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的失望,皆因為無盡的期望。

觀眾對林永健的失望,跟對張嘉譯的失望,性質是不一樣的。

對林永健的失望,是怒其不爭,林永健本來是班裡的中遊學生,偶爾考好一次,班主任對他寄以很大的希望,可之後的發展,他又被打回了原型。

林永健獨具特色的小眼睛,給他帶來無盡榮譽的同時,也讓他形象受限,無論是扮演好人還是壞蛋,總是給人油滑奸詐之感,他就像是蜘蛛網中的昆蟲,怎麼掙扎,都無濟於事。

林永健深入人心的小人物的造型,導致他再扮演其他類型的角色,總給人穿上龍袍不像太子的感覺。

1970年出生的林永健,是我的山東老鄉,青島人。細數他的作品,截止到現在,49歲的他,竟然拍了92部電視劇,12部電影,幾乎他所有的榮譽,都是得自電視劇,而且是跟大佬合作做配角的戲。

跟林永健不同的是,張嘉譯本來就是班裡的好學生,班主任想讓他爭年紀第一,他卻安於現狀,在自己班裡學習好,稱大王就滿足了,甚至還談起了戀愛,你說氣人不?

張嘉譯本來可以更好,卻「不求上進」,這是觀眾對他失望的原因。

同樣生於1970年的張嘉譯,38歲才憑藉電視劇《蝸居》中的宋思明成名,算是大器晚成,相比較,人家林永健27歲,就獲得第17屆「飛天獎」最佳男配角提名了。

張嘉譯以前憑藉紮實接地氣的演技,讓觀眾通過《白鹿原》,《獵場》,《生逢燦爛的日子》,《營盤鎮警事》,《沉浮》,《懸崖》,《你是我兄弟》等等有口皆碑的電視劇認識了他,張嘉譯在很多劇中扮演的成熟男人,踏實可靠,讓觀眾都對他心生好感。

但是,最近幾年,張嘉譯拋棄了厚重題材的電視劇,轉而出演類似《美好生活》《我的體育老師》之類的都市青春愛情電視劇,張嘉譯演的也不錯,跟李小冉,王曉晨配合的也不錯,人們看得也津津有味,就是有一點,在這類的劇集裏,他演什麼,都是「張嘉譯",他本可以貢獻更加耐嚼的電視劇給我們看,展現出更有潛力的他。

這纔是觀眾失望的。

但是一想到,張嘉譯的強直性脊柱炎一直困擾著他,導致他的走路很」張嘉譯「直不起腰,周杰倫好像也有這樣的困擾,治不好,只能緩解。我們也許就能理解,張嘉譯為何這麼」不求上進「,不再努力突破自我。

最後鵬哥總結下

總的來說,林永健能走到今天,給人感覺是高考超常發揮了,上了大學後,又回到真實水平了。

以他的形象,他的定位,原本走不了這麼遠,可他把小人物的一招鮮給喫透了,發揮到了極致,跟對了人,纔有了今時今日的地位。

張嘉譯呢,高考發揮正常,也是名牌大學,可他本該是上清華北大的材料,他取得現在的成績,略微讓人心裡失望,有點不滿意,他本可以更好的。

我是大鵬哥,喜歡就關注我!


張嘉譯和林永健都屬於實力派男演員,而且兩人的年齡相同,到今年都將近50歲。兩人出演過很多影視劇,而且都是以電視劇為主,電視劇題材從生活劇到諜戰劇到年代劇,多種多樣。

但由於形象不同,張嘉譯出演的角色更為高大上,而林永健出演的輕喜劇類生活劇居多。要說觀眾為什麼對兩個人失望,對於張嘉譯,可能是由於接戲太多就未免質量有偏差,而對於林永健的失望,可能是希望他挑挑劇本,盡量出演精品劇。

林永健受長相拖累

兩個人都是實力派男演員,但張嘉譯的知名度和影響力目前是在林永健之上的。這也沒有什麼不公平的,因為就林永健這樣誇張的長相,能從演藝圈混出來已經是謝天謝地。

儘管1997年林永健就在當年熱播劇《和平年代》中露了面,但大家對他產生更深刻印象,還是通過他出演的央視小品。最早他和周煒他們一起出演軍事題材小品,後來開始和黃宏、鞏漢林出演生活類小品,尤其以男扮女裝女鄰居而聞名,「長得像耗子」的形象深入人心。

在這種形象的基礎上,林永健出演了更多帶有喜劇色彩的電視劇,比如《金婚》、《王貴與安娜》、《天真遇到現實》。當然他也沒有被喜劇框死,曾經出演的《歷史的天空》和《黎明之前》就頗受好評。林永健也成了角兒,帶兒子參加過《爸爸去哪兒》。

