,但就像任賢齊把一首苦情歌唱到大街小巷婦孺皆知,那玩音樂的,聽搖滾的、交響樂的肯定都不爽。

鄭智化曾經寫過一首叫做《大同世界》的歌,裡面有句「大同世界到底同不同/文化之行也/天下為公/歌仔戲國劇搖滾樂會不會相同/如果懂得包容的道理就會相同」,現在看看依然是金句,只是我們有多少人可以做到呢?

所以評斷TFZ耳機品牌,並不能侷限於某一點而概括全部。TFZ有個問題是系列有些多,每個系列的定位並不是那麼明確,個人雖說每個系列都聽過,但也只是聽了幾款,並不敢說就知道它的全部。

有人不信這些,聽一款高解析的就說這耳機調音有問題。實際上,真正評斷一個耳機品牌調音並不是說它調成什麼樣,而是它知道自己要什麼聲音,然後不同系列有鮮明區分,不然真有可能出一堆耳機都是一種聲音,而且有可能都調成和森海、拜雅一樣的風格,那我們能聽到的聲音也就只有一種風格了。

所以個人一直以為,購買一款耳機時其實更重要的是你喜歡什麼樣的聲音,不然就會在這所謂「玄學」的世界裡耗盡精力和銀子一場空。

當然,我更希望有人和我一樣,玩耳機的第一個初衷是喜歡聽歌,第二個原因是在聲學的世界裡學習更多見識更多,這過程本身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

KING III的官宣文案是「暴力解析,聽感溫潤」,這其實是有矛盾的,解析越犀利,溫潤感是越少的,大多時候動鐵可以輕而易舉把解析做出來,但溫潤感是沒動圈好做的,所以去年比較流行X鐵一圈的圈鐵耳機,就是為了保證解析突出而不是溫潤。

KING III用了TFZ自主的第三代動圈技術,擁有石墨烯單元和鑽石振膜在硬體上比傳統的動圈確實容易做解析一些,從說法上應該是「媲美動鐵的解析,不失動圈的溫潤」。

實際聽感裏個人還是先用手機(果機)直推,數碼味還是挺明顯的,素質中規中矩,主要是低頻略顯平庸。它的低頻不缺下潛,凝聚感控制的也還可以,而且還有均衡的聲場,唯獨器樂分離感不夠,聽架子鼓糊的挺明顯;人聲素質是不錯的,偏暖不重,聽流行樂時位置良好,不失柔和,不會給你解析過高的感覺,聽陳奕迅這樣的低音倒是有醇厚溫潤感,聽孫燕姿反而覺得柔和過多導致齒音全無,不如男聲好聽。

換凱音N5 II後其低頻量感明顯增加,器樂分離感依舊中規中矩,但低頻氛圍逼人,而且還算乾淨,更重要的是在搖滾裏它依然如此。但這並不代表它很適合聽搖滾樂,事實上在聽槍花的《14 Years》時還是覺得中低頻層次感不夠;所以用凱音N5II直推KING III時聽《The Mass》、《Victory》以及胡偉立那種單純的器樂演奏是非常合適的,其次才包括歐美流行樂的流行樂。但若是低頻量感太集中的歌曲,它的人聲就會瀕臨被淹沒的境地。

和很多圈鐵一樣,KING III在中頻樂器的表現上總能把吉他、貝斯乃至低音區的鋼琴聲表現的光澤豐潤,在聽紅辣椒的《Californication》時它的低頻和人聲略顯擁擠,但是吉他的的音色成功搶鏡,諸如此類還可聽山岡晃的《Promise》。

人聲方面,KING III在凱音N5II上表現出來的解析真不突出,只是保持著一定的素質,個人覺得它反而一直強調溫潤,不肥不瘦,有一定的柔和感,音染明顯,但聽男聲大體上是自然的。

