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軍以及小米所提倡的性價比更多的是指「極致的性能,一半的價格」,這一理解是不符合當下消費者對於性價比的追求的。現在消費者所追求的性價比,主要是「同等的價格,更好的性能」。這二者的區別主要在,當智能手機產品進入穩定週期以後,產品的性能與價位段之間的匹配基本穩定。很多消費者購買產品不是挑選性能,而是先設定預算。就像很多人在頭條提問,2000塊錢左右買什麼手機更好。他們的本意是在2000價位段選擇最符合自己的智能手機,而不是要求性能達到4000價位而工藝則是500價位的。作為量產類的工業製造產品,產品定義的一大重點就是權衡,因為有很多配件,這個用好的,那個就得用差一點的。所謂的「一分錢一分貨」,正是如此。消費者希望的是我在2000價位能夠買到最符合自己需求的產品、服務以及體驗。而不是說2000塊錢,我需要你給我個摺疊屏甚至5G手機。當然,雷軍及小米對性價比的認知錯位,主要是由於小米的發展速度太快了。當企業進入某一新的領域裡,一般首先都是打價格戰,也就是性價比,也就是「極致的性能,一半的價格」。然後,發展到一段時期,開始轉型,開始出高端產品。這樣的轉變的確會失去一些早期的忠實用戶,但大多數產品類企業,早期用戶不會太多,這部分用戶在企業發展中後期可能成為少數客羣,至少是影響力的少數客羣。小米由於其過於強大的市場及營銷操作,導致早期客羣過於龐大,同時又是在產品領域比較有影響力。因此,一旦轉型就會喪失這樣的大量用戶,受到限制。我們看到今天的雷軍及小米也在不斷的提同等價格下最好的產品,但這樣的聲音遠遠沒有最初的「性價比」那樣受到消費者的喜歡,因此這一轉變也是非常慢的。

1.先要搞清楚什麼是「性價比」。最初,電子產品都比較粗陋,體驗普遍一般,而當時對改善體驗影響最大的就是產品性能,固「性能」成為產品好壞的最重要指標,價格自然與性能掛鉤且成正相關。買賣雙方,顧客自然是希望以最小的代價獲得最好的產品;而賣家則正相反。所以市場從買家的角度發明瞭一個概念:性能價格比——性能/價格(不考慮單位,簡稱「性價比」)。就是以當前市場中某一商品及與其對應的標準價格為基準,若此時該商品被視為是「物有所值」的話,那麼如果隨行就市,在某一時刻價格上漲了,顯然性能/價格的「值」就下降了,也就是性價比降低了,買同樣的東西要花更多的錢,顯然就不划算了;反之,當性價比提升,買同樣的東西價格降低了或花同樣的價格買了更好的商品,那就賺到了。所以,所謂「性價比」這個看似時髦的概念,其實已經伴隨買賣雙方千百年了。簡單地說,「性」就是顧客想買的,「價」就是顧客必須付出的代價,「性價比」就是從顧客角度衡量是否值得的重要參考。

2.隨著市場的發展和成熟,「性價比」的內涵早已不是簡單的「性能」與「價格」之比了。雖然「價格」的概念仍舊單一,沒有變化。但是,「性能」的概念已經大大延伸,包含但不限於:性能、質量、功能、顏值、服務甚至「信 仰」&情懷……也就是說,顧客的需要已遠非是傳統的單一的「性能」能夠完全滿足的了。但其中除了少數如性能等指標是能夠具體量化的,餘者多為見仁見智。所以,各品牌因為各具特色才會有各自的市場和粉絲(包括各種口水大戰)。但不管怎麼說,於手機而言,性能和質量(現在還得加上顏值)始終是最根本的基礎,也是競爭力高低的最重要一環,在可預見的將來,傳統的基於硬體的「性價比」仍將充滿活力,被「軟的」因素完全取而代之幾無可能,這是由市場交易的客觀規律決定的。從這點上說,無論什麼廠家,用什麼營銷手段,最基本的還是先做好產品本身(提高其性價比),只有這樣,在此基礎上的所有附加值(對顧客而言)才更具有價值。