張嘉譯坐穩都市劇頭把交椅

但不管怎麼說,受形象限制,林永健出演角色的範圍還是不如張嘉譯廣。

張嘉譯坐穩瞭如今都市題材電視劇的頭把交椅,他除了極少出演古裝劇,其他各種題材的電視劇都涉足過,而且多為第一主演,其中《蝸居》、《懸崖》、《心術》、《白鹿原》等劇都成為當年的熱播劇。從作品熱播的角度說,林永健是比不上張嘉譯的。

接劇過多過濫,演員難免被「嫌棄」

但張嘉譯這些年接的劇確實有過多過濫之嫌,好像隔幾個月就能看到他在一部新劇中出現,觀眾就不再像以往一兩年看他一次那樣充滿期待,因此也就多了一些失望。觀眾對張嘉譯這樣的男演員有更多期待,因此即使他沒有退步,在觀眾看來也是不進則退。

相比來說,觀眾對林永健沒有對張嘉譯那麼大的期待,他這幾年也沒有什麼主演的新劇熱播,觀眾看到他也就隨便看看,沒有太多期待也就沒有太大失望,儘管還是有小失望。

幸好還有這兩位大叔演員

在小鮮肉橫向的電視和手機屏幕上,還有人盯著張嘉譯和林永健這樣的大叔臉看,說明一部分觀眾還是有理智的,還是有欣賞品味的。

娛樂答不休,我是鄭捕頭。歡迎關注。
觀眾對於林永健和張嘉譯兩位越來越失望,無非是他們接的戲越來越雷同,沒有太大的突破帶給不了觀眾新鮮感了。

不管是張嘉譯還是林永健,這幾年來接的戲基本是家長裏短,兒女情長,飾演的角色也都差不多,觀眾看多了也就厭煩了。要知道,張嘉譯以前都是出《白鹿原》《四十九日祭》《懸崖》《心術》這樣的好片子的,而林永健也是有著像《黎明之前》《金婚》《王貴與安娜》的代表作。觀眾的失望點在於,這老兩位都已經開始滿足現狀了。

但是大家要明白一點,好劇本是可遇不可求的。像林永健這種本來長相就一般的實力派演員,角色受限制就比較厲害,很多時候供他選的劇本就非常有限,他也要喫飯也要養家啊,所以像《重耳傳奇》《少年康熙》這樣的片子他也得接,為的就是先保證收入,再談理想和追求。

再說張嘉譯。很多人應該都知道,二叔的腰天生就有毛病,這些年是越來越嚴重了,看他平時走路都直不起腰來。在這樣的情況下,他能拍一部是一部了,又怎麼能要求他不斷地像年輕演員那樣去挑戰自己呢?一來是身體不允許,二來他的年齡也經不起折騰了。之前一直在演一些沉重的現代戲,現在演一些輕鬆的都市劇不是也挺好的嗎?

所以說,真的沒必要對這位有太高的要求。很多演員都是喫青春飯的,像劉德華、郭富城這種五六十了還能演主角的真的不多,大部分是到了這個年紀就開始演配角了,比如苗僑偉,黃秋生這些人。所以現在林永健和張嘉譯還能多演幾部戲,喜歡他們的觀眾就偷著樂吧。

多讀書多看報,不如關注「查娛日爆」。


為什麼有些觀眾會對張嘉譯和林永健越來越失望?

這就好像有些觀眾對成龍越來越失望一樣,因為年齡擺在那,各方面的機能都下降了,巔峯的時候已經過去了,重心也更偏向家庭了吧。

張嘉譯和林永健都是大器晚成的演員

演藝圈有很多明星都是大器晚成的,王凱、吳秀波、王學圻等,當然,張嘉譯和林永健也算是大器晚成的演員。他們的演藝之路走的並不順利,但都挺過來了,有實力又努力的人,差的只是一個機會,而他們也都等到了。

張嘉譯1999年就從北京電影學院畢業了,但他在校期間就出演了他的第一部電影《魔錶》。但畢業之後,他整整四年一直處於無戲可拍的階段,直到1995年張嘉譯纔有機會出演電視劇《道北人》,之後又沉寂了四年才又接到了戲。

換作是一般人,早就已經放棄了當演員的這個夢,可張嘉譯還是抱著希望一直苦撐下去。終於在2009年,張嘉譯被幸運之箭射中了,與海清、文章一起主演的電視劇《蝸居》深受觀眾喜愛,也讓他受到很多人的關注,演藝事業終於忙碌了起來,而那時候的張嘉譯已經40歲了。

