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庄太后來到了哲哲太后宮中,哲哲太后看了她一眼,淡淡地說:大玉兒,現在來有什麼事?庄太后微微笑道:姑姑,今天侄女想跟你拉拉家常。拉家常?你有那個孝心嗎?哲哲太后仍保持著皇后的威嚴。庄太后道:侄女想和姑姑商量個事。說罷,什麼事。庄太后十分平靜道:侄女要嫁給攝政壬多爾滾。什麼?哲哲太后差點兒栽倒地上,瞪著渾濁的大眼望著她。過了良久,哲哲的面色凝重了:玉兒呀,快四十歲的人了,能有幾年活,是不是熬不住嗎?庄太后眼淚汪汪道:姑姑,男歡女愛,人人都想擁有,侄女承認喜歡多爾滾,但是嫁給他,並不是為了這些。哲哲生氣道:玉兒啊,您想過先皇嗎?你不是普通人。是的,我們滿族人有弟娶寡嫂,子妻後母,之俗,但你是皇太后,當今皇上的額娘,卻嫁給一個皇爺。百年後,你的牌位擺在那兒?你的梓棺葬在哪兒?你想過這些嗎?孝庄帶著淚花道:姑姑,這一切我都想過,可這些都是百年之後的事,我們都看不到的事,眼前我們能看到的事讓我無法不這樣做。多爾袞獨專朝綱,權傾朝野,他隨時都可以廢我母子自立,到現在之所以沒這樣做,是因為他還沒想好,一旦思慮成熟,我母子,還有你都會成為第二個肅王毫格的下場!這一切,姑姑看不到嗎?侄女嫁給他,可以收了他的心,同時,福臨也就成了他的兒子,他若廢子自立,與兒子爭天下,會讓後人笑掉大牙的。這難道不是為了先皇嗎?為了保住先皇的帝業,我管不了百年之後的事!!人死之後,任由後人評說!哲哲太后聽了這話,態度也軟了下來:這事你可想好哦,這一步邁出去,可就沒退路了,別:一時失足千古恨。庄太后淚花飛下:姑姑,不邁這一步,我們能有退路嗎?哲哲長嘆了一口氣:唉!孩子,委屈你了。說罷,哲哲起身離去,臨進屋的時候偷偷地抹了一下眼淚………。諳熟宮廷鬥爭的孝庄皇太后決心孤注一擲,用一個女人可以利用的一切手段,以纖尊下嫁攝政王多爾袞,作為保住母子地位的最後防線,確為她見識過人的舉動。她成功了,儘管多爾袞登基所用的印璽和龍袍早已預備就緒,多爾袞卻至死也末能如願以償!


皇太極駕崩,擁立福臨繼位,由多爾袞當攝政王,是多方勢力平衡的最終結果,也是多爾袞為了走在上升之路上的滿清政權,做了一次負責任的抉擇。

崇德八年(公元1643年)九月二十一日,清太宗皇太極整日都在意氣風發地處理朝政。入夜,天色驟變,烏雲突起,電閃雷鳴,年僅52歲的皇太極驟然崩逝,朝廷上下頓時一片嘩然!隨之而來的就是長達十七天之久的滿清皇位之爭,這是滿清王朝自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各部建立後金政權以來,所面臨的一次最大危機。

首先是豪格與多爾袞開始了對於皇位的爭奪。

當時各方的勢力對比情況是:

正黃旗、鑲黃旗,由皇太極親掌,皇太極死後堅決支持由皇太極的兒子繼位並至執掌兩黃旗,其中最堅定的支持者就是康熙初年的首輔大臣——索尼。

正白旗、鑲白旗,由努爾哈赤大妃阿巴亥的三個兒子,即英親王阿濟格、睿親王多爾袞、豫親王多鐸三兄弟掌管,堅決支持多爾袞繼位。

正紅旗、鑲紅旗,由大貝勒、禮親王代善家族掌管,其中正紅旗為當年「四大貝勒」之首的大貝勒代善親掌,鑲紅旗由代善長子岳托掌管。代善堅決支持由皇太極的兒子繼位,並且也明確表示不參與皇位的競爭,之後更是得知在其子碩託、其孫阿達禮密謀讓多爾袞自立為帝後,親自處死了他們。

