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問題可能換個角度更好:「慈禧太后為什麼不讓載灃繼位,而立了三歲的溥儀?」

先說說複雜的血緣關係。

① 道光帝有九個兒子,二三都夭折,大兒子二十四歲意外死了,四兒子過了幾個月才出生,這就是咸豐帝。六天後,五兒子出生,可能不喜歡這個,過繼給別人。接下來又有了六七八九。老四和老九差十四歲。

② 老六就是恭親王奕訢,離皇位一步之遙,哥哥勝出。咸豐死後,和嫂子慈安慈禧廢了顧命八大臣,接下來他們之間也有矛盾和猜忌。他大兒子載澄是個著名的紈絝子弟,帶著小哥哥同治帝去逛八大胡同。慶幸比爹死的早,弟弟的兒子溥偉過繼為後,並承襲醇親王爵。

③ 老七奕譞娶了慈禧的親妹妹,兩人生了四個兒子,就活下來一個,還過繼給別人了,就是光緒帝。側福晉又生了三個,五兒子就是攝政王載灃,溥儀的親爹。六兒子載洵、七兒子載濤。

④ 伯母兼姨媽的慈禧與光緒帝矛盾很大,曾一度想廢了他。就把道光帝五兒子的一個孫子溥儁立為準太子,號大阿哥。結果國內外各派勢力的強烈反對,只好廢了他。他親爹又因義和團事件被發配,從此落魄。

慈禧和光緒去世只差了一天,所以很多人懷疑是慈禧臨死前弄死了光緒。從崇陵光緒屍骨髮辮檢測出砒霜含量超標,但依然不能有完整的邏輯證據。

光緒去世後,載灃一系是血緣關係最近的。1909年,溥儀三歲,載灃26歲,已經承襲醇親王爵位19年。自1901年出使德國,已站在大清的政治舞台上,1909年時已任軍機大臣。

有觀點說,1902年載灃結婚,他哥哥光緒32歲一直沒孩子,所以就已寄託他生兒子未來繼位。這種說法未見到官方記錄。

由溥儀繼位,從宗法上是過繼給同治帝當兒子。如果載灃繼位,是他過繼給咸豐當兒子。如此慈禧太后的身後地位就可能會降低,甚至未來被忽略,這是老太太不願意看到的。隆裕的身份也尷尬了,當皇嫂只能靠邊站享清福去了。

從清朝廷的自身來說,當時內憂外患,顯然再立幼主並不是好的選擇,而且溥儀並非光緒的親生,沒有血緣上的必須。

雖然載灃當了攝政王,還是小皇帝的親爹,但畢竟不是皇帝,有禮法上的鴻溝,本人又不具備多爾袞的能力和實力。大清岌岌可危中,攝政王沒有心思沒有精力沒有條件想取兒子而代之。


載灃為什麼不稱帝?在我看來無非是因為以下幾點。

一、皇帝是自己兒子。兒子趕走老爸當皇帝的聽說過,沒聽說過老爸篡兒子的帝位。末代皇帝溥儀還很小的時候就被慈禧抱進宮裡當做儲君培養。溥儀的老爸載灃對此只能幹瞪眼,沒辦法。等到溥儀登基,載灃成了監國攝政王,大權獨攬,一切都可以自己說了算,何必再去篡自己寶貝兒子的帝位呢?

二、載灃並無政治野心,自己也被政務上的事搞得焦頭爛額,所以壓根就沒有再往前走一步的打算。載灃是個老實人,政治經驗和手腕都很一般,也沒有得力的助手。剛一攝政,想殺掉袁世凱,結果周圍人都說不行,載灃就退縮了,走一下策,讓袁大頭回家養老,至此為大清滅亡種下仇恨的種子。

兒子溥儀,跟他爹不太像。

三、大清朝內憂外患,朝不保夕,這時候載灃可不想頂這個雷。載灃上台後,面對革命黨氣勢洶洶步步緊逼的形勢,拿不出一點有效的應對辦法,只能眼瞅著革命之火迅速燎原。內部還有滿清的貴族子弟們為爭權奪利鬧得不可開交,國家的行政機構也運轉不靈,這麼一個爛攤子交誰的手上誰都得頭疼的睡不著覺,載灃人還是聰明的,這時候的皇帝寶座可不是香餑餑,還是在旁邊站著能幫一把是一把,能扛一時是一時。

中為慈禧,右邊那個駝背鞋拔子臉是後來的隆裕太后,左邊這個據說是香妃,光緒皇帝的後宮佳麗,看來皇帝還真是很不幸福。


攝政王載灃為什麼不稱帝?題主是怎麼樣的思維能想到這個問題?

