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真實的文天祥之死,可能要出乎大家的意料——

文天祥根本不想死,也根本沒把自己當成什麼「民族英雄」。

中學歷史課本中的文天祥,似乎是個為漢族命運誓死決絕降元的剛烈形象,真實情況可並非如此。

在文天祥的時代,並沒有漢族這個說法。文天祥本人,也不持任何民族主義立場。他對元朝的抗拒,主要是由於本人受過正統的儒家教育,是個有忠君思想的士大夫。

因此,文天祥拒絕元朝的招撫,是由於他是元朝遺臣,本身就不宜出仕新朝。

文天祥只求元朝別讓他當官,其他做啥都行。

這在史料中可是有很多證據的。

像是《宋史》就記載道,元世祖忽必烈派王積翁勸說文天祥時,他竟然回答道:

國亡,吾分一死矣。儻緣寬假,得以黃冠歸故鄉,他日以方外備顧問,可也。若遽官之,非直亡國之大夫不可與圖存,舉其平生而盡棄之,將焉用我?

這段話中有兩個關鍵語句:

①儻緣寬假,得以黃冠歸故鄉,他日以方外備顧問。

意思是:只要別讓我當官,我甘願當一個被元朝蒙古人統治的順民。只要元朝朝廷對我文天祥有需要,我願意當個顧問啥的。

②若遽官之,非直亡國之大夫不可與圖存。

意思是:如果一定要讓我文天祥當官,我一個士大夫只能一死了之了。

換言之,文天祥只是不想當官。只要不當官,就守住了士大夫的忠君體統,給元朝出謀劃策當顧問也無所謂。

除此以外,文天祥還有兩個弟弟,他在死前曾給弟弟文天璧寫信,明確支持弟弟去做元朝的官員,是為:

我以忠死,仲以孝仕,季也其隱。


文天祥被擒後確實曾經向忽必烈提過一個條件,只可惜同樣是南宋狀元宰相的留夢炎深知文天祥的為人,阻止了忽必烈放走文天祥的想法,這個漢奸留夢炎一句話最終讓文天祥無法脫身繼續抗元,也堅定了忽必烈殺死文天祥的想法。

文天祥與陸秀夫、張世傑並稱為「宋末三傑」,在他二十歲的時侯,考取了進士,參加殿試寫了一篇「御試策」,洋洋洒洒寫了一萬多字沒用草稿,宋理宗定位狀元,只不過為人剛直的文天祥仕途並不順,幾經沉浮後,在37歲的時侯退休了。

咸淳九年(1274年),文天祥被起用,任命為荊湖南路提刑,第二年被委任為贛州知州。

德佑元年(1275年),南宋臨安城裡亂成一團,面對節節推進的蒙古兵,南宋各級官員紛紛棄職逃命,拋下66歲的謝太皇太后和4歲的宋恭帝趙?,南宋政權搖搖欲墜,就在這些文臣武將紛紛棄官逃命的時候,身為贛州知州的文天祥卻挺身而出,在接到朝廷詔令天下勤王的詔書後,文天祥捧著詔書痛哭流涕,隨即變賣家產充作軍費,集結了一萬多人向臨安進發勤王。

有朋友勸他說你這些人就是烏合之眾怎麼能擋的住蒙古的虎狼之師,文天祥回答道:「我也知道是這樣,只不過國家有難,征天下兵,無一人一騎入京,我深恨與此,故不自量力,而以身徇之,希望天下忠臣義士有風聞而起的人,那樣國家就有保障了。」

德佑二年(1276年),文天祥被任命為臨安知府,協助拱衛京師,蒙古大軍逼近臨安城的時候,左丞相留夢炎和右丞相陳宜中相繼開溜,謝太皇太后只好頒發懿旨,任命文天祥為右丞相兼樞密使,派他去跟元軍主帥伯顏講和談判,文天祥到元軍營後與伯顏抗爭辯論,伯顏大怒把文天祥拘押起來。

在文天祥被拘押後不久,走投無路的謝太皇太后帶著宋恭帝出城向元軍投降。在宋恭帝投降後3個月,陸秀夫和張世傑在福州擁立趙昰為帝,是為宋端宗,而被元軍押解北上的文天祥找到一個機會逃脫,輾轉來到福州,與他們一起繼續抗元。

公元1276年7月到1278年12月,文天祥先後組織義兵對抗元兵,還一度收復了江西贛州、吉州等一些地方,可惜元軍勢大,文天祥在永豐被打敗,妻妾子女都被抓住,文天祥的摻議軍事趙時賞自稱是文天祥,被抓後遇害,文天祥因此得以逃脫。文天祥召集殘兵駐紮南嶺,再後來轉移廣東潮州,準備和張世傑部會合,不幸軍中流行瘟疫,士兵死了幾百人,文天祥唯一的一個兒子也死於瘟疫。