正藍旗,由皇太極長子肅親王豪格掌管,豪格時年34歲,是繼位候選人,得到了兩黃旗以及正藍旗的支持。

鑲藍旗,由舒爾哈齊第六子、阿敏之弟,鄭親王濟爾哈朗掌管,也是支持皇太極的兒子繼位。

從這個政治格局態勢可以看出,皇太極的兒子擁有絕對的支持力度,當時奪位呼聲也很高的多爾袞如果貿然繼位,畢將引起其他旗的極力反對,特別是當時兩黃旗與兩白旗已經處於武裝對峙狀態,稍不留神就會擦槍走火,日漸興盛,形勢一片大好的滿清政權也將因為內部的分裂走向萬劫不復的深淵。

處於極為有利位置的豪格優柔寡斷,缺乏當仁不讓的果敢,遲遲沒有關鍵性的行動,又在最為緊要的關頭大言不慚的說了一句「德小福薄」,不僅引得自己立馬遭到了多爾袞兄弟的反撲,也使支持他的力量大失所望。後來,兩黃旗將領明確堅持「立帝之子」,不再專註於豪格,多爾袞口口聲聲他「無繼統之意」,雙方重新陷入僵局。

在代善、濟爾哈朗、多爾袞的共同主持下,各方勢力選擇了一個全新的方案,最終,選擇了六歲福臨作為皇太極的繼位人登基,就是後來的順治皇帝,同時,為了平衡勢力也便於政權過渡,由多爾袞和鄭親王濟爾哈朗同為攝政王,輔佐福臨。

至此,皇太極死後大清政權完成了過渡,避免了內部的火併,而重新歸於團結的滿洲八旗,也拉開了大清入關,江山易主的序幕。由此可見,福臨的繼位,一方面,這符合滿族前期通過王公貴族會議推舉新汗的傳統,另一方面,這也是多方政治集團相互妥協的產物,同時也避免了一場關乎大清生死存亡的內部衝突,可以說是最好的結果了。

擔任攝政王期間,如果多爾袞稱帝,則是赤裸裸的謀權篡位。

當上攝政王的多爾袞,先是除掉了當初的政敵豪格,兼并了豪格的正藍旗勢力。之後,又百般打壓另一位攝政王濟爾哈朗,並拿下了濟爾哈朗的攝政王名號,權力獨掌,並且在征討蒙古、朝鮮,以及在於明軍的作戰中積累了大量的軍功,培養、扶持了一大批自己麾下的良臣名將,更是擁有同父同母的兩兄弟英親王阿濟格和豫親王多鐸的支持。

此時的多爾袞到達了權利的最高峰,無論是實力,還是地位,在大清朝廷上已經是無人能及。

但是此時的福臨,也就是順治皇帝已經繼位,有兩黃旗、兩紅旗以及鑲藍旗的堅定支持,並且是正統的皇帝,如果多爾袞敢篡位稱帝,即是冒天下之大不韙,不但會遭到滿清內部滿漢群臣的激烈反對,特別是深受皇太極恩惠的臣僚的反對,同時也會受到漢地傳統儒家思想的強烈抵制。

而此時的滿清王朝又是剛剛進關,既要面對與南明朝廷對峙,又要面對李自成和張獻忠的農民起義軍,如果內部發生混亂,又在文化理念上公然漢族儒家挑戰傳統,無異於自取滅亡。因而在此情況下,多爾袞沒有選擇篡位稱帝,而是繼續以攝政王的身份輔佐順治,最後也先後被加封為皇叔父攝政王和皇父攝政王,達到了自己權力的頂峰。

所以,這時的多爾袞不稱帝是出於個人實力以及整個滿清王朝發展的角度考略,也可見多爾袞能識時務,並且對於整個滿清有著很強的責任心。

至於孝庄文皇后,作為清初四大疑案之一的「太后下嫁之謎」,其真實性本就飽受懷疑,《清史稿》中也未作任何記載,民間杜撰和野史流傳的成分太多,姑且就不把她當成原因和參考了。


