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pression】

Coupa Coffee門口的長椅上,有一個戴墨鏡的小哥哥,在愜意享受他的午後時光。

我走到他面前,高大的我擋住他面前的陽光,引起了他的注意。

「小哥哥,願意回答我幾個問題嗎?「

他叫Artie,很猶豫地接受我的採訪,並指出他時間不多。

兵來將擋水來土掩,那我就快一點問咯!

【Interview】

第一個問題:你在斯坦福做什麼?

他在負責一位知名人士(中世紀的人權活動者兼傳教士)著作的整理和出版。文獻都在檔案庫裏,並不是公眾可見的。他們要把這些文獻編撰成書,公開發行給公眾,並且免費。

他在南卡羅來納州讀書,現在是大學的最後一年,來斯坦福工作。

第二個問題:你的人生熱情是什麼?

嗯...不知道,真的很難說,事情一直在變動(always in flux)。

他今年23歲,他自己覺得可能是年輕的緣故,所以並沒有確切的人生熱情。

如果非要說的話,改善周圍人的生活吧。從個人的角度,他很希望能改善他母親的生活。能夠「齊家」之後,他希望做一些對所有人都有益的事情。

關於權力或地位,他沒有什麼興趣。

第三個問題:如果你明天要死了,今天要做什麼?

到大自然中去,和愛的人共度時光、看令人驚奇的美景。

可能會去優勝美地國家公園(Yosemite National Park),看看那裡的山谷、瀑布與花崗巖。

第四個問題:你年少時的夢想是什麼?

很小的時候,他的答案是「一名軍人」。

他在教堂裏長大,當神父問他以後想做什麼時,他回答說:他想殺掉納粹。在那以後,他又想當一名神父。

漸漸,宗教對他不再那麼舉足輕重,他沒有成為神父,但有趣的是,他現在研究的就是一名神父。

在成長的過程中,他興趣不斷改變,同時也感受到來自各方的壓力,他父親和叔伯想讓他成為工程師,但他並不想做。

於是,他選擇了一個家人覺得「沒什麼價值」的專業——歷史。

一種人們總會說「你以後能幹什麼」(德語「Brotlos」,意思是連麵包都沒得喫)的專業。

不過,他會證明他的努力是「有價值的」。

德語"Brotlos",常形容藝術家

第五個問題:你最後悔什麼?

對於朋友,他總是將他們的付出和關懷當作理所當然。

將近一年中,他對朋友總是不慍不火,平平常常,甚至有時還會忽視他們。現在意識到了這個問題,還不算晚。

第六個問題:你未來五年有什麼計劃?

可能再去讀一個歷史碩士。

第七個問題:你對年輕人有什麼建議?

前進的路上,會遇到很多限制,可能是金錢上、社會上或者政治上的限制。你需要想方設法來擺脫它們,不要無所作為(apathetic)——別停留在你的舒適區中!

不要活得太舒服,要更努力去拼搏!

Try harder!!!!!

【Inspiration】

Artie看樣子跟我差不多,也跟大多數同齡人差不多,是一個比較迷茫的年輕人。

他全程帶著墨鏡跟我講話,拍照時也不願摘下。可能是太陽曬,我也很尊重他的保護隱私的心理。不過,可能這也是我比較喜歡採訪年紀大一點人的原因吧,他們不會有年輕人那麼強的防備心,經歷得多了,「自我」也沒有那麼重要了。

關於前途的很多事情,他也沒有想清楚。以至於回答我的每個問題時,都有些支支吾吾的。

其實,這是我們當今時代很多年輕人的寫照,不瞭解、也沒有真正思考過自己的熱情,看得不夠遠。所謂的優秀之人,也有許多平庸之處。

可能,全球很大一部分年輕人都是這樣吧。沒有太多自己的想法,走上現在這條路是為了證明他人的錯誤,花了許多青春時光在迷茫:

「我真的不知道以後要幹嘛!」

如果大家認識二十多歲年輕人,應該多少聽過這樣的話。或者自己也曾經說過。

這很正常,名校的學生,這種現象更加明顯。

20多歲的我們,真的很困惑,到底什麼最重要?

金錢?青春?夢想?

選擇太多,慾望太多,想法太多,才會迷茫吧。

結果,時間都花在「思考」以後要做什麼上了,迷茫的時間太多,做事的時間太少。

有幸認識一位很成功的德國企業家Roppel先生,他從一名普通工程師做到多家食品公司總經理,年近花甲思維仍然活躍,他告訴我:做決定的時候,不要考慮太久,「猶豫」的危害比做錯決定的危害更大

Artie說的最後一段話我倒是比較贊同,如果你想Make a difference,你不能無所作為,無動於衷,不能像大部分的人那樣——隨波逐流。

動起來吧,去接觸更多信息,接觸其他圈子的人,世界並不只像你想像的那樣。

做決定也不必太猶豫了,畢竟有一句話:

對待生命,不妨大膽一些,因為我們終究要失去它。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