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中的「二夫人」三個字之所以要用引號,就是因為王桂荃終其一生在梁家的身份只是侍妾。王桂荃為梁啟超生育過十個子女,梁家能有「一門三院士,九子皆才俊」的傳奇,王桂荃功不可沒,但其結局並不太好。

王桂荃,原名王來喜,四川人,自幼家境貧寒。父親在她四歲時病亡,而後遭受繼父的百般虐待。家中為了養家糊口,王桂荃被先後轉手賣到四戶人家當丫頭,最終輾轉來到京城李家,成為李家千金李蕙仙的的侍婢。

1891年,十九歲的梁啟超與二十三歲的李蕙仙成婚。五歲的王桂荃作為李蕙仙的陪嫁丫頭進入梁家,兩年後,李蕙仙為梁啟超生下長女梁思順。1898年戊戌變法失敗,梁啟超流亡日本,李蕙仙與女兒及王桂荃避難澳門。

第二年,梁啟超將她們接到日本。1901年,李蕙仙為梁啟超生下長子師梁思成。梁思成的出生讓梁家上下無不歡欣。而梁思成生下來就體弱多病,梁啟超頗有擔心。李蕙仙為了梁家後代興旺,便請梁啟超納王桂荃為妾。

(右為王桂荃)

就這樣,十七歲的王桂荃成為梁啟超的侍妾。王桂荃在來日本之前是目不識丁的,她來到日本後利用外出採購的機會漸漸學會了日語,她的勤奮贏得了梁啟超的信任。王桂荃做妾除了香火有續,還為李蕙仙拴住梁啟超。

梁啟超一生崇奉一夫一妻制,對於納王桂荃為妾這件事,他從未對外提及過。為了避免違背自己崇奉的婚姻制度,梁啟超從未承認過王桂荃的側室身份。他要求孩子們稱王桂荃「王姑娘」,但孩子們卻管王桂荃叫「娘」。

梁啟超對王桂荃自然沒有對李蕙仙那般恩愛有加,但還是很尊重的。王桂荃的主要工作就是伺候好梁與李及照顧好孩子們。李蕙仙為梁啟超共生育過四個孩子,長大三個,一男二女,即長女思順、長子思成及次女思庄。

(李蕙仙與孩子)

而王桂荃則為梁啟超共生育過十個子女,長大成人六個,四男二女,即次子思永、三子思忠、四子思達、三女思懿、四女思寧及五子思禮。在梁家,王桂荃既是李蕙仙的得力助手,又是負責梁家飲食起居的主要勞力。

當然還要負責孩子們讀書寫字,王桂荃雖然出身貧苦,但她靠後天的勤奮好學,熟練的掌握了日語,成為梁啟超的得力內助。1912年,梁啟超攜九口之家回到國內。三年後李蕙仙被確診為乳腺癌,1924年李蕙仙去世。

李蕙仙留下的三個孩子都已長大,最小的思庄也已十六歲,王桂荃成為梁家所有孩子的母親。李蕙仙去世後,梁啟超才慢慢在友人跟前提起王桂荃,但也只是稱她為小妾,這比侍妾的地位要高些,不用從事體力勞動。

梁啟超的這種執著,只因他推崇的一夫一妻制,他希望新時代的男人們徹底拋棄妻妾成群的封建陋習。他雖然不承認王桂荃的身份,但卻無法擺脫兩位妻子的事實。1929年梁啟超在王桂荃的陪伴下去世,享年56歲。

梁啟超被安葬在五年前他自己準備好的墓地中,與夫人李蕙仙合葬。王桂荃繼承了梁啟超遺留的兩處房產,一處地產,及不少的古玩字畫和五萬大洋。梁家在王桂荃的領導之下,仍延續維持了社會上流生活的水準。

王桂荃每年都會和子女來北戴河避暑,梁家的一處房產就在北戴河。不久,王桂荃將天津的一處老樓賣掉,十二年後,又將剩下的一幢樓出租補貼家用。抗戰期間王桂荃在天津居住,解放後全家除思寧外都回到北京。

王桂荃在解放後過了一段時間的安逸生活,1966年,王桂荃的生活發生改變,被迫進行勞動改造,兩年後在孤獨中與世長辭,享年82歲。由於當時子女們四散分離,王桂荃去世時的具體日期和其遺體去向都是未知。

十年後,梁思順、梁思成,梁思永都已去世,在京的梁家子女有梁思庄,梁思達,梁思懿和梁思禮,還有一個梁思寧在濟南。除了思庄外,其餘都是王桂荃所生。梁家子女在1978年決定將梁啟超墓地捐給國家。

1993年,梁家子女想將王桂荃的墓建在梁啟超的墓地旁邊。當時的梁啟超墓地已經是文物保護單位,再加上王桂荃在梁家的身份問題,他們的請求被拒絕。最終在火箭專家梁思禮申請下,決定用種樹來代替建墓。