文天祥就這樣再敗再戰,一路轉戰到廣東海豐時,不料遭到張弘范軍隊偷襲,猝不及防的文天祥被元軍抓住,倉促之中文天祥想服毒自殺,但是沒死成。

元將張弘范抓到文天祥後,左右喝令他下拜,文天祥傲視不屈,張弘范很佩服他,為他解綁以賓客禮節接待,隨後要文天祥寫信勸降張世傑等人,文天祥說:「我無法保衛父母,還要教別人背叛父母,可能嗎?」文天祥後來寫了自己過珠江口外的零丁洋時做的一首詩給張弘范,以示回答。

1279年二月,陸秀夫和張世傑帶著又擁立的趙昺來到廣東崖山,率領殘餘十幾萬南宋軍民與元軍展開戰鬥,最終慘敗,陸秀夫背著宋帝昺投海自盡,張世傑船翻溺死,南宋至此徹底滅亡。

張弘范在崖山海戰後勸降文天祥,文天祥不為所動,張弘范感其仁義,派人將文天祥護送到京師呈見忽必烈,在路上文天祥絕食八天求死,沒想到仍然不死,於是他放棄絕食,決定與蒙古周旋到底。

忽必烈對於文天祥很欣賞,派了好幾撥人來勸降,當忽必烈派王積翁勸降文天祥的時候,文天祥說道:

國亡,吾分一死矣。儻緣寬假,得以黃冠歸故鄉,他日以方外備顧問,可也,若遽官之,非直亡國之大夫不可與圖存,舉平生而盡棄之,將焉用我?

意思就是國家亡了,我只能一死報國,倘若因為寬赦,能以道士回歸故鄉,以後再以方外之身當顧問,那還可以,假如立即給以高官,不僅與亡國的士大夫不能相容,而且把自己平生的抱負全都拋棄,那麼任用我有什麼用。

王積翁想想有道理,就想聯合其他幾個前南宋的官員去請求忽必烈放文天祥去當道士。這時候留夢炎跑出來說:

天祥出,復號召江南,置吾十人於何地!

文天祥跑出去,又再號召江南百姓反抗,我們幾個會被置於何地。

文天祥提這個條件就是緩兵之計,本想著能放出去再戰鬥是沒希望了,此後忽必烈派了宋恭帝趙顯來勸降,文天祥痛哭流涕,北跪於地只說了四個字:「聖駕請回。」

忽必烈又讓在宮中為奴的文天祥妻女寫信給他訴苦,文天祥心裡也痛苦的很,但仍然不肯投降,寫了一封信回復家人:「收柳女信,痛割腸胃。人誰無妻兒骨肉之情?但今日事到這裡,於義當死,乃是命也。奈何?奈何……可令柳女、環女做好人,爹爹管不得,淚下哽咽哽咽。」

文天祥被關了四年,始終不屈,最終被忽必烈賜死,臨刑前文天祥面朝南方跪下,從容就義!


文天祥被押送到大都的時候,曾經給忽必烈提過一個投降的條件:「儻緣寬假,得以黃冠歸故鄉,他日以方外備顧問,可也。」就是說,如果能夠讓他以道士的身份回故鄉,他就投降。而且,他不但可以投降,還可以方外之人的身份,給忽必烈當顧問。

(文天祥劇照)

這其實是個不錯的主意。因為忽必烈也曾把宋恭帝送到西藏去出家當和尚。既然可以把宋恭帝送去當和尚,為什麼不可以把文天祥送去當道士呢?不過,忽必烈最終沒有答應文天祥。他沒有答應,是什麼原因呢?

其一,留夢炎等投降元朝的大臣反對。

留夢炎等投降元朝的大臣們為什麼會反對呢?他們的擔心主要有幾點:

一是文天祥會是一個揭留夢炎等人傷疤的人。只要文天祥活著一天,留夢炎等人的日子就會難受一天。

二是忽必烈重視文天祥,肯定文天祥的價值,就是否定留夢炎等投降派的價值。忽必烈重視文天祥這樣忠誠的「純臣」,肯定就不會容忍留夢炎這樣的「貳臣」。當年李世民非常重視徐茂公,而要殺掉單雄信,就是李世民重視「純臣」,厭惡「貳臣」的表現。

三是文天祥在江南東山再起,如果成不了氣候倒也罷了,成了氣候,他們最恨的肯定還不是蒙古人,而是留夢炎這樣的無恥投降派。實際上,就算他們不能成氣候,他們也有可能成立「鋤奸隊」,暗殺留夢炎等人。那樣的話,留夢炎這種「漢奸」,將隨時生活在提心弔膽之中。