因為《孝庄秘史》里有個這麼一段劇情,都是皇叔,你多爾袞要麼當周公,名留青史;要麼當朱棣,背上篡位的罵名。人都是愛惜自己的名聲的,多爾袞當時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是無冕之王,所以他多爾袞根本沒玩去篡他侄子的江山,還不如當周公。

所以,多爾袞做出了一個很明智的選擇,那就是當周公。別提什麼太后下嫁這種野史傳說,因為不僅漢文、滿文典籍查無實據,連朝鮮都沒有相關的記錄。實際上,多爾袞沒有篡位的原因很簡單,就兩點,第一是沒必要,第二是福臨當皇帝是必然的。

第一點已經說完了,現在說第二點。為什麼一定要福臨當皇帝,我們可以從他媽孝庄皇后說起。孝庄出自科爾沁,黃金家族博爾濟吉特氏之後,同時,孝庄她姑姑則是皇太極的正宮皇后,關雎宮宸妃也是科爾沁博爾濟吉特氏的女人,孝庄的姊妹。為什麼皇太極的五宮會讓科爾沁的女人佔三個,還讓科爾沁的女人當正宮皇后?因為清初愛新覺羅氏和科爾沁博爾濟吉特氏組成了一個政治同盟,清朝利用同科爾沁的結盟來對蒙古施加影響力,進而將蒙古納入統治之下。

出於這麼一層關係,只有科爾沁的女人生的兒子才能繼承皇位,而孝端皇后無子,宸妃生的兒子又夭折,那麼只有孝庄的兒子福臨才有資格繼承皇位。因為為了維繫同科爾沁的聯盟,只有具有科爾沁血脈的皇子才能繼承皇位,所以福臨即位是天意使然。同時,福臨的兩個皇后也都是科爾沁的女人,後宮也有不少蒙古大妞,這就是政治聯盟的表現,畢竟對於上層社會來說,聯姻是表達結盟之意的方式之一。

這個道理多爾袞也是明白的,所以多爾袞才甘願屈尊當一個攝政王,哪怕他權傾朝野,一人之下萬萬人之上,他也沒有篡位。而且從歷史記載來看,他對福臨傾注了他作為叔叔對侄子全部的愛,雖然他保持朝政,但是他依然用自己認為合理的方式來教育福臨,一心希望他能成為一個滿洲巴圖魯,希望福臨能夠朝著他認為正確的方向成長,雖然福臨並不理解多爾袞對他的愛。

全文完


當皇帝的野心誰都會有,估計多爾袞也不會例外。可惜他的生命定格在了三十九歲,如果活得再長一點,是否自立為皇還真不好說。

當初的皇位人選之爭,多爾袞並不佔有什麼優勢。他的主要競爭對手,是已經三十五歲的皇太極的長子豪格。從合法性上來說,他比多爾袞更具有優勢。不過,多爾袞也不會不知道,他的劣勢也是非常明顯,因為他只是皇太極的兄弟,而不是皇太極的兒子。同時,軍方支持豪格的勢力十分龐大,根本就不遜於多爾袞。這恰恰是多爾袞最為擔心的「時機不成熟」。正是在這種政治背景的前提下,庄妃才能聯手攝政王之一的多爾袞,制衡各方勢力,掌控天下政局。不管怎麼說,孝庄皇后和多爾袞都是對清朝政局的穩定有著非常巨大貢獻的人。

謝謝邀請!

實力是一切的基石。由於努爾哈赤死的太匆忙,沒有來的及傳位給繼承人。使得皇權出現了空缺,更加出現多名的競爭者,而有資格問鼎皇位卻有眾多的競爭者,其中包括代善、皇太極、阿濟格等幾大勢力。

其中實力最為強悍的為代善,次之皇太極,最後才是阿濟格。而代善其為努爾哈赤次子,嫡長子在由於在爭鬥中不幸遇難。而作為其後繼承人的代善,在很有可能繼位希望的時刻,卻四面為敵。而在幾次的權力鬥爭中後,僥倖脫困後,其幡然悔悟。對於可汗之位心灰意冷。在其父努爾哈赤病逝後,其從國家形式、內部鬥爭情況及親身經歷與對各競爭對手的了解後,想要其金國更加的繁榮昌盛的下去,就只能選擇皇太極,加上,其子的勸說。最終,支持皇太極的上位。