之後,在梁啟超與李蕙仙的合葬墓邊上,種了一棵樹,被稱為「母親樹」,樹前有一塊卧碑,介紹了王的人生履歷,碑文中將其稱為「第二夫人」。儘管王桂荃為梁家生育過十個孩子,但梁的權威史料中卻無其地位。

梁家的「一門三院士,九子皆才俊」的簡要事迹(按年齡順序):

長女梁思順,李蕙仙所生,詩詞研究專家,中央文史館館員。

長子梁思成,李蕙仙所生,建築學家,民國研究院院士,中科院委員。

次子梁思永,王桂荃所生,考古學家,民國研究院院士,中科院考古所副所長。

三子梁思忠,王桂荃所生,西點軍校畢業,25歲病逝於淞滬會戰前線(炮兵上校)。

次女梁思庄,李蕙仙所生,中國圖書館協會副理事長,曾任北大圖書館副館長。

四子梁思達,王桂荃所生,南開大學畢業,著名經濟學家。

三女梁思懿,王桂荃所生,燕京大學畢業,社會活動家,燕大學生領袖。

四女梁思寧,王桂荃所生,南開大學畢業,新四軍早期革命人士。

五子梁思禮,王桂荃所生,著名火箭系統控制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結局挺凄慘的!

1968年,孤苦伶仃的王桂荃在一間陰暗潮濕的陋室中離開人世,享年85歲。她是中國傳統女性的縮影,因為她是梁啟超的二夫人,雖然沒名沒分,但也註定她的一生不尋常!

1889年,17歲梁啟超考中舉人後,與主考官的堂妹李蕙仙訂婚。兩年後。梁啟超與比自己大4歲的李蕙仙成婚。李帶了兩位丫環,其中一個叫王來喜,就是王桂荃。

王桂荃心地善良,有眼力界,梁氏夫婦都很喜歡她,家中一切事務都由她掌管,包括財政大權。王桂荃不負眾望,把梁家大事小事都打理的井井有條,在子女教育上也不含糊!

戊戌政變失敗後,梁、李兩家親戚都逃到國外。王桂荃因為天資聰穎,很快就說得一口好日語。所以,梁家所有對外聯繫,都由她來辦。她的善良與能力博得了梁啟超的歡心,在她17歲時便與他產生了愛情。

1903年。在李蕙仙的同意下,梁啟超納王桂荃為妾,王桂荃共為梁啟超生下6個孩子:梁思永(子)、梁思忠(子)、梁思懿(女)、梁思達(子)、梁思寧(女)、梁思禮(子)。

(右一為王桂荃)

梁啟超迎娶李蕙仙的時候,有過「一夫一妻」的約定,所以李在世時,梁啟超考慮李的感受,他要求孩子們叫王桂荃為「王姑娘」或者是「王姨」,但孩子們對王桂荃的感情都很深,他們叫李蕙仙為「媽」,叫王桂荃為「娘」。

由於李脾氣大,王桂荃要生的時候,梁啟超把她送到澳門,同時請李夫人的兄弟幫忙說情,只到李點了頭,梁啟超才把王桂荃母子接回日本。

即便是這樣,王桂荃依舊毫無怨言,幫助李操持家務,同舟共濟。她一生勤儉持家,任勞任怨,忘卻自我,關愛家人。摯愛所有的兒女且教導有方。

梁思成對他的生母李蕙仙感情不深,對王桂荃卻感情很深,他常說:「娘(王桂荃)是個很不尋常的女人。」

有一次他考試沒考好,親母李蕙仙用綁了鐵絲的雞毛撣子抽他。王桂荃把梁思成摟到懷裡護著他,李蕙仙在氣頭上沒收住手,綁了鐵絲的雞毛撣子一下下全抽在了王桂荃的身上。

事情過去後,王桂荃慈祥地拉住梁思成的手,用最溫和的語調和最樸素的話語教育他好好讀書。這些令梁思成終生難忘!每每想起都潸然淚下。

「文革」後,四散分離的梁家的子女們又重新聚在了一起,他們哀嘆王桂荃離世時,竟無人知曉……孩子們在梁啟超與李惠仙的合葬墓旁種下了一棵母親樹,立碑紀念這位平凡又偉大的娘!