怎麼看雷軍說的性價比?這是個很有爭論的問題,首先,這裡面有兩個討論項目。第一,怎麼看雷軍?雷軍是小米的創始人,小米卻不是雷軍唯一的創始項目。瞭解雷軍的人都知道,雷軍還創始過卓越網,金山軟體等項目。小米是雷軍在過完40歲生日以後,在2010年創立的。縱觀當時的手機市場,主要戰場是在線下。而當時小米麵臨的競爭對手非常多,外有三星,蘋果等國外品牌,內有中華酷聯,ov等品牌。這些品牌無不是在線下市場深耕多年。而當時小米剛起步,雷軍之前並沒有涉足過手機行業,之所以選擇手機行業,是因為雷軍看好手機在互聯網上的銷售。因為相比線下,互聯網的線上銷售成本低的很多,銷售成本變低,在手機價格上就有更多溢價的空間。雷軍正是利用這些優勢,將費用成本用在了手機的硬體上,這就出現了手機硬體上的優勢。同樣的價格,小米的手機硬體配置就是比其他品牌的高,這就出現了性價比。第二,性價比,這個詞,並不是雷軍創造的,它是自古以來,人們對美好事物的比較。之前有一個說法,叫物美價廉。反映的是人們像花少錢享受物美的東西。用在手機上,就是花比較少的錢,買配置高,做工好,好用的手機。所以,一定意義上說,性價比,是每個人關注的。順便說一下,小米現在更多是在走中高端路線,主打性價比,現在已經由紅米負責了。這也是小米發展到現階段,應對當今手機市場做的戰略調整。


怎麼看雷軍就不多說了。有人將雷軍敬若神明,有人把雷軍罵得一塌糊塗……我覺得對一個成功的企業家,留一些敬畏是應該的。你可以不同意他的理念,看不慣他的行為,不承認他的功績,但人身攻擊,顯然超出了做人的底線,而且別有用心。

性價比,我們大多時候,是用一成不變的眼光在看待性價比。

雷軍在談到最初做小米產品的時候,是基於那時候山寨橫行、國產製造產品質量低下、粗製濫造……嚴重影響了國產品牌形象。想改變國產製造的現狀,讓老百姓都用得起、並享受高科技產品,這是雷軍做手機的最初動機。而小米的性價比理念,正是建立在這種思維邏輯上的。雷軍豐富的互聯網閱歷和經驗,建立起來的小米模式,無疑是實現性價比理念的保證。

初期的小米,確實很好的貫徹了性價比理念,並且將其作為了小米公司的信仰。小米模式也證明瞭其先進性,迅猛的發展證明瞭這一點。小米用性價比橫掃了智能機市場,消滅了山寨機,將許多國外廠商逼退出中國市場的,抵擋住了蘋果、三星對國內市場的的壟斷,清理了國內智能機市場,改善了國內智能機製造、銷售環境,用超低的價格,普及了智能機的使用。正是這種普及,帶動並培養了國內大量智能機消費羣體,給更多國產企業投入奠定了基礎、樹立了信心。這時候的性價比,是正面的,成為了大家學習、效仿的榜樣。幾乎沒有人懷疑和詬病性價比的先進性。

中期,當國內智能機市場開始百花齊放,競爭開始出現後,小米的性價比開始遭到質疑。因為小米的輕資產、小投入、零庫存、不需要經銷商等等成本管控能力是其他傳統製造企業無法企及的。而小米的超低定價,顯然就成為了阻礙傳統企業保障利潤的羈絆,小米模式和傳統製造模式發生了衝突。這也就是對小米性價比模式詬病的起因和開始。