所以,留夢炎一定要在忽必烈面前說文天祥的壞話,誇大文天祥的危害性。這也使得忽必烈擔心不已。

(留夢炎劇照)

其二,忽必烈擔心文天祥會搞事。

忽必烈最希望的,當然是文天祥能夠投降他。

對於忽必烈來說,他雖然是蒙古族取代漢族入主中原,但是他並不這樣認為。他認為他和中原那些改朝換代的新朝代一樣,之所以能取代宋朝,是「天命所歸」,是其「德行」使然。既然他入主中原,是「天命所歸」,因此,南宋的大臣們就應該順應天意,投降他。

文天祥本來是極為忠誠於南宋的,是一面堂堂正正、忠君愛國的旗幟。如果文天祥能夠投降忽必烈,不是文天祥變節了,而是文天祥「順應天意」了。這也證明了忽必烈的朝廷,確實是「天命所歸」的。

但是文天祥怎麼也不願意投降,因此,這條路就斷了。忽必烈只能退而求其次,讓文天祥不反抗。就算文天祥不投降,只要他不反抗,其意義還是挺大的。這意味著文天祥放棄了。他為什麼放棄呢?因為知道忽必烈是「天命所歸」,凡人怎麼能夠「逆天」呢,自然就要放棄。

因此,對於忽必烈來說,留著文天祥,絕對是比殺掉文天祥更好的。

忽必烈要留著文天祥,把他留在故鄉當道士,肯定比送到西藏之類偏僻的地方好。當然了,前提是文天祥不反抗。

但是,忽必烈又實在擔心。因為文天祥是個定時炸彈,說不定什麼時候就爆炸了。只要文天祥一聲吆喝,那些反對者們,必然會雲集到文天祥的麾下,舉起反元的大旗。忽必烈所建立的元朝取代宋朝,畢竟和中國歷史上的其它改朝換代都是不一樣的,人們的反抗情緒,要猛烈得多。崖山之戰中,十萬宋人跳海都不願意投降元朝,就是一個證明。

當忽必烈在反覆權衡之後,他最終明白,留下文天祥有可能產生的危害,要比殺了文天祥所產生的危害大得多,所以他最後選擇殺掉文天祥。

(忽必烈劇照)

其三、文天祥只是說說而已。

文天祥說想回去當道士,其實只是說說而已。

對於文天祥來說,他其實明白,南宋確實已經徹底完了,不可能再東山再起了。畢竟之前他和張世傑、陸秀夫、江萬載等人經過了多年的奮戰,那時候手中有南宋皇帝,有幾十萬軍隊,依然被元朝消滅。現在他一無所有,想要重新組建軍隊與元朝對抗,談何容易。

所以,文天祥那時候想要做的,就是犧牲,存正氣於天地,留清白在人間。他這種想法,和後世譚嗣同的想法是一脈相存的,都是仁人志士高潔情懷的表現。

從這裡可以看出,文天祥回故鄉當道士,無論留夢炎、忽必烈,還是文天祥本人,都是不同意的,自然也就沒能成行了。

(參考資料:《宋史》《元史》)


我是老威,我來回答。

實際上文天祥一開始是求死的,可是各種死沒死成,後來求死的慾望就降下來了。文天祥向忽必烈提出的條件是出家當道士了此殘生,不願意為元朝出仕。但是忽必烈非常想用文天祥,就這樣一直關著了。

至於文天祥為何被殺,還聽我細細說來。

文天祥是在1278年12月被俘的。被俘之時,他就服下了腦子(即農腦)但沒死。自刎和被殺的是他的副手。見到張弘范後他又請死,反而被受禮遇,並被押往元大都。押送途中,文天祥絕食八天,沒有死,就重新恢復了飲食。之後,一直發表「求死」的言論,但行動就不見了。

當忽必烈派人來勸降時,文天祥的回答是:國家亡了,我只能以死報國。如果你們能夠寬大為懷,讓我以道士的身份重歸故鄉,來日以世俗之外的身份擔任顧問,倒還是可以商量的。如果讓我做高官,就沒有意義了。那麼。這是打算要死嗎?