她,是梁啟超夫人李蕙仙帶來的陪嫁丫頭。她,是一門三院士,九子皆才俊的偉大母親。她也是默默無聞,無怨無悔的照顧和愛護著梁啟超,卻始終沒有名分的不尋常的女人。

她,就是梁啟超的「二夫人」王桂荃。

一、童年身世坎坷

王桂荃原名王來喜,是個苦出生,身世坎坷,如無根浮萍。

她出生不久母親就去世了,4歲時又喪父,繼母聽信算命先生的瞎話,說她命硬,克父克母,狠心把她賣給富人家作傭人。幾年間就被轉賣多次,最後一次,是京城的順天府尹李朝儀家,她做了李家大小姐李蕙仙的小丫鬟。

李蕙仙出嫁後,王來喜作為陪嫁丫頭跟進了梁家。那時她已經十幾歲了,因為平時伶俐勤快,很受梁啟超夫婦的喜愛,甚至讓她管理家中財政。梁啟超嫌來喜這名字太過俗氣,還親自為她改名為桂荃。

二、由陪嫁丫頭到梁啟超的側室

梁啟超的夫人李蕙仙是嬌生慣養的大家千金,又體弱多病,她與梁啟超婚後幸福美滿,可是一直都沒有懷孕,直到六年後,李蕙仙才生下大兒子思成,為了旺盛梁家香火,也因為王桂荃在照顧梁啟超生活起居的過程中產生了感情,李蕙仙便做主讓王桂荃和梁啟超圓房,王桂荃因此成了梁啟超的側室。

可是,因為梁啟超一直主張「一夫一妻制」,所以,王桂荃並沒有名分,甚至要求她的孩子也只能稱她為「王姨」。

三、撐起梁家半邊天

王桂荃人很聰明,也很愛學習,雖然出身貧寒,沒有機會讀書識字,但是梁啟超在家中常教她讀書寫字,到後來寫信、記賬等她都可以自己幹了。

1898年,梁啟超遭遇政治危機,被朝廷追捕,王桂荃跟隨一家人逃亡日本,聰慧的她自學日語,不久就能用流利的東京日語對外交流。

梁啟超流亡海外多年,僅靠賣文為生,生活清貧。夫人李蕙仙體弱多病,肩不能扛,手不能提,一家人的飲食起居乃至外聯絡都要靠她操辦,她成了梁家的主要勞動力。

四、養育九子,勞苦功高

1924年,李蕙仙因乳腺癌去世,王桂荃不僅要安慰悲痛的梁啟超,還要悉心照顧他的生活。

5年後,梁啟超也應腎病和醫療事故與世長辭。

去世前,梁啟超滿懷愧疚的把孩子託付給她,王桂荃堅定的說:「先生放心,有我呢!」

梁啟超沒有留給她豐厚的遺產,卻留給她把九個孩子撫養成人的重任。為了維持全家生活,她一面自己外出打零工貼補家用,一面把以前全家居住的舊樓賣給了天津富商。

抗戰爆發後,生活更加難以為繼,眼看孩子們日漸消瘦,她又把梁家的新樓出租給橫昌綢布店做賬房和庫房,僅留下樑啟超的書房保存書籍,自己和孩子則住進後院的小樓。

她愛孩子,九個孩子都是她的心頭肉,對李蕙仙生的三個孩子,她從來都看得比自己的孩子還要重。

思成考試沒有考好,李蕙仙生氣要責打,她把思成護在身後,寧可自己挨打,思順生病得了白喉,她日夜不離的護理,而自己的女兒卻因為此時也正生病,沒有得到較好的照顧而不幸夭折。

在顛沛流離的生活中,王桂荃一邊獨立操持家庭的生活,一邊用心教育孩子。她常常對孩子說:「成龍上天,群蛇鑽草,你們會如何選擇怎樣的人生呢」你們的父親梁啟超,才高八斗的他都經常學習讀書。何況你們呢?」

在孩子眼裡,王桂荃從來沒有過發愁的時候,她獨立堅強的個性,給了九個孩子以極大的影響。

為了讓孩子讀書成才,王桂荃傾盡全力。1941 年,王桂荃變賣家產、向朋友借貸,為兒子梁思禮湊齊 400 美元送他出國,梁思達去了雲南,梁思寧參加了新四軍,同年,她又把兒子梁思禮、女兒梁思懿及其新婚夫婿送上了去美國的船。

梁家九個子女,個個都是英才人傑,在各自的領域裡建樹非凡。梁思成、梁思永、梁思禮分別入選中科院院士,梁思順、梁思忠、思庄、思達、思懿、思寧也在各自從事的專業領域頗有成就。