而多爾袞作為阿濟格的弟弟,而且從軍開始就跟在皇太極賬下效力,在皇太極入關的一系列的作戰中都有戰功,立下不少的戰功。為清王朝的建立立下不少功勛。而皇太極也與前任都有一個毛病就是死的快。而死的時候從來都不打招呼,沒有指定後繼者,而這時多爾袞就有資格有問鼎皇位的資格。而這時的代善,雖然遭受了皇太極的各種打壓,卻非常的長壽。再次成為清王朝最為有實力的人,為了清王朝能夠傳承下去。再次的力挽狂瀾幫助皇太極後人,順治登基。而多爾袞只得委曲求全的成為其攝政王。

不是,不想。而是實力不夠。而孝庄皇后只是長年深處權利核心,經歷多次的變遷,對於其中之事非常了解。在權利博弈中懂得怎樣去維繫平衡及代善為首的勢力的支持。


多爾袞與孝庄之間感人至深的愛情故事只存在於電視劇當中,現實中也許二人確實有不可描述的關係,但我想更多的只是互相利用而已。對於多爾袞這樣雄心萬丈的政客來說,什麼女人啊愛情啊在皇權面前完全可以忽略不計,他沒有當皇帝跟孝庄沒什麼關係,而是另有隱情。

眾所周知,最終孝庄的兒子福臨做了皇帝,是為順治帝,我們先來看一看順治是怎麼當上皇帝的。公元1643年八月初九,清太宗皇太極突然猝死於盛京,死前沒有留下遺詔立儲,生前也沒有傾向於立哪個皇子為儲君的跡象,這一下子各方勢力蠢蠢欲動,都在打皇位的主意。

當時皇位的有力競爭者共有四人,他們分別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第十四子,正白旗旗主多爾袞、清太祖努爾哈赤第十五子,鑲白旗旗主多鐸、清太祖努爾哈赤次子,兩紅旗旗主代善、得到兩藍旗和兩黃旗堅決擁護的清太宗長子豪格。其中,多鐸和代善基本上扮演了陪太子讀書的角色,真正的較量在多爾袞與豪格之間。

在召開選立皇位繼承人的宗室會議之前,多爾袞曾經試探性的詢問過索尼的意見,索尼的回答很直接:先帝有皇子在,必立其一。短短一句話,索尼亮出了兩黃旗的底牌——未來的大清皇帝必須是皇太極的兒子,至於哪個兒子,可以商量。

這句話的殺傷力很強,它的弦外之音就是,先帝的兄弟們就不要做非分之想了,等於告誡多爾袞,兩黃旗和兩藍旗肯定不會站在他這一邊。多爾袞聽後內心很窩火,但也無可奈何。在宗室會議開始前還發生了一個小插曲,索尼和鰲拜甚至佩劍入宮支持豪格,被多爾袞以皇族宗室內部之事,外人不得干涉為由,才趕了出去。

會議正式開始,雖然沒有烽火硝煙,卻是一場緊張窒息的心理大戰。多鐸首先出牌,提議立自己的哥哥多爾袞為帝,多爾袞礙於兩黃旗的壓力,默不作聲,氣氛一下子陷入了僵持。多鐸一看眾人半天沒反應,於是毛遂自薦提議立自己,被多爾袞一口否決。

多鐸又提出立代善,代善自感實力不濟,不想摻和,以年老體衰為由拒絕。代善提出立豪格,豪格也推辭不受,會議再次陷入僵局。想想真的很有意思,每個人做夢都想當皇帝,卻表現的視皇位為燙手山芋一般不肯接手,就這樣互相踢皮球,沒有個結果。最終兩黃旗放出狠話,如若不立皇帝之子,我們寧可死從先帝於地下。