我是不是可以問,多爾袞為什麼不稱帝?很明顯阻礙因素太大。

晚清攝政王載灃不能稱帝的原因很多,一一列舉出來,

1,慈禧定的制度已經偏向載灃。對比咸豐去世時的情況,咸豐逃命到承德,弟弟恭親王奕?只是全權議和大臣,選了八大臣輔政,兩宮太后制衡。而慈禧的安排是隆裕太后分載灃之權,張之洞袁世凱等人輔政。載灃沒有必要發動政變稱帝。

2,載灃20歲監國攝政,位極人臣,親兒子是皇帝,太后又懦弱。載灃還讓自己的兄弟們把持陸軍、海軍、財政大權,載灃無皇帝之名而有皇帝之名。雖沒有稱帝,別人都是把他當皇帝看的。

3,載灃20歲,兒子溥儀3歲,在中央到地方的一群老狐狸眼裡都是乳臭未乾。況且溥儀的年號是宣統,就是宣宗道光帝的法統,實際上把父親奕譞和自己都尊做皇帝了。載灃當皇帝,唯一的變化就是自己有可能背上亡國之君黑鍋。

4,以當時的內外形勢,載灃可以做到大權獨攬,卻做不到稱帝自立。原因很簡單,如果稱帝自立,一定會遭遇列強幹涉。八國聯軍當初就是保衛光緒而來。最關鍵的是,北洋新軍明面上是清廷的實際上是袁世凱的,載灃如果自立打破平衡,袁世凱帶著各省各地實權派殺入北京,讓他攝政王也當不成。

5,載灃個人來看,後面的張勳復辟和偽滿洲國都是不參與的。所以你可以說他是一個淡泊名利的人,也可以說他是一個宿命論者。像稱帝這種逆天改命的行為,袁世凱做得出,載灃做不到。

另外,載灃在新中國成立後把醇王府捐贈給人民政府辦公使用,載灃這個人雖無大才,卻是政治上合格和優秀的。


多方面來說吧!載灃沒有時間,沒有意願,也沒有能力去奪自己兒子的皇位!

首先,在性格和能力上,載灃就不是一個合適的人選,雖然載灃成為攝政王,但那也是為了讓他輔助溥儀,載灃當攝政王時候,也才二十六歲,後來在與袁世凱的較量中,明顯處於下風。

其次,從法統上來說,載灃不具備當皇帝的資格,溥儀能當皇帝,是因為他輩分好,慈禧選溥儀,應該主要考慮了給同治立嗣,也可能兼顧了光緒。但是,載灃絕無可能,因為,同治,光緒都是載灃一輩的,如果載灃當皇帝,那豈不是會讓人誤以為兄終弟及了嘛?要知道,光緒能夠當皇帝,是算過繼給咸豐當皇帝,慈禧是咸豐的老婆,所以,慈禧依然是太后,這是慈禧選光緒的原因,所以,光緒和載灃已經不是兄弟了,假如,載灃再繼承皇位,那同治就算無後了。

而且,最主要的一點,載灃稱帝,就是強兒子的皇位,這在法理上更難說清了。

說起來,很複雜,簡單一句話,載灃沒有資格!

再次,從時間上看,慈禧死後,三年,清政府就土崩瓦解,即使是載灃有預謀稱帝,那也得有時間啊!

最後,還是那句話,槍杆子里出政權,到載灃當攝政的時候,其實,清政府已經破產了,《馬關條約》和《辛丑條約》的賠款,已經讓清政府處在破產的邊緣了,能抵押的關稅等來源,都已經成為「月供」還饑荒了。而清政府唯一能夠依賴的北洋新軍,似乎也有指揮不動的尷尬,而載灃,沒有任何軍權。

在清朝,可以說,沒有任何一個皇帝是篡位登基的。


瀉藥。@國民革命軍1

溥儀入繼大統,等於名義上把溥儀過繼給了光緒帝當兒子。這既是慈禧太后臨終前的安排,也是當時清廷比較正常的選擇,因為這是宗室中和光緒血緣最近的。

當然,之前也出現過哥哥死了,弟弟繼位的情況。比如同治死的時候無子,由堂弟光緒繼位。光緒還沒有兒子,就只能讓光緒的親弟弟載灃的兒子繼位。

但是,這種情況下,以外藩入繼大統,很容易發生大禮議這種問題,就是要千方百計抬高自己本生父親的地位。漢朝出現過定陶王的兒子入繼的情況,宋朝出現了宋英宗入繼大統的問題,都在如何尊崇自己的本生父親的問題上,發生過比較嚴重的爭論。