一門三院士,九子皆才俊,一時傳為佳話,王桂荃功不可沒。

五、晚年孤獨離世,無怨無悔

1949年新中國成立前夕,小兒子梁思禮與姐姐梁思懿同船回國。因無法獲悉他們確切歸期,王桂荃每日在碼頭殷切守望,足足等了半個月。

此時,王桂荃已經獨自生活了8年,見到兒女歸來,白髮蒼蒼的她激動的熱淚盈眶。

1950年,王桂荃賣掉天津的房子,在北京買下一座小四合院,和梁思禮一起生活,孩子們也常來聚會。

她讀書看報聽廣播,對國家大事知道得一清二楚,晚年依舊可以和子女自由交談、議論,一點都不落伍。七十多歲時,她還能興緻勃勃地從北京隻身去杭州旅行。

王桂荃仍然樸素無華,每天早起,打掃院子,清理房間。她自己吃穿都很節省,但對兒孫們和親友卻很大方。那是王桂荃生命中,最幸福最美滿的一段日子。

1966年,受「文化大革命」的衝擊,王桂荃因為是「保皇黨梁啟超的老婆」

而被打倒,關入牛棚,而此時梁家後人也都處於兇險環境,沒有人能保護自己的老母親。

而此時,王桂荃已經86歲高齡,且身患重病。

年邁的老人在寒風中清掃大街,心靈和肉體都備受折磨,不久,在鄉下一間暗無天日的破房子里,老人孤零零的離開了人世,走完了她卑微而堅強的一生。

好心的鄉親用一張破草席把她安葬在村子後面的小山丘上,連她的兒女都沒有來得及見上最後一面。後來,她的兒女來到此地尋找,卻只看到荒草一叢,連老人的屍骨也找不到了。

孩子們對著荒丘痛哭一場,也只好作罷。

1995年,在梁思達和梁思禮的主持下,北京香山樑啟超和妻子李惠仙的合葬墓旁,為她立了一塊卧碑,碑後植一株白皮松,後人們希望用這棵樹緬懷音容,在枝繁葉茂中,令萬世銘記。碑上刻有她的名字——王桂荃。

從此,她又可以風雨無阻的守望在自己心愛人的身旁。

在碑文中,有這樣的句子:「她畢生不辭辛勞,體恤他人,犧牲自我,默默奉獻;摯愛兒女且教之有方,無論梁氏生前身後,均為撫育子女成長付出心血,其貢獻於梁氏善教好學之家良多。」這是子女對她一生付出的心血的感激,也是對她作出的奉獻最有力的肯定。

她就像一朵生命力頑強而綻放的熱烈燦爛的雛菊,默默無聞,無私的把自己一生的真情摯愛,奉獻獻給了丈夫和孩子,為梁氏一族嘔心瀝血,為國家培養和輸送了優秀的人才,她用自己的勤勞、堅強和善良,折射出中國女性身上永恆的光輝,值得後世的人們永遠銘記。

有書君語:一直倡導終生學習的有書君今天給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最值的讀的52本高分暢銷好書,免費領取。從認知思維、情感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多維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閱讀計劃。

活動參與方式:私信回復「福利」或點擊閱讀原文即可免費領取。限時福利,先到先得哦~


老話說,家有賢妻,勝過良田萬畝。梁啟超先生這一生就有兩位賢妻,第一位是正室李蕙仙,還有一位是側室,就是王桂荃。

王桂荃本名王來喜,王桂荃這個名字是後來梁啟超先生起的。她本是李蕙仙娘家的丫鬟,隨著李蕙仙來到梁家後,成了李蕙仙的左膀右臂,不可或缺的助手。

1903年,在得到李蕙仙的首肯後,王桂荃正式成為梁啟超的第二位夫人。

儘管如此,一直倡導「一夫一妻制」的梁啟超,卻始終沒有給王桂荃一個名分,他們之間其實是有實無名的夫妻關係。

梁啟超先生一共有九名子女,個個都非常優秀,其中有三位是院士,這就不消多說了。

如此優秀的梁家子女,除了離不開梁啟超先生的諄諄教誨之外,同樣離不開王桂荃對他們的用心培養。

相較於李蕙仙的嚴厲,王桂荃性格敦厚,溫柔善良,孩子們喜歡她勝過喜歡李惠仙。

儘管在梁家沒有名分,王桂荃仍然發自內心地,將梁啟超和李惠仙的照顧得無微不至。

在孩子們眼中,王桂荃更是一個慈母。不論是自己生的,還是李惠仙生的,王桂荃都一視同仁。

王桂荃童年悲慘,自己雖然是個文盲,但他的身上卻有著中國女性,吃苦耐勞,堅韌勇敢的品質。

1929年深秋,梁啟超病逝後,是王桂荃一人辛苦持家,含辛茹苦的將9個尚未成年的子女撫養成人。而她身上的這些品質,無疑也影響著自己的孩子。

當子女長大後,為了自己的目標各奔東西,只能留下王桂荃一個人在家守著。

1966年,已達80歲高齡的王桂荃身患重疾,卻仍然逃不過那場十年浩劫,只因她是「保皇黨梁啟超的老婆」,精神和肉體備受雙重摺磨。

1968年,在一間陰暗潮濕的牛棚里,王桂荃孤獨離開人世,身邊沒有一個親人,並且最後梁家的子女也沒有找到她的埋骨之地。

兒女們只好在梁啟超和李桂仙的木旁為她立了一塊卧碑,碑後種了一棵白皮松,碑上刻有她的名字。

王桂荃結局凄涼,在他身上發生的故事,是那個時代諸多女性生活境遇的縮影。但可貴的是,在她身上同樣折射出中國女性勤勞、堅強、獨立以及善良的品質。

我是@雲翛逸,歡迎關注!