事已至此,多爾袞心中明鏡似骨,如若自己強行上位,兩黃旗一定和他玩命,一旦內訌,滿清將會遭受滅頂之災。要想解開這個死結,在座的人都不能做這個皇帝,只能另選他人了。多爾袞權衡再三,提議立6歲的福臨繼位,這樣既滿足了兩黃旗的最低要求,因為福臨也是皇太極的兒子,又阻止了自己最大的競爭對手豪格上位,也算是退而求其次的兩全其美了。

豪格這一邊也沒什麼意見,雙方互相掣肘,誰都做不了皇帝,國不可一日無君,總得有個人來當皇帝,目前看來這個折中的方案最合適不過了,就索性同意了。所以說,順治的這個皇位,其實是各方勢力互相妥協的結果。現在看來,多爾袞根本不具備稱帝的實力,他的勢力還沒有發展到一家獨大的地步,單一個豪格,就夠他喝一壺的,他成功阻止了豪格上位,已經超額完成了任務。

後來多爾袞一路做到了皇父攝政王,權力達到了巔峰,這時他也必要篡權奪位了,因為他雖無皇帝之名,卻有皇帝之實。再者,多爾袞英年早逝,只活了38歲,況且他又膝下無子,種種原因導致他入關以後雖然大權在握,但對皇位卻沒有當初那樣強烈的慾望了。我個人認為,滿清的皇帝都應該感謝多爾袞,是他在關鍵時刻以大局為重,並沒有強行逞一己之私,造成滿清的分崩離析,為滿清日後入關問鼎中原奠定了基礎。

我是西嶽頑石,一個放浪形骸的歷史神侃手,一個狡猾多變的腹黑腫裁,一個半打節操的現實教主~~~


多爾袞當上了攝政王之後,沒有自立為皇帝,很明顯,不是看在孝庄文皇后博爾濟吉特氏的份上。別說是太后下嫁之說是否真實存在還有待商榷,即便是真的,涉及到皇位的這類最高級別的政治問題,親生父子尚且會反目成仇,何況這種關係?多爾袞之所以當上攝政王之後沒有再進一步自立為皇帝,並不是他不想,而是做不到。

首先我們要看看多爾袞這個攝政王是怎麼來的。實際上,清太宗皇太極去世之後,多爾袞是想成為皇帝的,並且發生了與清太宗長子肅武親王豪格爭位之事。之後,因為實力不佔絕對優勢,同時為了避免內訌,多爾袞和豪格一人退一步,最終清太宗的第九子福臨意外地繼承了皇位,是為清世祖。而實力雄厚的多爾袞最終以虛位換實權,成為了攝政王,並且當眾盟誓,不再覬覦皇位、忠心輔佐幼主(這種盟誓究竟有多大用處,個人並不看好)。換句話說,多爾袞成為攝政王是不得已退而求其次的選擇,順治元年他的實力還不足以自立為皇帝。多爾袞成為攝政王之後,利用手中的權力,大肆清除異己、打擊宗室諸王、重用自己一母同胞的阿濟格和多鐸兄弟。但是,這僅僅是打擊、壓制,並沒有徹底消滅宗室諸王。實際上,這些人還是有很強實力的,只是暫時處於劣勢且各自打著小算盤,使得多爾袞可以佔據優勢。一旦多爾袞想要自立,這些人必然會聯合起來反對,多爾袞即便能夠成功彈壓,也會元氣大傷,得不償失。順治六年初,多爾袞的胞弟豫通親王多鐸因患天花去世,也不能不說是對多爾袞實力的一個削弱。同時,其胞兄英親王阿濟格雖然是一等一的武將,大腦卻明顯不太夠用。如此一來,多爾袞更加不便公然自立。

其次,清朝入關之初,雖然名義上已經是中央政權,實際上全國各地、尤其是南方地區依然控制在南明政權和割據勢力手中,清王朝的統一戰爭一直沒有停息。要一統天下就必須有兵、有將,多爾袞這個時候自立為皇帝,把軍隊用來打內戰,不僅一統天下遙遙無期。而且,因為自身內訌給了對手以喘息之機,清王朝能否在中原地區站穩腳跟都很難說。雖然成為了皇帝,卻被趕回了東北老家、甚至被對手消滅,這顯然是多爾袞不願意看到的。