顯然,剛開始被俘的時候,確實是打算去死的,可惜沒死成,在經過吃毒藥、絕食求死之後還沒死成,求死的慾望便逐漸沒有了。這點我們可以從現在保險公司的做法來理解:保險公司有自殺險,但是要求被保險人再購買保險兩年後自殺才能有效。保險公司的算盤也是算的非常精明的,因為從心理學來說,無論一個人的自殺慾望有多強烈,經過兩年的時間,他自殺的慾望也就基本沒了。所謂的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在經歷被俘初期的求死不成後,文天祥求死的想法也就逐漸的淡下來了,所以在後來的交涉中,文天祥希望能夠以平民的身份回到自己的家鄉,可以為元朝擔任顧問,但絕不會出仕。

從價值觀來說,只要不卑躬屈膝做元朝的官,就是威武不能屈、富貴不能淫,仁人志士,難道只有死路一條嗎?更何況,文天祥也從來沒有屈服過。被俘之後,蒙古人要他下拜,他堅決不拜;張弘范把他帶到崖山,要他勸降張世傑,他寫下了《過零丁洋》這首詩;在元大都,丞相博羅等人在樞密院見他,他不肯下拜,只是長揖做禮,把他按倒在地也無濟於事。

其實元朝並不想殺文天祥,如果想殺,張弘范有尚方寶劍,當場就可以殺了文天祥,犯不著等到四年以後再殺。即便文天祥頂撞了博羅,博羅氣的要殺了他,忽必烈和朝中大臣都不同意,忽必烈對文天祥一直心存敬意。同時也抱有幻想。

忽必烈說,做我的丞相吧。

文天祥說,天祥受宋厚恩,豈能一臣而事二主!

忽必烈問,那你想到怎樣?

文天祥說,願賜一死足矣。忽必烈還是不忍,揮手讓他退下。

沒有史料幫我們猜測忽必烈當時的心理活動,只知道他在下召之後又反悔。遺憾的是刀下留人的詔書傳到刑場之時,事情已經無法挽回。

事實又是如何呢?細思極恐。

要他死的,有投降到元朝的宋臣,尤其是留夢炎,與文天祥同為狀元宰相,只不過留夢炎中狀元做宰相都比文天祥要早。南宋還沒有滅亡的時候,留夢炎就逃出臨安,投降了元朝。做賊總是心虛,最害怕最忌恨文天祥的就是留夢炎。所以某些宋朝降臣集體向忽必烈進言,要求釋放文天祥,讓他回家做道士。留夢炎堅決反對,他說,今天釋放了文天祥,明天他機會號令江南起兵造反,到時候我們這些人可怎麼辦?於是文天祥的一線生機就這樣破滅了。投降的叛徒往往比真正的敵人更為兇狠,這是歷史經驗。

還有一個人,也天天盼著文天祥死。這個人就是王炎午,原本是太學生,也是當時鼎鼎有名的愛國青年,曾經投奔文天祥擔任幕僚,又因父母病死而很快離職。文天祥被俘後不久,他就跳了出來,發表了他的《生祭文丞相文》。生祭,是一個人還活著的時候發表的祭文,意思就是,你怎麼還不死呀?

據野史說,他揮淚寫完這篇一千七百多字的奇文,讓人抄錄了一百多份,沿著文天祥北上的必經之路張貼於驛站、碼頭和店壁等顯眼之處。抄錄的文章字大如掌,很怕文天祥看不清,別人看不見。

野史不足考證,但事實是沒有這麼誇張的。作為一位朝廷的頂級要犯,沿途必然會戒備森嚴,一個字就大如手掌般,一千七百多字的文章,就是大字報了,有可能會讓他這樣張貼么?你當那些看管的士兵都是瞎子呀?

所以張貼生祭文確實有,但沒有這麼誇張。

實際上生祭文只是一幫文人的意淫而已。原文很長,核心只有一個,勸其速死。

王炎午說的振振有詞,頭頭是道,他說文天祥二十中狀元,四十為將相,父母極盡殊榮,忠孝兩全,鞠躬盡瘁如諸葛亮,寧死不屈如顏真卿,就差一死了。不死也有原因,忍辱負重將來東山再起?這已不可能。更人毛骨悚然的是,為了保證其勸死成功,王炎午沒有忘記提醒文天祥,要死有很多種辦法,但如果不死,將來會死的更慘,比如凍死餓死、淹死悶死、被別人用侮辱的辦法弄死等等,死或輕於鴻毛,或重於泰山,文丞相你就自己看著辦吧。

變態就變態吧,勸死的身體力行也好,但偏偏勸死的卻活的好好的。後來王炎午雖然沒有出仕元朝,卻也在家中老死。沒有史料告訴我們王炎午過的怎麼樣,但從他留下的一首《沁園春》我們可以看出一二。

又是年時,杏紅欲臉,柳綠初芽。奈尋春步遠,馬嘶湖曲;賣花聲過,人唱窗紗。暖日晴煙,輕衣羅扇,看遍王孫七寶車。誰知道,十年魂夢,風雨天涯!