每一個成功的男人背後都有一個偉大的女人,而站在民國大家梁啟超背後的那個女人卻連一個正式的名分都不曾有過。

王桂荃的原名其實叫王來喜,她自小就是京兆尹李朝威的千金李惠仙的侍女。6歲時,王來喜跟隨主人李惠仙嫁入梁家。才高八斗的梁啟超看不慣王來喜的俗氣名字,遂幫她改名為王桂荃。

等到王桂荃18歲時,主人李惠仙仍然秉承舊制,讓其與丈夫梁啟超圓房。但梁啟超作為晚清響噹噹的社會名流,加上他又是「一夫一妻世界會」的創始人之一,所以王桂荃與梁啟超圓房並沒有得到任何名分,連小妾也沒有。但王桂荃是愛慕梁啟超的,所以即使在為他生下七個孩子之後,她也沒有要求任何名分,因為她是心甘情願的。

戊戌政變失敗後,作為維新派領袖之一的梁啟超帶領一家老小逃亡日本。來到日本不久後,王桂荃學會了說流利的東京話,同時也隨之增長了不少知識。

流亡日本的十四年中,梁啟超沒了社會地位和名聲,只能靠賣文為生。而李惠仙自小就是千金大小姐,做不了重活,加上其一直體弱多病,所以梁家老小的飲食起居就落在了王桂荃的肩上。因為自小就能吃苦,所以王桂荃把梁家裡里外外打理得井井有條。

1924年,李惠仙因病去世。5年後,梁啟超也隨之而去,彌留之際梁啟超「託孤」於王桂荃。在梁啟超和李惠仙雙雙去世後,王桂荃不僅要照顧自己孩子的生活起居,還要儘力照顧李惠仙的兒女。

但王桂荃從無怨言,她把梁家的孩子都視為己出,照顧他們的起居,教導他們的學習。

後來,無論是自己生的孩子,還是李惠仙生的孩子,他們都心甘情願地稱王桂荃為「娘」。(媽是李惠仙)梁家孩子長大成人後多為美人才俊,其中有三位成為了中國科學院院士,這一切都離不開王桂荃的辛勤付出。

十年浩劫中,王桂荃因「作為保皇黨梁啟超的老婆」而慘遭抄家,之後她與孩子們四散分離,只能回到鄉下。梁啟超生前她沒有得到任何名分,梁死後她卻被強制安上名分「為歷史埋單」,何其荒謬!

1968年冬天,王桂荃在鄉下一間陰暗潮濕的牛棚里去世,無人陪伴。三天後,她的屍體才被鄉親們發現,然後她被埋在了一處毫不起眼的山坡上。幾年後,山坡被夷為平地,王桂荃的墓就隨之消失了。

後來,在北京香山的梁啟超與李惠仙的合葬墓旁,梁家兒女們為她重新立起了碑。他們三人再次同舟共濟了。


在近代中國叱吒風雲的梁啟超,其正妻是李蕙仙,她是京兆公李朝威的掌上明珠。李蕙仙嫁到梁家的時候帶著一個名叫王來喜的六歲陪嫁丫鬟,梁啟超給這個小姑娘取了個新名字「王桂荃」。王桂荃出生後母親就去世,後來父親也去世。她的繼母將她幾經轉賣後賣進了李蕙仙的父親家,成為李蕙仙陪嫁丫鬟。在舊社會陪嫁丫鬟大多都是類似《紅樓夢》中的平兒那種通房丫鬟,也有後來不少做妾的。但是梁啟超恪守著一夫一妻制,連妾的名分都不曾給過王桂荃。梁啟超在寫給家人親朋的信中提起王桂荃,總以「王姑娘」或「三姨」相稱。17歲的時候,在李蕙仙的主持下,王桂荃與梁啟超圓房,陸陸續續生了九個孩子。王桂荃在梁家勤勤懇懇,從未要過妾的名分,不辭勞苦侍奉梁啟超雙親、妻子以及李蕙仙的孩子。李蕙仙體弱多病,家裡大小事務都由王桂荃管理。李蕙仙去世後,梁啟超悲痛萬分,寫下《祭梁夫人文》。前後都是王桂荃百般勸慰,梁啟超去世後,王桂荃照顧九個尚未成年的孩子。儘管在梁啟超的要求下,他的子女不能叫王桂荃「媽」,但是李蕙仙的兒子梁思成提起王氏,稱她是個有見地、有才能的善良女子。王桂荃文革期間,一輩子沒有名分的王桂荃卻被冠以「保皇黨梁啟超的老婆」,家產被抄盡,與孩子四散分離,風燭殘年中王桂荃被遣送鄉下。1968年她在陰暗破敗的小屋裡去世,享年82歲。死後三天,好心的鄉親才用草席將她埋在山坡上。幾年後,山坡另作他用夷為平地,王桂荃的葬身之地再也沒能找到。文革結束後,梁啟超的兒女前來找尋無果。如今的梁啟超墓園,是他與妻子李蕙仙的合葬墓。王桂荃在旁邊是其子女所立的紀念卧碑,上面刻著王桂荃的名字,碑後種一顆白皮松。梁啟超與夫人李蕙仙合葬墓碑王桂荃紀念卧碑
作者:「小方說歷史」團隊歡迎關注公眾號「小方說歷史」雲緋歷史號:故紙堆間歡迎點贊和評論

