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做投資,幾乎都是有意識或無意識地運用各種數學工具對產品進行定價或估價。馬克思認為,“一種科學只有在成功地運用數學時,纔算達到真正完善的地步。”然而,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迫使人們反思數學在金融學和投資學中的有效性。

心歸何處 新聞 第1張

投資的奧祕:內心平靜

中國傳統文化說,由“定”生“慧”,由“靜”生“慮”。其實金融學數學化,只是走向成功運用數學的第一步。一種知識要抵達智慧的地步,即真正成功地運用數學,還需成功地實現“數”與“心”的圓融。

王陽明的核心思想就是心學,認為“心明便是天理”。我們要做到文化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就得有這樣一顆自信的“心明”。投資更加是如此。

“不安的心靈如荒林中被追捕的雄鹿,它到底應該歸於何處?”

股神巴菲特的老師、價值投資理論創始人本傑明·格雷厄姆,在美國大蕭條時期深陷投資困境時寫下這一句詩。在那次大災難中,格雷厄姆並不是損失最慘重的人,因為他並沒有像絕大多數投資者一樣被淘汰出局。但這句詩真實地刻畫了投資者的心理狀態。

巴菲特認為市場是“躁狂抑鬱症患者”,今天欣喜若狂,明天就可能消沉沮喪。他說:“‘市場先生’是來侍候你的,不是來指導你的。如果你被他的情緒影響了,那將是災難性的。”無論巴菲特和索羅斯,都發展出自己的將市場與情緒適當分離的投資方法或哲學。索羅斯總能無所牽掛地徹底擺脫麻煩困境,以致有人認為他是沒有情感的禁慾主義者。

心歸何處 新聞 第2張

要實現“數”與“心”的圓融,並不只是擁有這些關於“數”的知識和關於“心理”的知識就足夠。擁有市場數據的人和機構很多,在大數據時代尤其如此,但真正能做到不隨“市場先生”的情緒而起舞的投資者很少。因此,更重要的是投資者要轉化出“禪定”的智慧——通過實修,進入禪定狀態,內觀自性,內觀對“數”的感受。禪,即定,身心通過某種修養過程而達致的一種狀態。

“數”在這裏具有兩重性:一重是金融領域裏各種量的關系,一重是它們在心裡形成的諸種感受或念頭及關系。很多的金融學家和投資者並不知道,眾多的數據並不只是數據,它必然同時成為人的內心感受和諸多念頭。一旦“數”作為念頭,被人深切地感受到,進入人的“內心”,而此時人的內心做不到純凈澄明,“數”也亂如麻。

真正要處理好作為念頭的“數”的關系,是需要通過實修進入禪定境界纔有可能實現的。實修是一種心理訓練,是一種內心修養,是一種心理科學。禪定而後有“內觀”,諸種作為念頭的“數”成為“內觀”的對象。有人問巴菲特:“價值投資的奧祕是什麼?”巴菲特回答說:“獨立思考和內心的平靜。”“內心的平靜”就是一種禪定境界。

對於“禪定”來說,心靜不亂只是比較初級的狀態;更高級的狀態是在禪定境界中對“數”的洞徹,即對作為念頭的“數”的內觀。但這種感悟對於沒有進入過更高級境界的人來說,是無法理解的。這種境界也不是人人能達到的,但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通過一定實修,達到初級狀態,也是很好的。如果可以使人能夠相對容易具有禪定的初級狀態,在投資分析和決策時相對容易做到心靜不亂。

心歸何處 新聞 第3張

投資者,特別是投資管理者如能達到較高境界的禪定境界,進入到對作為念頭和感受的“數”的洞徹,便可運用自己的修養,設計公司文化和公司流程,使公司同時成為一個修養場所,使員工的工作同時成為一個修養過程;在一種類似羣修的工作環境中,員工們相對容易具有禪定的初級狀態。在這一意義上,禪定投資法也是一種教育方法,是一種企業文化建設方法。很多企業做組織文化建設,就忽視企業文化其實是一個修養概念,就是要把企業和工作做成修養場所和過程,從而常常停留在空喊口號階段。