休休何必傷嗟。謾贏得、青青兩鬢華!且不知門外,桃花何代;不知江左,燕子誰家。世事無情,天公有意,歲歲東風歲歲花。拼一笑,且醒來杯酒,醉後杯茶。

真是好一個「暖日晴煙,輕衣羅扇」,好一個「醒來杯酒,醉後杯茶」,文丞相慷慨就死,他倒是「歲歲東風歲歲花」什麼的,不知是什麼心肝!

在看看那個偽君子吧,口口聲聲說這樣做事為了報答文丞相的知遇之恩,報答一個人的恩情,竟讓是讓他去死!當然,王炎午這樣認為,還說的淚流滿面,勸死也是真誠的,真誠到同道們也一個個激動的渾身發抖。這種虛偽和殘忍已經不是個體而是集體的,甚至是一種集體無意識。究竟是怎樣的文化,才會結出如此惡果?

慷慨就死,這本身是值得尊敬的行為,但是這種行為,只能是出自於一個人的自願。文天祥對於宋朝,已經儘力,是死是活應當是他個人的意願而不是為了死而去死。那些標榜著道德的人,把一套道德強加給別人,卻不要求自己的人,又是何等的虛偽,何等的變態!

因此,總結下來,文天祥的死就是被所謂的價值觀綁架,被一種變態的價值觀害死的,一方面南宋的遺臣要他死,另一方面,投降的奸臣要他死,在二者合力作用下,文天祥最終死了。


是身陷牢獄卻能寫出「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是被元軍俘虜三年卻只說「願賜之一死足矣」的文天祥,是宋朝被滅卻竭力抗敵「殉國亡身,捨生取義」的文天祥,這樣的文天祥,真的會有投降的念頭嗎?不!他從來沒有!

「經綸彌天壤,忠義貫日月。」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代表整個中華民族之精神與人格,代表整個民族萬古不磨的光榮,此等民族英雄,絕不允許被輕易抹黑!此等崇高人格,也絕不允許被隨意否定!

要求之事,確實存在,但,這要求並非臨死之前提出的,更遑論投降!只怕是有人故意掐頭去尾,想通過抹黑民族英雄來取得嘩眾取寵的目的。

那下面就且讓踏歌來斗膽來還原這故事的真實。

寧死不辱國——自殺兩次

至元十五年(1278年),文天祥在廣東海豐被元將張弘范追上,他知道自己兵敗後免不了被俘,為了不損國譽,他隨身攜帶了有毒的龍腦香,用來自殺,可能是上天覺得老文就這樣死了有點可惜,讓他吞了龍腦,卻沒有成功死去。他,還是被俘了。

一次不行來第二次,在被關押的路上,老文又試圖通過絕食自殺,八天不吃飯,但還是沒有被餓死,後來被押解人發現,硬是被按著鼻子灌食。最終被押至燕京。

以黃冠歸故鄉——為曲線救國

此時,南宋王朝已經被忽必烈徹底滅國。忽必烈多次搜求有才能的南宋官員,王積翁立即就力薦文天祥:"南宋人之中沒有誰比得上文天祥的。"忽必烈便派遣王積翁去傳達聖旨,想要試圖勸降文天祥。

文天祥便說:「國家已經亡了,我只能一死報國。但是倘若忽必烈能夠寬赦我,讓我能以道士回歸故鄉,他日以世俗之外的身份作為顧問,還可以。假如立即給以高官,不僅亡國的大夫不可以此求生存,而且把自己平生的全部抱負拋棄,那麼任用我有什麼用呢?"據《宋史》記載:

祥曰:「國亡,吾分一死矣。倘緣寬假,得以黃冠歸故鄉,他日以方外備顧問,可也。若遽官之,非直亡國之大夫不可與圖存,舉其平生而盡棄之,將焉用我?」

可見,文天祥的要求就是讓忽必烈放了他,讓他「以黃冠歸故鄉」,從此不問世俗之內的事。以文天祥的愛國氣節,表面上他承諾做一個道士,實際上很有可能是想回去再召集義軍抗元。

於是」大漢奸」留夢炎對忽必烈便說:「天祥出,復號召江南,置吾十人於何地!」忽必烈覺得有道理,萬一這只是他的緩兵之計,實際上是想曲線救國,那答應了他豈不就是放虎歸山了嗎?於是便拒絕了文天祥的要求。

願賜一死足已

忽必烈大概對文天祥也是很有好感,心裡也很是敬佩他的忠義氣節,所以後來又多次派人甚至親自勸降文天祥,但從未成功,後因有傳言說有人來救文天祥,忽必烈不得不處死文天祥了,忽必烈問文天祥:「汝何願?」天祥對曰:「天祥受宋恩,為宰相,安事二姓?願賜之一死足矣。」