梁啟超除了夫人李蕙仙外,卻還有個不為人知的「二夫人」王桂荃。可是,他一生都沒有給王桂荃名分。這是怎麼回事呢?王桂荃結局又如何呢?

(梁啟超舊照)

王桂荃本名王來喜,是四川廣元人。

王來喜命運極為坎坷,她出生不久,便失去了母親。

父親續弦後,繼母聽算命先生說她命硬,因此對她百般虐待,讓她遭了許多罪。

她4歲時,父親也因病去世,只得依靠後母生活。

有一次後母出門辦事,她家的幫工捲走了家裡所有值錢的東西,隨手還把她給拐賣了。

王來喜小小年紀,被倒來賣去,最後被賣到禮部尚書李端棻的府中。

李端棻有個堂妹叫李蕙仙,知書達理,是個才貌雙全的才女。

李端棻很欣賞李蕙仙的才氣,所以對她的婚事很留心,一心想為她找一個風度翩翩的大才子。

不久,李端棻在主持內閣大學士考試時,認識了才華橫溢的梁啟超。於是由他作主,將李蕙仙許配給了梁啟超。6歲的王來喜,因為聰慧伶俐生得模樣周正,則作為陪嫁丫頭,陪同李惠仙進了梁家。

梁啟超嫌王來喜的名字惡俗,便給她重新取了個名字叫王桂荃。

李蕙仙是個很賢惠的人,但她身子弱,和梁啟超婚後17年,僅生下二女一男。

那唯一的男丁便是梁思成。而且生下來後,身體孱弱,並不像能長大成人的樣了。這讓李蕙仙看在眼裡,愁在心裡,唯恐不能維繫梁家的香火。

於是,李蕙仙便想到了陪嫁丫頭王桂荃。

(王桂荃舊照)

說起來,李蕙仙打心裡喜歡王桂荃。她聰明勤快,什麼事交給她去做,沒有辦不漂亮的。

家裡老老小小,自己又體弱多病,根本無法操持這一大家人的生活。幸好有王桂荃料理,倒是把個家照顧得妥妥貼貼。

她又聰明,在戊戌變法失敗後,一家人跟著梁啟超避禍日本時,她很快就學會了一口流利的日語。因此家裡大到與外部聯繫,小到出外買東買西,無不交由她去做。

後來,李蕙仙乾脆連一家的吃穿用度要用的錢,都交給王桂荃,讓她來安排生活了。

既然王桂荃是陪嫁丫頭,按封建社會那一套,自然可以讓她做通房丫頭。所以在王桂荃的安排下,王桂荃和梁啟超有了圓房的事實,並且接連生下了6個兒女。

可是梁啟超卻以不能違背了他倡議的「一夫一妻制」為名,一直不肯將王桂荃納為妾室。

王桂荃不光不能得到妾室的名分,梁啟超還要求孩子們喊王桂荃為「王姑娘」或者「王姨」,這其中自然包括王桂荃生養的6個孩子。

儘管如此,王桂荃對此卻毫無怨言,依舊盡心儘力幫梁啟超照顧著他的父母,還有他的妻子和孩子們。

1924年,李蕙仙因乳腺癌病逝。梁啟超承受不住打擊,精神一度萎靡不振。

王桂荃除了要操持一大家人的生活外,還要對他百般安慰,細心照料他的生活起居,真真是梁家上下誰都離不開的人了。

1929年,被誤切右腎的梁啟超,在飽受尿毒症折磨後,在北京協和醫院溘然長逝。

(與梁思成一家的合影)