“禪易投資法”選擇投資對象時,也非常注意對方的修養境界。在行業成長空間同等情況下,它傾向於優先考察投資對象負責人的修養狀態,比如對企業事業是否專注。沒有禪修過的人所具有的專注,可以說是一種天生的某種修養狀態,即相當於禪修過程中一念壓萬唸的初級階段。

投資的境界:天人合一

還有一個問題一直纏繞着西方金融學家,即在西方金融數理學中,“投資”和“投機”這兩者很難被區分開,以致有些金融學家直截了當地認為投資就是投機。數學工具在金融領域無論是建模還是直接作為工具,都必須建立在“質”的確定性基礎之上。西方金融數理學的發達,常常讓人們忽視這個前提和基礎,或削弱自己對這個前提和基礎的感知能力和分析能力,自動過濾掉作為前提和基礎的“質”的變化。只是對量的關系的處理,必然是一種投機狀態。在“禪易投資法”看來,這是它們受時間制約,對長期市場變化無能為力的缺陷所在。

心歸何處 新聞 第4張

巴菲特憑借他的投資方法實現必要的情緒分離。他就關注企業質量。他唯一考慮的是他的那些投資是否一直符合他的標準。如果是,他會高興,不管市場如何評價它們。如果他持有的一隻股票不再符合他的標淮,他會把它賣掉,不管市價如何。他說:“我從來都弄不清股市未來六個月,或者未來一兩年的走勢。但我認為看清股市長期走勢是很容易的。”

“禪易投資法”,不僅在“數”與“心”的圓融上具有獨特的原理,在對“數”的理解上也具有獨特的原理。這就是“禪易投資法”中源自《易經》的“易”原則。變易,不能只是“量”的關系的變化,還必須是“質”的變化。只有抓住“質”的變化,纔可能真正抓住產品定價或估價中的“數”,否則就不斷被“市場先生”教訓。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關於“數”就發明兩種科目,一種是“數學”,一種是“數術”。“數術”起源於《易經》,包括象數和術數等。從現代理念來看,“數術”是沒有離開事物的“質”來理解和運用“數”。無論陰陽、五行、八卦等,都是如此。我們不妨稱之為具有“質”的數。比如從《易經》轉化來的二進位制:“0,1”,在數學中,這只是兩個數字,而在數術中,它們還具有“陰,陽”這兩種“質”。在“禪易投資法”中,任何一個“數”,都同時具有陰陽特性的消長互生。

“禪易投資法”在把握“質”方面具有獨特的優勢和強烈的專注。這就是“禪易投資法”的八大預測原理:天地人直接感應理論;宇宙萬物節律性與同步性理論;《易經》時空觀和“象、數、理”思維理論;陰陽說;五行理論;直覺、靈感和潛意識理論;思維方式變換理論;“太極”與“無極”理論。

以“天地人三才之道”為例,這三者之間既具有相互感應和取法的關系,又具有相關而相異的時空關系,是中國傳統文化“天人合一”思想的基本內容之一。2014年5月15日,國家領導人在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成立60週年紀念活動上的講話,首次提出闡釋中國和平發展基因的“四觀”,其中第一觀就是天人合一的宇宙觀。我們憑借這種哲學和實踐,不僅能夠把握企業的“質”,而且能夠把握長時段政治、經濟和社會的“質”及其變化。這為禪易投資法的長時段分析和宏觀分析提供堅實的基礎。

總之,一切智慧的方法論都具有這樣的特徵:道不遠人,而運用之妙,存乎一心。對於以德為尚的東方投資人來說,切記:當代的生產過程和經濟過程,不但不斷被拉長,而且不斷被切分,被切分成越來越多相對獨立的環節。在這種狀況下,投資越來越成為具體的生產過程或經濟過程的開端,引導着生產和經濟的走向,我們應以感恩心和慈悲心從事這項事業。(馬小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