而最為典型的則是明朝嘉靖帝。正德死時無子,嘉靖帝入繼大統。朝臣都認為,為人後者為人子,嘉靖帝應當以孝宗的兒子的身份登基,他的本生父親興獻王只要在禮制上抬高就可以了。但嘉靖帝就是不肯,認為遺詔說自己是「倫序當立」,是因為他的血緣關係更近,所以才入繼,而沒有說讓他以孝宗兒子的身份入繼。從而引發了明朝中期的一個重要問題,也就是大禮議。

最後的結果是,武宗正德就是這樣赤裸裸的被絕了後。而且,嘉靖帝也不稱孝宗為皇考,還把自己的父親興獻王追尊為皇帝,是為睿宗,雖然沒有進太廟,但另外立廟。也就是說,不光武宗被絕了後,實際上連孝宗也被絕了後。

處理這種問題,處理得最好的,其實是宋高宗。高宗無子,孝宗選自民間,高宗養育宮中,又早早禪位給孝宗。孝宗本生父親去世,高宗二話不說,讓孝宗出宮回家,在家服喪,三年期滿,才又回到宮中。這之後,又出現過類似情況,也都照此辦理,並沒有發生嚴重的政治危機。

不過,因為慈禧太后強勢,光緒無權,所以光緒從未提出過這個問題,也就沒有發生類似大禮議這樣的問題。既然沒有先例可循,載灃即使自己的親生兒子入繼大統,也不存在問題。

而且,慈禧臨終前的安排是,內有隆裕太后垂簾聽政,外有張之洞袁世凱作為輔政大臣。如果載灃想改變遺命,自己當皇帝,別人不說,隆裕太后必然是第一個跳出來要反對的。溥儀當皇帝,她還可以當太后,地位尊崇,而且可以垂簾聽政,如果是載灃當皇帝,她不可能垂簾聽政,只能在後宮混吃等死一條路。

張之洞袁世凱當然也不會同意載灃自己當皇帝。皇帝是三歲小孩,他們以輔政大臣的身份可以掌控朝廷局勢,載灃雖然是攝政王,但畢竟和自己一樣是臣子,而不是君臣。如果載灃當皇帝,他們就不會有輔政大臣的身份了,而且是確定的君臣關係。

從載灃自己的角度來說,他也沒這個必要。兒子當皇帝,隆裕太后名義上垂簾聽政,實際上並不干預政治運轉,載灃自己當攝政王,朝廷大小事務都由他決策,又何必去當皇帝,成為眾矢之的呢。

此外,清朝對藩王防範很嚴,提籠架鳥玩玩可以,但是不能干預日常政治運轉,也就是沒有什麼實權。所以,藩王在朝廷上沒有什麼勢力。所以,在光緒死後,也沒人提過要讓載灃繼位,就算他當了皇帝,朝廷也沒什麼自己的人,皇帝是不好當的。


1908年11月14日光緒帝駕崩,隨後慈禧指定由當時年僅3歲的溥儀繼承皇位,11月15日慈禧歸天,這兩天發生的事至今讓人琢磨不已。

慈禧的陵墓——菩陀峪定東陵,耗時近二十年,花費無數人力物力財力,極致奢華。慈禧生前竊據帝權,她當然害怕死後被光緒掘開陵墓鞭屍剔骨,於是她開始布局。慈禧選定了載灃,載灃是光緒帝的弟弟,慈禧先讓載灃任職軍機大臣上學習行走,讓他在軍機處實習,過了沒多久,慈禧便讓載灃轉正成為軍機大臣,以此加強載灃的砝碼並鍛煉他的管理能力。1908年11月14日慈禧謀害光緒以解決自己的身後事,然後讓溥儀當皇帝,讓載灃當攝政王,當時的溥儀只有3歲,載灃已經26歲。

可是載灃為何甘心只做攝政王,卻不篡位稱帝?

一、首先我們先弄清楚慈禧為什麼選擇3歲的溥儀而不是現成的載灃。

因為載灃的年齡不合適。晚清這次的皇位繼承人選擇,並不同於宋朝趙匡胤和趙匡義、明朝朱由校和朱由檢這種嫡親皇室成員間的兄終弟及模式,而是從旁支的皇室宗親里選擇繼承人,北宋仁宗趙禎在英宗趙曙小時候便將他接入皇宮,南宋高宗趙構在孝宗趙昚6歲時將他接入皇宮,光緒帝被確立為皇位繼承人時也只有5歲,因為年幼者可以更好的接受系統理論的帝王教育,成年人因為性格和行為處事原則基本已經定型,可塑性太小了,皇帝不是誰都可以當的,畢竟不是每個人都有開國皇帝的韜略。因此,慈禧不可能選擇讓已經26歲的載灃當皇帝,清朝政府的高層管理者也不會同意。