梁啟超生前並不富裕,主要靠賣文為生。他去世後,並沒給王桂荃留下多少財產。倒是給王桂荃留下了9個孩子,其中最小的才4歲半。

王桂荃是個堅強樂觀的人,她一生對梁啟超非常敬重,希望孩子們也如梁啟超一般優秀。

因此她變賣家產,向朋友借貸,做力所能及的活兒,努力把9個孩子拉扯大,並讓他們接受教育。

在王桂荃的努力下,孩子們在學業上也一直成績優異,最後又都慢慢地都離開了她。

幸福的是,不管是李蕙仙生的3個孩子,還是她的6個孩子,都非常懂事孝順,對她感情很深,早就已經改口叫娘了。

建國後,孩子們學成歸來,大部分都在北京工作結婚。

王桂荃為了方便照料孫子孫女,把天津的房子賣了,又在北京手帕衚衕買了個四合院。孩子們都喜歡和她在一起,這樣一來,她的院子里總是笑聲陣陣,熱鬧得很。

可惜的是,已經80多歲的王桂荃被造反派扣上「保皇派老婆」的帽子,不光要接受批鬥遊街的羞辱,還被趕出了家門。她的孩子們也四散分離,音訊不通。

一生堅強樂觀的王桂荃,在對孩子們的思念和為他們擔驚受怕中,沒能捱過85歲,最終在一間鄉下的破敗的小屋子裡病逝了。

待一切都平息後,孩子們已經無從知道王桂荃被埋在何處了。於是他們在梁啟超和李蕙仙的陵墓旁又給王桂荃立了一塊碑,併合力種下一棵白皮樹,來紀念這位培養出了多位國之棟樑的偉大母親。

(參考史料:《梁啟超傳記》)


梁啟超一家可以說是人才輩出,兒子梁思成及兒媳林徽因可謂是家喻戶曉,梁思達、梁思懿、梁思禮等人也在不同領域地位不凡。而他們的父親梁啟超,更是勇於抗爭的愛國革命家,從當年的戊戌變法開始就一直致力於中國的救亡圖存。

就是這樣一個傳奇的家族,背後卻存在著一個他們隱藏了多年的人,這個人為梁家含辛茹苦,最後卻沒落到半點名分,甚至沒幾個人聽說過她,她就是王桂荃。

王桂荃本叫做王來喜,幼年時就喪父喪母,被繼母當童養媳賣來賣去,輾轉到了梁啟超的大夫人李慧仙身邊,就此開始在梁家當上了傭人。而她個人在凄慘的環境中流連,早就變得小心翼翼,乖巧精幹,還有在輾轉中磨鍊出來的聰明機靈,做事有分寸,再加上女大十八變,出落成不錯的樣貌,讓他在這個以儒雅隨和著稱的家庭中很招人喜歡。梁啟超對她也喜愛有加,就改掉了她的這個與她相當不搭調的名字,改了個更適合她的名字,叫做王桂荃。

漸漸地,這個家已經離不開王桂荃了,她已經成了這個家的一份子,家中的大小事務都得她來調度調和,這一待就是十幾年。

這期間,梁啟超經歷了戊戌變法,一家躲避清廷追捕逃來逃去。緊張的生活中,梁啟超與李慧仙僅有梁思成這一個孩子,因為連年的逃亡,梁思成的身體也比較孱弱。李慧仙還是一個挺受封建思想熏陶的女人,就怕使梁家斷了香火,但是她自身個人能力也有限,再加上她也不是個喜歡爭風吃醋的人,就給梁啟超安排了王桂荃做側房,以防不孝大罪。

就這樣,王桂荃一生中給梁啟超添了六個孩子,在這期間,她深深感激著李慧仙,也深深愛上了風流倜儻的梁啟超。但造化弄人,梁啟超為了推行新思想,後來和別人一起創辦了很多革命團體,作為創建人,當然不能違反新思想,一夫多妻顯然是不符合新思想的。

為了梁啟超的事業,王桂荃心甘情願地選擇了隱藏,就這樣,她被剝奪了名分,又回到了那個童養媳的下人身份,但她沒有一絲的不甘和怨恨,而是更加賣力地守護著這個家庭。

流亡期間,梁家的主要經濟來源近乎斷絕,梁啟超幾年之後也在無止境的革命事業中倒下,得了重病卻因庸醫害人而含恨離世,大戶人家出身的李慧仙也病入膏肓。除了這一大家子要養,還有著正在美國讀建築學的梁思成。

平日里,家裡除了靠著來自梁啟超影響力的接濟是不夠的,很多支出都得靠王桂荃為別人打零工來維持。隨著時間推移,接濟也越來越少,但王桂荃憑著自己的精打細算,愣是將這個家硬抗了起來,很長一段時間後才出於無奈賣掉了梁家的洋樓。

孩子們一天天長大,開支也流水般增長,她只得四處求人,再加上變賣家產,為梁思成湊過學費,為梁思寧湊過參軍的路費,為梁思達湊過去雲南的盤纏。等到她把所有孩子都送出去的時候,家產已經所剩無幾了,所幸的是也只剩下她煢煢孑立。這一獨自生活就是十年之久。

孩子們也從未忘記過他們的這個偉大的母親,匯回家了很多美金,而她晚年最大的願望就是守望著孩子們,她突然拋售了給她養老的大宅子,卻買了一套平房四合院,和梁思禮住在一起,為幫忙照顧他的孫子輩,繼續守護著這個家族。最後她八十九歲去世,沒有名分的她,卻硬生生締造了整個名門梁家,不免讓人為之唏噓。

我是籬上青,專註歷史史實,期待你的關注!