聽KING III的高頻才讓我確定它的調音風格,高頻比較豪放,大開大闔,即使是小編製,弦樂上的毛刺也是挺明顯,但它的厚度良好,加上層次感明顯,反而不會覺得難聽;不過聽蠍子樂隊的《Hurricane 2000》時就會覺得細節乏善可陳,糊的地方比低頻要明顯的多。

換上底噪控制神器樂彼L4後,KING III的低頻變得大氣起來,低頻更為乾淨,凝聚力更強,聽純音樂的《男兒當自強》會發現大鼓的敲擊是能掀翻腦門的,動態控制的很不錯,相對於凱音N5 II直推是質的提升,但它在在中低頻樂器的音色上沒有那麼有光澤,簡單的說它能適應更多風格的低頻。

在樂彼L4上它的人聲解析是釋放出來了,柔和感減少了一些,溫潤感也沒那麼濃烈,乾淨飽滿,細膩程度不足以抓耳,聽陳奕迅有些幹,聽李志細節更為明顯,聽任賢齊比較到位,飽滿有力不失溫潤;女聲相比在凱音N5II上上了柔和多了齒音,無論Suzanne Vega還是蔡琴、孫燕姿都還不錯,和低頻一樣沒有特別的指向風格。

高頻上相對於凱音N5II顯得更合理了,但第一感覺沒那麼刺激。這種感覺在TFZ其它的耳機上也有過這感覺,它家的動態好像從來不差,KING III的高頻亦是如此,而且延伸感和聲場也不弱,基本素質都有,差的是瞬態,不如中頻乾脆,更沒低頻乾淨,聽大編製是無望了。

換成溫潤大氣的乾龍盛QA361後會覺得KING III的聲音又沒那麼張揚,低頻沉鬱有力,背景較黑,聽《天地孤影任我行》已經格外濃烈。這首曲子我用謝蘭圖聽是最舒服的,KING III相比的話風格很接近,就是不如謝蘭圖那樣寬鬆。

前面說過樂彼L4直推時聽陳奕迅會覺得有些幹,在QA361上就彌補了這一點,而且偏暖的味道還明顯一些;女聲的柔和度則有些削弱,聽蔡琴有質感但是沒味道,聽阿桑會覺得齒音略顯突出,但解析的味道很抓耳,聽孫燕姿有點點厚重,不過細膩程度足夠,沒那麼明顯的修飾感。

在乾龍盛QA361上它的高頻是最亮麗的,小提琴的泛音細節也足夠明顯,弦樂的毛刺雖然明顯,但因為厚實度反而不覺得刺耳,小編製是完全沒問題的;在大編製上顯示出的動態依然很強,延伸感很明顯,極高頻的毛刺也成倍增多,聲場定位和器樂分離感都有所改善,但細節還是不足以拿出來細說。

三、整體總結部分

聲音小結

把這些昂貴的前端聽一遍再換成手機來聽,發現落差其實並不大,最明顯的是低頻的質感比較遜色,而人聲則保持著一定的溫潤感,即使數碼味明顯也顯得有味道。

所以這款KING III用手機直推的話還是有些勉強的,它的潛力並不大,但對HIFI播放器上並沒那麼挑剔。如果你抱著聽暴力解析的初衷來聽恐怕會失望(索尼家的播放器或許會有),在我看來它依舊是偏下盤的,只是沒有刻意拉伸器低頻的厚度讓它變得醇厚,它的質感是天生的,解析在動圈裡確實算強的,最大的特點還是它有著動圈一樣的溫潤感,如果中低頻的層次感再琢磨琢磨肯定會有更大的受眾羣。

產品小結

如果是沖著顏值買KINIG III PRO肯定是有驚喜的,這一點並不足以為驕傲。佩戴方面個人還是挺合適的,一口氣佩戴四五個小時沒覺得耳脹,隔音效果極好,不過對入耳式耳機有免疫力的請慎重,它的腔體比一般的入耳式還是要大不少。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