在此期間,傳統企業利用自身資源優勢,通過向高端市場發起衝擊、用劃分產品檔次的方式逐漸打開了高端市場的大門。而小米依舊在1999一成不變的定價下無所作為,逐漸在品牌檔次、售價上被拉開了距離、甩在了身後。顯然,1999的定價已經不能滿足產品和市場需求。隨著傳統企業在高端市場站住腳跟,並且急速發展,對於小米性價比的詬病逐漸發展為懷疑和貶低、嘲笑。不得不承認,在這一輪競爭中,小米性價比優勢盡失,而且確實落後了。人們對性價比的質疑和懷疑是建立在直觀表現上的,結果已經很直觀。但所有人,包括小米自己,都沒有找到重新定義性價比的途徑。

直到2017年,也許源於認識到1999的定價,確實已經造不出好產品。小米開始被迫漲價。小米一直擔心漲價會被說成忘記初心,從而失去大量消費羣體。但這次漲價,非但沒有失去消費羣體,反倒贏得了市場積極回應,這是小米開竅的一年。2018年,小米全面漲價,產品配置、質量得到了極大提升。雖然外觀設計被吐槽一年,但銷量卻突破了歷史記錄。這樣的結果給了小米信心,開始重新反思性價比。完全放棄性價比,顯然對一個用性價比起家並成長起來的企業形象是一種顛覆,會自毀長城。而重新認識、重新定義性價比勢在必行。

2019年初,小米突然企風大變,開始不再低調,而是高調開懟。無論負評多少,都掩蓋不了一個事實——小米完成了改制和性價比升級。重點是性價比升級。從以價格定配置,到以配置定價格,是一個翻天覆地的改變。意味著今後的小米產品不再受價格制約,而是以配置、研發需要定成本,價格完全跟隨。打破了性價比做不出極致產品的束縛。而去年雷軍所說只掙「不超過5%硬體綜合凈利潤」,顯然就是新的定價標準。首先保證盈利,然後放開技術投入,堆配置、小幅漲價。極致產品+性價比=極致性價比,這將是小米今後的公式。這是對性價比認知的突破,新的性價比模式已經出爐,這纔是雷軍敢於硬懟友商品牌和產品的底氣。

這種新的性價比模式很值得思考和觀察。極致產品+極致性價比,會給這個行業帶來什麼變化,只能拭目以待。


怎麼看雷軍和小米,是不是真的有很多人都在追求雷軍說的性價比?每個消費者想法不同、口味不同、消費理念也不同,以較低價格購買到滿足自己最高要求的產品。但性價比不同於便宜貨,就像雷軍所說同樣的價格性能最好、同樣的性能但價格最低。百姓居家過日子,很多人還是持這種想法的。

當然有部分人持有一分錢一分貨的道理,這也不算錯。但有時一分錢可能只有半分貨,而另外半分成為了產品之外的費用,比如一件物品本身值100元,但有些純利潤拉高至50%,甚至還要加上運輸場地等各種費用,可能拿到消費者手裡會到達200元。但如果能夠把利潤降到最低30%,那麼相對而言這也是高性價比產品了。

具體到手機而言,高性價比的手機並不一定比高價手機差。這要看廠家產品的構成成本,包括材料技術等。如果同樣總體成本只要1000元,那麼一個利潤100元,一個利潤200元,性價比就是不一樣的。而有些人所說的消費者要為技術研發買單,這沒有錯,但是否要高價買單那就不一定了。

比如同一產品技術你投入100億研發,別人只要投入50億就研發完成,那麼消費者是否就可以選擇投入50億研發完成的產品呢?還是一定要選擇投入100億研發的產品呢?顯然簡單的來講,投入50億研發完成的產品價格可以更加便宜,那就是消費者購買同等功能品質的產品價格就可以低一些,這也具有高性價比。

當然如果把某一物品附加上所謂的品牌溢價,那就不是這樣比較的了。就像十幾萬買個包,與幾千塊錢買個包品質可能真是一樣的。但大家都認為十幾萬的更有面子,那就不能談是性價比了,是任性有錢土豪,錢花少了反而還總覺得鬧心。

