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飢餓的蘇丹》是一幅震撼了無數人心靈的照片,它最初刊登在《紐約時報》上,後來又獲得了影響巨大的普利策獎,它的拍攝者日後自殺了,因此許多人(尤其是國人)相信,他因內疚而輕生,是他作為攝影記者追求精彩鏡頭與新聞道德和社會公德之間尖銳衝突的結果。

其實,事情遠非這麼簡單到一因一果的程度。我寫的教材《媒體道德與倫理:案例教學》對此經典案例和國內業界學界的諸多情節錯誤和缺乏依據的推斷提出過辨析,現簡述如下:

1993年3月,32歲的南非白人自由新聞攝影師凱文·卡特到蘇丹南部採訪。在阿約德村附近,柔和而高亢的嗚咽將卡特帶到一名骨瘦如柴的蘇丹幼童身邊。這名一歲上下的女孩在掙扎著走向一個食物供應點時停下來歇息,這時一隻禿鷹飛將而至她的近處。

卡特說,他等待了20分鐘左右,期待禿鷹振翅飛離。但它沒有飛走。卡特拍下了這個令人難以釋懷的場面,然後將禿鷹攆走。後來他告訴一名採訪者,他在一棵樹下坐了很久。

他的父親吉米·卡特在他死後說:他「抽煙和哭喊」,「凱文總是帶上他做的工作的恐怖」。但另一種說法是,該圖片是歷史上最能打動人心的十幅新聞照片之一,孩子死於體力衰竭,多隻禿鷹耐心地等待她的死亡。

照片投給了《紐約時報》,並於3月26日首次刊登。隨後出現在全世界許多報紙上。一夜之間有數百名讀者詢問《紐約時報》那孩子是否還活著,迫使該報專門刊登一則編者說明,稱女童有足夠氣力走避禿鷹,但最終命運不得而知。

1994年4月2日,《紐約時報》給卡特打電話,告訴他獲得了普利策新聞獎中的特寫攝影獎。7月27日,33歲的卡特留下7歲的女兒自殺了。警方在卡特停在約翰內斯堡郊區的皮卡中發現了他寫給有人和家人的幾封信。調查顯示,他死於一氧化碳中毒。

他在遺言中說出的原因比藉助悲劇而獲獎後的內疚更複雜:「我鬱悶……沒有電話……租房子的錢……贍養孩子的錢……還債的錢!!!我腦子裡儘是這樣的記憶:殺人和屍體、憤怒和痛苦……餓得要死的或受傷的孩童、亂開槍的瘋子、經常是警察、殺手、行刑者……」

他拍下了一張傳世之作,可是他由於被認為一味拍攝而沒有施救而受到猛烈批評,有人稱他為「在場的另一隻禿鷹」。內疚應該是卡特自殺的一個原因,但不一定是唯一的。

國內有論者指出,卡特自殺的直接原因主要不是因為這張照片受到批評,而是由於他目睹蘇丹飢餓的人群精神受到刺激、好友在採訪中殉職、他工作時丟失一包未沖洗的膠捲等綜合因素造成其精神崩潰,等等。

但是據國外資料,卡特出身於英國移民家庭,他同情種族隔離制度下黑人的遭遇,在服兵役其間因一名黑人侍者被毆打而受到刺激。他得了抑鬱症,並試圖自殺,此後當上攝影記者。朋友們說,卡特情緒狂暴,這既給他帶來工作激情,也驅使他走向時而欣快、時而抑鬱的極端。

2011年2月14日,西班牙《世界報》刊文講述了照片背後的真實故事。如果人們觀察這幅高解析度圖片,可以看到幼童右手帶著一隻塑料圈,上面寫有T3字樣。那是聯合國食品供應站發放的,T代表嚴重營養不良,3代表到來的順序。這意味著孩子活過了饑荒,避過了禿鷹,這與人們的不詳預料迥異。

《世界報》記者阿爾韋托·羅哈斯等人走訪了阿約德村,探尋孩子的下落。他見到了孩子的家人。幼童不是女孩,而是男孩,名叫孔·尼翁(Kong Nyong),這得到了他父親的證實。他告訴記者,孔·尼翁從饑荒中康復並長大成人,但在記者來訪4年前死於熱病。

這個案例經常被國內論者作為一個典型,來說明新聞記者在現場不能為了獲取職業成果而放棄救助之責。但是其情境經常被簡化和一定程度的誤讀。讀者如果僅僅根據凱文·卡特那張照片顯示的兒童與禿鷹的空間距離,那就可能誇大了兒童的危險。還有人說,禿鷹並不經常攻擊活人。

我們根據晚近的資料得知,凱文·卡特並沒有置那個孩子於不顧,孩子活了下來。還有一點很重要,那就是自殺原因的複雜性往往被人忽視。換言之,卡特自殺的真實原因可能永遠不能為我們所全面了解。當然,為了減少誤讀,攝影記者在作品發表時可以附加一些關於情景的說明。


補充說明一下:

這個記者後面之所以自殺,是因為當時的編輯覺得這個事情必須炒作一下、討論一下,才能更引起大家的關注。

在媒體高度發達的美國,單純報道非洲的貧困問題已經提不起大家的興趣了。正如現在報道山區和非洲的貧困提不起大家的興趣一樣。

這個記者也是這個局中的一部分。真的非常感慨,如果沒有這樣的炒作,可能大家現在都還不知道。包括現在很多極度的貧困,很多優秀的作品,無法進入所謂主流的視野。但是,商業化的報道有時候遊戲規則是很殘酷的。

總結兩句話:

真正的黑暗是無法被看見的,真正的痛苦是發不出聲音的。

所謂知識就是權力!

