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 林

日本政府日前將所謂「印太戰略」,改稱為「印太構想」。日本官方對此的解釋是,一方面希望藉此贏得東盟國家的支持,一方面也是中日關係改善的結果。11月14日至18日日本首相安倍將訪問新加坡、澳大利亞和巴布亞紐幾內亞三國宣傳「印太構想」。

《日本經濟新聞》11月13日透露,「戰略」消失的契機是今年8月在新加坡召開的東盟地區論壇(ARF)。在日本的敦促下,論壇主席聲明寫入了「印太戰略」。但在這個聲明起草過程中,不少東盟成員國表示「如果是『戰略』,則我們難以加入」。於是,日本方面開始探討修改措辭。

日本政府作出修改,與之前對「印太戰略」的態度大相徑庭。況且,所謂「印太戰略」是安倍2016年提出的,後來得到美國的積極支持和推動。其內容是,從太平洋到印度洋的廣大地區,擁有所謂「相同價值觀」的國家進行合作。日本、美國、澳大利亞和印度起主導作用。今年,美國已將美軍「太平洋司令部」改名為「印太司令部」。

沒想到事過兩年,日本就對此作出調整,除了評論家們分析這種改名有多少象徵意義和多少實際意義,很多媒體順著日本的引導,將這看成是日本重視中國,減少向中國施加影響的具體做法。

也有觀點認為,在地緣經濟戰略上,現在日本與美國出現了相當嚴重的摩擦。美國總統特朗普主張以更容易反映美國主張的雙邊貿易協定取代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PP),並強烈要求日本糾正美日雙邊貿易不平衡問題,進一步開放市場,削減美對日貿易逆差。美國在決定對世界上多個對美出口鋼鋁製品的國家和地區徵收關稅時,日本作為美國的盟國赫然被列為徵收對象。

當然,日本與美國的運作有所不同。美國希望以四國(美國、日本、澳大利亞和印度)同盟機製為基礎,逐步打造亞洲版北約。同時以「印太戰略」為抓手,積極拓展美國在印太地區的夥伴關係網路。特朗普政府還通過出口先進武器、舉辦「2+2」對話會等方式,持續拉攏印度,並推動印度「向東行動」,加強與東南亞國家關係。

不過,印度卻謹慎地與之美國保持一定距離。今年以來,由於印度越來越致力於修復與中國的關係,莫迪政府調整了印度的戰略。4月27日和28日,中印領導人在武漢進行了「非正式」會晤,使雙邊關係重回正軌。雙方高層還在6月的青島上合組織峯會間隙以及7月的南非金磚國家峯會上進行了兩次雙邊會談。僅在三個月時間內,莫迪兩次訪問中國,打破了外交的先例,折射出印度渴望修復對華關係的焦急心態。

其實,特朗普政府說一套,做一套,其公信力和領導力大打折扣,也讓印度失望。雖然美國希望與印度建立緊密的雙邊關係,但上月印方邀請特朗普出席在新德里舉辦的印度國慶閱兵式,卻遭到美方一口拒絕。顯然,印度發現美國是靠不住的,因此,印度把手伸給中國。

此外,作為首批擁護「印太戰略」的國家之一,印度尼西亞也開始淡化這一拆求,並歡迎中國、俄羅斯在區域內的合作,包括在南海問題上,印尼也緩和了語氣。不只是印尼,包括菲律賓、馬來西亞等在內的東盟國家都愈發認為,身處大國間的「零和遊戲」,所在國的對外政策必須「求穩」、「尋求平衡點」。

在日本調整「印太戰略」的時候,特朗普卻缺席本月中旬相繼召開的東亞系列峯會和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非正式會議(APEC)峯會,讓一些印太國家對美國的信心大打折扣。美國副總統彭斯雖然重提「印太戰略」,但他畢竟只是副總統,無法召開類似美日澳印四國同盟這樣的首腦會議。

更重要的是,多數印太國家不願在中、美明確選邊站。以新加坡為首的東盟國家,在東盟與東亞系列峯會宣佈與中國主導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達成協議,抗拒特朗普的「美國優先」貿易保護主義,恐將讓特朗普極力推崇的「印太戰略」為美國針對中國的謀略落空,從而讓中國贏回一局。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