大部分人還是隻是工薪族,消費講求量入為出甚至講求實惠,而不是一味追求高品質。如果真的講求一分錢一分貨樣樣東西買最貴的最好的,也沒有幾個老百姓能夠承受得了這個消費的。所以也就來個折中,以自己認為最低的價格可以買到相對好品質的產品,那就是高性價比的。

更多分享請關注【東方高揚】。


「極客談科技局」,全新視角、全新思路,伴你遨遊神奇的科技世界。


超高的性價比機型對人們是否具有吸引力,客觀的反映了人們購買能力的情況。

  • 小米一些列性價比機型的熱賣,很好的說明瞭這個問題;

  • 紅米Note 7首月銷量破百萬,小米9到目前為止依然供不應求,加班加點生產。

可以說,當前性價比機型在當前的市場中依然是主流的選擇因素。


小米手機是否真的具有較高的性價比

小米手機的營銷能力、渠道溢價能力很強,是否將這一部分讓利消費者呢?

  • 畢竟手機是一個綜合的整體,廠商給我們展示的僅僅是核心部件;

  • 手機內部主板的設計、排線的走向、散熱性能等等隱性東西,消費者並不知情。

畢竟雷軍親口承諾過,小米硬體的綜合凈利潤率永遠不會超過5%;

這點可以從小米的2018年年報上得出結論,小米硬體扣除稅收後利潤僅為1%。


用戶對於性價比機型的需求

國內性價比機型依然具有著較高的人氣和市場,從一個例子即可看出:

  • 小米9超高的人氣就無需多說了,但是小米9的產能卻一直沒能有效放大;

  • 同為性價比機型的IQOO,接著小米9的熱量同樣實現了大賣。

喜歡性價比機型的國家也並非只有中國,印度同樣如此;

小米在印度市場已經連續六個季度出貨量排在第一位。


對於小米的看法

高性價比的標籤已經牢牢的印在了小米的身上,很難改變用戶對小米的看法。

  • 即便今年小米將紅米單獨剝離出去,想要向高端手機進軍;

  • 市場並不認同,導致小米9依然只能繼續走性價比的老路。

小米公司目前依然存在著很多問題(供貨不足、口號式宣傳「生死看淡,不服就幹」、推特上對比友商機型等),但依然可以稱得上是一家優秀的企業。

至少有一點可以肯定,能夠花更少的錢體驗性能更好的手機!


關於雷軍和小米,您怎麼看,是否具備和友商競爭的實力?

歡迎大家留言討論,喜歡的點點關注。



我不認為有那麼多米粉,這種米粉聚眾的現象是可能雷軍偽造的得!!!專門顧了一幫鍵盤俠混跡各大論壇,自媒體app等發帖,你也可以說我也是,無所謂了,小米因為便宜,所以用戶不少,但就是因為小米用戶事因為便宜才買小米,現在手機配置都啊差不多,對於低收入人羣當然是誰便宜買誰,都在拚命賺錢,誰有時間研究什麼性價比什麼的,那麼忠誠度不可能有各大帖子上那麼厲害,都是鍵盤俠的炒作的雷軍充分展現了湖北人的聰明才智和經過頭腦,還真是天上九頭鳥,地上湖北佬,佩服佩服


體驗要看站在什麼角度來說性價比如果你剛好需要那麼性價比就會高一點吧


應該說絕大部分的人都在乎性價比。


絕大部分人人都會追求性價比的,除了土豪和不懂的人。

就算華為公司蘋果公司等等各個公司也會追求性價比:花最少的成本賺到最大的利益。這也是一個公司經營需要的性價比。

作為個人來說,花最少的錢享受到最高的服務或買到最好的產品,我想沒有人花了錢被坑了還很高興的,如果有,請打錢給我!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