梁家一門三院士,國家之棟樑,可能世人知道梁啟超和他的兒女梁思成們更多一些,當然也忘不了林徽因,卻不知他還有一個沒有名分、但是對梁家來說非常重要的「二夫人」王桂荃。

王桂荃的出身很苦,很小的時候就沒了母親,4歲時父親不幸猝死,繼母又虐待她,把她賣給了別人家,從4歲到10歲她又被轉賣了4次。最後做了李慧仙的陪嫁丫鬟,跟著李慧仙來到了梁家。

那時的王桂荃十來歲,出落得亭亭玉立,做起事來麻利勤快,而且還冰雪聰明,所以深受李蕙仙和梁啟超的喜愛。她還是李慧仙的得力幫手,也是家庭的主要勞動力,所以家中的事物甚至財物都由她掌管。

王桂荃原名叫王來喜,才華橫溢的梁啟超覺得王來喜這個名字配不上她的聰明才智,所以給她取名叫王桂荃。

後來,戊戌變法失敗後,梁啟超一家來到了日本,夫妻倆盼了多年才生了梁思成,但看到梁思成的身體很羸弱,夫妻倆不得不開始有些擔心,所以為了家族的香火旺盛,在李慧仙的准許下,梁啟超把王桂荃納為了側室。

當時,梁啟超和譚嗣同創辦了「一夫一妻世界會」,作為創辦者的他當然不能食言,所以,梁啟超沒有給王桂荃任何的名分,而且在公共他也避諱不談,甚至要求自己的兒女們叫她「王姑娘」或者「王姨」。

但王桂荃頗識大體,並沒有因此怨恨梁啟超,她深愛梁啟超,在她心裡,梁啟超這樣一個年輕有為、才華橫溢的人能夠接納她已經是她的幸運了,所以她能理解他。

儘管王桂荃後來為梁啟超生育了六個孩子,她也沒有索要名分的想法。她只是一直默默的為這個家庭操持,深愛著她的丈夫和孩子們。

在梁啟超流亡期間,以賣文為生,生活非常清貧,而夫人李慧仙又是千金小姐,很多事都做不了,而且體弱多病。所以重擔自然就在王桂荃的身上,她是家裡唯一的勞動力,還要照顧一家人的衣食起居,慈母般的照顧孩子們,才使得家庭和睦相處。

正因為有了王桂荃撐起了這個家,梁啟超才能沒有後顧之憂,一心專註他的政治事業。她可能不懂梁啟超的政治報負是什麼,但她懂的相夫教子,勤儉持家,成為梁啟超身後的援助。在梁啟超身陷危險時依舊陪在梁啟超的身邊,主持家務,對外聯絡。 在梁啟超因失去心愛的妻子傷心難過時,她百般安慰,悉心照顧梁啟超的衣食起居,成了家裡的主心骨。

五年之後,梁啟超又因腎病和醫療事故與世長辭時,她又擔起了整個家庭重擔。當時梁啟超並沒有多少遺產,撫養九個孩子成了這個柔弱女人的責任。

為了維持生活她賣掉了洋氣的舊樓,自己在照顧孩子的同時,又出去打零工補貼家用。戰爭爆發後,生活更加困難,孩子們漸漸消瘦,沒有任何辦法的她又把梁家新樓租了出去,只留下樑啟超的書房保留書籍,自己和孩子們住在了後院小樓。

她悉心照顧孩子們,每天督促孩子們好好學習,每個孩子對她來說都是她的心肝寶貝,她捨不得打罵他們,即使他們犯錯了也只是溫言細語地教育他們改過。

1941年,她為了給兒子梁思禮湊齊400美元送他出國留學,不惜變賣家產,向朋友借貸,把兒子梁思禮、女兒梁思懿及其新婚夫婿送上了去美國的船。在這之前梁思達去了雲南,梁思寧參加了新四軍。

孩子們一個個都離開她去成才,家裡就只剩下王桂荃一個人孤零零的身影了。她獨自生活了八年,在新中國成立前夕才見到她日夜牽掛的在國外留學的兒子梁思禮和梁思懿。

晚年,她賣掉天津的房產和兒子給的美金,在北京買了一個小四合院和梁思禮生活在一起。晚年遲暮之年的她依舊樸素過活,勤儉節約,幫助孩子們照顧第三代。

1968年,83歲的王桂荃因腸癌孤零零地離開了世界,子女們都沒來及見到他們娘親的最後一面。 王桂荃的一生可謂平凡,但是對於她的國之棟樑的丈夫、子女來說,卻永遠閃耀著母性的光芒。


一位值得尊敬的女子。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