「願賜之一死足矣。」這便是文天祥的答案。

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

在國危之際,有文天祥這樣捨生取義的千古忠臣義士,也有如留夢炎這種背國降元的遺臭萬年的賣國賊,「孔曰成仁,孟曰取義,惟其義盡,所以仁至。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這是文天祥死時衣服里的撰文,「欲伸大義於天下者,不以成敗利鈍動其心。「望與君共勉。

文丨踏歌 圖丨網路


今天我就來唱唱反調,文天祥一直被當做民族英雄,為南宋守節而死。其實他堅守的是儒學,並不是南宋,也沒有所謂的民族英雄。他與陸秀夫、張世傑同為「三傑」,卻不比背負帝昺跳海的陸秀夫更為光彩;其被囚大都三年有餘而不死,比張世傑等人戰敗而死者也並非更為忠烈。相反,他甚至還和忽必烈提過投降條件。若以常理度之,文天祥某些方面似有不及陸、張之處。

景炎三年(1278)十二月,文天祥被俘于海豐五坡嶺,不久被押解到了大都。忽必烈聽人言南宋沒有比得上文天祥的,所有起了惜才之心,多次派人勸降,但文天祥不為所動,誓死不為元臣。忽必烈又捨不得殺他,就把他關了起來,這一關就是三年多。

在這段時間,文天祥也和忽必烈談過條件,只要不讓他在元朝為官,他可以當一個安分守己的順民,以道士的身份隱退幾年,幾年之後再以世俗的身份做元朝顧問。

忽必烈當時聽了這個條件後,也有些動搖。可就在這個時候發生了一件事情讓他下了殺心。及至至元十九年(1283),有閩僧說土星犯皇位。之後中山有人自稱『宋主』,有兵千人,想要救出文天祥。即有人以救文天祥為名,圖謀起事,造成社會不穩,人心浮動。有朝臣就動議殺掉文天祥,以絕後患。忽必烈也認識到南宋平復時短,人心未穩,而文天祥拒降,已成為故宋的一面旗幟,會起到「人心思趙」的作用,對穩固元朝統治大為不利,於是親自召見文天祥,對其最後勸降:

忽必烈對文天祥說:「你只要像對南宋一樣對我,我就馬上任你為中書宰相。」文天祥回道:「我是南宋的狀元宰相,現在宋朝滅亡,只能死,不可生。」忽必烈又使諭之:「你不當宰相,也可以當樞密。」文天祥還是不同意為官:「一死之外,無可為者。」

文天祥的斷然拒絕使忽必烈的最後一絲希望破滅。忽必烈為統治穩固著想,既不能用之,唯有殺之,遂下決心殺掉文天祥。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日,文天祥被殺於大都柴市。

其衣帶有贊曰:『孔曰成仁,孟曰取義,惟其義盡,所以仁至。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

文天祥被囚四年之久,願意當元朝的順民,只是因為他所學的儒家思想不允許他去做元臣。相比之下,陳秀夫和張世傑則更符合忠烈的要求。

其實文天祥也是一個可憐人,被忽必烈囚禁數年不說,還經常要面對南宋遺民的勸死。比如文天祥被押解北上的時候,王炎午就寫了一篇《生祭文丞相文》勸文天祥死。汪元量更厲害,直接利用為元世祖奏琴之機,多次到獄中探望文天祥,並趁機勸文天祥以死盡忠。唉,能給忽必烈撫琴,又何苦勸文天祥死呢?


解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先說下,文天祥向忽必烈提出的投降條件是放了自己,然後去做個普通的道士!這看起來要求一點也不過分,可是為啥還是被殺了呢?我主要是站在忽必烈角度分析的,因為人是他殺的!原因主要無外乎兩條!

第一條:忽必烈不可能放虎歸山

首先,簡單的說下文天祥的為人。文天祥是南宋末年著名的文學家,政治家,愛國志士。至於文學上的成就我就不多說了,主要看看文天祥如何救國抗元以及他的愛國之心!我總結了四條如下:

1.傾盡自己的所有家產組建軍隊抗擊元軍

2.不斷的擁立新皇帝穩定局面,繼續抵抗

3.樂此不疲的號召全國愛國志士,奮起反抗

4.被俘以後,被關押三年,至死不投降

只可惜文天祥也是生不逢時,如此之人才卻遇上了無可救藥,腐敗無能的南宋王朝,可以這麼說,因為文天祥的存在給忽必烈在滅亡宋國,開疆拓土的道路上添了非常大的麻煩!作為元軍首領,在文天祥關押了三年之久後親自勸降,文天祥還是寧死不屈,只能殺了他!忽必烈心裡很清楚,這樣的愛國志士一旦放了,說不定又會掀起波浪。畢竟宋朝剛剛滅亡,局面不穩定,文天祥的號召力影響力如此之大,忽必烈不能掉以輕心!