二、載灃與溥儀的關係是父子。

中國歷史上似乎沒有發生過老子爭奪兒子皇位的事情,只有兒子逼宮讓皇帝老子退位讓賢的。為什麼會這樣?因為老子當皇帝,兒子不一定能當皇帝,皇帝的兒子這麼多,誰知道會輪到誰?可是兒子當皇帝了,老子極可能會獲得皇帝尊號,這是孝道。更重要的是,年僅3歲的兒子溥儀當皇帝,載灃是攝政王,是清王朝實際的最高統治者,至少在還政以前載灃是清政府第一人,所以他當不當皇帝有什麼區別?因此,載灃有什麼理由發動政變,奪取自己親生兒子的皇位?

三、當時清王朝的局勢已經支撐不起一場奪位政變。

1840年至1842年,第一次鴉片戰爭,清政府割地賠款。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清政府割地賠款。1851年至1864年,太平天國運動,清政府艱難取勝。1853年至1868年,捻軍起事,清政府仍然艱難取勝。1862年至1873年,同治回亂,清政府派左宗棠鎮壓。1865年阿古柏入侵新疆,1871年沙俄侵佔伊犁,清政府派左宗棠收復新疆。1883年至1885,中法戰爭,清政府不敗而敗。1894年至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清政府割地賠款。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清政府賠款。

經過了這麼多戰爭事件,這時的清王朝已經危在旦夕了,甚至只是革命黨在武昌起義中輕輕地吹了口氣,它便崩塌了。如果載灃想要稱帝,那肯定要發動政變。試問,這時的清王朝還經得起一場謀朝篡位的政變么?清政府的統治者當然知道自己的現狀,甚至在慈禧後期已經拋出了「新政」這個籌碼來緩和國內階級矛盾和迎合社會民意,載灃也知道清王朝的現狀,政變很可能會讓清王朝瞬息間覆亡,不要說當皇帝了,連當攝政王的機會都沒有了,他還敢政變么?

由此,皇帝溥儀的父親——載灃,他作為名義上的攝政王,實際上的太上皇,手裡掌控著清王朝的所有實權,他為什麼要稱帝?在清王朝朝不保夕的情勢下,他怎麼敢稱帝?


在亂世間,通過武力打江山,稱帝那是「能者居之」。而在政權正常迭代繼替中,稱帝需要極強的功勞條件、政治支持和合法性來源,這是帝系傳承的重要條件,非一時「興起」或隨意所能決策的。

愛新覺羅·載灃(1883.02.12—1951.02.03),字伯涵,號靜雲,晚年自號書癖,改名載靜雲,清宣宗道光帝之孫,醇親王愛新覺羅·奕譞第五子,光緒帝載湉異母弟,宣統帝溥儀生父,清朝宗室,於宣統年間任監國攝政王。載灃生於北京太平湖醇親王府內。光緒十六年(1890年)襲王爵,成為第二代醇親王。

載灃作為滿族上層權貴,慈禧與光緒歸天后,他才25歲左右。在當時各色勢力膠著下,不可能不明白「形勢不明」這個道理。我們可以看到,在帝國末期,「主少」是一個常見的模式。這一現象在於,高層進取心的蛻化與消解,導致權力來源逐步被質疑,沒有驚天的功勞,何以服眾?與地方掌握新軍等軍事力量的實力派相比,載灃的經歷比較空白,雖然出訪西方或曾見過一些世面,但基本上在朝野是毫無威望可言。

而且,慈禧對載灃也存在不信任的一面。地方督撫各懷鬼胎,「東南互保」即就是一例。整個政治秩序以一種十分脆弱的形態而維繫。若一能幹有為的新興勢力獲得政權,現狀被打破,各方利益是否可以被保持,這是大部分政治家都要考慮的問題,約束很多的。他主張皇族內閣,其實也不可全盤否定,他首先代表滿洲利益。

溥儀上台,年紀幼小,既可以彌合滿洲貴族的矛盾,也可安地方實力派之心,一舉兩得,何樂而不為。慈禧、光緒恐怕也有這種考慮。

在政治布局中,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春,他剛滿二十歲,就被任命為隨扈大臣。三十二年(1906年)春,受命管理對守衛京城負有重要責任的健銳營事務。同年秋任正紅旗滿族都統。他的親王爵位是超品級的,而這時他的官職也已經達到一品大員了。但是,這些還都只是重要的武職,此時他並沒有直接參与管理軍國大事。三十三年(1907年)五月,他被授軍機大臣上學習行走。況且,兄終弟及在清代尚無先例。對於載灃,雖無帝名,有監國之實,權勢無疑與以往不可同日而語。