說來也巧,林永健和張嘉譯是同一年生人,都是1970出生。而林永健早年間是在部隊的話劇團工作,也是從底層做起,從場工到龍套再變成漢奸專業戶,一路的心酸歷程只有他自己知道。

三十而立的林永健,離開了部隊,當起了北漂,依舊是出演一些龍套和小角色。多年的部隊生涯,讓林永健喫得起苦,沒有被拮据的生活磨滅掉自信心和希望。2005年,林永健終於等來了機會,不僅和張國立、鄧婕一起主演了電視劇《龍非龍鳳非鳳》,還有幸出演了央視春晚小品《裝修》,他一人分飾三角,尤其是那個操著一口天津話的大姐形象深入人心,深受觀眾喜愛。

隨後,林永健的事業就迎來了春天,在2009年,林永健和海清,一同出演了情感劇《王貴與安娜》,林永健一改往日反派形象,飾演的是一名大學教授。所以林永健也是在40歲的時候才樹立自己良好的熒幕形象。

但對於大器晚成的演員,網友們對他們期望相對更高,更想看到他們在不同領域有所發揮,但他們本身起點就很高,所以很難再能有所突破。

更注重家庭,缺少對演戲事業的拼勁

人到了中年,想要的是穩定,而不是拼搏。林永健和張嘉譯都有了家庭,而且年輕的時候都曾拼過,只不過觀眾都看不到。

林永健在錄製《爸爸去哪兒》的時候也說過,自己之前拍戲太忙了,都沒有時間陪伴兒子,兒子四歲之前的人生他都沒怎麼參與,後面的人生他不想再錯過了。他坦言會減少工作量,盡量多出時間來陪伴兒子一起成長。所以林永健之後的工作量明顯減少了,也沒有更多優秀的小品推出。

張嘉譯也屬於晚婚晚育,自然也是把重心轉移到了家庭。所以觀眾發現張嘉譯的戲路變窄了,主要都是出演一些都市情感劇為主,角色設定也基本相同,所以演技當然不會有什麼突破,表演風格也很雷同。

所以有些人才會對他們越來越失望,但當我們站在他們的立場上,為他們設想一下的時候,你就能明白些什麼了,沒有人願意用一輩子來拼搏的,那就失去了人生的意義。


為什麼把林永健和張嘉譯聯繫在一起?原來,兩人都是中生代實力派演員,而且都是1970年的,是這樣嗎?

但要說有些觀眾對林永健和張嘉譯很失望,我有些不理解,失望的點在哪兒呢?我對林永健瞭解不多,印象最深的就是他在春晚上的「優質表現」,尤其是在小品《裝修》中一人分飾三角,真是讓大家看到了他的搞笑天分和演技實力。

後來,林永健還演過很多好看的電視劇,包括《黎明之前》《馬文的戰爭》《王貴與安娜》《老馬家的幸福往事》《林師傅在首爾》《我叫王土地》等,說實話,林永健的演技實力毋庸置疑,觀眾為什麼要失望呢?

我猜想有些觀眾對林永健失望,是因為他近幾年的作品沒有前些年的那麼深入人心。

對於粉絲無數的張嘉譯來說,他的情況與林永健相似。張嘉譯前些年畢竟拍過《你是我兄弟》《借槍》《懸崖》《下海》《浮沉》《一僕二主》《白鹿原》等算得上經典的電視劇。

最近兩年,張嘉譯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作品確實沒有前些年多。但請不要對張嘉譯失望,他與閆妮合作的電視劇《少年派》,以及他與張一山合作的《大叔與少年》,很快就要與大家見面了,張嘉譯依然值得期待!


有些人對林永健和張嘉譯越來越失望,也不看看這老兩位多大年紀了,還能像年輕時候那麼折騰嗎?

張嘉譯和林永健這兩人都是實力派演員,出道這些年拍了不少好劇,塑造了很多經典的角色。對於他們這些又低調演技又好的演員,觀眾自然希望他們可以多拍點好劇,多演點經典角色,好打發自己的無聊時間。這本來都沒什麼問題,問題就在於很多人忽略了他們兩個的年齡。

演員也是有生命週期的,就算是實力派演員,隨著年齡越來越大,能接到合適角色的機會也是越來越少。張嘉譯當然想一直拍《白鹿原》這種大製作好劇,角色既有挑戰性又能讓自己成長,還能樹立在觀眾心中的地位。但是這種好劇好幾年都出不來一部,難道張嘉譯就這樣空等著什麼也不幹嘛?