第二條:忽必烈是元軍統領,位居大可汗

忽必烈作為蒙古族部落的大可汗,是鐵木真成吉思汗的孫子,志向遠大,肩負著統一全國的重任,所以他的這種身份就決定了做事必須果斷,判斷必須準確,不能心慈手軟,不能聽之信之!文天祥說的出家做道士在忽必烈心中根本站不住腳,因為這是緩兵之計,忽必烈此等人物,此等身份可不是虛的。想必忽必烈也是看透和摸透了文天祥的真正想法,就是自己在惜才也得忍痛割愛!

個人覺得文天祥愛國之心並無錯,錯在自己太固執,不識時務。墮落腐敗的宋朝不值得他這樣賣命!文天祥投降之意不真誠,忽必烈是不會輕易放走他,即使不殺文天祥,估計也得囚禁一輩子!同時,文天祥自己也早就有了以死報國之心,每次有人去勸降,他都要求賜死,這也算是被殺原因之一吧!個人觀點僅此而已,喜歡的點個贊,關注噢!


「時窮節乃見,一一垂丹青」,文天祥在獄中寫下的《正氣歌》,將中國古代知識分子的「士人風骨」表現得淋漓盡致。文天祥,是一個悲劇的人,從他擔任宰相的一刻起,就是悲劇。因為氣數已盡的南宋王朝任命他為宰相,不是為了讓他一抒胸中才學以報國,而是讓他以宰相的身份去向已經兵臨臨安城下的元軍談投降條件,這對於一個一心報國的忠臣而言,是一個莫大的諷刺。

南宋滅亡後,文天祥輾轉各地,召集義軍抵抗元朝,但是終因力量懸殊而兵敗被俘。文天祥被俘之後,元軍將他押解至大都。元世祖忽必烈是一個漢文化造詣比較深,且心胸寬廣的君主,他對於文天祥非常欣賞,希望文天祥能夠投降。於是,他先後派了元朝丞相伯顏,宋朝少帝,以及宋朝舊臣留夢炎去勸說文天祥,最後甚至親自出馬,文天祥均不為所動。最終,一代忠臣文天祥在元大都菜市口英勇就義,時年四十七歲。

當時,文天祥的確曾經提出過一個可以「投降」的條件,據宋史記載,文天祥說過這樣的話

「國亡,吾分一死矣。儻緣寬假,得以黃冠歸故鄉,他日以方外備顧問,可也。若遽官之,非直亡國之大夫不可與圖存,舉其平生而盡棄之,將焉用我?」

大概意思,就是說,文天祥覺得,身為宋朝臣子,故國方滅便投奔新朝,這是沒有氣節的行為,元朝也不屑於用這樣的二臣,因此他希望能讓他先回鄉當幾年道士,之後再以方外之人的身份為元朝效力。

實際上,這個條件是不可能被元朝政府答應的,因為一旦讓文天祥離開大都,那麼他一定不會去真的安安心心當道士,而是會四處招兵買馬,以圖反抗元朝。文天祥在此之前曾經被元朝俘虜過一次,但他最終逃脫,繼續反元。所以,文天祥的這個條件,是斷斷不可能被答應的。

在文天祥被關押期間,各地頻繁爆發反元起義,都打著營救文天祥丞相的旗號,這對於元朝統治者而言,是值得警惕的。再加上,留夢炎等南宋舊臣,因為自己是降臣,被文天祥這樣一襯托,顯得非常尷尬,故都欲除之而後快,這些南宋舊臣紛紛勸忽必烈殺掉文天祥。

在諸多因素的作用之下,最終忽必烈下定決心,殺掉文天祥。

最後,筆者以文天祥的《過零丁洋》,來結束這篇短文:

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里嘆零丁。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忽必烈是有放了文天祥的想法,但是,叛宋的漢奸卻非要他死。

在說文天祥這件事前,我們先說兩個「漢奸」!

在戰場上,為國捐的的人又很多。一時興起,激情澎湃時捨身取義的也大有人在。但是,像文天祥這樣,忍受住時間考驗,最終慷慨赴死的,真是世間少有的英雄!