最大的權力就是話語權!!!!


謝謝邀請。

身為媒體工作者,對這樣的事情,深感痛心。

冬天,有些媒體朋友,為了證明某些飯店的油污容易把行人摔倒,就舉著相機,守株待兔,等到行人摔跤以後,按下快門,然後義正言辭的聲討飯店不規矩。

其實,這樣的事情,從傳播學角度來看,只是想引起人們的重視;但是,看到危險以後,及時把他消除了,比一片報道更實惠。

新聞道德是新聞工作者在自己的職業活動中,應當遵循的道德準則和規範。它是新聞職業出現之後,新聞從業人員在長期的新聞勞動實踐中逐漸形成和發展起來的。由於新聞工作的特殊性,新聞道德除了一般職業道德的共性外,還具有不同於其它職業道德的個性特點。新聞道德從共性方面說,新聞道德作為職業道德的一種,它同其它職業道德一樣,具有社會性、階級性、規範性、約束性、實踐性等特點。從個性方面說,在新聞道德理論研究中,仁智互見,眾說紛紜。有人認為:「新聞道德作為職業道德的一種,它是由社會經濟關係決定的社會意識形態,與其他職業道德相比較,新聞道德又具有鮮明的階級性和強烈的政治色彩。新聞道德之不同於其他職業道德形態的根本區別,還在於它對新聞報道行為的發生的特殊的規範意義」。


普利策頒獎儀式結束後,1994年7月27日夜裡,警察在南非東北部城市約漢內斯堡發現凱文·卡特用一氧化碳自殺身亡。 遺言:「真的,真的對不起大家,生活的痛苦遠遠超過了歡樂的程度。」 凱文與朋友肯·奧斯特布魯克等人一起組建了「砰砰俱樂部」。「砰砰俱樂部」另一攝影師西爾瓦也是凱文的好朋友,他與凱文拍到了同樣的場景(不同的取景和處理),只是沒有獲得任何獎項。1993年,就在凱文拍到那張著名照片後不久,「砰砰俱樂部」一伙人又來到托可扎採訪一次暴力事件,由於陽光太強,凱文先回到了城裡,但很快他就收到了肯在托可扎被槍殺的消息,此事幾乎徹底擊潰了凱文的意志,事後他曾經表示,應該是他而不是肯去挨那顆子彈。 據凱文的朋友們回憶,從這之後凱文開始公開地談自殺的事,一部分是因為肯這件事,但更大的原因還是他對錢的焦慮,入不敷出的經濟狀況讓他不得不接受了一份到莫三比克採訪的任務。這時凱文的狀態確實出了一些問題,儘管使用三個鬧鐘,他還是耽誤了前往莫三比克的早班飛機。當然,更糟的事還在後面,當他從莫三比克回來時,居然把一包未沖洗的膠捲弄丟了——種種不順讓他感覺生不如死。

新聞道德

是從事新聞信息傳播活動的新聞工作者在長期的新聞實踐活動中形成的調整人與人、

人與社會之間相互關係的行為規範。是人類信息傳播活動的基本行為規範。同所有的社會道德一樣,它是一種社會意識現象,新聞信息傳播行為的道德規範,是在一定的歷史時期和一定的社會條件下逐漸形成並不斷得到充實的,而且隨著社會經濟形態的變革和新聞事業的發展,不斷充實和更新著自身的內容和形式。

人言可畏也好新聞道德也罷,記者也因社會譴責收到了懲罰,而對他的語言抨擊並未停止,逝者已矣,我們不能否認他的天賦和才能


人言可畏。記者應該最明白他們的報道不管怎樣都會有輿論評價。他們本身也在用自己的鏡頭語言記錄這社會。而當他們記者reporter職責是記錄事實,他做到了最基本的新聞道德的堅守卻失去了作為人的道德底線的堅守。

當人們言論攻擊他的時候又有沒有想過去伸出自己的手去幫助這些難民。記者一個人的能力有限?


職業只是人活在世上的遊戲,無所謂所言的遊戲道德是什麼!做人要講道德,因為道德是為人之本!如果人有道德良心,看到這樣悲哀的場景,第一的反應就是抱起那孩子。而不是冷漠的以旁觀者的姿態,抓拍所謂的能博人眼球的新聞相片。拍這樣的相片獲世界大獎,遭他人斥責,純粹就是咎由自取。畢竟他也以死回應天下,就更沒什麼可說的了!


如果換是我,也難說會不會跟他一樣的選擇。

看到那樣的情景,因為自己的職業,主要是記錄下來,但卻不能給他們任何幫助,眼睜睜的看著他們死去,我想大部分人的良心都會撐不住的。

他因此獲了獎,但每天都活在自責和悔恨之中,最終的選擇也就不奇怪了。


應邀。攝影師選擇自殺是不對的。世界是多元化的,應自力自強,勇於同大自然、侵略等去做鬥爭。西方前300年有幾位科學家提出日心說,地球圍著太陽轉,違背了過去傳統的地心說,有個科學家被判火刑死亡(可能是伽利略)。上百年後,又平反了。新聞道德應以事實為根據,以科技為支撐,以正能量為前提去報道。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