還有林永健,其實他的處境比張嘉譯更加尷尬。樣子既長得不出挑,又沒有張嘉譯這樣的高人氣,所以接不到好本子的時候,像《重耳傳》這樣的捧新人爛劇他也得接,畢竟也要喫飯還要養活一家人。但是最起碼,他沒有敷衍去完成任務,雖然電視劇一般,但是單論演技他們都是沒得說的。

所以對於他們老兩位,不妨寬容點吧。張嘉譯一直演了不少沉悶的角色,現在回歸都市生活輕輕鬆鬆也挺好的,不用整天在劇裏要死要活的了,像《白鹿原》《四十九日祭》這些劇,看起來都讓人怪難受的。到了五十好幾了,能演一部是一部,且看且珍惜吧。

關注頭條號「星途迷影」,看更多精彩點評!


為什麼有些人總喜歡「信口雌黃」?

你個人代表不了「有些」,您太抬舉自己了,你只能叫「個別人」罷了。

「個別人」可能對任何人「越來越失望」,特朗普、范冰冰、秦始皇、郭德綱……,有什麼奇怪嗎?大驚小怪!

網友都說了,白鬍咧咧!

題就別跟著「胡咧咧」了,真的很反感很多人為了追求什麼「關注」、「流量」什麼的,沒有底線。自媒體畢竟還帶著「媒體」二字,有點媒體人的尊嚴好不好?

還有那些「賣經驗」的,通篇介紹自己如何月入幾萬;「賣字數」的,為了湊足幾千乃至一萬的字數,通篇胡說八道,言之無物。

傳統媒體都有自己的編輯,可是今天的自媒體審核靠的是AI

創作是一種素養,通常傳統媒體會有自己的編輯審稿,我們不說編輯們的水平比投稿人高許多吧,起碼越出名的媒體或者報社使用的主編水平就越高,這一點毫無疑問吧。

相比之下,今天的平臺AI,甚至人工審核人員,文學素養在什麼水平呢?

很多行業冒出了越來越多的平臺,都玩著「整合資源」的把戲

說實話,這種做法「成也蕭何敗蕭何」,怎麼解釋呢?哈哈,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呼籲提高創作者把注意力多關注在文章質量上吧,少把精力都放在形式上。


歡迎關注,歡迎不同觀點,自由聊天,反對為了自媒體而自媒體

去年張嘉譯大叔一連多部老少配愛情片,就給他的路人感拉下許多,演技上面也讓觀眾覺得太單一。

林永健的情況也是這樣的,他長了一個配角臉,卻總是讓他演主角,反而會限制住了他的發揮。

林永健在「大叔圈」的演技處於中等吧,畢竟他的作品比較侷限,可能也跟長相有關,很多可以體現演技的角色他接不了,他只能接一些「小人物」,發展空間的侷限,沒辦法說他演技上乘,但是他的演技,絕對是在線的,只是沒有太多讓人驚艷的作品。

另外,略微讓人失望的是他的喜劇,他的喜劇角色往往都在演自己,層次不夠豐富。也可能是他前幾年觀眾緣太好,接了太多同類型的角色有關係吧。


我覺得觀眾對這些老戲骨要求有些苛刻了,現在是小鮮肉當道,小鮮肉的身價高了,這些老戲骨的身價自然就低了,供他們選擇的空間會越來越小。這兩位演員都適合演「正劇」,沒有好的劇本出現也得接一些類似於「青春劇」之類的爛劇。演員也只是一份養家餬口的工作,老演員的沒落應該歸咎於這個已經「變形」的市場,無演技的「小鮮肉」為什麼會有那麼高的身價?會有那麼多的劇本?市場決定的。。。。。


這是人之常情。

二戰期間,美國總統富蘭克林·羅斯福說過一句名言:「政治家的生涯往往是短暫的,就像演員不會永遠受到觀眾的歡迎一樣。最初的好感褪去之後,喜新厭舊是人類的天性。」羅斯福總統說這話的時候,二戰正酣,他正在考慮要不要打破華盛頓立國以來的傳統,準備第三次競選美國總統。

試想:就連羅斯福這樣偉大的人物都能意識到這一點,知道自己不能久久地佔據政治舞臺,而不考慮及時抽身而退的問題。更何況像張嘉譯、林永健這類演員,不可否認,他們的確是演技精湛的好演員,但是,無論你的演技有多麼精湛,不可否認的事實是:你的那張臉,總有被人看膩的時候,而新的好演員也在不斷地推陳出新。

這是一個符合人性的社會規律,誰也無法避免這樣的命運。所謂:「長江後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灘上」,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