<汪精衛>

汪精衛是近代史上最大的漢奸,但是,他不是一開始就想當漢奸的。汪精衛年輕的時候,也是愛國的革命者。在他27歲的時候,他曾策劃謀殺清朝的攝政王載灃。他的妻子陳璧君,就是被他的英雄舉動感動了,在他行刺的前一天「獻身」給他。此時,汪精衛夫妻都還是愛國革命者。

可是,等到1938年,國民政府遷都重慶以後,汪精衛夫妻竟然一起投日了。。。兩人經河內逃往上海。1940年,汪精衛組建了偽國民政府,夫妻二人一起給日本人當狗。

<洪承疇>

洪承疇在被皇太極俘獲之前,是明朝的薊遼總督。剛被抓住時,洪承疇也是一臉正氣,絕食數日,拒不肯降,要為大明「捨身取義」。還把來勸降的官員都給罵走了。

據說,後來他見到孝庄太后以後,不知為何,忽然想通了,投降了滿清。要知道,此時的大明還以為洪承疇戰死了,正在為他進行哀悼。洪承疇後來也被清朝乾隆皇帝列入《貳臣傳》!

文天祥是有機會被放走的,但是,被漢奸攪黃了。可是,我覺得就算是忽必烈放了他,他回去以後照樣會起兵反元。

文天祥被俘以後,絕食八天。很多投降元朝的宋官都來勸他,都被罵走了。宋朝的狀元宰相留夢炎來勸文天祥,結果被文天祥罵「無父無君」!留夢炎因此懷恨在心。後來,忽必烈派人問文天祥如何才肯降。

文天祥答覆:"國家亡了,我只能一死報國。倘若因為寬赦,能以道士回歸故鄉,他日以世俗之外的身份作為顧問,還可以。假如立即給以高官,不僅亡國的大夫不可以此求生存,而且把自己平生的全部抱負拋棄,那麼任用我有什麼用呢?"

忽必烈在原來的宋朝官員勸說下,也有放他走的意思。可是,就在此時,留夢炎提出反對意見:"文天祥放出後,又在江南號召抗元,置我十人於何地?"

(我相信,文天祥回去以後,就算是不起兵反元,也不會再回來效忠元朝的。)

因此,忽必烈沒有放了文天祥,還是把他繼續關在監獄了。這一關就是三年多,文天祥依然不投降元朝!在這三年里,民間經常有人假借宋朝皇帝和文天祥名義造反。

後來,忽必烈猶豫再三之間,同意了文天祥「賜我一死」的請求。不過,忽必烈馬上就後悔了,又下詔阻止行刑。可惜,晚了一步,文天祥已經被殺。

文天祥在刑場上從容不迫,問明哪裡是南方後,對著南方叩頭三次。然後,慷慨就義。其衣服上有遺言:

孔曰成仁,孟曰取義,惟其義盡,所以仁至。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

文天祥被俘三年多都不投降,坦然選擇慷慨就義。真是真英雄、大丈夫。

(文|勇戰王聊歷史)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得糾正一下,文天祥,恪守忠義,於困頓斗室之中甘之如飴,寫下流傳千古的《正氣歌》,這樣的人,怎麼可能投降呢?面對元朝宰相,面對忽必烈,他都是長揖不跪!他身為南朝宰相,他治下的百姓失去了一切,他文天祥,又怎麼能例外呢?時窮節乃見,一一垂丹青啊!這是多麼高傲的吶喊,風檐展書讀,古道照顏色,這又是多麼堅定的決心!

面對元朝宰相他說,「臂如父母有疾,明知不可療治,但無不下藥治病之理啊」他更說,「亡國之人,不可再辱,願求早死」!面對忽必烈他說,「天祥受宋恩,無事二主之理」他想和他的國家,他心中的理想,他信仰的道統一起離去,沒有半分的留念!

當元人將他大女兒的信送到他手中試圖以家人要挾他屈服的時候!他說「國事至此,於義當死,願柳女兒女好做人民,爹爹管不得,淚下哽咽,哽咽!」他徹底的放棄一切,只為了他心中的三綱,道義!

忽必烈是真的希望文天祥投降,然而多年來土牢的困頓,各色人等的勸說,甚至用他的家人威脅都沒有作用,他想從文天祥身上找出點什麼!或許他永遠也找不到,因為那樣東西,就是我們漢民族的魂,它的名字,叫道統!於是絕望的忽必烈只能殺了文天祥,行刑當天,他還猶自嘆息「好男子,惜不為我用啊!」

文天祥被殺害於大都,也許是因為土牢的陰暗,他已經喪失了方向感,於是他向周圍的人詢問,「哪裡是南方啊?」周圍的人告訴他,他整理衣冠,向南方叩拜,向他的國家,他的人民道別!

死後,有人在他的衣袖中發現了這樣一段話,「孔曰成仁,孟曰取義,唯其義盡,所以仁至,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啊!」一個人一生要做到至死無愧是多麼的不容易啊!

我們沒理由忘記這樣的男兒!他閃爍在歷史的長河中,我們必將永遠傳唱他的《正氣歌》

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上則為河嶽,下則為日星,於人曰浩然,沛乎塞蒼冥…………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