稱帝成為眾矢之的,何必稱帝。政治權力的走向是一個多個因素交雜匯總的結果。選擇稱帝是一個投機和危險的做法。敢於將自己置身潮頭,非常人可為。而即使可為,成功與否,尚存問題。

所以說,到了政權末期,只能守成。如果刻意進取,誰也不知道會發生什麼。清末新政現在已經普遍被認為是清朝滅亡的原因之一了,內部崩潰很可怕。


第一:攝政王載灃是是溥儀的父親,沒有聽說過父親要奪取兒子的皇位的,只聽說過兒子逼宮的。兒子當了皇帝,作為父親,會得到更多的尊重,當年3歲的溥儀,載灃是攝政王,他才是真真實實最高的統治者,所以他當不當皇帝根本就沒有意思。

第二:慈禧為了安排自己的後事,選擇溥儀。溥儀年幼,可以管束和教導,但是載灃年齡已經不小,不好教導和管束。

第三:是重要的一點,當時的清朝已經快支離破碎的了,由於種種不平等的條約,鴉片戰爭、太平天國運動、捻軍起事、同治之亂、中法之戰等等,已經經不起奪位之戰了。

所以說,當時的清王朝,已經是支離破碎,危在旦夕了,載灃當然會想到,如果自己爭奪皇位,這樣的政變會讓清王朝瞬間滅亡,如果這樣,連一個攝政王都沒有的當了。載灃其實已經是清王朝的最高統治者了,掌握所有實權,他沒有必要再去爭奪皇位,當然,他也不敢爭奪了。


沒意義,稱帝負面後果遠遠大於正向價值!!

1、皇族不是他這一支,搶兒子寶座首先就失了政治倫理和法理。隨時會被人置於死地而無還手餘地。

2、兒子是皇帝,上又無強權者。其以攝政王本身就等於是大權在握。

3、當皇帝需要時間和輿論,當時清朝已經亂成一鍋粥。忙都忙不完,還有時間稱帝?何況要極大政績才能抵制宗親反感,其沒有條件。

4、其要稱帝,其他夠格滴王爺面子哪擱?——兒子是各派系共約結果,推倒兒子就是對各派謀反。是謀反罪,是親爹也不成!

5、當皇帝老爸還有特別優勢:讓各派系給面子,因為皇帝小,大家看在老爹我地面幫幫孩子,於是大家都沒有抵制心理,——否則就是欺負小孩!(有利於王朝內部和諧,)……如果是老子稱帝,那麼,不客氣,你讓老子丟人了!絕對沒事拆你台,給自己找面子回來!

……

——欲知更多見解,請持續點擊關注本人頭條號。


1,慈禧定的制度已經偏向載灃。對比咸豐去世時的情況,咸豐逃命到承德,弟弟恭親王奕只是全權議和大臣,選了八大臣輔政,兩宮太后制衡。而慈禧的安排是隆裕太后分載灃之權,張之洞袁世凱等人輔政。載灃沒有必要發動政變稱帝。

2,載灃20歲監國攝政,位極人臣,親兒子是皇帝,太后又懦弱。載灃還讓自己的兄弟們把持陸軍、海軍、財政大權,載灃無皇帝之名而有皇帝之名。雖沒有稱帝,別人都是把他當皇帝看的。

3,載灃20歲,兒子溥儀3歲,在中央到地方的一群老狐狸眼裡都是乳臭未乾。況且溥儀的年號是宣統,就是宣宗道光帝的法統,實際上把父親奕譞和自己都尊做皇帝了。載灃當皇帝,唯一的變化就是自己有可能背上亡國之君黑鍋。

4,以當時的內外形勢,載灃可以做到大權獨攬,卻做不到稱帝自立。原因很簡單,如果稱帝自立,一定會遭遇列強幹涉。八國聯軍當初就是保衛光緒而來。最關鍵的是,北洋新軍明面上是清廷的實際上是袁世凱的,載灃如果自立打破平衡,袁世凱帶著各省各地實權派殺入北京,讓他攝政王也當不成。

5,載灃個人來看,後面的張勳復辟和偽滿洲國都是不參與的。所以你可以說他是一個淡泊名利的人,也可以說他是一個宿命論者。像稱帝這種逆天改命的行為,袁世凱做得出,載灃做不到。

另外,載灃在新中國成立後把醇王府捐贈給人民政府辦公使用,載灃這個人雖無大才,卻是政治上合格和優秀的。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