再者,多爾袞成為攝政王之後,清世祖和孝庄文皇后對他採取了一種近乎放任的態度,幾乎沒有與之發生過什麼大的正面衝突,清世祖甚至尊其為皇父攝政王,讓其住進紫禁城辦公。彼時的多爾袞,除了一個皇帝的名分,和皇帝幾乎沒有什麼太大的區別。加之彼時的多爾袞才三十多歲、正值壯年,根本沒有想到自己會四十歲不到就英年早逝。因此,稱帝的願望對於彼時的多爾袞而言,並不十分迫切。在彼時的多爾袞看來,自己有大把時間可以等到一統天下之後再行廢立之事。畢竟,彼時的清王朝一統天下只是時間問題,沒有必要僅僅為了一個名分而生出很多不必要的麻煩來。

此外,還有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多爾袞雖然妻妾眾多,但是直到去世,除了一個女兒,沒能生出哪怕一個兒子來。實際上,後來多爾袞這一支的鐵帽子睿親王是由其胞弟多鐸的後裔承襲的。換句話說,多爾袞即便自己為皇帝,到頭來皇位也只能交給侄兒。而清世祖同樣是多爾袞的侄兒,只不過其父清太宗和多爾袞是同父異母而多鐸和多爾袞是一母同胞而已。因此,在生齣兒子之前,多爾袞對於皇位的期盼並不十分強烈,尤其是成為了攝政王、掌握實權之後。而且,三十多歲的多爾袞有大把時間等待兒子的到來,根本沒必要急於一時。

只可惜,上天給多爾袞開了一個巨大的玩笑。順治七年,年僅虛三十九歲的多爾袞在古北口外在狩獵之時意外墜馬,不久便撒手人寰。自此,一代梟雄多爾袞的一生正式謝幕,稱帝也成為了多爾袞永遠無法完成之事。不過,最終侄兒清世祖還是成全了他,去世不久的多爾袞被清世祖追謚為「懋德修道廣業定功安民立政誠敬義皇帝」,上廟號「成宗」,算是最終圓了多爾袞的皇帝夢。但是,好景不長,長期被多爾袞壓制的清世祖,在追尊多爾袞為皇帝穩定人心及試探群臣反應之後不久,便對多爾袞展開了總清算,多爾袞身敗名裂,直到乾隆年間才獲得正式平反。


怎麼會!皇位只有一個,掙皇位,最能體現最是無情帝王家。看看李世民,楊廣,父子兄弟如何!何況,走到那步,已經不是一個人的事了,還有他後面的利益集團呢。你不進,跟著你的那些小兄弟圖啥?!多爾袞和孝庄之間的情誼有多少不好說,但可以看看宣太后和義渠王,幾十年的感情還生過兩個兒子,也終不敵權力斗 爭。

孝庄和多爾袞都是政治性動物,只有有各自的利益算計,什麼感情都白扯。

多爾袞沒有廢了小皇上而自立,還是因為當時的局勢。

多爾袞離大位最近的一次是在他老爸努爾哈赤去世的時候。他媽媽是努爾哈赤的大妃,他是老爸心愛的兒子,手握一旗兵力,並且兄弟三人有三個旗的兵力。但努爾哈赤去世,並沒有對身後事有所交代。結果是,母親阿巴亥殉葬。多爾袞與如狼似虎的各位兄長相比畢竟還是小了點,再同時失去父母的庇護,汗位就和他失之交臂了。

而第二次是在皇太極「無疾而終」之後,他與豪格勢均力敵,但他不是皇子了,是皇帝的弟弟,名分上處於不利地位。雙方火拚,剛剛建立的大清就終結了。此時,多爾袞與豪格都退一步。誰也不能讓對方上位,但都同意扶持小皇子上位。這樣,年僅6歲的福臨登上大寶。

第三次,就是多爾袞揮師入關,定鼎中原之後。他已經是實際上的統治者,從「攝政王」「皇叔父攝政王」到「皇父攝政王」。還追封生命阿巴亥為「孝烈恭敏獻哲仁和贊天儷聖武皇后」。

