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演化論取向解釋人類的起源

在數百萬年前以前,非洲是個水草豐美、森林茂密的地方。那裏住著許多猿類,長相與生活方式都有些類似,卻又帶著差異。這些猿類散佈在森林的不同區域,樹上的水果、樹葉和昆蟲等,則夠他們飽食無虞。

testafrica.JPG

後來因為氣候變化,雨水變少,森林面積愈來愈小,不再能供養太多的猿類,沒有佔到有利棲息位置的猿類面臨餓死的危機。為了生存,有些猿類開始長途跋涉到其他地方。

由於氣候持續惡化,被迫遷移的猿類愈來愈多。一些長期跋涉因而過度勞累的公猿與母猿受到環境的影響,體內生殖細胞發生突變。

這些母猿後來懷孕生下寶寶,然而這些新生的寶寶卻有不少是早產兒。這些早產兒比其他猿類寶寶幼稚期更長,在身體構造上也有相當明顯的差異,下顎較短,脊椎與頭的連結處不在顱骨後側,而是在下側,下肢比上肢長,腳掌是平的,骨盆變得寬而短。與其他一般黑猩猩寶寶相比,是相當怪異的。

人11.JPG

所幸母猿並沒有拋棄這些長相怪異的早產寶寶,反而加倍照顧,哺乳時間比其他個體更長。由於持續獲得乳汁所含的豐富養分,使得早產兒後來腦部的發育比其他一般猿類來得更快、更好,更為聰明。同時,早產兒並不覺得自己怪異,也展現出許多初生生物一樣的好奇天性,不斷積極向四周探索。他們的腳在爬樹方面不太靈光,但走到地面撿拾掉落的水果等物品,並瞭望遠方保持警戒時,卻異常好用,使得他們獲得一定的生存優勢。

人12.JPG

這些「怪異」的早產兒長大後,彼此也相互吸引產生好感,因此成為配偶。由於遺傳基因的關係,仍然繼續生出早產兒,使得原本因為生殖細胞突變而產生的個體,慢慢地形成新種猿類。這些新種猿類留在樹上生活的時間愈來愈短,更常往地面草原上探險,嘗試食用各種看得到的東西,包括猛獸喫剩下的肉類。

漸漸地,他們發現地面上可供食用的資源足夠豐富,即使森林面積時大時小,這些新種猿類還是試著決定放棄森林,找尋其他的生存機會。一些猿類在覓食過程中遭遇猛獸,情急之下,丟出手上撿拾的物品,卻意外發現這個動作嚇到了這些猛獸。於是學會利用身邊的石頭防身,甚至刻意丟擲石頭,趕走正在進食的猛獸,搶奪其食物,飲食習慣逐漸改為以動物性食物為主。

人14.JPG

因為肉類食物的蛋白質較植物豐富,懷孕的母猿奶水比以往增多,寶寶頭腦發育更快,長得更大,因而愈來愈聰明。聰明的猿類也觀察到草食性動物數量更多,更沒有危險性。因而不只是以搶奪死屍維生,更開始試著捕食各種生物,捕獵生活取代了採集生活。

這些新種猿繼續突變,有些身上的毛髮更為稀疏而汗腺更多,更有利於長期奔跑,獲得更多的食物,生存繁衍的機會更大,又產生更新型的猿類,發展出更多更複雜的行為,也愈來愈具有現代人類的形貌。當這些猿類愈來愈佔有生態上的最高地位後,數量大增,卻也產生食物與空間不足的問題,因此,逐漸向不同方向遷徙,後來遍佈各地。

有些學者主張,類似上述的發展也在地球其他地區發生,不同種的猿類與人類逐漸在地球不同地區出現。這些猿類與人類雖然只有少數形成化石,被現今人類挖掘出來,而被冠以直立人、早期智人等不同的稱呼,但已相當程度可以證實其中有現今人類的祖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