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界疑雲.JPG

政治哲學大師桑德爾(Michael J. Sandel),

在"正義:一場思辨之旅"一書中,

曾提過考驗著人性道德價值觀的"電車問題":

"電車剎車失靈,面臨著兩條軌道的選擇:

 一條有1人在軌道上,另一條則有5人,則您會如何選擇呢?"

一般人想當然爾,用犧牲一人來換取5人倖存,再合理不過了。

但倘若那1人正好是自己的親人,則情況可能又有所不同,

這讓自己的道德觀頓時化作親情的呼喚,

以犧牲5個陌生人來保證自己親人的安全無虞,想來也是情理之中。

 

換言之,從以上的哲學小故事析之,

當未有其他附加條件的前提下,關於人命的取捨,

多半會以數量做為區分,總是期待著以儘可能降低傷亡的方式為之,

這是秉持著捍衛人權的人類共通價值。

但是,假若在涉入了恐懼的因子後,

當人們懼怕著自己或週遭親友受到襲擊的危害後,

想法,也就不再純粹以數量論之。

基於自利的心態,優先保障自身的絕對安全,乃成為首要之務,

舉凡可能讓自己陷落到人身安危的因素,縱然只是疑似的情境,

皆可能在力求絕對保障的前提下,遭受到無情的犧牲。

據此,一旦相關人士在其上又附加恐怖分子的莫須有罪名,

師出有名的戰爭,也就水到渠成,無論期間的傷亡為何,

皆是合乎著以正義為名的預防性必要措施。

 

這樣"寧殺錯,不放過"的心態,

頗類似電影"為副不仁"(Vice)所提到的伊拉克戰爭真相。

當時副總統錢尼為了擴張行政權,必須讓國家進入到戰爭狀態中,

因此杜撰了伊拉克擁有毀滅性武器的證據,透過媒體輿論的渲染,

讓美國民眾陷落到一種隨時可能遭受恐怖攻擊的情境之中,

藉以讓美國出兵伊拉克得到民間的廣泛支持,

以正義為名攻打主權國家,

但骨子裡卻只是為了汲取伊拉克境內的石油利益。

 

坦白說,不覺得這種"製造恐懼"的模式,

在政壇上根本是稀鬆平常的麼?

以臺灣為例,

國民黨過去總說著,民進黨執政,中共會攻打臺灣;

現在則喜歡唱衰,說是兩岸關係緊張會引至經濟蕭條。

民進黨過去擅以親中賣臺來形容國民黨執政,

但賣了這麼久,統一也沒看見個影;

因而現在改口國民黨執政,黑金威權會復闢,民主會反挫。

顯然,在歷經幾十年的實證後,

以上的說法,或都只是雙方為求獲取執政權,

而向人民散佈恐懼的想法而已,

統了嗎?獨了嗎?中共打過來了嗎?民主曾經受傷嗎?

根本都是子虛烏有的嚎小!

(以下有雷,敬請慎入)

 

電影敘述時任美國國家安全顧問的伊莉莎白,

掌握到恐怖主義的幾大組織首腦將在敘利亞密會的消息,

其原初規劃以無人機潛入進行重點是的轟炸任務,

但卻在主張反恐必須確保全面勝利的副總統瑞秋請託下,

改向總統提議以核彈攻擊該地區,確保恐怖分子們無處可逃,

讓美國、乃至於全世界,從此可以高枕無憂,遠離恐怖攻擊的陰霾。

儘管幕僚提出第一擊用核子武器違反國際規範,

但總統最終接受了伊莉莎白的建議,以核彈將恐怖首腦殲滅,

卻也造成十五萬人的死傷,儼然是一場人類史上的大浩劫。

 

因著良心的譴責,伊莉莎白隨即辭去政治工作,回歸到校園中教書,

但所到之處,其爭議的戰略,仍舊讓不少抗議者如影隨形。

為了自白,為了讓大眾知曉這段歷史的真相,

伊莉莎白決定出版回憶錄,將一切從頭道來,

但卻正值競選期間,當年的副總統瑞秋成為總統,期欲尋求連任。

瑞秋擔心事件曝光影響選情,希望與伊莉莎白做個條件交換,

以國務卿的職務,來換取不要將真相公諸於世的保證。

 

不料,伊莉莎白拒絕了交換條件,

而瑞秋也在認為即便真相公開,

相信大眾仍舊會支持自己當時的決定,

畢竟那可是讓美國從此擺脫恐怖攻擊的陰霾,

死個十幾萬人根本沒甚麼,於是選擇放過伊莉莎白。

沒想到,瑞秋的下屬自作主張,以郵包炸彈伊莉莎白,

讓真相從此石沉大海...

 

同樣身為一個政治幕僚,

很能夠體會伊莉莎白那種不如歸去的心境。

政治人物,藍綠白皆然,真實的他們,

絕對都不是外頭所看到的那般親民,那樣的人民至上。

親民愛民,充其量只是手段,真正念茲在茲的,

是自己的政治仕途,以及連任與否。

這當然情有可原,畢竟在無法連任的情況下,

甚麼都不用談了,將其擺在優先也是自然。

但顯然連任所需的資源汲取,

往往是需要悖離廣大民意的前提進行,

在此情境下,政治人物所呈現的兩副面孔,也就大相逕庭。

選民看見的,總是憂國憂民的樣貌;

幕僚接觸的,則屢屢與人民權益相互扞格。

兩相拉扯之間,曾經有過的政治抱負與理想,

從而也就灰飛煙滅了,留下來的,只是一份領錢辦事工作的認知。

不知不覺中,會讓人心生一種不知為何而戰的怯懦,

索性揮揮衣袖,拂袖而去更加輕鬆自在。

 

不過,當然囉!做人還是得要有職業道德的,

一旦成為幕僚,彼此就是一種共犯結構的存在,

必須存有著榮辱與共的體悟,

縱然當中有任何不可告人的祕密,

或也得要有帶到棺材內的自覺,

這是身為值得被信任的幕僚,一個最基本的ABC吧!

諸如伊莉莎白這般,

以撰寫回憶錄來驚爆政府瞞天大謊的案例,

只能說還真是豁出去的不要命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