他已經是實際上的皇帝,權力之大,據皇帝僅一件龍袍差距!一切他說了算,大臣見了他要跪拜,小皇帝在他掌控之中,軍機大事根本到不了小皇帝跟前。多爾袞逢朝賀穿八團龍服,與皇帝非常接近,其朝服亦僅比皇帝龍袍少一龍而已。

這時他沒有稱帝,首先是皇帝還小,還沒有能力和攝政王產生直接正面的衝突。如果到了順治親政的年紀,以順治那種不知道隱忍的性格,直接衝突是不可避免的。把多爾袞惹毛了,就不好說了

再則,天下未定。南方還有很強大的反清勢力,戰事不斷。

支持皇帝的兩黃旗的勢力還依然不變。內部的矛盾也不是他一下子可以搞定的。

還有,他沒有兒子。他過繼的是多鐸的兒子。順治和多鐸的兒子都是他侄子,雖然後者更親,但畢竟都不是自己的親兒子。中國人得到的基業是要傳給子孫的。他現在就是實際上的皇帝,把現在的侄子扒拉下去,再傳給另外一個侄子,也沒啥大差別。

最重要的是,他沒想到自己會不到40歲就掛了。一位征戰沙場的人,誰能料到中年一個意外就下世了。

多爾袞有沒有動過奪位的心思,只有他自己清楚。也許就是沒想過,也許就是沒來得及行動。


愛新覺羅·多爾袞,努爾哈赤的第十四皇子,阿巴亥的第二個兒子。

他是清朝入關的第一功臣,如果沒有他,或許就不會有後來統治華夏大地近300年的大清王朝!

多爾袞在皇太極死後,擁立六歲的順治皇帝登基,自己則以攝政王之位統管軍政大權,南下入關,入主中原,完成了努爾哈赤與皇太極兩代帝王之心愿,於清朝有著定國開基之功勞。

事實上,許多人不解,為何多爾袞當時不自己做皇帝?反而要選擇一個六歲的小孩兒,難道真是不愛江山愛美人,為了那個叫大玉兒的女人?

對於多爾袞這樣文武雙全,頗有智計的梟雄式人物,這樣的說法顯然站不住腳。其實,多爾袞擁立福臨,實屬無奈之舉!

當年皇太極突然去世,迷團重重,沒有留下任何遺言。這讓剛剛興起的大清王朝第一次出現了政治危機。由誰來繼承大清的皇位?朝堂上幾乎刀槍相見了。

根據著名清史專家鄭天挺先生的考證,皇太極駕崩後,對於繼位人選的問題,滿清高層提出了四套方案選擇,第一,立睿親王多爾袞為帝;第二,立肅親王豪格為帝;第三,立九阿哥福臨為帝;第四,立肅親王豪格為帝,九阿哥福臨為太子。

而面對豪格,多爾袞實力上並不佔優!他雖然有著正白,鑲白兩旗的軍力。但坐擁兩黃旗的豪格不僅佔有血統上的優勢,並且其實力也不次於多爾袞。並且,皇太極在世時,為加強中央集權,不斷削弱各旗的勢力,還把正藍旗也收歸己有。出於利益關係的考慮,這三旗的代表人物必然要擁戴豪格繼位。

與此同時,皇太極生前最為信任的兩位大臣索尼與圖賴,都直截了當地表達了自己的觀點:「先帝有兒子在,必立其一。」

再加上老哥哥代善,與多爾袞素來不合,其手中的兩紅旗必然不會為多爾袞所用!

所以,在皇位爭奪過程中,多爾袞是處於劣勢的。所以,他才力主擁立順治皇帝 ,如此一來便避免了與豪格的正面衝突,防止了八旗的內亂,為日後清軍入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而多爾袞也因為擁立之功,當上了攝政王,正式接掌了大清的權柄,成為無名有實的實權「皇帝」。


扛不起大旗,因為皇太極剛入中原,漢人的天下,基業不穩,畢竟滿清是外來入侵。百廢待興,朝廷上下還是比較忠於皇太極,至於多爾袞只能當作權臣而不能干政。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